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20210606《中國印論類編》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10606《中國印論類編》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378325505


二話不說先【填寫表單】

Google表單https://forms.gle/ss9TbHtQJDi6N2xm7

騰訊問卷https://wj.qq.com/s2/8216629/4766/




【前言】

看到這套書籍,想起當年雲超兄至對岸黃惇老師門下學習,博班前一年半都在校正這套書。篆刻的創作興趣,學習精進引領進入學術研究,第一篇文章就是晴嵐師的指導建議(徐三庚自用印的篆刻考察),而碩士論文的研究方向擴展到更多篆刻家與部份相關印論的探討。擷取碩論幾段內容:


研究考察工作是一項孤獨寂寞的路,旁人的協助有限,最終還是得靠自己的努力。要從材料中探查前人未知的新資訊時,精神思緒與身體是緊繃在專題中的,無論是走路、吃飯、甚至睡覺,都會想著,該如何找出新的研究與資料索引方法。


當研究有了新的發現,那種喜悅,對我來說是和創作一件得意的篆刻書法作品一樣的滿足!如果沒有將「研究成果」適時地與大眾分享,並放鬆調整心情,必定會顯得疲勞煩悶,所以我都會隨時將建立好的檔案圖像、文字資料等,備份轉送給周遭相同研究的好友,一來可以分擔資料遺失或當機所可能引發的資料損毀等狀況的風險,二來也可以讓朋友加快其研究的時程。印學圖文資料建檔,並與其他研究者互資應用,是一直持續進行的工作。本研究完成了金石、古陶、封泥等字辭典的索引,便於日後的研究主題內容。


執刀或刀法等技術性的指示在本研究中可說是微乎其微,就以世人普遍認為以「刀法」行世的近代印人齊白石為例(詳見67、72頁),經考察後亦可印證,除了以著名的單刀任其自然崩裂表現之外,仍是重視畫面的佈局構成,至於以何種刀法或線質來表達,則是因人而異,擇其所需,不必刻意強調。否則過度講求「用刀、「執刀」的方法,則將喪失創作之本意,而成純粹技術性的討論,無法達到創作的基本核心,而學習者也無法從中獲得滋養。


無論以字典或是由古代文字資料實物中取字所創作的作品,與其藝術價值高低完全沒有關係,亦不是評鑑的標準。要認清的是,作品欣賞的考量應該還是在「整體構成」,即所謂的佈局效果,是以分朱布白或文字粗細輕重、疏密的視覺成效,這些即須仰賴作者的創作構思,刀法的表現只是達成其章法構思理想的一個手段過程而已。


所以,不要有一種迷思是,這些書法、篆刻大師們一定是看到古文物原件,因此才能創作出好作品?有些人因為交友廣闊,或許比一般人更有機會看到這些文物,不過就創作上來說,許多來源還是來自於就近,容易取得的書籍字典。


作為現代人,只有查一兩本字典已經不夠了,應該把數量增加,不拘束限制某些字體、學門等。總之,把資料好好的整理,是研究必要的作業之一,這份目錄索引希望帶給研究者更多方便與挖掘、探討新的研究方向。


製作中,我再次複習了這些印論,雖然,可能很快又會「忘記」了……,但有了詳細的索引,用著作或作者就能夠很快的跳回來查詢學習。





【製作說明】

首先將文獻中的目錄OCR逐字校正,大約有48頁左右。分成「標題」、「朝代」、「著作」、「作者」、「備註」、「頁碼」、「目錄頁碼」等欄位。


第一編 目錄(3-6)

第二編 目錄(177-190)

第三編 目錄(561-567)

第四編 目錄(815-827)

第五編 目錄(1107-1116)


