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新出楚簡研讀》目錄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31143780569
【廣告時間】
請多推廣、分享「引得市」
更多、更多人訂閱加入,是我們營運持續更新的重要條件!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donate.asp
【製作說明】
2011年曾經處理〈噩君啟車節〉圖版,將單字裁切各自命名,本來要寫一篇〈噩君啟車節的文字造形研究〉,不過因為某些釋文沒有確定而一直放著,一放就是十多年…。這幾天剛好看到《新出楚簡研讀》提到了〈噩君啟車節〉:
三、《鄂君啓節》——延綿30年的研讀②
《鄂君啓節》,是楚國懷王時期製作的一份免稅文件,涉及戰國文字、楚國制度和地理方面十分重要的問題。《鄂君啓節》分車節、舟節兩種。按弧度推算,原先每種大概有5件,形成一個竹筒狀。③1957年4月,壽縣農民在縣城東郊丘家花園發現舟節1件,車節3件。1960年又發現一枚舟節。
對于我個人而言,《鄂君啓節》不僅僅是一件有價值的出土文獻,更是關繫到我本人的學術取徑,并且與我自己30年的研讀生涯相伴隨,具有特别的意義。這裹我希望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體驗。(334頁)
所以,很快的數位化目錄索引,即將放在「引得市」開放檢索(4處缺字、2處圖形字)。筆者感興趣的領域中,很多文獻雖然已經出版一、二十年以上,還是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地方。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數位化的行列,更多研究成果方便引用、查詢。
期待有空能把〈噩君啟車節〉釋文更新,與圖版彙整,寫一個小文章發表在Blog,也算是完成一個未完的任務。
﹏﹏﹏﹏
註②:這是在由武漢大學與芝加哥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9”(2009年6月29日至7月4日•武漢)上的講稿。
註③:羅長銘先生指出:據弧長八厘米,弦長七點三厘米計算,得八十四度强,五枚合計得四百二十度强,多了六十多度。
字列 266
缺字 4
總字列 270
圖形字代號:t051
【《新出楚簡研讀》後記】
這是在《包山楚簡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之後,個人所出的第3本簡牘方面的小書,是在對新刊布的楚地出土戰國簡册研讀中的心得。對象包括包山簡、望山簡、九店簡、葛陵簡以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至七册。其中第四章涉及上博竹書第一册至第三册,第五章涉及上博竹書四、五兩册,第六章涉及上博竹書六、七兩册。多半是對簡牘文本的復原作業,也有一些綜合討論的文字。
書中的大部分内容,寫于2003年以後,也就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實施期間。其間主持項目、協調工作,花費了大量精力,但出于驗證和突破舊說的期待,更由于新材料的誘惑,每有簡牘刊布,便儘量擠時間研討,有時廢寢忘食,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書中章節,基本上都曾以單篇論文的形式,在網絡和一些書刊中登載。這次整合成書,除了統一格式之外,還删去一些明顯有問題的看法;有些需要說明的地方,則在脚注中用“補記”表示。
陳偉
2009年12月9日
【校正備忘】
原始 修改後
迹 跡
【使用說明】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論文著作►」→「章句目錄►」→「出土文物與古文字►」→「新出楚簡研讀」
「《新出楚簡研讀》目錄索引」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xinchu_chujian_yandu/list.asp
【廣告時間】
請多推廣、分享「引得市」
更多、更多人訂閱加入,是我們營運持續更新的重要條件!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donate.asp
【附《鄂君啓節》相關文獻】
郭沫若:《關于鄂君啓節的研究》,《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4期。
殷滌非、羅長銘:《壽縣出土的“鄂君啓金節”》,《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4期。
譚其驤:《鄂君啓節銘文釋地》,《中華文史論叢》第2輯,中華書局1962年。
于省吾:《“鄂君啓節”考釋》,《考古》1963年第8期。
商承祚:《鄂君啓節考》,《文物精華》第2集,文物出版社1963年;收入《商承祚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黃盛璋:《關于鄂君啓節交通路綫的復原問題》,《中華文史論叢》第5輯,中華書局1964年;收入《歷史地理論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譚其驤:《再論鄂君啓節地理答黃盛璋同志》,《中華文史論叢》第5輯,中華書局1964年。
商承祚:《談鄂君啓節銘文中幾個文字和幾個地名等問題》,《中華文史論叢》第6輯,中華書局1965年;收入《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
商承祚:《寫在鄂君啟節考後》(寫於1965年10月),《商承祚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殷滌非:《鄂君啓節兩個地名簡說》,《中華文史論叢》第6輯,中華書局1965年。
船越昭生:《鄂君啓節について》,《東方學報》第43冊,1972年。
裘錫圭:《戰國文字中的市》,《考古學報》1980年第3期。
熊傳新、何光岳:《鄂君啓節舟節中江湘地名新考》,《湖南師範學報》1982年第3期。
劉和惠:《鄂君啓節新探》,《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5期。
黃盛璋:《鄂君啓節地理問題若干補正》,《歷史地理論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李裕民:《古文字考釋四種》(二),《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中華書局1982年。
孫劍鳴:《鄂君啓節續探》,《安徽省考古學會刊》第六輯,1982年。
陳蔚松:《鄂君啓節舟節與屈原哀郢研究》,《華東師院學報》1982年增刊:收入楊昶.陳蔚松等著《出土文獻探頤》,崇文書局2005年。
李裕民:《古字新考》,《古文字研究》第10輯,中華書局1983年。
姚漢源:《鄂君啓節釋文》,《古文字研究》第10輯,中華書局1983年。
楊向奎:《釋屯》,《繹史齋學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劉宗漢:《金文札記三則》,《古文字研究》第10輯,中華書局1983年。
鄭剛:《戰國文字中的“陵”和“李”》,《中國古文字學研究會成立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1988年8月;收入《楚簡道家文獻辨證》,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零:《楚國銅器銘文編年彙釋》,《古文字研究》第13輯,中華書局1986年。
曹錦炎:《東陲鼎蓋考釋》,《古文字研究》第14輯,中華書局1986年。
陳偉:《〈鄂君啓節〉之“鄂”地探討》,《江漢考古》1986年第2期。
陳懷荃:《東陵考釋》,《楚文化研究論集》第1集,荆楚書社1987年。
姚漢源:《戰國時期長江中游的水運——鄂君啓節試釋》,《中國水運史研究》1987年第2期。
黃盛璋:《再論鄂君啓節交通路線復原與地理問題》,《安徽史學》1988年第2期。
朱德熙、李家浩:《鄂君啓節考釋(八篇)》,《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收入《朱德熙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5年。
陳偉:《〈鄂君啓節〉與楚國的免稅問題》,《江漢考古》1989年第3期。
謝元震:《鄂君啓節銘文補釋》,《中國歷史文物》1991年。
湯餘惠:《鄂君啓節》,《戰國銘文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
吳振武:《〈鄂君啓節〉府字解》,《第二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1993年。
羅長銘:《鄂君啓節新探》,《羅長銘集》,黃山書社1994年。
李家浩:《鄂君啓節銘文中的高丘》,《古文字研究》第22輯,中華書局2000年。
何琳儀:《鄂君啓舟節釋地三則》,《古文字研究》第22輯,中華書局2000年。
楊小英:《〈鄂君啓節〉所見楚史三題研究》,《江漢論壇》2004年第4期。
張後銓:《鄂君啓節價值與東鄂地望考略》,《鄂州大學學報》第12卷第2期,2005年。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The E Jun Qi Metal:Inscribed Texts and Ritual Contexts, 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