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農」字的演進(草稿)20131226

「農」字的演進(草稿)20131226






    近日在文字演進的考察中,對「農」字產生了興趣,以「引得市」作為考察工具,已獲得了初步的心得,「農」字最早的墨跡文字字在〈睡虎地秦簡〉中可見,在墨跡筆抄傳承中至西漢早期時,字的形體上差距不大,雖然在〈張家山漢簡〉有字例上半部是「木田木」形,也僅是少數特例,兩者之間,並不是相互的演進關係(接近西周晚期的〈牆盤〉等字例)。

    在西漢早期的「漢帛書」字例中,我們可以從字形前後來推演,為何「𦥑田」形會演進成「曲」形,原本橢圓中心的「㐅」交叉,已形成「田」形,(書寫橫線斜度或筆順因素都可能形成)左右的爪形與田形接近(古人在不到寬一公分的範圍寫字,筆畫之間常是連密交疊)。我們一直強調,寫字脫離不了「筆順」,而筆順也沒有「絕對的標準」,每個人都會根據對字形的理解,產生出適合自己寫出該字的順序,而會產生後來的字形,一定表示這種寫法是多數人所習慣的。(多數人看字寫字的理解)

   近年所出土的墨跡文字,絕多是公文書或典籍,這樣的書寫,是否被當時人們已經當成藝術表現的一環,還需個別仔細考察驗證,但其「實用」性質是絕對不容懷疑的,而寫字向來都是講求速度,實用性質的文書字跡更是要求效率。在西漢中晚期的字例中,我們也可以理解這些這樣的「農」字所形成的原因,差別都是在「筆順」。

    多數人所認知的「隸書」,其實已經是東漢中期甚至後期,但並不代表當時人們把字完全寫成像石刻那樣的字,要求「真」,還是得回頭看看出土的墨跡文字,才是人們原本寫字的樣貌。圖中也列出這些東漢中晚期的碑刻字例,是表示這些非墨跡文字其實是並不能夠用來解釋或說明代表文字演進過程。在沒有墨跡字例之下,用來附註說明而已。

    東漢之後多數人們早已經不識篆字產生對字形的錯誤理解,所以才會有許慎等人整理文字、解釋文字,不過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說文解字》(宋刻本),到底和「原版」差距多少,是需要另外仔細考察分析討論的。個人以為,字詞內容上錯誤應該是會比「字形」來的少,要說目前的《說文解字》裡面的「字形」就等於是許慎所著錄的篆字,甚至就是所謂的「篆書」,其實是要打個問號的。

    過早把字先分別字體(篆或隸),在文字演進的分析研究上,就會有問題,撇開分別篆或隸,把墨跡文字依照時間仔細排列,文字的演進就會真實的呈現出來。如果我們先看過一遍,知道了「𦥑田」演進成「曲」形的過程,那「農」的篆字應該如何「寫」,自然而然就會了。絕對不能以「楷」形反推回去,以為「篆」就是也應該那樣,例如「願」字,若以為就是「原」和「頁」的篆形就大錯特錯了(另詳參「願」字的演進(草稿))。

    秦漢之際,上端「𦥑田」形的字還有「要」、「釁」、「爨」等字,至於當時原本一樣的形體,為何最後變得「不一樣」,其實這就是文字演進的各種可能。順便複習過去曾提到的「愛」字,其上端原始的篆字也並不是「爪」形。

    筆者在文字字形的討論中,極少使用「訛變」二字,主要原因是我們很難將字定義出有所謂的「標準字形」,既然無法「定義」,甚至根本沒有所謂的標準字形,那麼就不會有所謂的「訛誤變易」,(「誤」總是有個對象,那個對象一定就是標準嗎?)例如,「農」字下方「辰」形,由二撇「人」形,寫成「一」形,這樣解釋成「訛誤變易」,就有問題。本文再次舉出字例,將近期提出的「筆順」是文字演進的重要關鍵,再次作了解釋與說明。



「訛變」《漢語大詞典》第11卷 第76頁


 1.訛誤變易。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三》:“吐京郡治故城,即吐軍縣之故城也。胡漢譯言,音為訛變矣。”
宋錢易《南部新書》庚:“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門為牙門,字稱訛變轉為衙。” 


〈北海相景君碑〉A.C.143(東漢中期)
〈石門頌〉A.C.148(東漢中期)
〈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A.C.153(東漢中期)
〈李孟初神祠碑〉A.C.154(東漢中期)
〈郃陽令曹全碑〉A.C.185(東漢晚期)

「引得市」http://www.mebag.com/index/

「願」字的演進(草稿)20131226
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13/12/20131226.html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71726759


「願」字的演進(草稿)20131226

「願」字的演進(草稿)20131226


原帖連結: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71726759








    在「農」字的演進中,提到我們不能直接以「楷形」來反推「篆形」,筆者就以「願」字作個簡單說明,戰國晚期的〈睡虎地秦簡〉,字形左半邊為「貝」、「貝」、「大」形交疊,右半邊為「頁」形,是目前所見最早可以參考的字例,接下來「秦」暫未見字例,到了西漢早期有〈銀雀山漢簡〉、〈張家山漢簡〉、「漢帛書」等字例,前面二者基本與戰國晚期的寫法相同,後者就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左上方的「貝」形),例如:左「夕貝」右「頁」形或者「夂貝」右「頁」形。


