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NotebookLM生成的Podcast二人對談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01025286155404590
【說明】
GOOGLE提供的「NotebookLM」是很好協助研究或學習的工具,可以生成英文二人對談的語音,近日開始支援「生成中文語音」,所以今日重新生成了一段文章還有筆者的碩士論文,看看結果如何?「《說文解字》篆文的考察」內容是筆者博士論文的一段內容,主要是討論《說文解字》版本和「規整化」的問題,另一個是研究晚清印人「印外求印」的歷史脈絡和作品分析研究等,AI還將兩段內容做一個有點硬又不會太硬的轉場與合併。
聽完七分半的內容,覺得對談的效果還不錯,能把原本很學術「死硬」的內容,透過生動討論表達出來。身為作者,很清楚知道他們ai二人都是點到為止,沒有太深入的說明。如果要作為宣傳或給一般人看,這也就夠了,有機會再來試試其他文章。
碩論提交後,就沒有重頭到尾在看一次,如果看了肯定會有一些錯字和需要改的地方,今天先這樣吧,就是試試新的ai功能,這種功能,在20年前寫碩論的時候是很難想像的,再20年後,科技太發達,可能也沒人寫論文了?最後放上碩論的結語:
【碩士論文的結論】
出色的篆刻家必是在「印外」求得新路,隨著時間與體悟累成而形成創作者的自我風格。其中的取捨,就是篆刻家本身的美感經驗,因為同樣時代下,一樣的材料、養分(石刻、碑額、吉金文字、封泥等)卻有不同的風貌產生,這就是藝術的可貴之處。又如歷代曾臨習「天發神讖碑」的篆刻家不在少數,但又有幾人能從中獲得資養,發展出新意呢,眾所皆知是徐三庚在此獲得自我的提升。
目前多數人的學習過於注重於「前人」的臨習,缺乏自我的意識。但是必須強調的是,自我意識並非「我行我素」、「任意無法」,須有部分公認的程度能力的展現。「秦漢印」僅是篆刻創作中一項學習的「養分」而已,臨習的多寡、形貌接近與否,並非重點,也非風格形成的必經之路。近年的出土資料豐富、戰國文字考證完備,坊間有出版諸多學者研究的書籍字典,或可做為創作之參考取用。
雖然考察蒐集的相關工具書籍涵蓋廣泛,但總有遺珠之憾,對於晚清時期古籍的研究與考察是日後研究必須加強與持續的工作,本文內容涵蓋廣泛,成文倉促恐有謬誤,祈請印學方家指正。
【影音】
網址:https://youtu.be/JFWHHf-gSZo
【NotebookLM生成的Podcast二人對談】
【延伸閱讀】
《說文解字》篆文的考察(1/4)
https://vocus.cc/article/6081192ffd89780001d0d03d
《說文解字》篆文的考察(2/4)
https://vocus.cc/article/608135b6fd89780001d1112e《說文解字》篆文的考察(3/4)
https://vocus.cc/article/60826330fd897800010f1657《說文解字》篆文的考察(4/4)
https://vocus.cc/article/60827dd8fd8978000129bf82《印外求印-近現代篆刻創作發展考察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中國書畫組碩士論文,2005年6月。
《秦漢簡牘文字の字形変遷の考察》,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20年3月。
陳信良歷年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