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2024.6.29(六) 看阿芳同學展覽

 2024.6.29(六) 看阿芳同學展覽


這一天我們從高雄出發,開車北上 下午到桃園文化局參觀阿芳同學的書法展覽

#大學同學
#書法展
#創作



2024年6月26日 星期三

20240626《古漢語通論》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0626《古漢語通論》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05583019


【製作說明】

筆者依據目錄製作,再逐頁對照增補內容。前言中提到的《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可在「引得市.語文辭典」查詢索引內容。



字列 178

缺字 0

總字列 178



【使用方式】

《古漢語通論》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guhanyu_tonglun/list.asp

※暫時先以網址進入,未來會加入「引得市」的選單中





【《古漢語通論》前言】

蔣禮鴻教授(1916—1995),字雲從,室名懷任齋、雙瓻室。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敦煌學家,浙江嘉興人。早年就讀本縣秀州中學。畢業後考入之江文理學院(後改名之江大學)國文系,受業於夏承燾、鍾泰、徐昂諸先生,深得治學三昧。沈潛文史,兼長詩詞,尤精於文字訓詁與古書校釋。21歲時,撰成《說克》一文,已具卓見特識,從此開始了學術生涯。


1937年12月之江畢業,留任助教半年。旋至湖南安化藍田國立師範學院國文系任助教三年,與錢鍾書、吳中匡同事。繼而入川,在重慶中央大學師範學院國文系、文學院中文系任講師四年,與吳組緗、魏建猷、王仲犖、管雄等同事。抗戰勝利後,隨中大復員南京。一年後,又回杭州任之江大學文理學院講師。1951年院系調整後,調浙江師範學院(後改名杭州大學),任中文系語言教研室主任。1978年9月晉升為教授,1986年評為博士生導師。兼職有中國語言學會、中國訓詁學會、中國音韻學會理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分會副會長(後任顧問),浙江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後任名譽會長),浙江省敦煌學會副會長,《漢語大詞典》副主編,《辭海》編委兼語詞分冊主編。1995年5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79歲。


蔣禮鴻教授精通訓詁、音韻、目錄、校勘,其俗語詞研究馳名中外,生平著述,凡有下列幾類:


一、訓詁之屬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敦煌石室發現的變文,保存了大量當時的口語材料。變文語詞,或字面普通,字義有別;或其字其詞,生僻難解。雖經不少名家校釋,但多趨易避難,尤其缺乏對俗語詞特性的瞭解,很少作規律性的探求。本書特取此類難以辨識而易於誤解的詞語,疏通詮釋,按義類分為釋稱謂、釋容體、釋名物、釋事為、釋情貌、釋虛字六篇,並多次修訂,益臻精審。第六版《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收詞條達四百十四條,全書四十餘萬字。作者將變文材料歸納比勘,以唐五代人詩詞、筆記、小說等語言材料相互證發,並從漢魏六朝及宋元明清語言材料上下取證,論述通借,探索語源,使敦煌變文字義中的積久滯礙,一朝貫通,確詁精解,絡繹紛披,開闢了本世紀俗語詞研究的一個新階段。不僅解決了變文研究中長期誤讀和歷來困惑的難點,而且有力地啟動了上自漢魏下及明清而以唐宋為重點的方俗語詞研究的進程,對漢語詞彙史研究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呂叔湘認為需有類似《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這樣作品幾十部,方能編成漢語大詞典。徐復認為此書“鑿破混沌,為曠代之作”,“久為治漢語詞義學與語源學之枕中鴻寶”。日本學者波多野太郎稱之為“研究中國通俗小說的指路明燈”。美國漢學家Auter Waley、蘇聯漢學家孟西科夫、法國漢學家戴密微等,皆深感從中受益,認為是步入敦煌寶庫的必讀之書。本書曾獲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二等獎,第二屆吳玉章獎金一等獎,1995年榮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義府續貂》、《義府續貂補》

作者繼清初黃生(扶孟)《義府》二卷之緒,以“聲近義通”為綱,從語言角度探索詞義詞源,考究淹通,窮極研幾。全書收詞條三百餘,其中考釋俗語語源,超越前賢,尤為精到。


《類篇考索》

宋司馬光等編撰的《類編》四十五卷,探討字原、古音、古訓,闡明古今字形演變,為《說文》和《玉篇》作了增補。作者以影刊汲古閣影宋鈔本和姚刊三韻影印本,“訂正錯誤,比較同異,溯厥根源,補所未及”。由於作者以聲音繫聯,以義訓貫穿,突破字形的障惑,為文字學、訓詁學增添了新篇章。


《讀〈同源字論〉後記》

作者認為同源詞比同源字的定名,在理論上更圓融合理;對王力“同源字研究是一門新訓詁學”之說,提出質疑。認為同源詞研究在訓詁學史上源遠流長,同源詞的兩大分域為變易(音變、緩急、贏縮)和孳乳(通別、遞轉、對待)。分析同源詞應以聲韻為經,詞義為緯。因為同源詞的存在、孳乳,是從音同、音變(其條例為旁轉和對轉)表現出來的。本文對漢語同源詞理論有較好的歸納和拓展。


這方面的重要著述,還有論述訓詁學任務、方法、拓展和要籍的《訓詁學基本知識》,“期於聲義會通之旨粗有推衍”的《〈廣雅疏證〉補義》,對《說文》進行匡補的《懷任齋讀〈說文〉記》,考訂嘉興方言的《嘉興方言徵故》,詮釋語言文字的《懷任齋隨筆》,以及未及匯集成書的一系列考釋敦煌或唐五代口語詞的文章,如《〈敦煌資料〉第一輯詞釋》,《唐語詞叢記》、《杜詩釋詞》、《〈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一冊詞釋》等。


二、古書校釋之屬

《商君書錐指》

今本《商君書》多有訛脫。故錢子厚謂讀《商君書》如斷港絕航,難可通達。1944年作者撰成此稿,曾獲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審議會三等獎。專家評審結論謂:本著作參採訂正今昔諸家之說,並下己意整理古籍,頗稱該備;議論也每有獨到之處;而樸實允當,一洗穿鑿之病,尤為難能可貴,《商君書》殆當推此為善本矣。當時作者年僅28歲。1982年重加讎校,編入中華書局所輯《新編諸子集成》。本書博採前賢之說,甄別遴選,匯集眾長;又斠訂《藝文類聚》、《群書治要》、《意林》諸書所引,以微舊文之跡。作者旨在校重貤紕繆,釋晦澀難通,既有校勘上的刪衍補脫、改錯字、明句讀、定是非,又有注釋上的破通假、解字義、疏文義。凡所揭櫫,類皆精覆。


《校勘略說》

本文對校勘與校讎定名進行辨正:前者一般指文字的校正,後者則指以尋求、考辨、評介、分類為手段,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目的的治書工作。校勘的作用在祛疑、顯真、明微、欣賞、知人,其方式為存真、校異、正訛,其內容則是所校書誤、脫、衍、倒或錯、羼等。作者歸納校勘之法為:比較版本,引用他書,求諸訓詁,審察文勢,求之義理。作者結合校勘理論,提供了諸多校例。


《誤校七例》

本文認為不通訓詁,不體文情,不察文脈,不諳文例,不審韻葉,輕信他書,強書就己,為誤校七源。鄭文焯不解宋人軟腳、暖壽、煖女常語,不知軟、暖、煖實為饌之借字,遂妄改周邦彥《漁家傲》“賴有蛾眉煖客,長歌屢勸金杯側”為“緩客”,就是不通訓詁、不察文脈、輕信他書之弊。


作者認為整理古籍重在還其本貌,不能僅僅滿足於文從字順。校訂、解釋,應立論有據,而忌隨意立說。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博覽群書。數十年來,作者身體力行,樂此不疲,校釋之作甚夥,尤以子部集部為最。如《淮南子校記》、《讀〈論衡集解〉》、《讀〈論衡校釋>》、《〈墨子閒詁〉述略》、《經微室〈商子〉校本跋》、《讀〈韓非子集解〉》、《〈淮南鴻烈•原道〉補疏》、《讀〈山海經校注〉偶記》、《讀〈劉知遠諸宮調〉》、《〈補全唐詩〉校記》、《〈敦煌變文集〉校記錄略》、《〈敦煌曲子詞集〉校議》、《大鶴山人校本〈清真集〉箋記》、《〈梨園按試樂府新聲〉校記》等。


1994年12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將上述二類論文,編成《蔣禮鴻語言文字學論叢》。《論叢》中關於文字訓詁學的,還有《讀〈說文解字注〉》、《讀〈說文句讀〉》、《讀〈說文通訓定聲〉》、《中國俗文字學研究導言》、《詞義釋林》、《湘西讀字記》。關於古籍校理的,還有《讀〈呂氏春秋〉》、《讀〈漢書補注〉》、《讀〈文選〉筆記》、《柳集箋校》等。


三、辭書編纂之屬

《辭書三議》

本文是作者結合《辭海》修訂得失,為《漢語大詞典》發軔而作。“三議”為會通、逸義、辨證。會通,即綜合語詞與語詞間內容(意義)和形式(用字)上的本質特點,進而揭示語義之內部聯繫。逸義指辭書漏略的語詞義項。舊辭書漏義現象屢見不鮮。大型辭書必求詞義完備,尤應以搜求逸義為要事。辨證指為避免與糾正辭書編寫中訓義、引據、注音之誤,就必須對古書中的紕繆加以辨證。呂叔湘對此文極為贊同,認為“此文所提三點,實大詞典成敗所繫”。


《論辭書的書證及體現詞彙源流的問題》

本文認為書證的主要作用在於證明詞語的意義或用法,對不少辭書編寫者以為羅列不同時代文獻中同一詞語的書證便能體現詞彙源流的觀點提出質疑。詞彙源流錯綜複雜,或眾源匯為一流,或一源派生眾流,決非一成不變。辭書體現詞彙源流目前應做到:以本義、引申義、比喻借代義次序分列義項;說明外來語由來;舉出成語、典故的根源或其變體;說明語詞通借。作者遣提出了辭書進一步反映詞彙源流的新構想:說明因時有古今而造成的詞語同實異名嬗變或同詞異字遞變;推溯語源,歸納詞族;方言證古和古義證方言。


在辭書編纂理論方面的重要論述,尚有《辭書涉議二題》、《說“通”》等。他的辭書編纂理論,在《漢語大詞典》、《辭海〈語詞分冊〉》、《敦煌文獻語言詞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編纂中均有所體現。


上述三類論文結集為《懷任齋文集》。此外,作者還有《古漢語通論》(與任銘善合著)、《目錄學與工具書》兩種教材行世。前者內容充實而自具剪裁,後者則以概述和應用實例並舉見長。


在長期的治學生涯中,蔣禮鴻教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思想和鮮明的學術風格及特色。