    「願」字到了西漢中期的〈居延漢簡〉與〈武威漢簡〉,上下貝與大形的寫法已無字例,甚至又經過數百年後〈樓蘭殘紙〉(曹魏晚期至東晉時期),字形上的改變也相當小。在晉、南北朝以後字例顯示,「願」字則有明顯差異。如左半邊的「丶丿貝」形。「願」字「夕貝」形到底如何演進成「丶丿貝」形,礙於可見的字例太少,我們無法詳盡解說,但可以知道,左半邊的「原」形是相當晚才有的寫法。到此,也能夠證明「願」字的篆形不能以偏旁來組合寫成。其他的字亦是如此,要知道該字的篆形,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瞭解或查詢戰國秦漢之際的墨跡文字。




    不可諱言,許多對篆形的錯誤認知是來自古代學者,當時研究者的研究材料有限,這個限制讓我們不能太苛責古人。現在我們所能獲得的資訊與研究材料,已遠遠超過過去時代的研究者,透過分析與整理,能以最宏觀的角度來看文字的演進過程,所以,更應該大膽仔細地將過去有問題的部分做修正或補充。

    從過去舉出的字例中,筆者都是以文字演進或改變的主因是「筆寫筆順」作為論證說明,其中,或許也會有某個時代,某個有權力改變字形的人事物等變因,但目前為止,還沒有明顯的例證,所以這樣的可能性雖然無法完全排除,但也還不能拿來舉證說明。

    以此字作為2013年的結束,「願」迎接嶄新的2014。





-------------------------------------

〈沛相楊統碑〉A.C.168(東漢晚期)
〈史晨後碑〉A.C.169(東漢晚期)
〈張景造土牛碑〉(東漢)

「引得市」http://www.mebag.com/index/

「農」字的演進(草稿)20131226
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13/12/20131226_26.html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71726733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創建「引得市」的意義——寫在成立一週年之際(草稿)

創建「引得市」的意義——寫在成立一週年之際(草稿)

原帖: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70195456
(天空部落格已經關站)


⊙古文字的通盤檢索


    一般的文字查詢檢索在目前來說其實並不稀奇,網路上的資料庫多如牛毛,但能夠因應「古文字」當中的「缺字」則屈指可數,我們所說的「缺字」是指電腦輸入法無法輸入以及顯示的字,這類的字在古文字佔了相當多的數量,若不能提供檢索,則資料庫的便利性就打折扣。例如:《楚文字編》4893個字例中,缺字就有2162字,佔了幾乎是一半的字量。筆者有鑑於此,早在2004年構想建立「先秦璽印分域資料庫」時,就同時建構了「印學缺字資料庫」,利用一個「缺字資料庫」來分享支援給日後所建立的各類古文資料庫。

    「印學缺字資料庫」係以「214」個基本的部首作為編號,無法用部首分類的圖形文字則歸類在「215」,「009-001」代表「人」部的第一個字,依此類推。資料庫十年來已超過二千餘的缺字,且依照古文字書籍(出版品)即時的更新增補缺字。目前最多的缺字部首是「邑」部,已高達163字,若沒有「構字式」的輔助查詢,即使資料庫將該部首全部列表顯示,但逐字查閱對照也是相當耗損「眼力」與考驗「記憶」的事。

    多年來累積的「印學缺字資料庫」所包含的缺字已不止限於印學方面,擴及所有古文字的領域(甲骨、金文、簡牘等),故將改名為「古文缺字資料庫」。筆者將參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漢字構形資料庫」,讓未來新增的「古文缺字資料庫」,可以利用「構字式」來查詢缺字,例如:輸入「手比」來檢索,就可檢索到「批」字。

    除了「構字式」查詢的便利之外,查得的缺字也能知道其「編號」,以此編號就可再查詢「引得市」內的其他文獻,使用者可以知道,這個缺字曾在哪一份文獻中的第幾頁。這就是「古文缺字資料庫」與「引得市」完美整合的展現,這種「效果」,也是過去的研究不容易達到的,並非傳統方式做不到,而是可能沒有研究者願意逐字逐頁翻查文獻,作此等苦工了。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漢字構形資料庫」已經有這項技術,為何我們不直接使用該資料庫?其原因是:該資料庫其實並沒有專人負責處理更新以及維護,原先成立是以研究案經費所建立的。筆者曾比對過,該資料庫還欠缺「印學缺字資料庫」所沒有的字,高達四百多個。既然沒有專人負責維護,所以並無法即時造字因應研究者的需求,資料庫若不能即時更新,其參考性就打折扣了。


⊙古文字文獻的索引更新最快、訂正內容最多


    一般出版的文字編或字詞辭典等文獻,出版之後,若沒有學者專文討論,則不容易再出版列示其書中錯誤之處,我們製作檢字表的過程中,逐字的與原書對照,故能發現許多原本出版品的錯誤,而在「引得市」中將其錯誤與正確的版本列示在網頁中。

「引得市」所有文獻的訂正內容,詳見「資料來源」:www.mebag.com/index/source.asp


⊙古文字的文獻種類最齊全


    自2012年7月成立以來,已製作超過40本的文獻索引資料,分成「古文字」、「楚文字」、「書道」、「辭典」、「其他」等五類,日後再將「通假」項目從「古文字」中獨立出來,除一般出版的文字編、通假字典、辭典之外,亦有最新的博碩士論文等文獻。

    「引得市」所提供的不只是文字編的索引而已,還包含古文字通假這一類的工具書,甚至還有一般的研究專書,例如:《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09)》,而筆者製作這本書籍的理由是此書是目前為止,全面把各地出土的簡牘內容與數量明確整理與說明,雖然有些沒有註明簡牘資料的年代,也會附上原始出土的資料來源,讓研究者方便溯源考察。於欄位中輸入簡牘名稱查詢,或者直接列表顯示,都能包含筆者附加的時代分期,而這樣的列表,應該就是目前為止,完整的簡牘墨跡文字的列表了。


