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皮罷!
「頑皮」:形容人的性情刁頑,無賴。
大叔才知道的「頑皮豹」!
#秦文字
#頑皮豹
有天忽然想拍攝描寫「鳥蟲篆」的影片,就把2004年製作的「數位銘文」列印出來,原本黑色的線條調整比較淺的灰階,用硬筆書寫的話,沒什麼挑戰性,剛好買了新筆,所以就用「吳竹8號」來試試看…。
什麼是「數位銘文」呢?
因為當年看到許多研究「鳥蟲篆」的文章,參考使用的都是「手寫摹本」,描寫非常不精準,與原本拓本的風貌相差甚遠。自己是美術專業出身又是「處女座」有某種堅持挑剔,所以把原本黑底白字拓本作了處理,並反相轉成「黑字白底」,方便閱讀賞析,把這種處理後的銘文數位檔案叫做「數位銘文」。
有了處理銘文的經驗,後來也把春秋戰國與鳥蟲篆相關的拓本都處理下來,成果發表在國科會的研究中。
紀錄的影片剪輯成四段,以「M2:40」的內容為主,第四段有加入「M2:28」數位摹本與原始拓本的對照。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瀏覽看看影片。
https://youtu.be/gu2fn3fi2mI?si=OYgaFJi5TPFw-RDE
【〈楚王子午鼎〉鳥蟲篆描寫0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hgQzJE3X/?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992972ed37eff21d4a0c8db360abda8
https://youtu.be/sIIgJB4wKh0?si=z0jbpwpQ8grFb_Vm
【〈楚王子午鼎〉鳥蟲篆描寫0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93TzUEDo/?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992972ed37eff21d4a0c8db360abda8
https://youtu.be/mhAdU1w0xKE?si=mMhqlYTiCnGocA3F
12:00 去中國河南博物院的時間是2004
【〈楚王子午鼎〉鳥蟲篆描寫03】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y3gzpE3z/?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992972ed37eff21d4a0c8db360abda8
https://youtu.be/g2i7wf52p9M?si=6V1LU8z9k7_R6z1C
【〈楚王子午鼎〉鳥蟲篆描寫04】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W3UznEJc/?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992972ed37eff21d4a0c8db360abda8
https://youtu.be/7diBd8FJN_E?si=ilLYqeFjv-9izith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c3UzKEQA/?vd_source=b52684a59d544c3634c131c733a82056
#楚文字
#鳥蟲篆
#寫字
〈楚〈王子午鼎〉文字造形研究〉,刊《造形藝術學刊》,103-128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2004年12月。
〈東周戈劍兵器銘文造形研究〉,刊《藝術論文集刊》第三期,25-47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出版編輯委員會,2004年12月。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東周鳥蟲書文字造形藝術研究–銘文原貌數位化再生的研究應用》(計畫編號:NSC 92-2411-H-144-002 執行期間:2005年8月1日至2006年7月31日)(國科會專題研究案計畫參與人之一)
饒宗頤:《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字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ISBN:978-7-5664-0381-0
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一~八)》,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ISBN:978-7-5664-066-3
吳竹7號、8號適用補充管
101文具行會員價一包(5管)特價68元,平均一管13.6元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1979741449230168
以前有買過自來水筆,筆桿中心壓一壓就會出水的那種。最後的書寫,可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昨天去101文具行買a4紙,隨手也買了一支「吳竹8號」。
用鋼筆來練習秦文字的習慣也已經快十年,如果要練習「楚文字」,通常會用「鼠鬚筆」,寫完總是需要和一般毛筆一樣洗乾淨…。
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空」著的書桌,可以專門來寫字(軟硬筆)。如果可以像一般鋼筆一樣,隨拿隨寫,只寫了幾個字,就不想寫了,也不用花時間再去「洗筆」!