他秉承清代乾嘉學派謹嚴、踏實、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學風,以學術為天下之公器。但問耕耘,不問收獲。言必有據,無徵不信,既博且要,精益求精。他十分重視第一手材料,博覽群集,嫻熟於胸。為撰《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遍讀幾百種文獻,舉凡詩詞曲賦、小說筆記、語錄、民謠、佛經、道書、詔令、奏狀、碑文、音義、字書、韻書、史書、文集,都在他的取材範圍,左抽右取,駕輕就熟。平生篤於深求,恥於浮誇,以求臻於學術上完美之境界。他的著述必經反覆磨勘後,纔予發表。重要論著,都經多次修訂。如《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一書,已增訂四次,還認為訂補工作遠未結束,假我餘年,必將續有增補。同時,蔣先生虛懷若谷,不恥下問,在他的著述中,稱引後學言論,必署其名,決不掠美,獎掖之情溢於言表。


在理論上,蔣禮鴻教授對乾嘉段、王之學,把握至深,深得“訓詁之旨本於聲音”之奧秘精義。根據語音推尋故言,每每能引申觸類,不限形體,一洗緣詞生訓之弊。同時借鑒現代語言理論,融古今理論為一體,指導學術實踐。而且,他從詞彙整體結構性著眼,將語詞放人共時與歷時框架中探索詞義詞源,這樣就跳出了傳統語義學的窠臼,把語詞考釋納入漢語史的研究軌道。


在方法上,蔣禮鴻教授嫻熟運用本證、旁證、參互校核、因聲求義、探求語源、方言佐證之法。具體而言,即從體會聲韻、辨認通假及字形、審視文例、玩繹章法文意入手,然後歸納比勘,在縱橫繫聯中使詞義交相發明、結論堅確不拔。在古籍箋訂或語詞考釋中,蔣先生還善於把校勘和訓詁結合起來,以校勘為訓詁第一步功夫,用訓詁解決校勘問題。如《秋胡變文》今蒙孃教,聽從遊學,未季娘子賜許已不?”“未季”不可通。蔣先生審視上下文例,以本校之法證明“未季”是“未委”之誤,並以翔實例證說明“委”有知義,“未委”就是“未知”。從而使變文錯字得到糾正,文義大明。


蔣禮鴻教授的研究特色,集中體現在語詞研究的五大要旨――解疑、通文、探源、證俗、博引之中。解疑是因語詞難以索解而提出,這是點的研究。通文是讓語詞的解釋施及其他文獻,而冀具互證互補、相得益彰之效。這是將點的突破引向面的研究。探源包括兩個層次,一是最早書證的探求;二是從語言角度探索詞義語源,並勾勒出詞的產生、發展、詞義消長、用字異同、詞形訛變的軌跡。證俗是將所釋語詞與現今方言俗語中的詞語相印證。以方言證古和古義證方言,將古今漢語的研究貫通起來。博引是專就材料而言,語詞研究的基礎正在於材料的可靠性和廣泛性。上述五者體現了蔣先生語詞研究的基本思路:即以翔實可靠的資料作基礎,由解疑入手,以點及面旁通其他文獻;然後上溯源頭以討語源,下及方言以證古語,勾勒出語詞之產生發展、詞義消長、詞形變幻和用字異同,在共時和歷時的框架中把語詞研究納入漢語詞彙史的軌道。


蔣禮鴻教授一生以讀書為樂,手不釋卷,著述不輟。同時,門下多士,誨人不倦,不知老之將至。作為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敦煌學家,他在訓詁、敦煌語言研究、古籍整理和辭書編纂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作為一名教師,他為培植後進,殫心竭力。從教五十七年,桃李滿天下,很多學生已成為相關專業的著名專家和學術骨幹。晚年在身罹頑疾的情況下,還帶出十多名博士、碩士,傳承有序,後繼有人。他指導學生,最注重人品、學品,他曾對學生說:“治學要有好成績,首先有個態度問題,這個態度就是不欺――不騙人,首先不騙自己。”“不存私心,老老實實的態度,是搞學問最基本的東西。”這在今天特別有教育意義。


蔣禮鴻教授具有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治學嚴謹,淡泊名利,嚴於律己,寬於待人,誨人不倦,忠厚謙和,篤於情義,畢生以宏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以發展學術與獎掖後學為己任。他的高尚人品與精湛學術,至今為學界敬仰與傳誦。


《蔣禮鴻全集》編委會由原杭州大學蔣禮鴻先生的弟子組成,成員有顏洽茂、俞忠鑫、方一新、黃徵、任平。


《蔣禮鴻全集》收錄蔣禮鴻先生所撰各種專著、論文及詩詞。編排次序:先專著,次論文,次詩詞及附錄。論文則以已發表,尚未發表,及未完成者為先後。已出專著凡誤排字句均已改正。


蔣禮鴻先生在原著原稿親筆增補的文字,插入原文相應位置。未刊手稿無句讀者,均加以標點。文稿中的古今字、異體字等,或因所引資料原文如此,或因作者的行文風格和書寫習慣使然,不強作規範;殘稿一般不予整理,以示原貌。


各卷整理者列名如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顏洽茂整理。《義府續貂》、《類篇考索》、《商君書錐指》,俞忠鑫整理。《語言文字學論叢》、《懷任齋文集》,方一新整理。《古漢語通論》,為蔣禮鴻與任銘善合著,任平整理。《語言文字學論叢續編》,收錄未及編集的論文及部分殘稿;《懷任齋詩詞頻伽室語業》,收錄蔣禮鴻與其夫人盛靜霞所撰寫的詩詞,黃徵整理。


由於浙江大學出版社和袁亞春總編、黃寶忠副社長對學術事業的長期關注與熱心倡導,在學術著作出版步履艱難的今天,《蔣禮鴻全集》得以順利出版,誠為幸事,謹致以衷心的感謝。


《蔣禮鴻全集》編委會

2015年8月12日







20240626《甲骨文語法學》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0626《甲骨文語法學》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05581152


【製作說明】

筆者以原書目錄製作索引。


字列 98

缺字 0

總字列 98



【使用方式】

《甲骨文語法學》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jiaguwen_yufaxue/list.asp

※暫時先以網址進入,未來會加入「引得市」的選單中







【《甲骨文語法學》後記】

我在遼寧師範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1982.2—1984.12),即已開始研究甲骨文語法。1985年9月,我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有幸成爲裘錫圭先生的學生,在先生指導下繼續研究甲骨文語法。自畢業後,就有志撰寫一部《甲骨文語法學》。如今,這個愿望總算實現了。


此書的撰寫,得到了遼寧省政府的資助,被列入遼寧省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重點項目。

經我的導師裘錫圭先生、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學勤先生、北京大學教授蔣紹愚先生、北京大學博士沈培先生的推薦,此書的出版得到了大連市人民政府和遼寧師範大學的資助。


此書的出版,還得到了學林出版社總編輯雷羣明先生的關懷和幫助。

撰寫此書,參考了中外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這一般都在每節後列出。


我非常認真地對待此書的撰寫(譬如,書中每一個例子都核對了原拓片),儘管如此,錯誤和不當之處,一定還不少,敬請方家教正。


向所有促使本書得以問世的單位和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謝!


作者

2001年5月4日于大連



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20240625《爾雅》索引三種數位化完成

 20240625《爾雅》索引三種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05435546


【製作說明】

這次發布《爾雅》相關索引有三種,分別是:《爾雅今注(增訂本)》與《爾雅新注》,以及碩士學位論文《《爾雅》漢魏佚注稽考》。由「於菟」整理製作,內容修正部份見後「校正備忘」。筆者新造二個缺字。


字列 1441

缺字 2

總字列 1443


【使用方式】

《爾雅》索引三種,網址:http://www.mebag.com/index/erya_suoyin/list.asp

※暫時先以網址進入,未來會加入「引得市」的選單中


重要★★★【RMP的設定】★★★重要 

要在這個資料庫正確的跳頁,必須設定好這三份文獻的RMP檔檔名。請分別命名為:

爾雅今注(增訂本).rmp
爾雅新注.rmp
《爾雅》漢魏佚注稽考.rmp


【校正備忘】

編號 整理備註

1.1 肇-肁,權輿-虇蕍

1.3 介-𡗦,純-𡗥,弈-奕,廢-㚕。箌,或作菿。席,或作蓆。

1.5 弔-𨑩,艐-屆,格-𢓜

1.7 貢-贛,錫-賜

1.8 綝-諃

1.1 妉-耽-湛

1.11 悦-悅-說

1.13 漠-謨,如-茹。肈,或作肇。

1.14 恒-恆

1.16 辠-罪

1.17 齯齒-兒齒

1.18 諶-訦,詢-恂

1.2 謔浪笑敖

1.21 粤-粵-越

1.22 粤-粵

1.23 郃-合,仇-逑

1.24 讐-讎

1.26 纂-纘

1.27 忥-塈,貉-貊,静-靜

1.28 蘦-零

1.29 訊,或作誶。

1.3 迥-泂-坰,逷-逖

1.31 毁-毀

1.34 寀,底本誤作宷。寀-采

1.38 果,或作惈。毅,或謂衍文。堪,或作勘。

1.41 蠠没-黽勉-密勿-懋慔,勗-勖

1.42 昏-昬。暋,或作敃。强,或作彊。

1.43 甫-父

1.46 晉-晋

1.48 亮-涼-諒

1.49 晧-皓

1.5 劼,或作硈。

1.52 暀暀-旺旺。褘,或作禕。

1.53 噰噰-雝雝-廱廱,勰-協

1.57 蒐-搜,鳩-勼。樓,或作摟。

1.6 阬阬,二字一為衍文。徵-懲

1.63 柬-揀

1.64 竦-竦,慴-懾

1.65 虺頽-虺隤,黃-黃,瘽-懃。疷,或作疧。逐-疛。

1.66 繇,或作搖。

1.67 敕,或作勑。

1.71 禄-祿

1.72 蒸,或作烝。

1.75 𩓣-䇓,竢-俟

1.76 烖-災

1.77 汽-汔

1.81 偽-僞

1.83 遻-遌

1.85 頫,或作覜。

1.86 訩,或謂衍文。

1.87 虚-虛,間-閒

1.95 静-靜

1.99 希-稀

1.101 㬥樂,或作𤒺爍。

1.104 榦,或作幹。

1.106 垂-陲

1.108 摇-搖

1.109 兹-茲

1.111 閑-嫻

1.114 陞-升

1.117 昏。底本作昬。

1.123 税-稅。税,或作脱。

1.124 𢠾-憩,㕟-喟

1.129 絶-絕

1.13 郡-窘,迺-廼

1.131 繇-猷

1.134 也,或谓衍文,艾、歴與下文合為一條。

1.137 艾-乂

1.14 汱,或作汏。

1.146 㗉-略-畧

1.148 拼,或作荓。

1.157 枿-蘖

1.163 即-卽。尼,或作昵。

1.165 暱-昵

1.166 《新注》:妥、安,坐也。

1.167 貉,或作絡。綰,《新注》作縮。

1.168 嗼,或作莫。

1.173 禄-祿,徂落-殂落

2.9 噰-雝

2.14 畣-答

2.21 諐-愆

2.31 撫,或作憮。

2.41 為-爲

2.67 禄-祿

2.102 强,或作彊。

2.106 𣯛-氂

2.117 舫,或作方。

2.145 凶-兇

2.148 顁-定

2.149 猷-猶

2.159 悦-悅

2.166 《新注》分為兩條。

2.184 隌-暗

2.185 䵑-䵒

2.203 慙-慚

2.214 屆-届

2.215 弇,或作奄。

2.218 訊-迅

2.219 鬩-䦧。恨,或作很。

2.232 竝-並,倂-併

2.233 既-旣

2.234 慒-悰

2.235 資-齎

2.237 遞-逓

2.238 矧-矤

2.239 廯-鮮

2.242 間-閒

2.244 扞-捍

2.245 䠊-剕。《新注》分為兩條。

2.248 煖-暖

2.249 塊-凷

2.252 啟-啓-跽

2.256 障-鄣

2.258 鬻-粥

2.26 翢-翿-纛

2.266 芾-沛

2.27 般-班

2.273 緍,底本作緡。

2.275 盝-漉

2.277 衮-袞

2.278 皇-葟

3.25 遲遲-遟遟

3.32 墫墫-蹲蹲

3.34 憍-驕

3.36 邈邈-藐藐

3.37 儚儚-𠐿𠐿,洄洄-佪佪

3.38 版版-板板

3.39 爞爞-蟲蟲

3.41 敖敖-謷謷

3.44 痯痯-管管,瘐瘐-愈愈

3.45 弈弈-奕奕

3.49 繹繹-驛驛

3.54 溞溞-叟叟-溲溲

3.55 烰烰-浮浮

3.58 鍠鍠-喤喤

3.63 藹藹-譪譪,噰噰-雝雝

3.64 愈遐急也,或謂當作遐愈急也。

3.65 宴宴-燕燕

3.66 悽悽-萋萋

3.67 鯈鯈-悠悠-攸攸

3.69 臯臯-皋皋

3.7 懽懽-灌灌,愮愮-搖搖

3.71 洩洩-泄泄

3.72 謞謞-熇熇

3.73 翕翕-潝潝

3.74 速速-蔌蔌

3.75 《新注》分為兩條。

3.76 甹夆-荓蜂,掣-𢊏

3.83 有,或謂衍文。

3.86 不,或謂衍文。

3.88 脩-修,僩-僴,烜-咺

3.89 既-旣,為-爲

3.92 為-爲

3.94 為-爲

3.95 為-爲,彦-彥

3.96 虚-虛,徐-邪

3.97 為-爲

3.101 襢-袒

3.107 擗-辟

3.11 殿屎-唸吚

3.112 侜張-譸張

4.5 原注:[男子]二字據唐石經補。

4.14 《新注》分為兩條。

5.1 宮-宮

5.3 奥-奧

5.4 𢨪-戺

5.6 鏝-槾,杇-釫

5.9 榤-桀

5.1 突-𣔻

5.11 棁-梲,閲-閱

5.14 薄-箔

5.16 閍-祊。閍謂之門,阮校:門謂之閍。

5.17 宮-宮,衖-巷

5.19 閎,或作閣。

5.21 宮-宮

5.22 猷-邎?

5.23 逵-馗

5.24 時-歭

5.25 隄-堤

5.26 厢-廂,陝-狹

6.3 鐯-櫡

6.4 槮-罧

6.6 救-糾

6.11 褘,底本作禕。

6.14 脱-脫

6.15 冰-凝

6.17 康-穅-糠

6.2 䰝-甑

6.22 縳,底本誤作縛。

6.24 旄-犛

6.27 鈑,或作版。

6.28 鵠-䶜-䚛

6.3 璆-球

6.34 絶-絕

6.37 珪-圭

6.39 葱-蔥

6.42 兹-茲

6.43 箷-椸

6.45 絶-絕

6.46 䤹-鎪

7.1 宮-宮

7.8 塤-壎

7.12 産-產

7.13 謡-謠,脩-修

8.7 己,底本作巳。

8.11 臯-皋,寎-窉

8.13 穨,或作頽。摇-搖,猋-飇

8.16 蜺-霓

8.18 霓,或謂衍文。

8.25 虚-虛

8.33 启,底本作啟。

8.36 嘗-甞。蒸,底本作烝。

8.37 沈,底本作沉。

8.39 既-旣

8.46 于,底本作於。

8.47 斾,或作斾。

9.3 雝州-雍州

9.4 荆州-荊州

9.5 楊州-揚州

9.6 兖州-兗州

9.12 楊陓-楊紆-陽紆-陽華

9.13 孟諸-孟潴

9.14 雲夢-雲瞢

9.15 吴-吳

9.17 昭余祁-昭餘祁

9.19 焦護-焦獲

9.2 鴈門-雁門

9.29 崐崘-昆侖,虚-虛

9.32 岳-嶽

9.35 蹷,或作蟨。

9.37 枳-枝

9.4 溼-濕

9.46 空桐-崆峒

10.1 鋭-銳,崐崘-昆侖

10.2 椉-乘

10.4 胡丘-壺丘

10.5 為之-謂之

10.6 還-環

10.18 畝,或作𠭇

10.24 隩,或作澳。

11.3 鋭-銳

11.16 宮-宮,别-別

11.21 豄-瀆,谿-溪

11.22 砠-岨

12.3 濫泉-檻泉

12.8 流,或謂衍文。

12.21 谿-溪

12.22 泝-遡

12.23 絶-絕

12.26 崐崘-昆侖,虚-虛。《新注》: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12.27 簡-𥳑

13.2 葱-蔥

13.3 䪥-薤

13.7 术-朮

13.23 虉-𧅖-鷊

13.37 蘆萉-蘆菔

13.43 莕-荇

13.74 𦺋-䕅

13.75 𦮀-莌

13.81 摇-搖

13.93 芙渠-芙蕖

13.111 薞-蕵

13.112 横-橫

13.113 釐-萊

13.114 蔆-菱

13.116 牡𧄽-牡贊

13.12 蘜-菊

13.122 苗,或作苖。

13.128 《新注》:垂,比葉。

13.143 椉-乘

13.148 󶅘,或作蔝。

13.15 顆涷-款冬

13.152 𦯍-菆

13.158 《新注》:枹,霍首。

13.159 《新注》:素華,軌鬷。

13.164 黃-黃

13.167 󱂉-藗

13.169 𧆊-虌

13.175 的-菂

13.189 《新注》:搴,柜朐。

13.192 《新注》13.193:猋、藨,芀。葦醜,芀。

13.193 華,或謂當作葦。

13.194 虇蕍,舊作虇,蕍字屬下條。

13.198 欔,或作攫。

13.2 不榮,或無不字。

14.4 髡,底本作髠。

14.5 椵,或作椴。柂,或作杝。

14.11 即-卽。

14.13 檴-㯉-樺

14.15 《新注》:時,英梅。時,或謂衍文。

14.16 桏,低本誤作枊。柜桏-柜柳

14.19 櫙-藲-樞-區

14.21 《新注》:狄,臧橰。橰-槔-𣓌

14.29 黃-黃

14.43 荆桃-荊桃

14.46 壺-壷。《新注》:邊,要棗。

14.48 謂-彙

14.49 即薪-卽薪

14.53 榎-檟

14.55 栜,或作梀。

14.58 苻婁-苻蔞

14.59 藹-譪

14.62 或作樆,山梨。

14.63 㸤,或作辨。

14.68 樕樸,或作樸樕。

14.72 𡚁-獘

14.76 祝,或作柷。

14.79 梨-棃,鑽-鑚

15.1 𧏚-螜

15.1 《今注》:蛂蟥,蛢。《新注》:蛂,蟥蛢。

15.11 《新注》:蠸、輿父,守瓜。

15.14 蝆-䖹-蛘

15.22 蚓-螾

15.27 鼠負-鼠婦

15.29 䖸-蛾-蟻

15.31 負版-蝜蝂

15.33 螪何-商何

15.38 蠭-蜂

15.41 蛜,或作𧉅。

15.45 蚇蠖-尺蠖

15.46 果臝-果蠃。《新注》分為兩條。

15.48 即炤-卽炤

15.52 《新注》:王,蛈蝪。

15.54 鏬,或作罅。

16.23 鯬-䱘

16.28 《新注》:蜪,蚅。

16.37 黃-黃

16.38 宮-宮

17.18 鶾-翰,雞-鷄

17.21 《新注》:齧齒,艾。

17.27 皇-凰

17.42 鶿-鷀

17.47 雈,底本作萑。

17.5 黃-黃

17.64 鵹黃-𩁟黃-鸝黃

17.69 《新注》:雗雉,鵫雉。

18.6 子,或謂衍文。䝈-豟

18.2 黃-黃

18.31 貄-𧳙

18.35 彙-彚

18.42 《新注》:麔、麚

18.45 《新注》分為兩條:時,善椉領。

19.8 啟-啓,𮩴-馵

19.1 闕,或作闋。

19.14 瞷-瞯

19.17 𤜌-犦

19.27 欣,或謂衍文。

19.45 䝈-豟



----


【《爾雅今注(增訂本)》.序】

《爾雅》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大致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而編纂的詞典。包括十九篇。前三篇《釋詁》《釋言》《釋訓》具有解釋語詞的小詞典性質,第四至第十九篇具有小百科詞典的性質。在世界文化史上,《爾雅》不但是最早期的詞典和小百科詞典的雛形,而且它首創的這種編纂法今天仍然被采用,例如我國新版《辭海》曾兩次發行分册本,第一分册為語詞,以下為小百科。這種編排既是現代辭書編纂工作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又産生頗為切合實用的成品,有時它比定稿的依部首排列的《辭海》還更便於查閲。飲水思源,《爾雅》在世界文化史上的貢獻確實不小。


關於《爾雅》在中國語言學史上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學者們已經講過許多,兹不贅述。前人曾對《爾雅》進行過大量的研究,他們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字義的注釋與考證,二是訓詁方法的研究,三是音義關繫的探討。給《爾雅》全書及郭注做疏證的,最重要也是最常見到的是邢昺、邵晉涵、郝懿行三家的注釋本。各有千秋,均有貢獻。


舊日注釋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點。由於時代較早,前賢不可能看到甲骨文,没有利用甲骨文、金文探求古義的機會。那時還没有現代語言科學理論,尤其是現代詞彙學理論,無法運用它去觀察分析《爾雅》複雜的詞彙詞義現象。前賢所認識到的音義關繫,還比較籠統。如此種種,毫不足怪。可是我們處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如果仍然墨守舊日疏證,就是故步自封,不求進取了。


舊日疏證有個缺點,就是煩瑣。當年戴、段、二王都反對煩瑣,他們的著作內容樸實精粹,行文簡潔清新。《爾雅》邢、邵、郝三家注釋未能臻此境界。


時代在前進,應該給舊日疏證結賬,取其精華,去其煩瑣,寫出今注,使人耳目一新,輕裝上陣,纔好邁開步伐,開展新的科學研究。


所謂今注,不是改用大白話來做注釋就算,更重要的是形式新,語言新,方法新,內容既精又新。


給《爾雅》作個今注,實在是當前迫切需要的。但是作今注難,為《爾雅》作今注更難。


朝華一向樸實勤奮,基礎廣博而扎實。學成之後,致力於漢語發展史詞彙部分的研究,又專攻訓詁。醖釀日久,遂發奮作《爾雅今注》。五六年來數易其稿。


朝華此書,博采衆家之長,並吸取最新科研成果,深入淺出,簡明扼要,指明《爾雅》得失,並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唯於平淡中見功力,而且處處為青年讀者著想,文字淺顯,要言不煩,頭緒清爽,引人入勝。並編製索引,以利於翻檢和進行科研。優點甚多,是一部好書。