⊙古文字的材質與字體最齊全


墨跡文字:玉石、竹、木等。
非墨跡文字:甲骨、青銅、石、磚、瓦等。

字體:篆、隸、楷、行、草。


⊙古文字的時代涵蓋最久遠


    自有文字以來,字形演進一直是持續不中斷的,書寫者在傳抄文字當中,刻意或非刻意的留下個人對於該字的理解,同樣的字若以不同「筆順」書寫之下,拉長時間來看就會有明顯的差異,如果我們把時間只縮限在「戰國至漢代」,有些字其實變化的程度並不容易觀察出來。所以,我們盡可能拉長時間,整理補足漢代以後的墨跡文字。近期筆者就以華東師範大學鄭婕博士的論文:《魏晉南北朝簡牘文字研究》115至230頁的「魏晉南北朝簡牘文字構形分析表」作為索引。


⊙改變研究者查詢工具書的方式(習慣)


    大多數研究者還是以紙本逐字查閱工具書,一次只能查詢一本書籍,使用「引得市」的檢索,則一次可檢索數十本文獻書籍,達到所謂「秒查」的速度。優勢還不止是查詢的速度,目前為止,古文字相關的資料庫中,仍以「引得市」的數量最多,也最為齊全。

    因為有這般速度,以前不容易執行或者必須花費太多時間作基礎工作的研究內容,因為「引得市」檢索的便利,就可以順利在短時間內的完成,例如筆者以戰國時代至漢代的簡牘墨跡文字的研究中,透過資料庫的查詢後,能夠將同一字依照時間(時代分期)順序,形成的文字演進表就能證明論點。

    在台灣若有人需要遠行(北到南或南到北),在有一定的預算之下,會選擇快速的交通工具,應該會利用「高鐵」而不會是「台鐵」。因為大部分的人必定是想要「早點又舒適地到達目的地」。而「引得市」的作用也是如此,當我們能夠在一秒可以知道的訊息,就不會多花一秒;不會想多花時間來達到一樣的目的。

    古文字演進的研究中,筆者會先有一個假設,再以「引得市」快速便利的搜尋方式取得印證,研究者在思考中,隨即又輸入另一字查詢,這種即時的回饋與解惑,也改變了過去研究的模式。 研究者只要拿著能上網的手持裝置(手機、PAD),隨時連上「引得市」就可以查詢古文字,隨想隨得的便利性,勢必會改傳統的研究習慣。


⊙未來「引得市」資料庫檢索方式


1.方式一:每次一個字,同時搜尋多部字典。(目前)
2.方式二:每次多字,同時搜尋一部字典。
3.方式三:每次多字,同時搜尋多部字典。

※每次的搜尋結果都可下載成為xls檔案格式。


⊙因「引得市」又衍生的新檢索資料


    有時候原作者並沒有製作筆畫檢字表或者沒有附錄在論文中,筆者為了檢索的便利,就自行製作了PDF格是的筆畫檢字表,如以下文獻:「嶽麓秦簡字形比對表」、「秦封泥文字編」、「魏晉南北朝簡牘文字構形分析表」等,也都提供自由下載。


小結:

    綜合上述,「引得市」針對古文字共有:「通盤檢索」、「文獻的索引更新最快、訂正內容最多」、「文獻種類最齊全」、「時代涵蓋最久遠」、「改變研究者查詢工具書的方式(習慣)」等幾項重要的變革。而「文獻索引的建立」也是讓學術研究更為精進的一項重要工作,不只需要對研究有相當的熱忱,也要有獨立冷靜思考的能力,雖是如此,還是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加入這個行列。

    對「引得市」索引文獻建立有興趣的朋友,或者有其他更好的想法意見,也歡迎來信:ebag2007@gmail.com

謝謝


〈文獻的索引數位化製作與應用研究-以「引得市」為例〉,刊《書畫藝術學刊》第十三期,185-212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2012年12月。
全文PDF:http://www.mebag.com/20/pdf/2012-02.pdf

INDEX 引得市 資料來源一覽表

()內為完成時間

古文字

古文字詁林(2013.4.19)

秦印文字彙編(2012.7)
簡牘帛書字典(2012.7)
馬王堆簡帛文字編(2012.7)
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2012.7)
秦簡牘文字彙編(2012.7)
古文字類編‧增訂本(2012.7)
古文字通假字典(2012.7)
睡虎地秦簡文字編(2012.7)
侯馬盟書(2012.12.4)
傳抄古文字編(2012.12.16)
秦簡文字編(2012.12.29)
銀雀山漢簡文字編(2013.1.4)
張家山漢簡文字編(2013.3.26)
關沮秦簡文字編(2013.5.13)
秦簡牘文字編(2013.5.21)
武威漢代醫簡文字編(2013.5.24)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貳)文字編(2013.5.24)
說文新證(2013.6.5)
秦封泥文字編(2013.7.11)
嶽麓秦簡字形比對表(2013.8.2)
秦漢金文字匯(2013.8.14)


新金文編(上中下)(2012.11.11)
甲骨文字編(2012.11.11)
新甲骨文編(2013.4.17)


楚文字
楚文字編(2012.7)
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字匯(2013.4.4)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八冊文字編(2013.4.6)
浙江大學藏戰國楚簡(2013.4.7)
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2013.6.26)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2013.6.29)


書道
中國草書大字典(2012.7)
中國隸書大字典(2012.7)
中國正書大字典(2013.4.21)
魏晉南北朝簡牘文字構形分析表(2013.8.15)


辭典
中國書道文化辭典(2012.7)
中國歷史文化事典(2012.7)