符合這樣使用的筆,市面上,可能就是「自來水筆」,這種筆的筆頭,一種是整個圓錐形塑膠,另一種則是像毛筆有「筆毛」的形式,筆毛可能是動物或者塑膠。
前者以前也有用過,就書寫的經驗上來說,拿來畫畫塗鴉可能還可以,要拿來寫字,就沒有像毛筆這樣的隨心所欲,線質表現有其物理上的限制。所以應該不會再去買來用,而後者,則可以取代一般毛筆的書寫。
當然如果是書法創作者,如果經常寫小字,本來有的小筆也是會使用,這種「自來水筆」也只是臨時替代而已。
改天會列印鳥蟲篆「楚王子午鼎」的銘文圖版(經處理後),用「8號」來寫看看。這樣除了秦文字的練習,也能隨時練習楚文字了。
試寫影片:https://youtu.be/RrX27WL9H1M?si=Kd-j4MzjZpbQX7Iq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1636995295327904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蒼頡篇》是研究秦漢文字必須了解的內容之一,筆者在2016年已經將「北大藏的《蒼頡篇》」製作成資料庫(含數位摹本)。一直以來對《蒼頡篇》相關的材料內容也都會特別關心注意。
這次製作的「目錄索引」是祝永新博士的論文,幾天前就已經完成,沒有發表開箱的原因是後來臨時處理「秦.更名方」的數位摹本,電腦上製作,列印再描摹,同時用手機拍攝紀錄,最後剪接又加上「釋文字幕」。(連結在最底下)
強烈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去「yt」(有字幕)或「b站」看看書寫的過程。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論文著作▼」→「章句目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Ⅱ►」→「漢簡《蒼頡篇》及“蒼頡”相關問題研究」
《漢簡《蒼頡篇》及“蒼頡”相關問題研究》目錄索引:https://www.mebag.com/index/hanjian_cangxiepian_jicangxie/List.asp
一、本文行文以通行繁體字撰寫,但在徵引文獻時有如下約定:
1.引用已經整理且通行的古籍,均照錄原文,一般不另加說明。
2.引用影印本古籍,一般照錄其原字形,必要時加括弧()注明通行字,對於引文中的倒文、衍文、訛文等疏誤,徑直改正,不另出注。
3.引用簡牘釋文,在文字釋讀、形體分析時依其原有構形予以楷書隸定。在一般性論述中使用通行繁體,以避繁難。
二、簡文編號。本文簡文編號,一律採用整理者編號,相關材料經原整理者再次整理出版的,採用新出版本的編號。
三、本文所稱“簡文”,是指出土簡牘遺文,包括簡、牘、觚。帛書遺文另稱“帛文”。
四、蒼頷,亦有作“倉頡”者;胡毋敬,亦有作“胡母敬”者;揚雄,亦有作“楊雄”者,本文在行文中通作“蒼頡”“胡毋敬”“揚雄”。而對於前人之用法,如非特別需要,則一仍其舊,不作改易。凡此之屬,皆同此例。
五、各專題研究中所使用的圖、表,一律在所屬專題研究中各自連續編號,不統一進行全書的連續編號。
六、本文的材料收錄日期截止爲2019年11月,但不包括劉桓《新見漢牘〈蒼頡篇〉〈史篇〉校釋》(中華書局2019年10月版)。因該書的定性、地位等重要問題目前學術界爭議較大,未有定論,故不收錄。
七、源自互聯網的研究成果,本文僅收錄正式發表於學術網站,具有嚴密論證過程且經過一定程序審核的研究成果,不收錄發表於論壇、自媒體等簡易型平臺的未經嚴密論證的研究成果。
八、所引常用古籍的版本列於《引用文獻》,正文中不另出注。爲免繁複,多次引用同一論著時,首見者出示完整著錄信息,餘者僅出示著者、論著名、頁碼。
九、爲便於行文,文內所見學者均不尊稱先生,敬祈原宥。
