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無」字的演進

「無」字的演進




「無」字的演進20140520

★補充:

    若要更精確的用字,「無」、「是」、「薄」這三字可以看一下「補充」圖示的說明。只不過在文字的演進中,兩種寫法時間一定是重疊的,所以那一種寫法都是可以。若把歷史分段考察,在其中百年間文字的結構變化是相當小的。另外「裝」字在秦簡中寫成「莊+糸」。

    此外,筆者順便也列示了「無」字的演進過程,篆隸字體間的「隸變」,並非由秦代石刻等(更非宋刻版本的說文小篆)再製文字的外形直接「跳」到東漢漢隸(俗稱「八分」)的字形。「隸變」較有可能產生於書寫墨跡文字中,傳抄之間書寫者不經意、沒有刻意改變文字的基礎下所產生的文字字形變化,其中的關鍵是「筆順」,筆順的改變影響了整個字的結構,墨跡文字以外所「產生」或「製造」的文字,往往沒有「筆順」或者不容易看出文字的筆順。例如我們可以從「無」字清楚的看出,隸書或楷書中底下的四點「火」形,其實是由交叉的兩個「木形」演進而來,其中曾經有形成兩個「木」(林形),底下的六點最後變成四點。

    學界在討論「隸變」時,多數研究者會把說文小篆的外形與東漢碑刻文字相較,沒有附帶墨跡文字來辯證,始得這樣的文字沒有演進過程,如此的論述相當空虛且沒有根據,多是個人意見或學界長期累積下來錯誤的看法,文字的演進絕對是「漸變」的。而「驟變」的文字比較接近我們所稱的「設計文字」(非墨跡文字為主),大多是文字製作者個人美感所形成的字體造形,不一定與文字的演變有直接的關係。

    我們從戰國時代到東漢甚至三國時代所留下的墨跡文字可以知道,文字字形的改變是緩慢且有一定條理的,即使其中書寫者刻意寫出很「特別」的字形,但在其他書寫(抄寫)者非刻意的書寫下,「特別」或「刻意」的字形字體常會掩沒在字海中,不一定會流傳下來。為何「傳抄」是造成文字改變的重要原因?需要大篇幅的申論與舉證說明,到這裡先簡單說一下,日後會寫一篇更清楚文章作「隸變」與「文字演進」等論述的說明。

20240315阿良人的研究LIFE __閒談「說文解字」的規整化(影音記錄)

20240315阿良人的研究LIFE __閒談「說文解字」的規整化 (影音記錄)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7396300 【開場白】 前一次錄影記錄了:阿良人的研究 LIFE __ 「引得市·說文解字」資料庫介紹,整體效果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