其他
《漢魏石刻文學考釋》(2013.1.21)
《漢碑全集(1-6卷)》(2013.1.22)
《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09)》(2013.7.26)
《秦出土文獻編年》(2013.7.30)
《秦漢金文彙編》(2013.8.14)

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秦系文字「馬」字的演進20130831

秦系文字「馬」字的演進20130831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68230561


⊙ 前言:


    晉以前紙張尚未普及時,竹木簡牘仍是書寫文字主要的載體,目前出土的簡牘數量之多,有學者統計已高達三十萬枚左右。其簡牘種類涵蓋所有的我們所知道的詔書、法律條文、公文文書、典籍、書信等實用性質。無「官」、「俗」之分,已是不爭的事實。

    這次,我們利用「馬」字來討論「筆順」在文字演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戰國晚期到西漢早期一百多年中,「馬」字的演進過程如圖表所示。其實,本來圖表只有手寫摹本,後來為了方便說明,還是在電腦中處理,又補上原始墨跡文字。

    如果某種寫法出現在這一時期,依照文字係人為書寫傳抄的原則,也可以推斷出,前後期的時間也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字形或寫法,在考察的過程中,把取用的字例增多,簡牘出土地點與種類等數量增多,就可以篩選掉,或許某個時代某個時間某人刻意寫出「某種特別」文字字形的可能。(即使有,只可能出現在某個時段,能夠流傳下來的機會就很少)


⊙ 「A」與「B」的分類


    在戰國晚期的《睡虎地秦簡》中,我們姑且將文字分成A與B兩大類,A與B類最大的差異在於書寫時的第二畫,前者A類為近「𠃑」形向下的筆畫,而B類則是「U」形向上的筆畫,從第二畫的差異中,A與B「馬」字的外形已有明顯差異。

    而A類中又細分成A1與A2,兩者個的差別在於中間的「豎畫」是否貫穿至下方,前者疑似只到「匚」中,而A2則穿過,形成類似「𡕒」形。但是,若再仔細觀察,A與B兩類,或許在筆順的第二畫都是寫成「U」形,在簡牘寬度約若在0.6到0.7公分的寬度中,文字線條交叉重疊的機會很多,除非有高解析度的放大清晰圖版,從其筆畫墨跡深淺變化中仔細觀察。否則,要做出正確筆畫順序的判斷還是有其難度。

    所以,或許在「第二畫」中,A和B是一樣都是「U」形的寫法,這樣幾乎可以視為同一類。但是我們這裡的分類,只是一個方便說明的舉例,並不影響我們推論「筆順」是影響文字演進的關鍵因素這樣的說法。

    換句話說,若這類的墨跡文字對於字跡的「筆順」的辨識度都是有難度的,那麼「非墨跡文字」(刻鑿劃或澆鑄翻模等再製文字)更不用說,甚至也已經談不上有「筆順」了。因此,研究考察古文字的演進過程,勢必要以「墨跡文字」為主,排除其他影響字形的因素,將可能的變數降到最低。

    再往下看,秦的國祚僅有十多年,可與前或後期合併參照,從戰國晚期到西漢早期的簡牘墨跡文字來考察,文字的字形其實並沒有漢朝人所說秦代統一文字,將文字作了很大的改變。A與B類在秦代也能見到字例,不過,到了西漢晚期,幾乎是以A類的寫法為主,若我們依照朝代與分期再往下製作圖表,B類的寫法也一定越來越少,甚至已經消失。


⊙ 本表可說明的重點:


1.文字的演進(演變)是緩慢且有緣由的。當然,若再以其他字例來對照,也會有一樣的結果。
2.同一字,可能就會有很多種寫法,無所謂的「標準」或「正體」,學界對「異體」的定義都太過草率,不具說服力。(若拿金石碑刻文字當作「標準」,更是荒唐)
3.文字不會因為改朝換代而有重大的改變。
4.文字沒有「官」與「俗」之別,「馬」字例中,包含法律、公文文書、書籍等諸多類型。


⊙ 小結:


    相信很多人本文對這樣的理解或看法抱著懷疑,這也非常正常,多數人還是認為「金石」文字是古文字的「本」,事實上並非如此,就數量上來說,簡牘墨跡文字還是比金石文字多,實際用途上,墨跡文字涵蓋所有我們所知道的各類公文文書或書籍,甚至日常生活的書信等,比起金石碑刻的使用層面上還是廣泛的多。

    文字演進是「動態」的,並不是固定不動的,也不會因為「改朝換代」而有什麼巨大的改變,多數改變的成因在於書寫過程中的改變,其中「筆順」是影響字形的重要關鍵之一,這是筆者在古文字演進的研究中,所「假設」的,也已經在實際文字考察中印證了。

    看完本文後,請自問:

1.你認為戰國晚期的《睡虎地秦簡》是「篆書」?「古隸」?「隸書」?為什麼?
2.你認為秦代的《里耶秦簡》是「篆書」?「古隸」?「隸書」?為什麼?
3.你認為西漢早期的《馬王堆漢簡》、《銀雀山漢簡》、《張家山漢簡》是「篆書」?「古隸」?「隸書」?為什麼?

