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6《字源》(全三冊)筆畫檢字表數位化完成
old:
今日完成了《字源》筆畫檢字表,45頁的內容除了逐字校正之外,主要時間是花在缺字的處理上,完成後很直覺的就想看看學者們對於「願」字的看法是如何。「願」字在《字源》分別是776與779頁,因為該書沒有針對字體有完整的考察(墨跡為主,其餘字類為輔),所以文中的分析之後,還是無法完全理解「願」字演進的原因。
筆者認為是文字學者所使用的字典或文字資料涵蓋的層面不夠的原因,雖然有點老王賣瓜的嫌疑,但筆者不得不繼續說,如果研究者可以使用「引得市」的檢索,就能彌補這樣的問題,從單字仔細的考察,時段以「秦漢之間」即可,這樣下來,對於《說文解字》篆字形體的疑慮就可以獲得解決。
去年年底曾對「願」字的演進作了初步考察(見文後連結),對《說文解字》「願」字的篆形有了質疑,個人認為應該是宋人以「楷」形所研判而成的「篆」形,從出土的文字與各類文字資料中,秦漢之際甚至到東漢都不曾有「原」+「頁」這樣的篆形。宋人偏旁拼湊而成的可能性相當的高,最後楷書形成的「原」形。研究的經驗告訴我,這種以「楷」而類推回「篆」形的例子不少,因此筆者其實不太願意相信《說文解字》所列出的的篆形。(篆形形體有誤的話,所分析的內容文字自然也是不會真)
「願」字的偏旁「原」形,在秦漢以前是以近似「目一目大」或「貝貝大」這樣的形體呈現,經過幾百年的演進,在宋代時才形成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原」形,所以在許慎《說文解字》成書的時代(西元100年),甚至更早的秦代,篆形是不可能向我們看到現在看的《說文》版本的樣子。
嚴格來說唐宋之後,許慎《說文解字》內容樣貌可能已經很難真實的呈現在世人眼前,多少內容是後人所「添加」,多少這樣未知的「成分」已經不容易分別出來。幸好,現在我們可以透過秦漢之間出土的墨跡文字來分析,把《說文解字》的字形形體與墨跡文字相較,就可以明白前者的問題在哪裡,只要研究者不要再落入篆隸字體的分別的矛盾中。
另外,衷心建議要研究或撰寫這類漢字演進的文章之前,還是要把《說文解字》先仔細的過濾一遍,其中形體的錯誤太多,會導致以《說文解字》形體分析漢字演進的研究者錯上加錯。若花了時間卻無法達到正確的研究是很可惜的。
《字源》
字例7867
缺字39
總字例7906
本文(1-1293)
筆畫檢字表(1329-1374)
PS:《字源》裡面有很多缺字是楷形簡體字呈現的的古文字,例如:「軨」(車令)變成「车令」,個人覺得並不大需要,這樣的列示意義不大。古文字學大致上應該還是以楷形繁體字為終點,近代的簡體字的改變與推動,和古文字的演進應該沒有關係了。
《字源》筆畫檢字表使用方式:
請進入「引得市」,
www.mebag.com/index
李學勤,《字源》(全三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2013年7月重印)
isbn:978-7-5528-0069-2
筆者校正處:
《字源》筆畫檢字表第1341頁第9畫「𥁋」字非448,應改為447頁。
「願」字的演進(草稿)201312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