十、行文中對相關出土漢簡《蒼頡篇》材料一般使用簡稱,其對應情況是:
1.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中華書局1991年)一書中的《蒼頡篇》遺文——簡稱:“敦煌漢簡《蒼頡篇》”。
2.汪濤、胡平生編著《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所獲未刊漢文簡牘》(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一書中的《蒼頡篇》遺文——簡稱:“英藏未刊《蒼頡篇》”
3.張存良《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漢文簡牘未刊部分》(《文物》2016年第6期),胡平生《〈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簡牘〉補遺釋文》(《出土文獻研究》
第15輯)二文中的《蒼頡篇》遺文——簡稱:“英藏新見《蒼頡篇》”。
4.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牘整理小組編《居延漢簡(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牘整理小組編《居延漢簡(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二書中的《蒼頡篇》遺文——簡稱“居延漢簡《蒼
頡篇》”。
5.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新簡》(中華書局1994年)一書中的《蒼頡篇》遺文——簡稱:“居延新簡《蒼頡篇》”。
6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蒼頡篇〉》(《文物》1983年第2期)一文中的《蒼頡篇》遺文——簡稱:“阜陽漢簡《蒼頡篇》”。
7.朱鳳瀚主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一書中的《蒼頡篇》遺文——簡稱:“北大漢簡《蒼頡篇8.張存良《水泉子漢簡〈蒼頡篇〉整理與研究》(蘭州大學2015年博士學位論文)一書中的《蒼頡篇》遺文——簡稱:“水泉子漢簡《蒼頡篇》”。
9.王樾《略說尼雅發現的“蒼頡篇”漢簡》一文中的《蒼頡篇》遺文——簡稱:“尼雅漢簡《蒼頡篇》”。
10.魏堅主編《額濟納漢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一書中的《蒼頡篇》遺文——簡稱:“額濟納漢簡《蒼頡篇》”
十一、本文所引簡帛釋文中使用的符號及其表示意義如下:
1.□,表示無法補出的殘缺字,一“□”表示一字。
2.「□+…」,表示殘缺字字數無法確定者。
3.字+□(外加框),表示補出的原簡殘損不全的字。如,甲,表示“甲”原字殘損不全,據上下文或其他文獻補出。
4.【】,表示補出的原簡脫文,包括補出原簡殘斷部分的字。
5.(),表示前一字爲通假字、異體字、古字等。
6.〈〉,表示改正訛誤字。
7.(?),表示前一字爲釋讀不確定之字。
8.〼,表示簡殘斷處。
《蒼頡篇》是秦“書同文”的國家文字教材,是今存最古老的文字學經典著作,該
書與“書同文”運動共同改變了中國漢字的發展方向,對漢字文明具有深遠影響。《蒼頡篇》流行於秦漢,亡佚於唐宋,後世僅有零星輯本,今人無緣得觀。但可幸的是,上世紀初以來,在甘肅、安徽等多地出土的漢代簡牘中不斷發現《蒼頡篇》遺文,這部亡佚千年的經典著作由此重新進入人們視野,獲得學術界廣泛關注。如今,這些殘存於出土漢代簡牘中的《蒼頡篇》遺文被統稱爲“漢簡《蒼頡篇》”,成爲漢語漢字史與秦漢史研究中的珍貴文獻。