    無論你認定「古隸」應該在戰國晚期或者秦代,古隸的上面一定有個篆書,下面一定銜接著隸書,篆書和隸書之間的「過渡」字體,學界稱它為「古隸」,但很奇怪的是,卻沒有人會把隸書和楷書之間又訂定一個叫「古楷」的字體。畢竟,要在短時間讓一般人接受簡牘上的文字其實也是有「篆書」,是非常需要解釋與討論,才能讓人明白的。

    簡單來說,如果曾經有個叫「古隸」的字體書寫在簡牘之上,傳承演進到後來變成「隸書」,亦是書於簡牘。那麼,「古隸」的前身「篆書」當然一定也是被寫在「簡牘」上。學界還有「篆書」只用在金石碑刻,簡牘用「隸書」說法,若是如此,簡牘的「古隸」又到底是「何者所生」?「篆→隸」的說法是否因此改變?明白人自可知曉。

    「古文字演進與朝代關係圖」是筆者整理超過四十本,古文字文字編或文獻資料後的考察結果,從「引得市」的索引資料中也獲得驗證,不論從任何朝代,都無法完美的切割出任何字體,字與字之間不會一起說要變成某某體,演進不會是「並進」與「齊頭」的。屬於哪一種「字體」,還是必須以個別單件簡牘的文字來辨察,甚至逐字計算,依照比例才能斷定應該是屬於哪一種字體。

    多年以前,筆者也曾對於篆書和隸書的諸多問題產生懷疑,幸而今日有足夠的出土文獻可以佐證,也透過不斷的反思辨察,把我們過去對文字演變的錯誤理解作了修正。

    颱風過去了,窗外雷風雨依舊不停,想起數年前,有位足球主播轉播世界杯足球賽,說守門員防守球門拼戰的精神,如同「用生命來踢球」一般,這樣的精神確實值得敬佩。而研究者又何嘗不是「用生命來做研究呢」?

以上 請多指教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20130815《秦漢金文彙編》索引數位化完成

20130815《秦漢金文彙編》索引數位化完成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67414969



    《秦漢金文彙編》之所以數位化,係即使過了十多年,仍是研究秦漢之際金文重要的參考資料。(相關的出版品甚少)其中難免有些錯誤,所以參考了徐正考〈《秦漢金文彙編》釋文訂補〉,將內容作了些訂補,有些直接用紅字編輯在圖檔中,277頁編號421「永建九年洗」筆者認為應改為「永建六年洗」(釋文亦同)。數位化後放置於「引得市」的索引有兩部份:

一部份是:「秦漢金文字匯」索引;另一部份為:《秦漢金文彙編》器名與釋文索引

    「秦漢金文字匯」索引和一般放置於引得市的檢索方式相同,所以就不多加解說,共有793筆資料,有2個缺字。另外一個資料庫,於「引得市」必須先點選「文獻編年」再點選「《秦漢金文彙編》器名與釋文索引」,共收錄585件器物,缺字有4字。能以「器名」與「釋文」來檢索,筆者依釋文內容整理將器物區分「有紀年」與「未紀年」,「有紀年」則顯示西元時間,並依筆者研究習慣加以分期。器物的分期與數量如下:

09_秦(有42件)
10_西漢早期(無)
11_西漢中期(有20件)
12_西漢晚期(有56件)
13_東漢早期(有16件)
14_東漢中期(有33件)
15_東漢晚期(有9件)
16_三國(無)
17_西晉(有5件)
無法分期(有404件)

    筆者近期主要的研究主題為戰國至漢之間,墨跡文字的演進過程,為研究陸續整理的相關資料,其索引都會放置於「引得市」中,惟個人能力與時間有限,資料庫必定還有些錯誤,敬請多加指正,在資料無誤之下讓更多研究者使用。再次感謝好友ALAN與JEAN夫妻檔的「華成」,筆者十多年來累積的相關資料與「引得市」都是仰賴「華成」的網路空間,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PS:筆者製作的「《秦漢金文彙編》器號 頁碼對照表」pdf下載處:http://yunpan.cn/QXAWBX3xvIZuC


全面支援GoPage(開卷助理)的使用

「引得市」www.mebag.com/index
筆者email:ebag2007[at]gmail.com

楚文字造形藝術
https://www.facebook.com/chuwenzi

簡帛文字藝術
https://www.facebook.com/jianba2013


------------------------

孫慰祖.徐谷富.《秦漢金文彙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4月。
ISBN:7-80622-144-X J.52

徐正考,〈《秦漢金文彙編》釋文訂補〉,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1期,22-25頁,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秦漢金文彙編》主要引用參考書目

《陶齋吉金錄》端方
《愙齋集古錄》吳大澂
《秦金石刻辭》羅振玉
《貞松堂集古遺文》羅振玉
《善齋吉金錄》劉體智
《小校經閣金文拓本》劉體智
《尊古齋金文》黃濬
《秦金文錄》容庚
《漢金文錄》容庚
《文物》文物出版社
《考古》科學出版社
《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國家計畫總局等
《中國古代銅鏡》孔祥星 劉一曼
《中國書法全集.秦漢編》劉正成
《商周秦漢青銅器銘文辨偽錄》羅福頤
《小校經閣金文偽銘錄目初稿》羅福頤
《漢代考古學概說》王仲殊



「引得市」「秦漢金文字匯」索引

「引得市」「秦漢金文字匯」索引

「引得市」「秦漢金文字匯」索引缺字部分

「引得市」《秦漢金文彙編》器名與釋文索引 使用步驟1

「引得市」《秦漢金文彙編》器名與釋文索引 使用步驟2

「引得市」《秦漢金文彙編》器名與釋文索引 使用步驟3

「引得市」《秦漢金文彙編》器名與釋文索引 缺字部分

「引得市」《秦漢金文彙編》器名與釋文索引 分期部分

「引得市」《秦漢金文彙編》器名與釋文索引 有紀年與未紀年

「引得市」《秦漢金文彙編》器名與釋文索引 查詢項目

PS:筆者製作了「《秦漢金文彙編》器號 頁碼對照表」
pdf下載處:http://yunpan.cn/QXAWBX3xvIZuC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20130730《秦出土文獻編年》索引數位化完成(舊文重貼)

20130730《秦出土文獻編年》索引數位化完成(舊文重貼)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82377941