我對於《爾雅》衹是初學。讀朝華此書,受益不小,所以樂於向讀者推薦,希望《爾雅》之學出現新氣象。


張清常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爾雅今注(增訂本)》.前言】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大致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而編纂的詞典。《爾雅》的“爾”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指雅正之言,即作為政治、文化、社交活動中使用的語言,這是後代作為規範的共同語的雛形。《爾雅》一書命名之意就是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爾雅》原為二十篇,但今本《爾雅》衹有十九篇。宋代邢昺《爾雅疏》說:“《爾雅•序篇》云:《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可見《爾雅》原有《序篇》一篇。《序篇》大約於宋代亡佚。現存十九篇按照內容分為十九類,即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宫、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每類一篇。其中《釋詁》《釋言》《釋訓》等三篇是解釋一般語詞的,可以說是普通的詞典;《釋親》以下十六篇是解釋各類名物的,可以說是百科名詞詞典。全書共計13113字。解釋的大部分是單音詞,也有一些複音詞。


關於《爾雅》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從古到今,說法不一,尚無定論。最初或說是周公所作,或說是孔子門人所作。宋代以後,學者們多認為所謂周公、孔子門人所作,都是依託之詞,從而否定了聖人所作的說法。那麽真正的作者是誰?確切的成書年代是甚麽時候呢?有人認為是從戰國中期到漢初的儒者陸續編纂而成;有人說是戰國末年齊魯儒生所作;有人認為是秦漢間儒生所作;有人說是漢初儒生所作;有人認為是漢武帝之後,哀帝平帝之前儒者所作;還有人認為是西漢末年劉歆偽撰。凡此種種,衆說紛紜。從《爾雅》一書的內容和有關資料分析,《爾雅》中有一部分詞語出於戰國中後期古籍,成書不可能在此之前。秦代焚書坑儒,漢初社會動亂未定,文景之世開獻書之路,先秦古籍纔陸續復出。漢初也缺乏編纂這樣一部內容、字數繁多的詞典的社會條件。而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很快就出現了犍為文學的《爾雅注》。這說明最初成書也不會是在漢代。因此,大體上可以斷定,《爾雅》最初成書當在戰國末年,是由當時一些儒生彙集各種古籍詞語訓釋資料編纂而成,並非一人之作。這部書或由於某種原因幸免於秦火,或由於民間私自密藏而逃避了抄禁,因而當漢王朝開始重視經學時,便很快地重新問世了。此後又經過漢代經師儒者陸續增補,纔成為今天所見到的《爾雅》。


從《爾雅》一書的內容來看,這部書編纂的目的是幫助人們閲讀古書和辨識名物。《爾雅》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雅釋古,即用當時作為規範的雅正之言,解釋當時已經認為是時代較遠難以通曉的古籍中的詞語,目的是幫助人們讀懂古書,當時的古籍既包括儒家經典,也包括儒家經典之外的古書。戰國是一個科學文化有很大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百家争鳴的時代,諸子百家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當時的文化科學知識,著書立說。當時私人講學之風大開,游學之風盛行(如齊國稷下學士多至數萬人),在這種情況下,儒生們所接觸到的書籍,肯定不會衹是局限於儒家經典範圍之內。在《爾雅》中多次見到對儒家經典之外的一些古書(或當時的書籍)中詞語的解釋。如《釋天》:“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四氣和謂之玉燭”,取之於《尸子》;“扶摇謂之猋”,是釋《莊子》中詞語的;《釋地》:“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取之於《管子》;“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取之於《山海經》;《釋畜》:“小領,盗驪”,取之於《穆天子傳》。當然,和其他古籍相比,《爾雅》對儒家經典《詩經》中詞語的解釋是要多一些。如《釋訓》中所訓釋的大部分都是《詩經》中的詞語。在其他篇中,也有一些是專門解釋《詩經》中詞語的。如《釋天》中的“是攧是褐”“既伯既禱”,《釋水》中的“汎汎楊舟,紼缡維之”等,都是出自《詩經》。孔子認為《詩經》不僅有助於修身行事,而且對豐富知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他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在外交場合,在辯論、講學時,在著作中常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以表達思想感情,增添文采。《詩經》在人們的生活中比其他各種書籍都更為重要。但戰國時代距離《詩經》的時代已經相當遥遠了,《詩經》中有些古詞語如不加以解釋,當時的人在理解上就會有困難。由於這樣兩個方面的原因,《爾雅》中對《詩經》詞語的解釋就比較多了。雖然《詩經》是儒家經典,但《爾雅》的編纂者解釋它並不僅僅因為它是儒家經典,更是因為它是一部被人們廣泛閲讀、使用的古籍。


《爾雅》另一個主要內容是以雅釋俗,或以俗釋雅。在《釋詁》《釋言》等篇中有以雅言解釋方言俗語的,目的是幫助人們閲讀古書。《釋草》以下七篇收集解釋了大量草木蟲魚鳥獸之名(包括雅名和俗名),其目的主要是幫助人們辨識名物,豐富知識,增廣見聞。如《釋草》中說:“芣苢,馬舄。馬舄,車前。”


說明同一種植物有不同的名稱(芣苢為雅名,馬舄、車前為俗名)。《釋草》中有“果臝”,《釋蟲》中也有“果臝”,說明有異物同名的情況。有時僅列出名稱而未加說明,如《釋蟲》中的“土䵹鼄”“草䵹鼄”“土蠭”“木蠭”,則是要使人們知道蜘蛛、蜂有不同的種類。在這方面,《爾雅》與漢代作為童蒙讀本的《急就篇》和解釋四方别國之語的《方言》是有相似之處的。郭璞在《爾雅序》中說:“夫《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敘詩人之興咏,摁絶代之離詞,辯同實而殊號者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於《爾雅》。”他認為《爾雅》的主要作用是總結和整理了歷代不同的語詞,解釋了經籍中詞語的意義和詩歌中詞語的用法,辨别了許多異名同實的詞,保存了很多鳥獸草木之名。郭璞的認識是比較全面的。過去有些學者認為《爾雅》編纂的目的在於解經,其認識顯然與《爾雅》的內容不盡吻合。


《爾雅》雖然最初不是專為解經而作,但後來由於經學家們的重視、使用和宣揚,使它和經學的關繫越來越密切。《漢書•藝文志》把它附在六藝類《孝經》之後,《隋書•經籍志》把它放在經部《論語》之後,實際上已把它列入群經之屬。唐代開成年間鎸刻石經時,《爾雅》和《詩經》《尚書》等十一部儒家經典同時上石,正式成為儒家重要經典。宋代以後,《爾雅》成為十三經之一。《爾雅》這樣一部解釋詞義的書,在封建社會裏竟然能够和《詩經》《尚書》等重要儒家經典並列,是有其特殊的社會原因的。


從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社會經過了幾十年的動亂,出現了比較安定的“文景之治”。封建統治階級為了加强思想統治,開始重視儒家學說。但經過秦火和戰争的破壞,儒家經典損失很大;能讀經解經的經師大儒,更是難以尋覓。《漢書•儒林傳》:“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朝(晁)錯往受之。”由此可見當時經師的奇缺。在這種情況下,《爾雅》這樣一部唯一保存了大量先秦古籍中古詞古義解釋的詞典,對於傳習儒經就成了重要的依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經師的作用。東漢趙岐《孟子題辭》中說:“孝文皇帝欲廣游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雖然不能因此就肯定文帝時確曾設置《爾雅》博士,但從中可以揆測文景之世《爾雅》已經和儒家經典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繫了。


漢武帝獨尊儒學,立五經博士以後,從中央到郡縣,乃至鄉聚,廣設學校,傳習儒經。讀經、通經成為當時讀書人實現抱負、追求利祿的重要途徑。雖然陸續出現了一大批儒家經典的注釋書,如《詩經》有《魯故》《韓故》《齊后氏故》等,《尚書》有《歐陽章句》《大小夏侯章句》《大小夏侯解詁》等,但這些書都是就某一部經書的詞語隨文釋義的,而且今文經學家的注釋多側重於闡明經書中的“微言大義”,而不注重語言文字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爾雅》這樣一部比較全面、比較系統地彙釋古詞古義的詞典,就成為儒生們讀經、通經的重要工具書了。它的這種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種某一經書的注釋書所不能代替的,也是《蒼頡》《急就》和《說文》之類字書所不具有的。正因為如此,《爾雅》一書和儒經的關繋就變得更加密切了。清代學者錢大昕說:“夫六經皆以明道,未有不通訓詁而能知道者。欲窮六經之旨,必自《爾雅》始。”(《潛研堂文集•與晦之論〈爾雅〉書》)宋翔鳳說《爾雅》是“訓故之淵海,五經之梯航”(《爾雅義疏序》)。這些都說明了《爾雅》是因為“說經之家多資以證古義,故從其所重,列之經部耳”(《四庫全書總目》)。


將《爾雅》列為經書,似乎是抬高了它的地位,使它享有歷代各種詞書所没有的殊榮,而實際上却是縮小了它的作用,贬低了它的價值。今天我們應該對《爾雅》這部書在中國語言學史和詞書史中的作用和價值作一個全面的、恰當的分析。《爾雅》這部書的主要作用和價值在於:


一、《爾雅》是在兩千多年以前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詞典,它有清楚的分類篇目和完整的編纂體系,有直訓、陳說、描寫、比擬、音訓等多種釋詞方法。它首創的按意義分類編排的體例和多種釋詞方法,對後代詞書、詞典以及類書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在它的影響下,出現了一系列以“雅”為書名的補充或仿照它的釋義詞書。如託名秦末孔鮒所著的《小爾雅》,三國時魏張揖的《廣雅》,宋代陸佃的《埤雅》、羅願的《爾雅翼》,明代朱謀璋的《駢雅》、方以智的《通雅》,清代吴玉搢的《别雅》、洪亮吉的《比雅》、夏味堂的《拾雅》、史夢蘭的《叠雅》等。


二、《爾雅》彙集並解釋了大量先秦古籍中的古詞古義,是閲讀、研究先秦古籍的重要工具書。如《釋言》中有“宜,肴也”條,這是解釋《詩經•鄭風•女曰鷄鳴》“弋言加之,與子宜之”中“宜”字的肴”指做熟的魚肉等宜”在古書中一般都解釋為合適、適宜,没有肴的意義,而從甲骨文、金文看,“宜”字象砧板上有肉之形。用作名詞,表示切肉用的砧板;用作動詞,意為吃做熟了的肉。《爾雅》中以“肴”釋“宜”,便是根據“宜”的本義而來的◦又如《釋親》中有“男子謂姊妹之子為出”,這是母系社會親屬稱謂的遗跡,在父系社會裏,“出”作為一種親屬稱謂已經被“甥”所代替了。借助於《爾雅》,後人可以瞭解“出”的這一古義。