數十年來,關於漢簡《蒼頡篇》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成績喜人。但仔細審視,仍
有一些疑難問題未被解決,部分問題亦有疏漏,今不揣鄙陋,擬對相關問題以及所涉及到的“蒼頡”定名問題展開專題研究,根據論題中心分爲上下兩篇,總計九章,簡介如下。
上篇《蒼頡篇》定名與蒼頡定名史研究
第一章《〈蒼頡篇〉定名研究》。《蒼頡篇》的書名問題長期懸而未決,是以“蒼”爲本(正)字而作“《蒼頡篇》”,還是以“倉”爲本(正)字而作“《倉頡篇》”,長期未有確論。通過出土漢簡《蒼頡篇》首句前二字,秦代人名用字偏好的調查統計以及歷代文獻中《蒼頡篇》書名用字的歷史比較,認爲“蒼”“倉”二字在秦文字中已完成分化,“倉”並非《蒼頡篇》書名原用字,該書名自秦代起就應當用“蒼”而作“《蒼頡篇》”,作“《倉頡篇》”者是漢以後人們逐漸訛用而漸成主流的。
第二章《蒼頡定名史研究》。古史人物蒼頡是傳説中的漢字創製者,與《蒼頡篇》
定名問題關係緊密。今考證文物、爬疏文獻,擬構建蒼頡定名史,爲蒼頡定名問題的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戰國時期,“蒼”“倉”在各國文字中的分化程度差異巨大,加之缺乏統一的中央
政府,該時期並不具備爲蒼頡定名的基本條件,所以蒼頡名稱的用字及字形並不統一,“蒼”“倉”及其他倉系字均混用。
秦代,秦王朝以《蒼頡篇》爲法定文字範本,將蒼頡名稱規範作“蒼頡”,這是中
國歷史上對該名的首次官方定名。定名原因有三:一是嘉名思想的影響。二是《蒼頡篇》作者李斯對“倉頡”一名持否定態度,這與其個人學術來源有關。三是秦代重視貴賤分
明,與“倉”相比,“蒼”屬於語用心理中的高位詞,適合蒼頡尊貴的聖人地位。
漢代,出土漢代簡牘、器物、畫像石、石碑等有關文物證實,漢代也將蒼頡定名爲
“蒼頡”。原因有三:一是《蒼頡篇》是漢代權威文字教材,漢代社會認可該書對蒼頡的定名。二是“蒼”的嘉名意蘊符合漢代社會“美化聖賢名稱”的思想,故爲漢人所接受。三是蒼頡被部分漢儒塑造成木德聖王,“蒼頡”一名符合“五德象徵色+聖王名”的稱呼慣例,從而鞏固了“蒼”在蒼頡名稱中的本(正)字地位。
魏晉南北朝至北宋初期,受秦漢影響,該時期內以“蒼頡”爲蒼頡人名的主流寫法,“倉”字在該人名中多被視作“蒼”的借字。但至少從南北朝開始,“倉頡”作爲該名的獨立寫法,也逐漸進入一個萌芽並緩慢發展的歷史時期。
北宋中期到南宋晚期是“蒼頡”“倉頡”兩種寫法的地位轉換階段。因文獻散佚、
社會動蕩、文化傳承受阻等原因,自中古開始,“蒼頡”此定名的正統地位遭到動搖,而“倉頡”的地位逐漸上昇,雙方地位最終在北宋中期發生轉換。轉換標識是北宋官修韻書《廣韻》將該名變相定名爲“倉頡”,從而使“倉頡”一名取代了長期以來“蒼頡”的正統地位,《廣韻》此舉對後世影響深遠。南宋時期,“倉頡”地位持續上昇,其支持者開始否定以“蒼頡”爲定名的有關歷史證據。
元代短暫,到了明代,“倉頡”已取代“蒼頡”成爲官方正統寫法。清代延續這一
情況,並以古今字之説爲“倉頡”一名提供了學術理據,有力鞏固了該名地位。之後的民國以及1949年以後的中國大陸,都視“倉頡”爲正宗寫法,“蒼”反而被視作“倉”的借字了。
總之,秦代開蒼頡定名之先河,定爲“蒼頡”,漢代發揚光大。魏晉以降,該定名
的正統地位下降,中古以後“倉頡”一名逐漸變成正統,歷經明清兩代而延續至今,此爲蒼頡定名一事的基本歷史。
今據蒼頡定名歷史而提倡,因秦漢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秦漢時期也是
