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

20251106《日就月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錄》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1106《日就月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錄》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9810107865991147


【內容簡介】

《日就月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錄》收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組織的70篇青年學者訪談,依“古文字微刊”發布順序編排,全彩印刷。近年來,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發展迅速,《訪談錄》通過八個基礎問題和擴展的讀者問題的問答,全面真實地呈現受訪的青年學者如何“通往學術之路”。問題切實,回覆懇摯,讀者既可從中了解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史、研究現狀、研究人員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也可參考具體的學習和研究方法、精進路徑,走上學術之路。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日就月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録》出版,網址:https://www.fdgwz.org.cn/Web/Show/11013


【製作說明】

筆者認為,我們所見、所用的各種物質或研究成果都能利用管道、金錢、時間轉換取得。而各領域的專家老師、學者累積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資產,如果不是師徒指導或專門授課,多數人是無法學習接收,現在有專書來匯集整理是非常難得的。


「引得市」這幾年能夠大幅度的擴展,因為有很多老師、研究者的大力推廣,把自身使用「引得市」的經驗傳授給學生。


「日就月將」見《詩經.周頌.敬之》:「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形容持續不斷,積少成多。「日就月將」是此次數位化索引的書名,也是「引得市」一直持續進行的工作。


數位時代,人人都要跟上潮流,學習應用目前正在發展或發展成熟的各種研究工具。「人工智慧」對人文研究的影響是目前很熱門的討論主題。每個人的時間有限,不可能什麼都學得很專精,在自身的專業之外,抽一點空理解目前科技的發展,彌補自身研究的不足之處,這段話說給自己聽,也是說給正要踏入「研究」的青年學子。很多大師在前面當我們學習榜樣,我們也東看看西看看,「雜學」一下,走出自己的新路…。


※使用小提醒

透過目錄索引的數位化,同樣的問題,可以看到多位學者不同的回答。例如在欄位(問題)中輸入「信息化」,就會列出題目的頁碼,點選頁碼就可以瀏覽想看哪位學者的回答內容。(搜尋結果是68列,有二位學者沒有問這題,分別是「訪談062劉風華」、「訪談070蕭毅」)



字列 736

缺字 0

總字列 736






【《日就月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錄》編後記】(節錄)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的正式啟動,始於2020年7月18日與業師劉釗先生的一次聊天。


其時,我正承擔著中心公眾號“古文字微刊”及中心網站的維護和運營工作,也在考慮如何在新冠疫情以來活動劇減的學術界中尋找更多可以分享的資訊。此時正好看到文獻學、漢語史等領域的青年學者訪談辦得如火如荼,便也想組織一場古文字研究領域的系列訪談;但受制於層出不窮的各類事務,只停留在一個模糊的念頭,何況茲事體大、未敢自專,因此也就拖延著未能付諸實施。直到那一天跟老師聊天,借機將這個想法提了出來。看到老師“我早就有這想法”的回覆以及他已經擬好的十幾位學者名單之後,我就知道,我們的訪談開始了。


訪談的第一步工作,當然是擬定要提的問題。此事倒也不難。在基本確定了訪談的定位之後,老師和我迅速擬好了如下“編者按”(實亦為訪談簡介)和八個問題:


編者按:為了向青年研究人員和在讀學生提供學習、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約請從事相關研究並卓有成就的部分學者接受我們的訪談,題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由“古文字微刊”公眾號、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陸續發布。衷心感謝各位參與訪談的學者。


1.請介紹一下您學習和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歷。

2.您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有哪些?該領域今後的預想研究或擬待研究的方向和課題有哪些?

3.您在從事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在閱讀、收集資料、撰寫論文、投稿發表等方面有什麼心得體會?

4.對您迄今為止的學習和研究影響較大的著作或學者有哪些(或哪幾位)?

5.請結合您的學習和研究經歷,為初學者提供一些建議。

6.在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時代,電腦技術或網絡資源對您的研究具有什麼樣的影響或作用?

7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與眾不同的一點,在於許多論文或觀點是發布在專業學術網站上甚至相關論壇的跟帖裡的,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您對相關的學術規範有何認識或思考?

8.您如何處理學術研究與其他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學術之外您有何鍛煉或休閒活動?

其中第6、7兩個問題,是結合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領域的一些特殊情況設立的,也希望受訪學者的回答能為新形勢下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同時,我們也在邀請的時候告知各位學者:“回答詳略不拘,建議多多介紹個人相關的學習和研究經歷,尤其介紹金針度人的經驗或教訓。”這是與我們的訪談定位相符的。


(…略…)


等到完成之後再回頭看,這一段經歷卻顯得彌足珍貴。雖然我也有本職工作和科研任務需要去處理,但這一段較為忙碌的編發工作,讓我受益良多。僅就內容而言,各位老師提供的寶貴經驗,已遠遠超出我們的初衷,訪談的作用已不僅僅限於啟迪後學,甚至對於其他學界同行,恐怕也不乏借鑒和參考的價值——至少我拜讀之後學到了很多。在我看來,“知道”是“了解”的第一步,甚至可能更為重要,因為只有知道了才想去了解、才可能開始去了解。通過訪談,我知道了各位老師的學術歷程和研究經驗,這是足以讓我受益終身的。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近距離”接觸這些學者:在校讀時有疑問,往往可以直接請教;在與各位老師交流的過程中,也可以深化對訪談內容的理解。至於其他可能比較瑣細的事務性工作,也許並不值得一一道來,但只有自己經歷了,才明白其中甘苦。例如,在編發訪談的過程中,我們也深感編輯工作之不易:催稿無論是“旁敲側擊”還是“叩問靈魂”,總不免“計劃趕不上變化”;校對哪怕是“劍眉豎立”“虎目圓睜”,也總會顧此失彼。又如,受訪學者提供的圖片,很多都是珍貴的學術史資料,因此老師一開始就決定將訪談錄全彩印刷出版,我們也多次提醒作者盡量提供最為清晰的圖片。這一目標已基本實現。


值此訪談錄出版之際,根據中心主任劉釗老師的吩咐,簡述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的過程如上,希望可以為閱讀訪談提供一點輔助。借此機會,同時也代表劉釗老師,感謝70位學者對此次訪談的大力支持——他們的寶貴經驗必將引導後學、推動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向前發展;感謝學界師友和廣大讀者對訪談的支持和鼓勵;感謝我們公眾號/網站的所有編輯同仁付出的辛勞。


張傳官

2021年12月21日初稿

2022年1月11日改定

於復旦大學光華樓



【rmp檔案設定】

rmp檔名請設定為:日就月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錄.rmp



【使用說明】

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暫時先用網址進入:

《日就月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錄》目錄索引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rijiu_yuejiang_fangtanlu/list.asp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日就月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錄》,上海:中西書局,2022年10月。

ISBN:978-7-5475-202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和其光-同其塵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 和其光 同其塵 和亓(其)光 迵(同)亓(其)其[幺言斤](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