三、《爾雅》彙集了大量上古漢語詞彙,其中包括古語詞、方言詞以及外來詞(如《釋地》中的“珣圩琪”為上古東夷語)。在《釋詁》《釋言》《釋訓》中收集了很多上古漢語中的同義詞,它為研究上古漢語詞彙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是研究上古漢語詞彙的重要參考書。


四、《爾雅》彙集解釋了不少有關宫室、器物、樂器、天文、地理和動植物等方面的詞彙,可以幫助人們暸解古代社會,豐富知識。並為進行生物學方面的研究提供寶貴的歷史資料。如《釋獸》中有“貘,白豹”,郭璞注說:“似熊,小頭庳脚,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這些資料對今天研究大熊貓類動物很有參考價值。


《爾雅》在釋義、編排等方面存在著一些缺點,較為突出的是解釋詞義往往過於簡單籠統。用多義詞去解釋詞義,用的是這個多義詞的哪一種意義不明確。如《釋言》有“郵,過也”條,“過”有經過、超越、錯誤、探望等義,在這一條中究竟是用“過”的哪一種意義解釋“郵”不明確。特别是“二義同條”的情況,更容易引起誤解。有的詞詞義有發展變化,《爾雅》的編纂者不加說明而相提並論。如《釋詁》中有“亂,治也”,又有“縱、縮,亂也”。前者用的是“亂”在周代前期的古義,表示治理紛亂的事物;後者用的是“亂”在春秋戰國時的常用義,表示紊亂、紛亂的意思。兩條同時收入,又未加以說明,容易使人誤解“亂”同時有兩種意義。此外,有些不是同義詞的誤以為是同義詞。有些詞歸類不當,如將爬行動物歸入《釋魚》。有的詞前後重複出現,如“鶼鶼”在《釋地》和《釋鳥》兩篇中都有,內容相同。這些缺點是由於《爾雅》出自衆人之手並受當時科學發展水平所限而造成的。


從漢到唐,為《爾雅》作注的人很多。最早的是西漢的犍為文學,其後有劉歆、樊光、李巡、孫炎、郭璞、沈旋等人。除郭璞注外,這些注家的注本多已亡失。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完整的《爾雅》注本是晉代郭璞的《爾雅注》。郭注引用了近五十種古籍資料,取證非常豐富,而且能用晉代活的方言俗語來解釋《爾雅》中的古語詞、方言詞,為後人研讀《爾雅》起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唐宋以後為《爾雅》全書作注疏的有北宋邢昺等人的《爾雅疏》,邢疏雖有煩瑣考證之弊,但搜求先秦到隋唐的資料很多,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十三經注疏》中的《爾雅注疏》用的就是郭璞的《爾雅注》和邢昺的《爾雅疏》。南宋鄭樵的《爾雅注》,雖然比較疏略,但能不因循舊說,多采群經以證《爾雅》,間或别有所見。清人研究《爾雅》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是邵晉涵的《爾雅正義》和郝懿行的《爾雅義疏》。邵書廣泛采集先秦兩漢古籍資料和漢魏六朝人舊注來印證郭注,推求文字的古音古義,並根據善本,訂正原書文字。引證豐富,解釋簡明扼要,但語言探索稍有不足。郝書晚出,是所有《爾雅》注本中最詳細的一種。這部書繁徵博引,搜羅宏富,能根據實際觀察的情況來描述草木蟲魚鳥獸。注釋中力求從音義關繫上疏通詞義,但在因聲求義方面錯誤較多。此外,從清代到近代,還有不少學者對《爾雅》作過專題研究。如清代戴震的《爾雅文字考》、翟灝的《爾雅補郭》、錢坫的《爾雅釋地四篇注》、高潤生的《爾雅穀名考》、陳玉澍的《爾雅釋例》,近人王國維的《爾雅草木蟲魚鳥獸名釋例》、劉師培的《爾雅蟲名今釋》、黄侃的《爾雅略說》、楊樹達的《爾雅略例》等,這些著作對閲讀、研究《爾雅》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前幾年,在教學中介紹訓詁學要籍時,同學們屢次反映《爾雅》一書有些詞語很生僻,不會念,也看不懂,舊注有的過於簡略,有的過於煩瑣,閲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希望能有一個今人的注本。在清常師的熱情鼓勵和指導下,我從一九七九年開始編注這部書。要為《爾雅》這樣一部內容極為豐富廣博的書作注,確非易事,但我想到為文科大學生和青年讀者們提供一個便於閲讀的注本,使《爾雅》這部書能够在我們這個新時代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還是值得為之辛苦的。經過五年的努力,現在總算可以把它奉獻給讀者了。《爾雅》一書天文地理、草木蟲魚無所不包,給它作注,雖有諸家舊注和其他前人成果可資參考,也曾請教過一些同志,稿子經過多次修改,但因自己學識有限,肯定會有不少錯誤和疏漏之處,我誠心誠意地希望能够得到所有翻閲過此書的同志的批評和意見。


徐朝華

一九八四年十月



【《爾雅今注(增訂本)》.凡例】

一、本書《爾雅》原文以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據原世界書局所印清阮元刊刻的《十三經注疏》的影印本為依據。其他各種版本的異文,除有必要者外,一般不予注明。

二、《釋親》《釋天》《釋地》《釋丘》《釋水》《釋獸》《釋畜》等篇,一篇之中按其內容又分為若干類,類名原列在所屬詞條之後,為了便於查閲,現將類名移到所屬詞條之前。

三、為了便於閲讀和檢索,詞條以篇為單位,編上數碼,依次排列。一個數碼之下,一般衹有一個詞條,但如相連的兩條或幾條意義相近或有密切聯繫,則這兩條或數條列於同一數碼之下。

四、每個詞條的注碼,一般按被釋詞語的先後順序編排,放在被釋詞語之後。如為了便於暸解詞義,需要首先解釋一條中排列在最後的訓釋詞時,則先注釋這個訓釋詞,然後再依次注釋被釋詞語。如係對整條內容的解釋說明,則將注碼列在整條的末尾。

五、易出歧義的詞、僻詞的注音,采用《漢語拼音方案》。

六、注釋盡量汲取前人及今人研究成果。對歷來有不同解釋的詞語,擇善而從,一般不列舉衆說,不作過多的考證。

七、同一詞如出現兩次以上,在第一次出現時加注,再出現時,說明參看前注。

八、每個詞釋義之後,一般都有例句,常用詞的常用義則不引例句。例句盡量從先秦兩漢古籍中選出。對例句中一些較難懂的詞,在括號中作了簡釋。

九、例句注明書名、作者名和篇名(書名)。如在引用某書原文後引用該書舊注,則省略書名。例句引用較多的《十三經注疏》,為了簡便,書名、注疏名一般都用簡稱。如《春秋左傳》簡稱《左傳》;《詩經》毛亨《傳》簡稱“毛傳”,鄭玄《箋》簡稱“鄭箋”,孔穎達《正義》簡稱“孔疏”。又陸德明《經典釋文》引用時放在所釋書之後,簡稱《釋文》;許慎《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揚雄《方言》,不標作者。

十、《爾雅》幾種重要注疏:郭璞《爾雅注》、邢昺《爾雅疏》、邵晉涵《爾雅正義》、郝懿行《爾雅義疏》,如緊接在被釋詞語或詞義解釋之後,都省略《爾雅》書名,簡稱之為“郭注”“邢疏”“邵疏”“郝疏”。鄭樵《爾雅注》簡稱為“鄭樵注”。

十一、有的注釋有“〔案〕”。“〔案〕”的主要內容,一是指出《爾雅》原文或舊注中存在的問題,闡述筆者對某些詞語解釋的管見;二是指出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介紹可資參考的說法。


【《爾雅今注(增訂本)》.修訂版後記】

《爾雅今注》1987年7月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年重印一次。本書問世以來,作為現代漢語註釋《爾雅》的首次嘗試,受到了語言學界的關注。隨著近年國學熱升溫,對我國上古時期文化、語言研究的不斷深入,語言學界對《爾雅》的研究也逐漸深入,陸續出現與此相關的論著。

二十多年來,我在不斷學習研究、廣泛收集資料、進行比對研討,特别是在編寫《上古漢語詞彙史》(200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過程中,從詞彙發展的縱向角度思考,對《爾雅今注》中涉及的一些詞語的釋義、標音、例證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2012年初開始,我用了七八個月的時間,對《爾雅今注》再次進行修訂。其中改動較大的是解釋一般詞語的前三篇。

在當今一些出版社偏重經濟效益而淡化社會效益的情況下,岳麓書社仍然重視古籍和學術著作的出版,令我既感激又敬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個修訂本,很可能對一些問題還没有解決好,甚至會出現新的缺失,但這些很難由我自己再補正了,衹能留待後人了。

最後,我要感謝業師張清常先生為拙著作序,先生不僅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也是著名的《西南聯大校歌》的作曲者。我還要感謝我的老伴馬光琅先生,本書的每個篇章都凝結著他的心血。

最後一稿殺青後不久,他就先我而去。得知本書即將付梓,光琅一定會感到欣慰。

徐朝華



【《爾雅新注》.凡例】

一、本書《爾雅》原文以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的《十三經注疏》本爲底本。參照其他各種版本以及研究《爾雅》的論著,進行必要的校勘。凡有必要,均在注文裏加以說明。

二、全書使用繁體字。行文字形採用通用規範字形;《爾雅》和書證引文一般保留原有字形,個别偏僻的古體、俗體或異體字改爲通行字,如“竂、髠、鬛”改爲“寮、髡、鬣”等。

三、本書依據《十三經注疏》中的《爾雅注疏》,參考研究《爾雅》的古今著述確定條目。條目以篇爲單位編號。前爲篇目號,後爲詞條順序號。如《釋言第二》第十七條“觀、指,示也”,編爲2.17。

四、《釋親》《釋天》《釋地》《釋丘》《釋水》《釋獸》《釋畜》等篇,内分若干義類構成子目,名稱原列在所屬條目之後,不合現代人的查閲習慣,本書將子目名稱移到所屬條目之前。子目依次編號。如《釋天第八》第七類“月名”編爲(七)。

五、每篇篇名下列題解。

六、每個條目下列有“【注釋】”,注釋内容一般按先後順序編排。

七、本書内容重點在詞義注釋。1.訓詞和被訓詞中的疑難部分,標注現代音與古音。現代音依據《漢語拼音方案》;古音以中古音爲主,以《廣韻》的反切爲主要依據,《廣韻》未收的,以《集韻》等其他韻書爲依據。没有反切資料的,只標注漢語拼音。2.按“一義相同”(王力《同源字典》:“所謂同義,是說這個詞的某一意義和那個詞的某一意義相同,不是說這個詞的所有意義和那個詞的所有意義都相同。”)原則釋義。前三篇作同義詞的求同注釋,後十六篇或作同義詞的求同注釋或辨釋同中之異。3.對歷來解釋有歧見者,擇善而從;或酌情列舉多說,以資參考。4.釋義之後,引用古籍例句爲書證。例句中的疑難字詞,在其後作一簡釋。5.具有同義關係的多個條目,第一次出現時加注,後再出現時,注明“參見‘某某’條”。個别情況下,後出現的處於類義詞群中,爲方便比較詞義關係,就詳注。先出現的,說明參見後注。

