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楚辭語言詞典》詞目筆畫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32665582436
【廣告時間】
請多推廣、分享「引得市」
更多、更多人訂閱加入,是我們營運持續更新的重要條件!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donate.asp
【製作說明】
筆者以「詞目筆畫索引(761~802頁)」製作,加上附錄內容。原始內容為簡體字,我們另製一欄顯示繁體字,搜尋時可自行切換選擇「繁」或「簡」。
多數繁簡文字為一般常見用例,有少部份簡體字在「D區擴張字」之後,顧及多數使者不容易輸入,故採原始繁體字,不特別簡化。如「𱇢(鱼+玄)」等字。
過去,我們曾經製作過《楚辭集校集釋》、《楚辭評論集覽》、《楚辭著作提要》、《楚辭學通典》等四種「楚辭」相關索引(見下方【延伸閱讀】),近期會將此資料庫新增選單併入,以方便使用。目前請先以網址進入使用。
字列 5665
缺字 0
總字列 5665
【校正備忘】
「鮌」不另外用簡體字「𱇢(鱼+玄)」表示(G區擴張字)
【使用說明】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楚辭►」→「楚辭語言詞典」
「《楚辭語言詞典》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yuyan_cidian/List.asp
【廣告時間】
請多推廣、分享「引得市」
更多、更多人訂閱加入,是我們營運持續更新的重要條件!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donate.asp
【《楚辭語言詞典》前言】
宋黃伯思《新校楚辭序》云:“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若些、只、羌、誶、蹇、紛、侘傺者,楚語也;頓挫悲壯、或韻或否者,楚聲也;湘、沉、江、澧、修門、夏守者,楚地也;蘭、芷、荃、藥、蕙、若、蘋、蘅者,楚物也。率若此,故以楚名之。自漢以還,去古未遠,猶有先賢風概。”本書凡楚辭正文中所有的實詞、虛詞及各種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姓氏、民族、動植物名、器物名、朝代名、書名及社會風俗、典章制度方面詞語皆包括在內。《楚辭》中各篇篇名也作為詞條,加以概括說明。故其不僅對於閱讀、研究《楚辭》,了解、研究古代社會文化,對於古代地域語言的研究及南北文化的交流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於楚辭中詞語的訓解,從東漢初班固、賈逵各作《離騷經章句》始,其後馬融也有所闡說,而王逸作注的《楚辭章句》十六卷更是漢代集大成之作。從六朝至清代,潛心於《楚辭》詞語訓解與有關名物之考究者,代不乏人。如晉代郭璜的《楚辭注》,宋代洪興祖的《楚辭補注》,朱嘉的《楚辭集注》和《辯證》,明代汪瑗的《楚辭集解》與《蒙引》,清代徐煥龍的《屈辭洗髓》,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及《餘論》,戴震的《屈原賦通釋》,胡文英的《屈騷指掌》,俞樾的《讀楚辭》及《楚辭人名考》等。其考釋專篇者如宋代錢杲之的《離騷集傳》,清代丁晏的《天問箋》等,也都著力於詞語訓話。專就名物考釋成書者如宋吳人傑《離騷草木疏》,謝翱《楚辭芳草譜》,明屠木畯《離騷草木疏補》,清周拱辰《離騷草木史》,祝德麟《離騷草木疏辨證》,已成為中國植物學史文獻的一個重要方面。近人側重於詞語考釋的著作如陳直的《楚辭解要》,衛仲璠的《離騷集釋》,饒宗頤的《楚辭地理考》,劉永濟的《屈賦通箋》及《釋詞》,朱季海的《楚辭解故》,于省吾的《澤螺居楚辭新證》等。游國恩的《離騷篡義》、《天問篡義》,湯炳正的《楚辭類稿隊雖不側重於字詞詮解,而所涉及,也皆論斷精嚴,多可正前人之失。姜亮夫的《楚辭通故》,則是這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對很多歷來的紛紜歧說均有所辨證澄清。崔富章主編《楚辭學文庫》之《通典》部分,也主要為詞語解說。可以說,前人在這方面為我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明代張之象的《楚辭緒語》又為我們在詞的選擇、劃分上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本書以洪興祖《楚辭補注》為選詞、引文的底本。因其存有王逸的注、洪興祖的補注,又是最早對王逸注作了補注的著作,而且輯存六朝、唐以來諸家舊校或不同傳本的異文,是此後各種校本、注本的“根”。但為了讀者對《楚辭》原文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我們在書末附了一個我們校訂過的《楚辭》文本。