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戰國時代的簡牘墨跡文字大量出土,除秦系文字以外,就屬楚文字數量最多,豐富多彩的筆寫墨跡文字、清晰圖冊與各類文字編的出版,如此有利條件下,使得簡牘文字的研究變成最熱門的研究領域。先秦時期與現代相較,文字的使用數量差距頗大,一般人想要使用「楚文字」做為書法創作或經文抄寫,經常有「缺乏互相對應文字」的狀況。個人認為,缺字的情形大約會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楚文字本有這個字,只是目前出土的楚文字中還未見到實例,這類字的特性是,從早期的西周金文,到後來的的秦文字都有實例,所以該字也存在於「楚文字」可能性就會很高,例如:「香」等字。
第二種:此字於先秦文字中並不存在,而是在較晚的時代,因文字的使用需求,衍生創造出來的字,例如:「薩」、「藐」等字。這類的文字在楚文字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筆者以自創的研究方法,結合多年蒐集整理之工具書電子檔,極高效率的方式將心經全文考察完成。從研究文獻或相關的文字編可以知道,有些字是文字學者研究中認為可通用的字,如「才」通「在」、「聖」同「聲」字。除此之外的「缺字」,就必須以組字的方式呈現。例如:「昭」與「火」組成「照」字。但是,也不能單憑部首而隨意湊字,最好多參考部首相近文字,考察等甲骨、金文等前後文字的關係,並瞭解楚文字特殊的字形變化,例如,由「角」與「蜀」組成「觸」字,事先參考「濁」字,取其偏旁的「蜀」形,再結合「角」形,這樣的「觸」字,或者「度」字的組成是參考「庶」字的上半段,在結合「又」形而成。
《心經》經文一共268字(含標題8字),經逐字考察後,缺字有84字,全文約有三分之一需要造字,缺字編碼由01至40號。雖然這樣部首的拼湊還是存在的很大的問題,但為了文章完整與文字藝術創作,也只能暫時使用這個方法。日後對於這些「缺字」,也將依據新出土的資料,或者學者新考察的成果,再進行文字對應的更新。筆者本非文字學領域專門,急就造字,錯誤在所難免,還請四海方家指正。
2011.8.15 阿良人於高雄
創作說明
工具:黑色細字簽字筆
媒材:描圖紙
時間:2011年8月15日
⊙書寫心得:
全文含標題一共268個字,大約寫了50分鐘左右,這樣的版面是第三次的書寫,或許日後寫的更熟練了,速度會再快些。對於楚文字的書寫,個人的一些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1.左低又高的橫線取勢,除能符合人體書寫的姿勢外,也能使得整體畫面的構成較為活潑自然。
2.書寫時,讓上下橫線之間距離緊密些,因應各個文字的筆畫多寡,文字也都能保有原本自然的疏密感。
3.楚文字有些字形,如「目」、「口」、「日」形等,並不會只有一種寫法,而是隨著不同的構字,而會改變寫法,需要多觀察簡牘圖版,並且時常實際書寫練習,就能有所體會。
4.剛開始書寫楚文字時,千萬不要求快,有些字形看起來雖然很像「寫得很快」,其實不然。還是從一筆一畫慢慢開始,日積月累,楚文字的精髓自然能夠體會。
5.利用「描圖紙」的上下疊合,可清楚看到前一次的筆跡,經過一遍一遍的書寫,就能逐步的改善字形結構的缺失。
6.即使在紙上的書寫可以自由改變字形的大小,但為能配合與感受原本楚文字的書寫狀態,最好能夠把字體控制在寬度1公分以內的範圍內。(畫有直線的條列,模擬簡牘書寫狀態)
7.同一個文字,通常會有很多種寫法,可以先單一選擇自己比較順手的字形來書寫。
7.同一個文字,通常會有很多種寫法,可以先單一選擇自己比較順手的字形來書寫。
⊙自我檢討:
1.某些字形結構稍嫌鬆散,還可再作調整,如「切」字。
2.某些字形因過渡拘謹,或趨於平板缺乏文字的靈活度。
影像處理之金字版本1
影像處理之金字版本2
影像處理之土黃色底懷舊版本
紅色字體與釋文對照版本
打燈光版本
----------------------------------------
造字說明(螢幕快照圖)
影像處理之金字版本2
影像處理之土黃色底懷舊版本
紅色字體與釋文對照版本
打燈光版本
----------------------------------------
造字說明(螢幕快照圖)
參考字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