八、有的注釋加“【案】”,案語内容主要有五方面。1.說明特殊義例,如“二義同條”。2.辨釋同義詞的同中之異。3.指出非同義詞。4.指出《爾雅》中的疑難問題,如目前文獻未見到一些生僻詞義的書證。5.說明《爾雅》古注或其他著述中的不同觀點以及存在的問題,略陳筆者之管見。

九、常引典籍均用簡稱。如《周易》稱《易》,《詩經》稱《詩》,《春秋左氏傳》稱《左傳》,《詩經》毛亨《傳》稱“毛傳”,鄭玄《箋》稱“鄭箋”,孔穎達《正義》稱“孔疏”,許慎《說文解字》稱《說文》,郭璞《爾雅注》稱“郭注”,邢昺《爾雅疏》稱“邢疏”,鄭樵《爾雅注》稱“鄭注”,邵晉涵《爾雅正義》稱“邵正義”,郝懿行《爾雅義疏》稱“郝疏”,尹桐陽《爾雅義證》稱“尹桐陽義證”,王引之《經義述聞》稱“王引之述聞”,阮元《爾雅注疏校勘記》稱“阮校”。

十、本書附有音序索引和筆畫索引



【《爾雅》漢魏佚注稽考.凡例】

1.《爾雅》經文及郭注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十行本爲底本,同時參考宋蜀大字本、宋刊監本與周祖謨《爾雅校箋》的校勘,宋刊十行本有誤則出脚注說明。

2.校勘符號:訛字隨文注出正字,外加“〈〉”;衍文保留,外加“{}”,可以確定的脱文隨文補出,外加“〖〗”。

3.《爾雅》詞條下首列東晉郭璞注,之後劉歆、犍爲舍人、樊光、李巡、孫炎等眾家注依次排列。

4.清代《爾雅》輯舊注成果較爲完備的有:黄奭《爾雅古義》、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經編爾雅類》、余蕭客《古經解鉤沈》、臧鏞堂《爾雅漢注》、嚴可均《爾雅一切注音》、葉惠心《爾雅古注斛》、董桂新《爾雅古注合存》這七家。爲表對清代學者輯佚《爾雅》舊注的成果的尊重,輯文後列清代學者之姓,代表其著作曾輯此條,若其輯文有闕誤之處,則在姓前加“*”標識,爲節省篇幅,則不一一出當頁脚注說明。

5.輯文來源方面,第一條引文出處的内容往往與前輯文一致。若兩條以上引文出處若内容一致則用“、”隔開;若輯文有不同來源但内容大同小異,則加以說明,最後加校勘案語;若同一詞條下,同一注家中,若輯文有不同來源且内容不一致,則對此條輯文再切分,標注數字①②③等。

6.爲節省篇幅,文中徵引的傳世典籍除需特别說明外,僅列書名不標注版本、頁碼信息,徵引書目的詳細版本信息參見下編參考文獻。

7.書目簡稱:

《經典釋文》――《釋文》;孔穎達《周易注疏》《尚書注疏》《毛詩注疏》《春秋左傳注疏》《禮記疏》――孔《疏》;邢昺《爾雅疏》――邢《疏》;《玄應一切經音義》――《玄應音義》;《慧琳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校勘記》;葉惠心《爾雅古注斛》――《古注斟》;王樹柟《爾雅郭注佚存補訂》――《郭注佚存補訂》。


20240625《中國碑拓鑒別圖典》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0625《中國碑拓鑒別圖典》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製作說明】

筆者依據「目錄」製作索引,查詢時也能利用「朝代」選單,分別瀏覽。


字列 332
缺字 0
總字列 332


【使用方式】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出土文獻▼」→「碑碣石刻►」→「中國碑拓鑒別圖典」



【《中國碑拓鑒別圖典》.序一】

中國碑拓始於南朝,惜無實物流傳。傳世最早拓片出於唐初,唯見敦煌藏經洞數件而已。宋代金石學昌明,然傳世北宋拓本亦稀如星鳳,所謂宋拓多為南宋拓本,元代拓本數量更為稀少,故善本碑拓必稱“宋元”。明拓最下,拓工多劣,唯恃五六百年之歷史滄桑,傲立不倒。清初碑拓走出低谷,迎來了金石學的第二個高峰,乾嘉拓本更是獨領風騒,拓工可與宋元相比肩,堪稱“善本”。道光、咸豐、同治拓本滿地開花,海内名碑悉數拓遍,可稱“舊拓”。清末民國碑拓存量最多,最易收藏,造福學林與書壇。

碑帖鑒定涉及斷代與辨偽,初為文人鑒賞之餘事,後為碑估之秘笈,再經藏家之推波,遂成獨立之體系。先後出現了不少碑帖鑒定之經典著作,諸如方若《校碑隨筆》、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雲《石刻見聞錄》,成為碑帖鑒藏之利器。然而傳統碑拓鑒定著作均無圖版對照,鑒定步驟僅靠文字表述,不少細節模棱兩可,不便操作。如今各大博物館、圖書館及私人收藏的碑拓善本紛紛整理出版,鑒定校勘條件遠勝於過去。仲威先生就職於上海圖書館,常年從事碑拓鑒定工作,依託於上海圖書館二十萬件的碑拓收藏,潛心研究,综合前人鑒定成果,去粗取精,多年來積累了數萬張碑拓鑒定關鍵點照片,將大量目鑒心得融會貫通,集成碑拓鑒定資料庫,名曰“碑鑒”。今從中遴選歷代名碑三百餘種,配以二千餘張圖片,著成《中國碑拓鑒別圖典》,此書之面世必將惠澤碑拓收藏界,開碑拓鑒定之新天地。付梓之際索文於我,聊贅數語以為序。

童衍方
上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


【《中國碑拓鑒別圖典》.序二】

我國歷代石刻拓片的傳世總量浩大,據全國各大圖書館、博物館收藏拓片的品種來看,約有六、七萬種,但其中能被稱為“名碑”的,不過數百種而已。

何為“名碑”?首先付個刻石年代的限定條件,那就必須在“上起先秦,下至唐宋”這一時間段中。因為宋後各朝由於不擅碑學,書碑、刻碑的藝術與技術直線下降,其史料價值、藝術價值,也遠不及唐代以前的碑刻。又因現存宋代以後各朝刻石數量眾多,是唐代以前刻石的十倍,甚至百倍,它們大多風格雷同,書法呆板,形制單一,雕刻拙劣,故不被納入“名碑”行列。

其次,還得加上一個出上或發現的截止限定時間,那就是清末民初。淸代金心學興盛,碑石一經出土,拓片旋即四方流傳,金石學家紛紛考證、著錄、題跋,這一風氣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為後人留下了大量金石學研究資料。清末民初之後,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遭受西學的衝撃與顛覆,毛筆書法連同四窗五經一起淡出了時代,拓片的收藏與研究跌入低谷。加之攝影印刷術的出現,許多碑帖得以影印出版,再次衝撃了拓片的傳拓與收藏活動。近幾十年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雖然地下碑石紛紛出土,其中亦有不少書刻一流的碑版刻石,似是,這些碑石出土後旋即進入了博物館的庫房或私人的密室,即便能在文物與書法類的書報雜誌上發表,但是其拓片的流傳數量還是極低,社會收藏人群較少。更關鍵的是,還缺少有影響力的金石家。試想一本發行景只有數十、數百的“圖書”,又無名家品評推介,怎能成為“名著”。因此,我們將絕大多數清末民初之後出土的碑石不納入“名碑”行列,當然這其中不包括那些出土後旋即毀佚,或流往海外,拓片留存數量極稀者。

何謂“名拓”?其一是極端強調拓片自身擁有的文物價值,諸如:孤本、善本、宋拓、明拓、淸初拓、出土後初拓本、名家監拓本等等,這些拓本或因年代久遠,或因傳世數量稀少,抑或拓制質最高超,成為碑帖收藏領域的寵兒。

其二是還要考慮追加拓本之外的附加值,如:這些拓本之後尾隨的歷代名家題跋,考釋、題詩、題畫、觀款、藏印。此外,還應該涉及拓本的品相與裝潢等等。文物價值高的拓本通常情況下多有题跋、藏印等附加物,似反過來附加值高的拓本就未必是文物性高的拓本。因為題跋與藏印還存在真偽問題,即便是真跡,還有可能是從它處“移栽”過來,當然還存在著不少名家誤判、誤定的斷語。

那麼如何判別_本碑帖的真正的文物價值呢?判別碑帖的拓制時間先後是碑帖鑒定的第一要務。碑刻在每個歷史階段的傳拓中,石面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或因H然風化,殘斷、開裂、斷缺,或因人為損壞,加之不同的拓工,不同的拓法,不同的紙墨等等,造成各個“批次”捶拓的拓本都帶有明顯的特徵差異。

碑帖鑒定正是從各個歷史階段傳拓下來拓片的差異著手。碑帖自從刊刻後,經歷代流傳下來,存字一般會越來越少,石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裂紋會越來越長,越來越粗等等,這是碑帖自身的“生命規律”,收藏者正是利用這條規律來從事碑帖鑒定的。明清以後歷代收藏者中的有心人開始收集並記錄各個歷史時期拓片存在的羌與,從中歸納出最簡便易行的區分方法,一般挑選碑刻中變化較大的文字或點劃,作為“參照點”來比較與描述,例如:某碑第幾行第幾字,宋代如何、明代如何、淸初如何、乾嘉如何、嘉道如何、清末民初如何等等,排比劃分出許多鑒定“標準線”,收藏者將這邱“參照點”稱之為“考據點”。許多考據點已經約定俗成,成為碑帖交易雙方记惯、評判的主要依據。

通過考據點來開展鑒定,這是碑帖鑒定不同於書畫鑒定的地方,也是較書畫鑒定更為客觀的優勢所在。書畫鑒定在紙墨印章的基礎上還會經常運用書畫作者的藝術風格或稱藝術手法(筆法、墨法、章法、書法等)進行判斷,定出或“贗品”、或“高仿”、或“早年作品”、或“中年作品”、或“晚年作品”,而且一個書畫鑒定家的研究範圍絕不僅限於某一個朝代的某一個作者,還要面對各種形形色色的作者與作品,其判斷主觀性遠高於碑帖鑒定。試想當我們看到一張自己二三十年前書寫的書信、筆記、字畫等,自己也會有陌生感,連自己的作品都難以判斷,更何況要分辨數十上百年前的高仿品。相信四百多年前的董其昌對此也必有同感,那麽四百年後的當代董其昌研究者們要替董老做主,談何容易。再者,一些較少看到藝術品原件的“鑒定家”,贗品看多了,便會出現“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情况。因此在書畫鑒定中,一些作品真偽的爭論會持續數百年乃至上千年。