    利用這三百多筆資料,我們就可以了解西周至秦,各類的器物與簡牘文字的數量以及相對的位置(年代時間),雖然書籍資料距離現在隔了十多年,仍然相當重要,所以「索引」仍有數位化的必要。收錄的資料截止於1999年,所以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簡〉並沒有納入其中,除了原來的資料,補上自己慣用的研究方式,將書中收錄的320筆資料先做了分類:「墨跡文字」53筆、「非墨跡文字」267筆。

但朋友不要以為「筆數」多就等於「字數」多,歷年出土的各項文字資料顯示,不論是「種類」或者「總字數」「墨跡文字」絕對是比「非墨跡文字」還多的。

歡迎研究人點選「引得市」檢索使用


【使用方式】

進入引得市→出土文獻→其他→出土文獻編年
或直接輸入網址:http://www.mebag.com/index/qinwenxian/list.asp

【留言反饋】

http://www.mebag.com/index/discussion.asp




【本書提要】


    本書為編年體史料集,收集截止一九九九年十月出土的秦銅器、陶器、漆器、石磬、石鼓、璽印、竹木簡、雜器等秦文獻資料二一四五條。本書對每件史料均作編年,列其性質(竹、木、鋼、漆、石器等)、器形、收藏地、圖文著錄情況,并以按語的形式說明其編年理由、國內外有關研究狀況等。每器均有釋文,有的還有簡單必要的考釋。前輩學者馬非百《秦集史》,彙集傳世秦文獻,本書則彙集出土秦文獻,與馬書相輔相成,為秦史、秦文化學者必備之書。


【作者簡介】


    王輝,一九四三年生於陝西高陵縣。一九六七年恢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年四川大學歷史系古代文字專業研究生,獲碩士學位。一九八一年至今在峽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曾參加秦都雍城、咸陽等地考古發掘。長期參與《考古與文物》編輯工作,分看商周、秦漢段考古稿件。專著有《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秦文字集證》、《古文字通假釋例》、《漢字的起源及其演變》、《儀禮注疏校點》:與人合著有《甲骨文字典》、《秦物質文化史〉等。現為峽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年9月。


「引得市」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INdex201207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20130726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09)索引數位化完成

20130726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09)索引數位化完成



原文發表於天空部落格(已關站)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66539183



    筆者製作這本書籍的理由是:此書是目前為止,全面把各地出土的簡牘內容與數量明確整理與說明,雖然有些沒有註明簡牘資料的年代,也會附上原始出土的資料來源,讓研究者方便溯源考察。此書的PDF電子檔於網路(國學數典)上取得,所以節省了重新掃描的時間,但索引製作中卻發現了電子檔與自己購買的紙本內容頁碼所在位置卻不相同。PDF的電子檔書名多了「(1949-2009)」


    姑且把網路取得的電子檔稱為「版本一」,自己買的紙本書稱為「版本二」,兩者除了封面與版權頁的書名不同之外,其他的ISBN等資訊都是相同的,雖然沒有逐頁對照,紙本書籍與PDF檔案編排有異故頁碼位置不同,但推測文字內容應該相同。所以引得市有兩個版本的頁碼,所顯示的「頁碼2」即是指的是「版本二」的頁碼。


    這本書籍的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為自己的研究又增加了一項工具書,若無法熟記各類簡牘的年代或出土地點,即可登入「引得市」,登入資料庫的後端之後,筆者只要輸入任何簡牘的名稱,搜尋後即可查閱該書內容,並且配合先前已經逐次考察的分期,如此的引用資料又更加便利了。雖然書中沒有把〈侯馬盟書〉與〈溫縣盟書〉(春秋晚期)納入,自己補充後,應該就是目前完整的簡牘墨跡文字的列表了。



※把所有的簡牘整理的分期如下圖示:




「引得市」

http://www.mebag.com/index/


01-點選這裡進入

02-主畫面

03-選擇「原書排序」

04-輸入「漢簡」搜尋

05-選擇「朝代分期」

06-漢簡先後期的排序清楚排列

07-選擇「分期」輸入「秦」搜尋



版本一_封面

版本一_內頁



版本二_封面

版本二_內頁



「引得市」

http://www.mebag.com/index/

資料來源(其他)


徐玉立,《漢碑全集》(1-6卷),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8月。

葉程義,《漢魏石刻文學考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6月。

李均明‧劉國忠‧劉光勝、鄔文玲,《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0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09)PDF連結:

http://bbs.gxs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43678&highlight=%E5%BD%93%E4%BB%A3%E4%B8%AD%E5%9B%BD%E7%AE%80%E5%B8%9B%E5%AD%A6%E7%A0%94%E7%A9%B6





「引得市」公告 2013.3.3


文獻的普及應用與研究效率一直是我們追求推展的理念之一,但是文獻資料的製作與處理是需要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成本,為使「引得市」能長久經營,擬向市民徵收資料建置與維護費用。


費用為每人每年新台幣500元整。(以入帳日為起始日。例:2013.3.9入帳~2014.3.9止)已付費之市民,我們將提供一組專屬的「帳號與密碼」,登入後即可瀏覽資料庫相關內容。無付費的一般網友仍可自由檢索。(無法瀏覽頁面內容)


市民支持者,請至粉絲團按讚,簡訊詢問匯款帳號。


「引得市」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INdex201207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20130619《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檢字表數位化完成

 20130619《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檢字表數位化完成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65325953



    繼《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檢字表數位化完成,三天後又完成一份楚文字相關的檢字表。書中四頁的檢字表,總字例795列,缺字200處。若針對楚文字的領域來說,目前「引得市」的資料已經相當完整,作為研究考察的工具也已不成問題。



