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20251123《古文字源流講疏》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1123《古文字源流講疏》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75891829112209914









【製作說明】


《古文字源流講疏.前言》:「本教材原以《古文字部首源流》取名,但實際内容我并不是專講古文字部首,而是將由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歸納的漢字540個部首,濃縮到108個古文字部首,綱舉目張,每個部首下再列出若干個歸人本部的字例,對部首及其下轄字例作梳理講述,以大量古文字字形詳細揭示出其由商代甲骨文到兩周金文、戰國文字到秦漢文字的構形演變和發展脉絡。因此,最後定教材之名爲《古文字源流講疏》。」


筆者以原書「目錄」數位化製作,為避免資料庫查詢時出現非相關的內容,故將目錄中字頭「部」、「旁」二字去除,如「人部」改為「人」,「肉旁」改為「肉」。


2004年筆者因「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獎助研究生赴大陸地區研究」補助,至北京、上海、杭州、鄭州、洛陽、西安等各地博物館參訪學習近二個月。當時的研究專題指導教授就是曹錦炎先生。7月15日到「中國美術學院」參訪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都要一點一滴累積而成,時間飛快不等人,雖然感嘆,還是得繼續努力前進。



字列 108

缺字 0

總字列 108



【《古文字源流講疏》前言】

1985年9月,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開風氣之先,在高等學校創辦首個書法本科專業,當時我任職於浙江省博物館,而時任浙江省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的沙孟海先生,同時也兼任浙江美術學院書法專業教授,因年事已高,囑我代他爲美院學生開設古文字課程。作爲沙先生私淑弟子的我,自然遵命。從此我與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結緣,兼職生涯一直持續至今。


在美術學院講授古文字,如何符合書法專業的特色,是我首先考慮的問題。此前我已應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歷史系之邀,在文物和博物館專業開設“古文字學”和“青銅器”兩門主課,也編寫了專門教材。因此在美院,我的課程設計是將我給文博系編寫的“古文字學”教材濃縮爲“古文字學簡說”,并擬再專門編一本教材,向沙先生彙報後得到首肯,并提前賜我“古文字學簡說”題簽。當時浙江美院每年招收的書法學生不多,所以碩士生和本科生一并授課。試講幾次後,覺得美院書法學生的學習重點應該放在古文字構形方面,基礎可由此人手夯實。加之發現學生們學習大篆書法的興趣很濃厚,而當時他們臨寫所用的金文拓本,僅僅停留在《克鼎》《盂鼎》《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等有限的幾種類型樣版上,無法展示從商代晚期至兩周金文書法發展演變的全貌。有鑒於此,我調整課程設計,將“古文字學簡說”精簡到原編教材第二講的“古文字形旁及其變化”,即從古文字構形角度擴充而成“古文字部首源流”一門專業課,另外又增設“金文導讀”一門專業課作爲前者的補充,分兩學年交替授課,從此一直延續至今。當時爲引導學生學習和創作金文書法作品,也爲編寫教材之需,我開始大量搜集金文拓本資料,再下功夫遴選,尤突出金文時代、風格、形式的多樣化,希望編成既是書法教材,也是一部金文書法史的圖錄,最後以266件拓本編成《商周金文選》一書,承沙孟海先生欣然賜題書簽,1988年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未曾料及的是,拙書出版後深受書法愛好者的青睞,發行量至今已逾兩萬之數,全國不少高校的書法專業皆以其作爲金文教材。而《古文字部首源流》教材,雖早撰成初稿,施之中國美術學院課堂,但我却并不滿意,加之近三十年來古文字資料尤其是楚簡層出不窮,而每有古文字新材料出現,我往往注意收集,又隨時去補充講稿,以至學生們常說我的講課中每次都會有新的内容出現。由於教材的不斷補充,加之我較長時期擔任行政領導工作又擠不出更多時間修改,因此書稿一拖再拖,竟延續近四十年却未能成書出版,每和師友們談及,常以爲憾。


自2018年起,我在中國美術學院招收博士研究生,加之沈浩副院長爲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的發展,多次敦促我儘早將《古文字部首源流》教材出版。於是我下决心在教學和科研之餘擠出時間儘快修訂完善書稿。先由友生李默博士根據我這幾年在美院的授課錄像資料整理出一份基本的文字初稿,用電腦技術製作文檔,在此基礎上我再重新整理修訂,打磨内容,同時補充新資料,特别是增補較大數量的新出楚簡字形,以求進一步完善。步人七十歲以後,我原本不再於晚上從事科研寫作,但爲此教材又重蹈舊轍,堅持每晚工作三小時,終於用兩年多的時問完成修改撰寫任務。需要說明的是,本教材原以《古文字部首源流》取名,但實際内容我并不是專講古文字部首,而是將由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歸納的漢字540個部首,濃縮到108個古文字部首,綱舉目張,每個部首下再列出若干個歸人本部的字例,對部首及其下轄字例作梳理講述,以大量古文字字形詳細揭示出其由商代甲骨文到兩周金文、戰國文字到秦漢文字的構形演變和發展脉絡。因此,最後定教材之名爲《古文字源流講疏》。


其次,本教材編寫過程中,參考文獻除引用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8年版)中對相關文字的造字原理說解外,并進一步對其構形演變發展作疏理講述,其中涉及前輩學者與時賢的觀點和見解。甲骨文主要引自先師于思泊教授主編的《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版),金文及楚簡等戰國文字引用不少師友的文字考釋成果,一般隨文注出作者及書名或文章名(限於體例,出版信息從略)。編寫體例上,高明先生的《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對我啓發最大。容庚先生的《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是我選用金文字形的主要來源,甲骨文字形則采用拙著《甲骨文字彙》(上海書畫出版社,待出版),漢簡及兩漢刻石主要采用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其他引用盟書、刻石、璽印、陶文、貨幣、楚簡、秦簡字形材料出處及簡稱,詳見本書附錄。


文以載道,藝道相貫,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也是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識。前賢云“教學相長”,和學生的互動,使我對古文字書法教材如何編寫的思路更加清晰。可以說,没有我在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長期講授古文字學的經歷,就没有這本教材的誕生。從1985年底醖釀及初稿撰成,至2024年暑假,其實不止是“三易其稿”,修改補充和完畢成書,竟長逹近四十年。值此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學院成立一周年之際,《古文字源流講疏》列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教材出版,書稿即將付梓,感慨萬千,是以爲記。


曹錦炎

二〇二四年中秋佳節於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





【使用說明】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語文辭典」



曹錦炎:《古文字源流講疏》,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4年12月。

ISBN:978-7-5479-3509-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51123《古文字源流講疏》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1123《古文字源流講疏》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75891829112209914 【製作說明】 《古文字源流講疏.前言》:「本教材原以《古文字部首源流》取名,但實際内容我并不是專講古文字部首,而是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