可以這麼說,書畫鑒定“難度”高於碑帖鑒定,但是碑帖鑒定“風險”高於書畫鑒定。難度高是因為我們遇到模棱兩可的作品時,無法起問古代書畫作者。碑帖則不同,可以向原心“探出”消息,即便原石已毀,它還有歷朝歷代的無數“孿生兄弟”(不同時期的拓片),各種原石拓片可供“DNA鑒定”(筆劃、石花、裂紋、石質紋理等等都可看成碑帖的“DNA”)。“風險高”是因為我們不可能收集到或看到或記住所有的“DNA”樣本,而且到手的樣本還可能是偽造的,在沒比較的情況下或者在短時間内非要作出判斷的情況下或是覺得“撿漏”的衝動情況下,一旦作出錯誤的結論,不會象疑難書畫鑒定那樣爭論上百年,碑帖鑒定黑的就是黑的,永遠白不了,因為原件的“DNA”是唯一性的,一旦被發現是“假的”、“次的”,不用辯白,不會有“翻案”可能,因此

碑帖又被冠名為“黑老虎”。對付這些“黑老虎”的常用工具書有:清方若的《校碑隨筆》、土壯弘的《增補校碑隨筆》、張彥生的《善本碑帖錄》以及馬子雲與施安昌合著的《碑帖鑒定》等。方若最早系統地給名碑名拓定出被金石界廣泛遵循的“考據點”,王、張、馬、施等前輩均在方若的校碑基礎上加以增廣,許多案例又成定論,不少“考據點”還被追加為範例,被廣泛採納。其中尤以王壯弘先生的《增補校碑隨筆》一書影響最為深遠。

但是王、張、馬、施等前輩著作的寫作時間均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各種碑帖經眼後,當時無條件拍攝或復印留檔,只能依靠筆記或卡片形式著錄。若干年後整理文稿時,由於離開碑帖原件又無對照圖片資料,編著困難可想而知。缺少對照圖片,除了編纂校碑書籍困難之外,還給廣大碑帖研究者和收藏者帶來閱讀與研究的困難。碑刻考據點從完好到稍損再到大損,最終全湖是一個漸變過程,石花的連與非連,或似連還斷,很難言表。再如漢碑或摩崖文字的完整與損泐與後朝墓誌與碑版的完整與損泐,是不可相提並論的。掌握其中的“度”需要大量的碑帖比較,否則不是“囫圇吞棗”就是“張冠李戴”。

校碑如斷陳年舊案,前人的校碑隨筆如同“當年現場的目撃證詞”,有真有假,打正有偏,有繁有簡,需要邏輯推理,更需要整合各家之說,增簡刪繁;碑帖圖片資料就好比是“當年現場的遺留物證”,直觀、正確、可信且無可替代。因此,碑帖鑒定類工具書圖文並茂的需求尤為迫切。

《中國碑拓鑒别圖典》選取歷代名碑三百三十餘種,總結並整合前人校碑經驗,刪繁增簡,結合實際校碑體會,提綱挈領,並配以歷代碑拓圖片二千坪餘幅。每幅圖片的背後是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拓本甄別、遴選與梳理,最終才選出最有代表性的關鍵圖片。但由於本書的篇幅有限,加之囿於一館之藏(上海圖書館碑帖收藏),限於一己之力,疏漏與繆誤難以避免,希望讀者不吝指正。

仲威
二〇〇九年十月七日於上海圖書館


【《中國碑拓鑒別圖典》.後記】

筆者供職於上海圖書館古籍部(現稱“歷史文獻中心”),從事碑帖整理與研究工作。上海圖書館藏有碑帖拓片二十萬件,其中善本碑帖二千五百餘件,堪稱“碑帖博物館”。同時,上海圖書館還擁有顧廷龍、潘景鄭等版本目錄學大師,帶有濃厚的版本研究門風。筆者自跨進古籍部之日起就受到孫啟治、陳先行諸先生的版本校勘學啟蒙,日日手捧王壯弘先生的《增補校碑隨筆》、張彥生先生的《善本碑帖錄》等書,校碑、讀碑樂此不疲,並將工作中發現的異同與心得隨時記錄,或卡片或簽注或隨筆,校碑成為每日必修的功課。如此年復一年雖翻爛無數校碑書籍,但個人的“心得”漸成“心病”。因為人腦再強大終敵不過“電腦掃描器”,許多過去的筆記若離開了碑帖實物,日久也漸感陌生與淡忘,體會到要建立“碑帖鑒定圖片資料庫”的迫切性。

自二〇〇二年初開始著手碑帖鑒定圖片資料的搜集拍攝工作,凡涉及版本考據的碑文、碑字、石花、裂紋、題刻、藏印、紙質、裝裱樣式等相關信息均用數碼照片形式紀錄下來,其中既有來自全國的公藏或私藏拓片、拓本、卷軸等實物資料,還包括近年各地博物館、圖書館出版的碑帖圖錄或單行本,也有部分民國時期出版的碑帖影印本。

搜集、校勘、拍攝、編排工作萬分“艱辛”,逐行、逐頁、逐件的檢校,有時數周時間才完成一種碑帖版本的圖片記錄工作,心中無數次生發“叫停”的命令,但所肩負弘揚碑帖文化之使命又催促著一次又一次的“復工”。最終經數年的不懈努力,圖片資料累計達到數萬張,“碑帖鑒定圖片資料庫”雛形初具,這樣既方便了日常的鑒定研究工作,又將歷年“沉睡”的校碑文字筆記“激活”。

二〇〇七年十月,文物出版社趙磊先生約稿撰寫《中國碑拓鑒別圖典》一書,使我有機會將這些“獨享”的材料轉化為“共用”的資源,同時嘗試著開創一個“圖典”校碑的新時代。

本書的編纂過程中,得到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黃顯功、陳先行、陳建華、胡堅、周依仁、沈傳鳳等領導與同仁的大力支持,還受到了童衍方、孫啟治老師的悉心指導,師兄唐存才先生還為本書題寫了書名,在此併表示感謝!

仲威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日於上海圖書館

20240625《《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變》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0625《《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變》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05433177














【製作說明】

筆者依照「目錄」所製作的索引,包含「圖表目錄」。每個著作文獻,背後都有個故事,藉此數位化的過程,自己也讀了一遍書籍書寫經歷過程。



字列 172

缺字 0

總字列 172



【使用方式】

《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變》目錄索引,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zhouyi_deqiyuanji_zaoqi_yanbian/list.asp


※暫時先以網址進入,未來會加入「引得市」的選單中



【《《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變》.自序】

上圖是用考古方法復原的一座位於召陳的西周廟宇,完成它至少需要經過四個步驟:首先,剝開歷史的層層泥土,鎖定廟宇的基址所在;第二步,勘定廟宇臺基的周界,從而弄清其建築規模和大致輪廓;第三步,通過夯土上的柱洞了解廟宇牆體的具體構造及廟頂支撑結構的大略情況;最後,參考有關材料,加上些許的想象,描繪廟頂。


接下來,我打算進行一項類似的復原,去復原另一座西周的“廟宇”。同樣分四步:一、穿透一重重層累的歷史;二、確定“臺基”的輪廓;三、在“臺基”上找辱到標志點,弄清這座宏偉的建築是如何建造起來的;最後,利用適度的想象力來完成這幅圖景。不過,我的復原結果肯定不會如召陳之廟那般栩栩如生。這是因爲我關心的這座“廟宇”雖然也是由周人建造的,同樣紮根於西周那片堅實的土地,但它不是用木料和茅草,而是用思想和圖像構建的。我所説的這座“廟宇”,就是《周易》。


將《周易》比於“廟宇”並非天方夜譚。人們曾在召陳之廟襄馨香檮祝,千百年來,代代中國人也從未停止在《周易》的殿堂中頂禮膜拜。召陳之廟在日曬雨淋中剝蝕坍圮,《周易》之殿也在漫長的時光中消磨湮滅。猶如世事變幻不可止息,《周易》也在不斷變易之中。起初,人們對《周易》經文奉若神明,以至催生了專門人士向人們解釋其中奥秘;到了後代,人們却可以毫不猶豫地根據當時的需求去修改粉飾《周易》。時至今曰,《周易》之演變仍未停止。


無論好壞,當代歷史學信從的無疑是不可知論。學術象牙塔裹的我們對崇拜僅限於人類學式的關注。我們關心的是崇拜所處的背景——它是何時、何地發生的?是如何發生的?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是何人發起的?以及爲何會産生崇拜?就《周易》崇拜正式成型以後的歷史階段而言,我們是幸運的,因爲有豐富的材料可以回答上述這些問題。但遺憾的是,這一階段最多也只能上溯到距今兩千年左右,而那時距離周人最初建造《周易》之廟也已過去了很久很久。現在,有賴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研究上古史的歷史學家的努力,即便是針對《周易》形成的那個時代,要提出這些問題也變得愈發可能。事實上,是必須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了。雄偉如召陳之廟者,也不過一座空虚的軀殻,只有通過《周易》這樣的文化遣產,方能一窺周人的精神世界。[1]


以上這段文字引自三十多年前我博士論文的開頭,我們將由此進入本書的探討。行文中那繁複的隱喻、華麗的文藻,未免流露出年輕意氣,請祈讀者諒解,只是希望讀者能從字裏行間中感受到我在博論中試圖傳達的感情。但願我現在的文風更加沉穏,同時也希望自己並没有失去當年對《周易》的那份熱情,没有喪失那份不可或缺的想象力。


在美國學界,修訂博士論文作爲自己的第一本專著出版已然成爲慣例。1986年春,我博士畢業尚不滿三年,時任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社長的Jim Clarke先生聯繫到我,詢問是否考慮在他們社出版博士論文。我當時自然深感榮幸,但同時也頗爲躊躇。後來我回覆Clarke先生説,自己正全心投入在另一項研究,即西周銅器銘文的研究中,計劃藉此對西周的大歷史背景有更好的把握。[2]我答應他,一旦達成計剷就會再回到博士論文修訂以及《周易》的研究中。


1993—1994學年,我首次在芝加哥大學休學術年假,本打算趁此兌現現承諾。然而就在那期問,出土已二十載的馬王堆帛書本《周易》終於公布了,百齡壇書社(Ballantine Books)的OwenLocke先生邀請我將之翻譯成英文並出版,這又是一份莫大的榮幸。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又能謀得稻糧,何樂而不爲。這部英譯出版了,之後若干年間,又有三批與《周易》有關的出土文獻相繼公布,我又分別针對這些材料進行了初步研究,成果均已發表在學術刊物上。[2]2007—2008學年的學術年假,我以爲終於可以利用起來修訂博士論文,然而,因爲一些已經記不清的原因(可能與我上任芝大東亞系系主任有關),我轉而決定將那三批後來公布的出土材料翻譯成英文,再分别配上那幾篇已有的單篇論文,整合後作爲一本專著出版。[3]