※錯誤需要訂正處: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檢字表272頁8畫「𢗏(亓心)」二處重複,刪除後者。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12月。




PS:若有朋友願意提供資料,當然也很歡迎,例如: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與(參)或其他新的資料,紙本或光碟不拘,數位檔案需掃描清晰非翻拍,紙本數位化完成後,立即寄回。



20130626《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檢字表數位化完成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65170901



附:楚文字「醉」筆順


「醉」字楚文字例僅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耆夜》第七支簡(67頁)。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20130609「獨耿介而不隨兮」(肉粽)楚文字篆刻創作

 

20130609「獨耿介而不隨兮」(肉粽)楚文字篆刻創作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64333456



創作時間:2013年6月9日(日)PM 17:11~18:11

創作地點:臺灣 高雄

釋    文:獨耿介而不隨兮

印材尺寸:3.0 × 3.0 × 7.0 cm(長×寬×高)

印存尺寸:3.0 × 3.0 cm(縱×橫)

邊    款:無







創作說明:


    雖然忙著整理「三晉文字編」的筆畫檢字表,心裡還是想著在端午節前夕來做個什麼事來「紀念」一下屈原,找了一些楚辭內容,最後還是獨愛過去刻過的一句,是源自恩師也曾寫過的一件作品。


    過去的「獨耿介而不隨」與新刻這一方不同的是「隨」字的字形,在「浙江大學藏戰國楚簡」已經能見到用例,不需再假借用字。舊印「獨」字的造形還是比較接近秦文字。


    在內容確定之後,再來以「肉粽」造形發想,不到幾秒鐘已經有了印稿的雛形,大約花了一個小時刻製完成。文字融合在肉粽造形中,是「紋裡」也是「文字」,印邊欄與字的關係有特別的安排與處理,讓觀賞者不能「一眼望穿」,立刻看盡字的內容。大致上和最初設想的感覺是接近的。


    最初的草稿《楚辭‧九辯》:「...獨耿介而不隨兮,願慕先聖之遺教。」或許有空會再寫一下書法...



20120322「獨耿介而不隨」楚文字篆刻創作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48321687











《楚辭‧九辯》


竊美申包胥之氣晟兮,恐時世之不固。

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鑿!

獨耿介而不隨兮,願慕先聖之遺教。

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

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窮處而守高。

食不媮而為飽兮,衣不苟而為溫。

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託志乎素餐。

蹇充倔而無端兮,泊莽莽而無垠。

無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見乎陽春。







獨耿介而不隨兮,願慕先聖之遺教。(《楚辭‧九辯》)


右:楚簡文字。左:漢簡文字。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20130419《古文字詁林》部首檢字表處理中

 20130419《古文字詁林》部首檢字表處理中



原始發布處天空部落格(已關站):20130419《古文字詁林》部首檢字表處理中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61998992



    《古文字詁林》部首檢字表(一~十冊)。刊《古文字詁林》第十二冊的15頁至246頁,字例共有9832字。這份檢字表的電子檔是在「國學數典」下載,是某位熱心網友率先製作,並非本人創始。不過製作該書檢索表的構想在幾年前就已經有了,並且陸續也有一點執行動作。

2007《古文字詁林》索引資料庫建置計畫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11727815

(當時預估的整個資料數位化金額是17萬新台幣)



    既然有人完成,我們順勢就改的更完善些,所以把資料再重新整理,逐一加上了「筆畫」項目,還有把一些罕用字增加常用字以利檢索,如「雧」改成「雧(集)」等。並且把「部首」的資訊又增加編號,方便日後資料庫的排序。


例如:把部首「示」改成「003_示(礻)」


    若用一般方式,在EXCEL尋找取代,就得540次,時間需要多久?可想而知,我們藉由「彰化一整天」網友的程式,在不到30秒的時間下,就把9832處需要取代的地方處理完成。說是「變魔術」亦不為過。另外,在整理時,不知是否是EXCEL本身的問題,才九千多筆資料,跑起來電腦幾乎快當機一樣?


    這套書應該是研究古文字的同好必備的書籍,以傳統《說文解字》540部首的編排檢索方式,對我們這種非古文專業學系的人來說,以紙本翻頁查詢檢索上確實有點吃力,所以自己才會有想把書籍作一個檢字表數位化的想法。日後文字容易查得,相信會有更多人使用這套書。有時間的話,得再把11冊的檢字表處理一下才算完備。(看來這半年內可能沒時間?太多事情要執行了)


延伸閱讀:

《说文解字》网上检索系统

http://www.wenzi.cn/shuowen/index.HTM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研究中文獻的處理與整合(圖版與釋文)

研究中文獻的處理與整合(圖版與釋文)

天空部落格文章(原始內容已失):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60060442

    「研究文獻處理」是目前研究中一定會遇到的問題,而學校的教授雖有豐富且專業的研究經驗,但是,在軟體操作與「相關應用」方面卻不一定能夠能滿足研究生的需求,今日,再次把整個流程解說一次。

    目前這個方法,已經使用好幾年了,每一個步驟都是經過實作所得的結果,並沒有什麼訣竅,就是熟能生巧,常作越做就會越快,完成之後,研究者就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研究資料庫,電腦裡隨時可以搜尋,雖然電腦中的字體有時候不完全能夠顯示所有的釋文(尤其是古文字)。透過左右字體的接合,總是有個方法能夠處理,(如:車川=䡅)研究者自己看的懂就好,或者有個固定模式,若是怕有所遺漏,在每個「釋文」前多個流水編號是比較好的方法。

01 事先打好的釋文文字檔

02 「EmEditor」執行「Shift+F7」(把文字都向上合併)

03 錄製一段把每個單字一個段落的「巨集」(Ctrl+Shift+R)

04 錄好之後執行(Ctrl+Shift+P)

05 釋文這時候呈現每行一字的情況

06 將釋文複製,貼到Excel,並打上編號

07 字的左右兩側有「_」(底線)

08 以「firework」開啟圖檔

09 圈選要匯出的單字位置,並取好檔名(流水號01...)