蒼頡傳説最主要的傳承、創造與發揚時期,對蒼頡定名問題最具話語權。而“倉頡”一名後來雖獲發揚,但畢竟晚出。故以歷史源流論,今宜將蒼頡之名統一恢復作“蒼頡”。並且,出土材料已有力證明,《蒼頡篇》書名當作“《蒼頡篇》”,儘管中古以後常將人名寫作“倉頡”,今也宜以“蒼頡”統一之,否則,書名與人名將自相矛盾。
下篇漢簡《蒼頡篇》其他相關問題研究
第一章《〈蒼頡篇〉成書研究》。《蒼頡篇》的成書情況史籍多有記載,但一些具體問題仍然模糊,今結合傳世與出土文獻,對相關問題予以考論,發現如下:第一,通過《史記》、秦《瑯琊臺刻石》與漢簡《蒼頡篇》的互證與分析,認爲《蒼頡篇》成書的具體時間應當在秦始皇二十六年,與“書同文”運動的起始時間相同。第二,李斯撰寫《蒼頡篇》時的職務爲廷尉,爵爲卿,並非如漢代文獻所言爲丞相。第三,通過對出土秦漢資料中姓氏用字的調查統計,以及“母”“毋”在姓氏中音讀,認爲《博學》篇作者名不應當爲“胡母敬”,而應當爲“胡毋敬”。第四,“秦三蒼”編撰時有過統一協商與收字分工,其收字範圍的劃分應當與作者身份及其專業特點有關。
第二章《漢簡〈蒼頡篇〉體例研究》。漢簡《蒼頡篇》體例是研究《蒼頡篇》問題
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存在系統性較弱、全面性不足以及術語化程度較低等問題,亟待解決。今以漢簡《蒼頡篇》爲依據,深度整合既有研究成果,層層描述,有所發明,構建起系統性、全面性、深入性、術語化程度均較爲顯著的漢簡《蒼頡篇》體例系統,從橫縱兩個方向對漢簡《蒼頡篇》體例面貌做出清晰描述,以期能有益於漢簡《蒼頡篇》的進一步研究。
第三章《漢簡〈蒼頡篇〉“隔字類從”體例與“名姓章”解析》。漢簡《蒼頡篇》
字詞編聯存在“隔字類從”形式,即一句之中詞義相關的兩個字詞並不相鄰,而是中間隔有一字,形成ABAB式,其中被隔開的兩個“A”或兩個“B”具有同義、反義、同義類或同主題的關係。漢簡《蒼頡篇》“名姓章”語句的語境不顯,不易解讀,今運用“隔字類從”體例,可較好解讀“焦黨陶聖”“程頎樛平”等13例句子中的相關詞義。人名編聯採取意義關聯的“類從”形式,淵源至少始於春秋,作用於字書時,可通過聯想實現快速記憶,這在《急就篇》中亦有繼承。
第四章《北大漢簡〈蒼頡篇•顓頊〉章政區地理類簡文解析》。北大漢簡《蒼頡篇•顓頊》章有政區地理類簡文,即“鄢鄧析酈,宛鄂𨚙𨟚”“陳蔡宋衛,吳邗許莊”四句。既往研究成果對該四句簡文的釋讀、訓解均未確,今深入研究,發現如下:
第一,該四句簡文所涉字詞均屬政區地理範疇,並非既往研究認爲的包含了姓氏。
其中,“鄢鄧析酈,宛鄂𨚙𨟚”是秦南郡與南陽郡的縣、鄉名,水泉子漢簡《蒼頡篇》關於此簡的“陳宛鄂邗/讓多渠”一句釋讀有誤,當作“陳,宛鄂𨚙𨟚/多渠□”,反映的是南陽地區溝渠交織的水利盛況。“陳蔡宋衛”並非指春秋時期的陳、蔡、宋、衛四個古國政權,而應當指秦統一之際的故陳國地、故蔡國地、故宋國地和故衛國地,側重的是地理概念。“吳邗許莊”的“吳邗”是指由吳地和邗地所構成的故吳國地區,“許莊”之“莊”反映的是故許國地區草木豐茂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該地區作爲豫中平原南部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特點,“許莊”合指故許國地域,與“吳邗”構成兩兩合指的形式。
第二,該四句簡文反映的是楚國(江淮流域地區)與中國北方交通往來的西、中、
東三條南北大道的情況,由西向東依次敘述,分別爲楚國西部至秦關中之大道、楚國中部至中原洛邑之大道、楚國東部至衛國濮陽之大道。簡文所涉地名均爲上述南北大道的關鍵城邑或地域,部分字詞按《蒼頡篇》押韻要求調整了語序,最後形成“鄢鄧析酈,宛鄂𨚙𨟚”“陳蔡宋衛,吳邗許莊”這一形態。
第五章《北大漢簡〈蒼頡篇〉“景桓昭穆,豐盈爨熾”解析》。長期以來,北大漢