我漸漸開始覺得我的博士論文可能要永遠束之高閣了。然而機緣巧合,就在我撰寫那部出土之《易》的書時,中國政府啓動了一個大型項目,名爲“2011計劃”,其中一頂就是利用新近考古發現重審中國傳統經典。這項子計劃聚集了十一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領銜的是兩位文史領域最傑出的學者——清華大學的李學勤教授和復旦大學的裘錫圭教授。2014年,裘先生邀請我爲2011計剷撰寫一本有關《周易》的書。可以想見我聽到時有多麽驚訝,没想到這樣一項由中國政府出資、旨在重審中國經典的重大科研頊目,居然會邀請一位外國學者來爲“群經之首”的《周易》著書。受寵若驚的我自然無法拒絶裘先生的一番美意。


雖然接受了裘先生的邀請,但同時我也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作爲我博士論文的終結版,我將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寫這本書。第二,我無法立刻就開始動筆,因爲當時我尚在撰寫的另一本性質全然不同的書,已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那本書的内容是綜述西方漢學在中國出土文獻研究領域的貢獻,創作契機同樣來自中國友人的鼓勵。我想先完成它,[1]再來潛心寫作這本關於《周易》的書。這兩個條件裘先生都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第三個條件更讓人爲難一些——這本書我堅持要用英文來寫。裘先生之所以一開始就想到我,無疑是考慮到我很多時候都使用中文進行學術寫作,但是有兩點原因促使我不太願意用中文來寫這本書。首先,那本西方漢學的書就是用中文撰寫的,最後寫了650多頁,那次經驗使我意識到自己的中文水平尚不足以駕馭如此大體量的學術寫作。更重要的原因是,彼時我已結識了蔣文。蔣文是一位出色的年輕學者,當時尚在復旦讀博,畢業後到芝加哥大學做了博士後,現在又回到復旦工作。她曾翻譯過我的幾篇論文,不僅能充分領會我原文想表達的意思,還能將之轉化爲曉暢優美的中文。我遂向裘先生提議,希望用英文寫成初稿,再由蔣文譯成中文。他們二位都欣然同意了。同時,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慨允將本書納人出版資助計劃,在此謹致謝意。


自應允撰寫本書之日起,我便意識到,自己和讀者將可能面臨三重困境。首先,我已在《周易》經傳這個領域筆耕四十載,較之當年寫作博士論文時雖不至於全無長進,仍也難免陷入老生常談的窘境,就算在總體框架上可以跳脱出來,在諸多細節方面也不免有所重複。只能寄望熟悉我既往研究的老讀者能够諒解,同時,也希望新讀者能有所收穫。第二,如上所言,按照一開始的計劃,本書面向的是中國讀者,後來才決定出中、英文兩個版本。不同讀者群擁有截然不同的知識背景,閲讀預期也大相徑庭。哪怕是就释論部分而言也是如此,中國讀者大多期待對相關材料的廣泛梳理,而西方讀者則更注重於分析。雙方的需求我都會努力滿足,當然結果恐怕不一定能盡如人意。第三,我還意識到,試圖建立一種《周易》研究的普遍範式有多麽危險。《周易》研究的大方之家李學勤先生曾説:


我常常覺得,研究《周易》是很“危險”的。《周易》文義古奥簡質,又玄妙深邃,可以這樣解釋,也不難那樣推論。如果是借《易》的詞語表説自己的思想,姑置不論,想要尋出《易》的本義,實在太難。十分容易出現的結果是,在想象力的基礎上,建造一座七寶樓臺,由於擔宇崇峻,結構繁複,設計者本人也產生出自天然之感了。


我既將《周易》比於召陳之廟,對李先生的這番告誡之言自然無法置若罔聞。我没有妄想去建造什麽“七寶樓臺”,但也清醒地意識到,不少結論確宵是建立在個人想象力的基礎上。我唯一可以用來爲自己辯護的工具,恐怕就只有這本書本身了。哪怕只是對《周易》某些方面的解釋能讓一些讀者覺得不無裨益,我四十載的努力耕耘就没有付之東流。我也可以預見,會有讀者認爲我對某些東西的理解是錯誤的,或是不滿我對一些問題置之弗論。希望他們能從我的謬失中獲得啓發,去找尋到自己的答案。若天假以年,我非常期待在未來的四十年讀到他們的研究成果。



【第十二章從卜筮到哲學 第六節結語】

本書研究的是《周易》的起源與早期演變,本章是本書的最後一章,考察了“十翼”中的四種,即《說卦傳》《文言傅》《彖傅》《繫辭傅》。考察它們是如何將這部古代占卜文獻改造成作為經典的《易經》的。傳統認為這幾種文獻皆係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所作,而我刻意避免言及時代及作者,只進行最籠統的表述。這四種《易傳》在語言和思想上都存在很大差異(更不用說其他三種《易傳》了),幾乎無法想象它們是同時寫就的,更不要說出自一人之手。另一方面,在我看來,無論是語言層面還是思想層面都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這叫篇易傳寫作時代的上限應稍晚於公元前5世紀,寫作之人很可能從孔子那裡汲取了思想營養。我知道這不過是一個模糊的結論,模糊的結論基本等於沒有結論。然而,我認為這是目前唯一站得住腳的結論,除非未來有更多的戰國簡出土。


這幾種易傳所反映的哲學轉向,其基礎是將《周易》理解成世界的縮影,它的各個部分構成了一個系統,這個系統是一個聯合體,包含r世界上所有的孤立現象。《說卦傳》將八卦與基本的自然之力相關聯,即天與地、雷與風、水與日、山與澤,遺與家人、家畜等等聯繫在一起。在《左傳》的占卜記載中,這些卦象被用來詳細解釋占卜者所給出的占斷。這些占斷大多驚人地靈驗,能預見幾代甚至幾百年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因此,這些記載尤其是對占斷的具體解說顯然並不是來自當初的實占(如果當初確實舉行了占卜的話),而是後代創作《左傳》時文學加工的產物。究竟是《說卦傳》借鑒了《左傳》的占卜記載並將之系統化,還是《左傳》的記載借鑒了《說卦傳》,大概是無法說清了,又或許最可能的情況是它們都利用了某個關於占卜的穩定積累的公共知識體系。


《文言傳》也有一些文句見於《左傳》的占卜記錄,究竟是哪種文獻引用哪種文獻,也有不少推測,這裹無可補充。我只想說,卦辭“元亨利貞”被解作“四德”是重要的一步,標志著《周易》向著成為一部道德規範指南邁進。


《文言傳》和《彖傳》在文句上有更多相似之處。《彖傅》對六十四卦卦辭給出了一個系統性的解釋,其宏大程度甚至要超過《說卦傳》的八卦解釋系統。人們並不是總能意識到,之後兩千多年的時間裏,那#用來解釋卦及卦辭含義的技巧,幾乎全部都可以在《彖傳》中找到。這些技巧並不總是明晰的,有時候甚至還會互相牴牾。但它們確實將卦畫及卦辭、爻及爻辭整合成了一套大的理論,這套理論可以解釋這整個世界以及世界之萬變。


最後,我考察了《繫辭傳》中的幾章,通常認為它反映出了《易經》的哲學轉向。利用《周易》,《繫辭傳》至少提出了兩個非常精妙的觀點:一,人類可以參與到這個世界不息的生命繁衍之中;二,《周易》是一把獨特的鑰匙,可以用它來理解這個創造與再創造的過程。這是在號召人們不僅要讀懂《周易》,還要動態地讀懂它。用《周易》進行占卜可以做到這一點,這就回到廣本書前幾章的內容。對於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而言,占卜從來不是單純的算命,相反的是,占卜需要確定人自身的意志。《繫辭傳》的作者發揚了這一點,以勸導閱讀《周易》的人利用這部書在浮世之中找到其安身立命之所。



---

(美)夏含夷著.蔣文譯:《《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1月。

ISBN:978-7-5732-0471-4


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2024的「夏至」寫秦簡文字〈二十四節氣〉

 2024的「夏至」寫秦簡文字〈二十四節氣〉


今天是2024年的「夏至」,十年前曾寫過,檢查內容再寫一次,要準備剪接才發現「種」字還需要修改,比較原始的寫法是像「穜」形,「禾+童」,補拍一下寫法,最後再補上說明。

https://youtu.be/XppotUrgjuc?si=Q1SA3W4JstVi4mkS






#秦簡文字
#夏至
#節氣








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斯斯有二種.西西有四種

 斯斯有二種.西西有四種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04571486

西1類_[𦥑囟]
西2類_襾(覀)
西3類_㢴(卤)
西4類_𠧪



※筆順接近,書寫角度差異,三、四可歸為一類


西1類_[𦥑囟]

字例:要、票、剽、䙴


西2類_襾(覀)

字例:覆、賈


西3類_㢴(卤)

字例:西、迺、堙、栗


西4類_𠧪

字例:粟






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研究的第一步

研究的第一步


 

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20240618引得市線上QA討論會

 

20240618引得市線上QA討論會(上)


上集30分左右,依序是:「最新版〈部件檢索〉」、「古文字缺字資料庫」、「語文辭典」的簡單介紹。

#資料庫
#引得市
#使用介紹

https://youtu.be/U8CsuGmfoJE?si=ChfqkCGihtfg5yxl





20240618引得市線上QA討論會(下)

下集大約12分鐘,依序是介紹引得市專用的「部件檢索」,說明如何應用它來查詢字頭。強烈建議使用者一定要讀一讀「使用說明」,除了主站之外,「其他資料庫」都是免費使用,如果有製作文獻索引,也歡迎交流互惠。最後「訂閱方式」介紹,讓新舊用戶都能用最優惠的方式訂閱。

#資料庫
#引得市
#使用介紹

https://youtu.be/KukzNq2rC-A?si=qh5FF-Yc2P4wzJHY





2024年6月9日 星期日

20200311獲得杜老師墨寶

 20200311獲得杜老師墨寶






今日下午攜帶論文向杜老師請益,離開前獲得杜老師贈送墨寶。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左下款:喜聞信良仁棣榮獲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博士學位,貽此為祝。玄泉老人記。


20200314

本來和老師約定晚上七點,老師忘記而沒到工作室(在家),傳訊息及打LINE電話數次都沒接聽。等到八點多時,傳訊息詢問游老師,杜師母的手機,打幾次之後,杜老師終於回電。


約八點半,老師趕來,補記了以下內容:

「此維摩詰經句也,書時誤記作法華經,昏悖可笑,研農再記」。


0311下午,本來已經拿去「名山堂」要裝裱,晚上與老師聯絡,老師說暫不裝裱,要拿回再補記,因此在今日(3.14)下午五點半左右至「名山堂」拿回。


翻拍後先和朋友們分享。









20241004買咖啡集點換鋼筆

  20241004買咖啡集點換鋼筆 https://youtu.be/_u2_dlsnHFQ?si=RGP6zQPP545d8kyt 今天在「全家」用點數卡換了一支鋼筆,十杯咖啡累積十個章,可以換一點,一點的贈品還有玩具、手機電源線等,鋼筆對我來說比較實用。 #全家便利商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