10 (Ctrl+Shift+R)匯出檔案。(勾選「只有選取的分割」)

11 15個檔案已經匯出到指定的資料夾

12 每個檔案,如原始的圖檔都是300dpi的解析度

13 以「MyRename」更改檔名(原來01...改成001...)

14 「firework」接著處理下一段

15 原先的圖檔先放置於「暫放處」

16 以「MyRename」更改檔名(從016開始...)

17 完成的001-030單字檔案

18 從「excel」複製釋文

19 貼到「EmEditor」

20 用尋找取代的方式,把內容之間的「空白處」取代。

21 開啟「UltraRename27」選擇圖檔所在的資料夾

22 從「EmEditor」複製釋文

23 由「UltraRename27」右側「文字匯入」貼入內容

24 ★注意,「UltraRename27」此軟體不支援的字體,就必須用合字來暫用

25 左側選擇要改的內容,右側按「匯入」→「開始更名」

26 按下「確定」

27 圖檔已經有包含釋文的檔名

28 把「UltraRename27」不支援的字體,改回正確的釋文

29 輸入「_金_」找到三筆資料(泰山刻石_原拓修整本)

30 以「MyRename」,在原始的001_x_檔名前,加入「泰山刻石_原拓修整本」

31 更完整清楚的檔名(泰山刻石_原拓修整本_001_X_.jpg)即使檔案混雜到他處,也能找到

32 以「_金_」搜尋:「泰山刻石_原拓修整本」、琅琊台刻石_全文集補重書、會稽刻石(復刻)原拓修整本、繹山刻石(復刻)原拓修整本四處的搜尋結果

33 以「_皇_」搜尋:「泰山刻石_原拓修整本」、「琅琊台刻石_全文集補重書」、「會稽刻石(復刻)原拓修整本」、「繹山刻石(復刻)原拓修整本」四處的搜尋結果

⊙使用軟體如下

圖檔處理:
firework、photoshop

釋文處理:
excel、UltraRename27、MyRename、EmEditor、

--------------

步驟01-08 釋文的處理
步驟09-17 圖檔的處理(詳細請另參考「以Firework CS4編輯簡牘圖錄」)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28700233

步驟18-28 釋文與圖檔的處理
步驟29-33 檔案總管搜尋測試與檔名再處理


延伸閱讀:


檔名修改應用示範-「甲骨文合集」圖檔為例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45416338

「軟體認識篇」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28593026

「圖檔的管理和PDF的簡單應用」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16456916

「以Firework CS4編輯簡牘圖錄」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28700233

「甲骨文合集片號檢索示範 」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45418745

釋文與單字圖檔整合介紹-以噩君啟車節為例(集成12110)
http://blog.yam.com/ebag/article/39093311


 01-33步驟圖文解說:

01 事先打好的釋文文字檔
02 「EmEditor」執行「Shift+F7」(把文字都向上合併)
03 錄製一段把每個單字一個段落的「巨集」(Ctrl+Shift+R)
04 錄好之後執行(Ctrl+Shift+P)
05 釋文這時候呈現每行一字的情況
06 將釋文複製,貼到Excel,並打上編號
07 字的左右兩側有「_」(底線)
08 以「firework」開啟圖檔
09 圈選要匯出的單字位置,並取好檔名(流水號01...)
10 (Ctrl+Shift+R)匯出檔案。(勾選「只有選取的分割」)
11 15個檔案已經匯出到指定的資料夾
12 每個檔案,如原始的圖檔都是300dpi的解析度
13 以「MyRename」更改檔名(原來01...改成001...)
14 「firework」接著處理下一段
15 原先的圖檔先放置於「暫放處」
16 以「MyRename」更改檔名(從016開始...)
17 完成的001-030單字檔案
18 從「excel」複製釋文
19 貼到「EmEditor」
20 用尋找取代的方式,把內容之間的「空白處」取代。
21 開啟「UltraRename27」選擇圖檔所在的資料夾
22 從「EmEditor」複製釋文
23 由「UltraRename27」右側「文字匯入」貼入內容
24 ★注意,「UltraRename27」此軟體不支援的字體,就必須用合字來暫用
25 左側選擇要改的內容,右側按「匯入」→「開始更名」
26 按下「確定」
27 圖檔已經有包含釋文的檔名
28 把「UltraRename27」不支援的字體,改回正確的釋文
29 輸入「_金_」找到三筆資料(泰山刻石_原拓修整本)
30 以「MyRename」,在原始的001_x_檔名前,加入「泰山刻石_原拓修整本」
31 更完整清楚的檔名(泰山刻石_原拓修整本_001_X_.jpg)即使檔案混雜到他處,也能找到
32 以「_金_」搜尋:「泰山刻石_原拓修整本」、琅琊台刻石_全文集補重書、會稽刻石(復刻)原拓修整本、繹山刻石(復刻)原拓修整本四處的搜尋結果
33 以「_皇_」搜尋:「泰山刻石_原拓修整本」、「琅琊台刻石_全文集補重書」、「會稽刻石(復刻)原拓修整本」、「繹山刻石(復刻)原拓修整本」四處的搜尋結果

 20241205《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003352905 【製作說明】 筆者在11月中旬左右已完成目錄索引,今日才發布的原因是想把另一部份「索引(941-958)」也製作完成再發布。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