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字的演進(草稿)20131226
原帖連結:
在「農」字的演進中,提到我們不能直接以「楷形」來反推「篆形」,筆者就以「願」字作個簡單說明,戰國晚期的〈睡虎地秦簡〉,字形左半邊為「貝」、「貝」、「大」形交疊,右半邊為「頁」形,是目前所見最早可以參考的字例,接下來「秦」暫未見字例,到了西漢早期有〈銀雀山漢簡〉、〈張家山漢簡〉、「漢帛書」等字例,前面二者基本與戰國晚期的寫法相同,後者就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左上方的「貝」形),例如:左「夕貝」右「頁」形或者「夂貝」右「頁」形。
「願」字到了西漢中期的〈居延漢簡〉與〈武威漢簡〉,上下貝與大形的寫法已無字例,甚至又經過數百年後〈樓蘭殘紙〉(曹魏晚期至東晉時期),字形上的改變也相當小。在晉、南北朝以後字例顯示,「願」字則有明顯差異。如左半邊的「丶丿貝」形。「願」字「夕貝」形到底如何演進成「丶丿貝」形,礙於可見的字例太少,我們無法詳盡解說,但可以知道,左半邊的「原」形是相當晚才有的寫法。到此,也能夠證明「願」字的篆形不能以偏旁來組合寫成。其他的字亦是如此,要知道該字的篆形,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瞭解或查詢戰國秦漢之際的墨跡文字。
不可諱言,許多對篆形的錯誤認知是來自古代學者,當時研究者的研究材料有限,這個限制讓我們不能太苛責古人。現在我們所能獲得的資訊與研究材料,已遠遠超過過去時代的研究者,透過分析與整理,能以最宏觀的角度來看文字的演進過程,所以,更應該大膽仔細地將過去有問題的部分做修正或補充。
從過去舉出的字例中,筆者都是以文字演進或改變的主因是「筆寫筆順」作為論證說明,其中,或許也會有某個時代,某個有權力改變字形的人事物等變因,但目前為止,還沒有明顯的例證,所以這樣的可能性雖然無法完全排除,但也還不能拿來舉證說明。
以此字作為2013年的結束,「願」迎接嶄新的2014。
-------------------------------------
〈沛相楊統碑〉A.C.168(東漢晚期)
〈史晨後碑〉A.C.169(東漢晚期)
〈張景造土牛碑〉(東漢)
「引得市」http://www.mebag.com/index/
「農」字的演進(草稿)20131226
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13/12/20131226_2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