因為今本《楚辭補注》的原文有些明臣的錯誤。如《離騷》中“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二句,洪興祖《補注》說:“一本有此二句。王逸無注,至下文‘羌內恕己以量人’始釋‘羌’義,疑此二句後人所增耳。《九章》曰:‘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與此語同。”清代屈復《楚辭新注》說:“此二句與下‘悔遁有他’意重,又通篇皆四句,此多二句,明系衍文。”則是《抽思》中句子竄簡至此,只是因為不入前而改“回畔”為“改路”,以與上“故”字湊韻。今之注《離騷》者,多已將此二句刪除之。因為詞典中要列例句,而例句一般是列書中先見該詞的句子已此句如不刪,“黃昏”、“期”、“羌”、“中草”、“改”、“路”這幾個詞的舉例就可能都得列《離騷》中這兩句。《楚辭》中此類問題不少。如《九辯》中所竄入《離騷》中的“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鑿”二句,所竄入《哀郢》中的“堯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何險巇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四句:“憎慍愉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四句等,也都只有個別字詞有異。這些如不加刪除,不僅從詞典編篡的方面說影響到科學性,從文學閱讀、鑒賞、評價的方面說,也影響對宋玉《九辯》藝術水準的把握:整節抄襲屈原文字的作法同《九辯》中那種細緻的心理描寫,那種借寫自然景物表現抒情主人公內心與情感的高超手法很不一致。因此,可以肯定是竄簡所致,我們認為必須予以刪除,以還作品之真面目。這樣,不需要評論家費神評說,讀者即可感受到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與藝術表現力。再如《七諫.謬諫》中“聲音之相和也,言物類之相感也”二句,當是本段“同音者相和兮,同類者相似”二句的舊注或旁批文字,誤被錄入正文。聞一多《楚辭校補》說:“‘感也’不入韻,句法亦不類。當系舊《注》文,本作‘言聲音之相和,物類之相感也’,寫者誤為正文,遂改如今本。”但王逸對這兩句還作了注,可見在王逸之前已衍入這兩句。我們也不能因為王逸之時已形成這種樣子而維持錯誤,並用編寫辭書的方式將這種錯誤肯定下來。有的學者常說:“王逸本如此”或“王逸所見本如此”。王逸本自然是最權威的,但王逸之前的三百多年中,也會產生錯亂。不能因為歷來如此,而將這種錯誤延續下去。正如魯迅小說中所說:”從來如此,便對麼?”從
學術進步的方面說,這些錯誤不能不糾正,也不應曲為之說。《天問》中這個問題最為突出,我們也同樣根據原文反映出的跡象,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加以校理。這方面前修時賢作過不少工作,宋代朱熹,清代屈徨、胡文英、朱駿聲以來學者多有發明;民國以來,繼劉師培《楚辭考異》而校《楚辭》者更是不少。不過大體說來,超過聞一多的不多。大部分的是根據前人之作選列異文,罕有發明,或一味追求羅列異文,不問真偽對錯,以多為善。本書校勘立足於原文,謹慎對待各家之說,力爭避免郢書燕說之類牽強附會的說解,為學界提供一個較為完善的《楚辭》文本。
作為一部辭書,我們也必須考慮到它的社會功能。也正由於人們對《楚辭補注》中的文本比較熟悉,有些句子已深深印在讀者的頭腦中,所以如原文可以解說得通,對其內容的理解影響不大,對藝術表現力不造成破壞,我們盡量不改動原文。比如聞一多《校補》於《離騷》中“時亦猶其未央”云:“猶其二字當互乙。上文‘雖九死其猶未悔’,‘唯昭志其猶未虧’,‘覽余初其猶未悔’,‘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並作‘其猶未’可證。王《注》曰:‘然年時亦尚未盡’,正以‘尚未’釋‘猶未’,是王本未倒。”聞說似有理。然《離騷》一般為六字句,虛字皆在第四字,七字句、八字句也是如此。如將“猶其”二字互乙,則虛字便在第三字上,恰巧不合於騷句的基本特徵。故我們不取此說。再如《校補》認為《離騷》中“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理美之能當。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四句,“思想亂而文義晦”,疑上二句與下二句應互易。其實《楚辭》中行文多變化,有倒裝句組,不必一律按一般散文行文要求衡量,使整齊劃一,故凡此類意見,我們也不考慮調整。