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新聞非常熱門的關鍵字「USB」,資料能否還原的問題,讓我想起以前寫的小文,用「everything」查了硬碟找到了。重點節錄:「把檔案丟到『垃圾桶』,你以為真的吧檔案刪掉了嗎?其實你(們)刪掉的並不是檔案本身,而只是搜尋介面與檔案之間的『連接點』而已。」
↓↓↓↓↓↓12年前的文章開始↓↓↓↓↓↓
----
工作中利用空檔,打一下一段很久以前就想寫的東西。其實我不想講「道理」,因為「道理」根本沒什麼好講的...。如果打了半天字,只是要說道理,那也太...。或如果以為這是「道理」,大概理解的就只是「道理」而已。
以「硬碟」作為一種比喻【2012.8.13(初稿)2013.8.19(補充)】
目前的表達能力,我想比喻法比較容易來談一些感想。有點電腦常識的都知道,電腦能夠運作的設備中,有一個最不可缺的東西,叫做「硬碟」,我們姑且稱之為「它」。「它」得有排線連接上主機板,透過螢幕藉由作業系統,才能告訴我們,「它」裡面存在著什麼。電腦關閉時,或者什麼也沒有(無)。雖然你能看到的,只是硬碟機的外表,但內容檔案確實是存在。
有人用「它」來裝數位相機拍的圖片檔案,所以「它」對於「他(她)」來說,數千、萬張的圖檔等於是數年來,重要的回憶。有人裝著重要的日記等文字記錄...。多年後,隨著電腦老舊,或許又忘了備份,也許就會忘了裡面裝了什麼,當電腦的執行速度不敷使用,而又換了新電腦之後,舊電腦也丟到古物商那裡,至「它」於裡面裝了什麼,容量有多少,或許也不是主人願意回想的事情了。
到此強調,能夠把東西發揮到極致,不把「東西」當做「東西」而已,或者認清自我定位,盡力做到本分,也是一種「修行」的作為。
有人曾會用天空來比喻人原來的本性,烏雲與天氣變化,就像是人有著七情六慾與貪嗔癡等習慣,下雨那只是外在一種現象,天空從來沒有雲,也沒有一直在下雨,強調人性本來是清靜無垢的。這樣的比喻,和我利用「硬碟」來談的一些「有」與「無」有一點雷同。
「硬碟」實在很神奇,藉著「它」,讓我們理解很多「○法」中,一些難以理解的事情,「它」可以裝很多東西,只要透過掃瞄、鍵盤、觸控等輸入方式而儲存下來,但當沒了電源,沒了螢幕,你(我)什麼也看不到。很像是「○法」中必須藉由「有為」來印證「無為」。又,概念上,或實際上等「有」與「無」的存在思考。
文字詞彙讓你(我)瞭解某些事情,但也會讓你(我)又搞混誤解某些事情,錯的不是「文字詞彙」,而是我們的理解能力。
再談到硬碟所能告訴我們的事情,電腦硬碟FORMAT(格式化)後,硬碟的資料真的就「不見,消失」了?其實檔案一旦建立,它就永遠不會消失。把檔案丟到「垃圾桶」,你以為真的吧檔案刪掉了嗎?其實你(們)刪掉的並不是檔案本身,而只是搜尋介面與檔案之間的「連接點」而已。
檔案本身並沒有消失,換句話說,一個2TB(2000G)的硬碟中,它其實可以放置超過包裝盒上面所寫的容量,理論上是如此,但沒有人會真的能夠把硬碟容量灌爆超過所能負載的容量。這要說的是,人們往往被「數字」或「形象」所囿,例如,那麼大的「山」怎們可能裝進那麼小的「盒子」中?但實際上,這個例子就說明,實際上,「硬碟」就是能做到這樣的「不可能」。
即使檔案刪除了也沒關係,因為我們知道它不會消失,只是我們「暫時」看不到而已,若透過軟體工程師,藉著回復軟體,還是可以重新找回檔案,若真的檔案「救」不回來,也無妨,因為「它」的外表就只是一個黑色的方盒子而已。雖然對我來說,「它」儲存了我數十年來累積的心血(掃瞄的書籍、研究資料、文字檔等。是何等的重要...。即使如此,也要眼睛一閉,當作什麼事都沒有,心裡一點漣漪也不生,因為,新(心)的硬碟」並沒有界線與容量,它可以裝任何你想裝的東西,也可以隨時刪除或者複製,即使病毒來了,也不會影響,病毒(比喻作外在的壞東西吧?)永遠吃不了或刪除你所存下東西。
我個人淺見以為,成佛與變人都是在「人」活著的時候完成的,而成佛有時只是一個理念一個發想與一個動作而已,沒有持續的話,隨時又「變成人」,強調的是,成佛與不成佛並不是重點,而是我們能夠理解與體會自己,隨時反覆的「觀己」。
以前自己曾有體會說:「修行」是一種認識自己的過程。若說到「修行」二字,又聯想起,剃頭,吃齋或打坐,那也只是「囿」於形象而已。「修行」有時簡單到不行,但你未必做得到,又有時「難」得比登天還難,但有人卻可以易如反掌。
當你「嗯」的時候,代表認同,但我們還比較希望沒有「嗯」,而是默默持續的做到,不要只是「瞭解」而已,「修行」是一種實際的做為。
大概就寫到這裡了,約有1763個字。「臉書」大概也很少人發這種文,但是,或許以後也會有人來發表論文也說不定。希望看的人想的到的,會比我寫的還多...。
我(你)做不做得到並不重要,你(我)能夠體會並付諸實行才是重點所在!
補充:
「有」與「無」都是你(我)的「以為」而已,也不是要辯論「真」或「假」,因為了就了,不了就不了。
2012.8.13(初稿)
2013.8.19(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