簡《蒼頡篇》5“景桓昭穆,豐盈爨(饎)熾”二句未得到確切訓解。文獻證明,該二句簡文的字詞均與宗廟祭祀密切關聯。其中,“景桓昭穆”指祭祀時測定節氣與時辰的景柱(表、晷)和昭穆制度。“豐盈爨(饎)熾”與“進獻粢盛”之禮有關,“豐盈”體現該禮儀中“粢盛”豐備充盈的特徵,“爨(饎)熾”指將祭祀穀物蒸煮成熟食的“饎爨”環節。
而從宗廟祭祀的整體流程看,涉及“景桓”與昭穆制度的事務在祭祀前期體現得較
爲明顯,而包括“爨(饎)熾”在內的“進獻粢盛”之禮處於祭祀中期,按照事務鋪排順序,即“景桓昭穆”在前,“豐盈爨(饎)熾”在後,《蒼頡篇》“景桓昭穆,豐盈爨(饎)熾”的語序正與之吻合,亦可證二者名實之對應。
第六章《秦“書同文”字體標準、篆隸關係及相關問題研究——漢簡〈蒼頡篇〉的
漢語漢字史價值》。秦“書同文”是漢語漢字史與秦漢史研究的重要內容。隨着秦簡牘與秦文字器物中大量秦隸的發現,“書同文”的字體標準、篆隸關係等問題漸有異議。
今以傳世文獻記載與秦漢簡牘材料相印證,通過《蒼頡篇》早期材料的字形對比,證明“書同文”官方標準字體應當爲秦小篆,而非秦隸。文獻證明,秦隸等“秦書八體”與小篆共同構成秦文字對外統一的整體面貌,配合小篆參與了“書同文”運動。原因有三:
第一,小篆是秦官書正體字,通行歷史久,社會聲望高,源流正統,更符合“書同文”運動中秦文字“正統性”的構建需要。第二,小篆是學習秦系文字的基礎性字體,故應先行學習。第三,“書同文”實爲秦系文字集體對六國異文的一種外向型統一,其雖以小篆爲官方字體,但並不追求秦系文字內部字體的一致性,故“書同文”後能夠出現小篆與秦隸並行的局面。由實踐可知,漢簡《蒼頡篇》是考察秦“書同文”問題的關鍵資料,具有重要的漢語漢字史價值。
第七章《秦漢識字教材的“開篇勸學”問題研究——漢簡〈蒼頡篇〉的古代教育史
價值》。“勸學”思想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識字教材中,“勸學”思想通常蘊含在工整的、有韻文意味的“勸學語”中,通過“勸學語”起着勸勉學習、激發學習意願的作用。文獻證明,“秦三蒼”中的《蒼頡》七章、趙高《爰歷》六章、後來的《急就篇》以及斯坦因所獲漢簡中的佚名識字教材殘文均存在開篇勸學語,可知秦漢識字教材存在開篇勸學的通例,這種通例反映了古代文字教育的教材編寫思想,相關文句亦體現了古代文字教育的教育理念與方式,對中國古代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秦三蒼”設置開篇勸學語,主要是受到先秦傳統教育理念、秦統一後的政治現實以及主導者李斯個人意志的影響。由“開篇勸學”問題可知,以漢簡《蒼頡篇》爲代表的漢代出土文獻是考察秦漢識字教材的寶貴資料,對古代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20161004《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蒼頡篇》全文檢索資料庫完成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16/10/20161004.html
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beida_cangjie/list.asp
20250625「秦.更名方」《里耶秦簡8.461》正背的數位摹本(含影音紀錄)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5/06/202506258461.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1529064637851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