再如《大招》開頭:“魂乎歸徠,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只”,聞一多《校補》以為以下言南方之害,開頭只作“魂乎無南”,言西方之害,開頭只作“魂乎無西”,言北方之害,開頭只作“魂乎無北”,而“獨於‘東有大海,溺水敝敝只’上,乃不日‘魂兮無東’……揆諸詞例,已為不倫,況北字又不入韻哉?今疑古本只作‘魂兮無東’四字,與餘三方同例一律。其‘歸徠’二字及‘無西無南元北只’等七字,皆後人援王注而妄沾”。聞說似有理。但此在言四方之害的開頭,作者先將四方總提一句,以引起以下言四方之害的文字;因為是先言東方,為避刻板與重複,未再單獨言“魂兮無東”,正見行文的變化。從押韻上說,即使刪去聞氏所說九字,“東”字也仍然不入韻,這個位置本來就不要求押韻。王逸注於“魂乎歸f來,無東無西,元南元北只”下注云:“言我精魂可保歸矣,無散東、西、南、北,四方異俗,多賊害也。”正見出原文這卡三字是總提以下四層意思,而先敘之東方己在內,未重複言之而已。如此之類的意見,我們也不採納。
同時,我們也不主張列出很多對一般讀者和研究工作都沒有多大意義的異文。因為類書和一些注文引書,往往概括其大意,或憑記憶引述,不一定忠實於原文,因而只能作為校勘之參考,而不能作為主要依據。至於明知是錯引的異文,不僅白占篇幅,且擾亂視聽,又使應予以重視的異文不能突顯,徒使人頭暈目眩,故也不列。總之,如果底本的文字看不出有什麼明顯的問題,或異文看不出有什麼明顯的優點,我們不羅列異文以形成對文本理解的干擾。
我們的收詞還是依據白化文等的點校本《楚辭補注》的文本,以便於讀者使用,而附錄校訂過的文本,也是為了給讀者提供一個完善的文本,為讀者解決一些屬於文本理解起圍,但在詞條解說中不便解決的問題。
關於詞語的解釋,一方面希望能總結前人成果,另一方面希望能在擇善而從的基礎上,做到盡可能完善而簡明。所謂“完善”,就是盡可能消除各種矛盾、分歧,雖然只是一部“詞典”,但能盡可能多地吸收各家研究成果,又能大體形成一個體系;所謂“簡明”,就是對各家分歧意見一般不進行討論,也不一一列舉,而是進行綜合歸納,加以介紹。學術研究本來就是一代一代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向前推進的,辭書則更要求縱覽各家之說,擇善而從,進行歸納,加以表述,以確定為追求的目標。因此,書中也不能一一列舉有關專家的姓名與論著的名稱,這裡特予說明。但我們這裡向所有在楚辭語言訓釋、研究,及原文校勘方面做出貢獻的先賢時彥表示感謝,並表示我們的敬意。
趙逵夫
2008年8月12日
【廣告時間】
請多推廣、分享「引得市」
更多、更多人訂閱加入,是我們營運持續更新的重要條件!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donate.asp
【《楚辭語言詞典》凡例】
一、收詞與編排
1.本詞典收入王逸《楚辭章句》中全部作品中的實詞、虛詞和專有名詞,共5653條。除專有名詞外,一般以意義的最小單位為詞條。每個詞條皆標引出處和書證。
2.酌收一些聯繫緊密、《楚辭》中出現次數較多或有特殊含義、理解上可能會產生歧義的詞組,如··蔽美”(《離騷》)、“荷蓋”(《東皇太一》)、“魚鱗屋”(《河伯》)、“鼂飽”(《天問》)、“白霓”(《九辯》)。不收句子。-些難懂的句子
則在相關的詞條中加以疏解(或用譯述的方式加括號附於原例句之後)。
3.詞語列在單字解釋之後,如“秋”字下按音序“秋草”、“秋風”、“秋
菊”、“秋蘭”、“秋霖”等。
4.一般語詞部分的多音多義字,分別列為詞條,井互出另見條。單獨成詞的,如“荷hé”的釋文下另起行注:“另見hè”。“hè”處也註明:“另見hé”。未單獨成詞,但和他詞組合成詞的,如“參cān”的多音多義字,則在其釋文下另起行注:“另見【參(cān)差】【參(sān)目】
5.全部篇名如《離騷》、《九歌》、《東皇太一》、《九章》、《惜誦》、《七諫》等
也列為詞條。漢人《七諫》、《九懷》等篇中各章章名(如《初放》、《匡機》之類),雖非拙立篇目,但篇幅同《哀郢》、《懷沙》等相伴,也有其中心的思想、內容,為
便於檢索,也列為詞條加以解釋。
6.全部詞目按現代漢語拼音順序編排。
二、詞條、版本依據與窪音
1.本詞典所收詞條、所引《楚辭》例句據本書所附《楚辭》校本。校本以白化文等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版《楚辭補注》為底本,凡所校改,皆有校記(見後《楚辭原文與校正.說明》)。所引王逸、洪興祖注文,皆據白化文等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版,2003年重印之《楚辭補注》。
2.引文版本依據,《楚辭集注》據上海古籍出版社蔣立甫校點本,《山帶閣注楚辭》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校點本,《屈原賦注》據中華書局1999年褚斌傑、吳賢哲校點本。其他各書也據通行本,如《詩經》等用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諸子用《新編諸子集成》本,正史用中華書局校點本等,不一一羅列。
3.本書原則上使用簡體字。依據國家語委2013年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個別情況除外。“多餘”、“剩餘”之義的“餘”用··餘”不用··余”。“於”用為介詞可簡化,用為語氣詞、專有名詞不簡化。為便於讀者查檢,後附《〈楚辭〉中已廢止異體字與正體字對照表》。
4.詞條一般不注原來的繁體字。有的是將某一字並入另一字,或幾個繁體字井為一個簡體,而楚辭原文中有分別的,於詞條後或相關義項的開頭加()注出繁體。如“三后”的“後”與“先後”的“後”有區別,可於“先後”的“后”字後注“(後)”,“发春”、“发韌”、“发歲”、“发政”、“奮发”、“親发”、“武发”的“发”字後注“發”,“長发”、“被发”的“发”字後注出“髮”。在《楚辭》中未出現的不注。在楚辭中出現的己廢止的異體字,用〔〕注異體字於正體(簡體)之後,見附錄三。
5.同義同一般以一條為主加以詳釋,其餘條目或簡要解釋或出參見條,如“白芷”、“芷”等,
6.全部詞條均用漢語拼音注音,每個音節分開,不連寫。
三、釋義
1.本詞典詞條之釋義,一般限於楚辭語境範圍,不求周全。
2.詞條有多個義項的,用。❶、❷等標明義項的順序。每個義項在釋義之後列出例句。其順序是:基本義在前,引申義在後;一般義在前,特殊義在後:具體義在前,抽象義在後已假借義列於最末。先以“借作×”的形式指出其本字,然後釋其假借義,並列出例句。其義與某字之某義相通者,以“通×”的形式指出其本字,然後釋其義,並舉出例句。
3.某一義項的解說眾說紛紜者,則慎取一說,并擇要備列他說,且標明出處。
4.書證盡量舉最早和意義明確的。魏晉以後書證一般不用。
5.對影響大而不能成立的舊說,為正本清源,亦略加辨析,以明是非。
6.本書釋義,徵引繁複,為節約篇幅,對部分常用書名加以簡化,如洪興祖《楚辭補注》作“洪興祖補注”、朱嘉《楚辭集注》作“朱嘉集注”、汪瑗《楚辭集解》作“汪瑗集解,”、王夫之《楚辭通釋》作“王夫之通釋”、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作“蔣驥注”、姜亮夫《楚辭通故》作“姜亮夫通故”等,書後附《(楚辭〉注釋中常用書名全稱與省稱對照表》。
7.因近年市縣的行政級別名稱變化頻繁,故於古地名後括注今地名,原則上不帶省、市、縣、鎮字樣(單字的市、縣、鎮除外)。
四、附錄
1.《楚辭》原文與校正。
2.《楚辭》注釋中常用書名全稱與省稱對照表。
3.《楚辭》中已廢止異體字與正體字對照表。
4.詞目筆畫索引。
【《楚辭語言詞典》後記】
《楚辭語言辭典》本是2007年元月我們確定的項目,由我和韓高年、楊玲兩位教授承擔:我負責確定體例和指導全部工作的進行,協助排除一些疑難,校正作為本詞典依據的《楚辭》原文。我提出一些應該看或者應該準備隨時用的書籍、資料,大家先搜集資料,作了一些準備工作。我的《〈楚辭〉原文校正》也先走一步。然後由韓高年、楊玲分頭錄出全部詞條,我主持就確定向條中出現的問題討論了幾次,確定下來,並按漢語拼音音序排列。2007年4月正式開始詞條的撰寫。韓高年承擔從A到P的詞條,楊玲承擔Q至Z的詞條。他們作出一部分,我看一些,作一點修改,提一些意見,再分頭進行。進行中也隨時交流意見。其間我的博士生王偉(現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曾承擔了X、Y、Z部分中的部分詞條初稿的撰寫,因王偉忙於自己的學位論文,由楊玲加工定稿。2009年完成全書初稿。我看了以後提出修改意見,對全書又進行加工。全書先後出四稿,2011年9月交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一校時,因楊玲身體不好,由馬世年承擔後一部分的校改工作。今年11月二校,馬世年又承擔了後一部分的一半工作。上海辭書出版社祝振玉編審支持本書的出版,劉小明同志在此書校閱中花費了很大心力,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見,特表示感謝!
趙逵夫
2013年11月25日
【延伸閱讀】《楚辭學文庫》四卷目錄索引
《楚辭集校集釋》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jixiao_jishi/list.asp
《楚辭評論集覽》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pinglun_jilan/List.asp
《楚辭著作提要》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zhuzuo_tiyao/List.asp
《楚辭學通典》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xue_tongdian/list.as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