附錄以前,上下冊詳細目錄的整理作者大約有603位。

製作詳細目錄時,作者黃惇先生朝代為「現代」,其他未標明,時間多在清末民初期間,全部以「民國」標示,如:蔡守、曾熙、柴萼、陳敬第、陳巨來、陳瀏、陳瀏齊、陳去病、崔觶甫、鄧爾雅、鄧之誠、丁仁、傅抱石、高時顯、葛昌楹、龔心釗、胡宗成、許承堯、黃賓虹、黃高年、黃少牧、柯昌泗、來楚生、來裕恂、李尹桑、魯堅、羅惇㬊、羅振玉、馬光楣、馬衡、齊白石、喬大壯、任堇、盛昱、施浴升、蘇澗寬、唐醉石、童大年、汪厚昌、王个簃、王光烈、王國維、王世、王獻唐、王孝煃、枉厚昌、吳隱、徐文鏡、楊鈞、姚華、葉德輝、葉銘、易忠籙、張可中、張麟年、張孝申、趙石、趙叔孺、鍾以敬、周明泰等六十位。


附錄:印論作者傳略(1371-1636)則有587位。

收入在1611-2197列,標題列為「印論作者傳略」,著作欄無內容,以「_」表示。


字列 1610

缺字 0

總字列 1610

加入「印論作者傳略」之後:

字列 2197

缺字 0

總字列 2197


人名索引(1637-1729)

印譜索引(1730-1750)


五代:2筆

宋:49筆

元:130筆

明:693筆

清:982筆

民國:322筆




【小結】

附錄還有:人名索引(1637-1729)與印譜索引(1730-1750)這兩個部份,有待日後再整理了。



【校正備忘】

針對書籍中,部份文字調整如下:

髙→高

题→題

録→錄

爲→為

册→冊

温→溫

诗→詩

赠→贈

禄→祿

别→別

吕→呂

净→凈

綫→線

緑→綠

彦→彥





【使用說明】

「中國印論類編」網址:http://www.mebag.com/index/zhongguo_yinlun_leibian/list.asp


1.如果想查詢印人,最左側選單中拉到最下面「印論作者傳略」,然後輸入人名。

或者直接輸入人名,不過這樣列出的內容有時候會比較多。


2.若想查詢著作,於上方右側的搜尋選單,把預設的「作者」改為「著作」,然後輸入查詢就可以了。例如輸入「印學」,就可以查到印學相關的著作。



【《中國印論類編》凡例】

中國古代的印論主要見於印論專著、篆刻專著、印譜序跋,又散見於詩文集、筆記、史傳、書畫著錄、方誌、印章側款、墨跡等相關之文獻。在我們所作系統的印論文獻整理工作之前,歷史上曾有過多次印論著述的編選工作,突出者如清代道光年間顧湘的篆學叢書,民國初年吳隱的遯盦印學叢書,黃賓虹、鄧實的美術叢書等。其中篆學叢書之初衷乃是將學習篆書與篆刻之專著進行彙編。遯盦印學叢書則指向明確,然在編入許多有價值的印論專文的同時,也誤入一些失考的文字。美術叢書中所收入的印論,顯然意識到印論與書論、畫論是具有同等價值的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但它並不是專一為整理印論而作。一九八五年韓天衡先生編訂的歷代印學論文選,又一次打開了當代人認識古代印論的大門。本編之選,努力使視野更加開闊,在取材範圍上更突破上述各種,對一些罕見孤本和善本印論資料作了搶救性的整理,對於點校也力求更加準確,以便於篆刻藝術理論研究者、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研究者研究之用。


本書按照篆刻藝術之特性,分類編次如下:(一)論印章源流沿革,(二)論印人流派,(三)論印譜,(四)論印章審美,(五)論篆刻創作技法及印材、工具。旨在將浩瀚古籍文獻中之印論縷析條分,一册在手,便可縱覽。


本書在資料選擇中,注意不使印論與相關的史料完个分離,有些資料看似未必有「論」的內涵,然將其放在特定的歴史條件下,觀照所承載的信息,卻透露出重要的審美觀念,說明這些資料與篆刻藝術審美觀的發生、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繫。如果從狹義印論概念出發,這些資料或許不能納入其中。然如果從廣義的立場出發,這些資料,不僅有益於我們瞭解歷史上印章審美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軌跡,還對我們研究篆刻藝術史有著積極的作用。從另一個角度上說,篆刻較之書法、繪畫、詩歌,有著其特殊的創作方法和發展規律,如果用狹窄的理論思維觀照,不僅可能割捨許多有價值的史料,也會使篆刻藝術本身的許多特性隨之而丟失。故而我們採取較為寬容的理論界定,對於理論表述與有可能承載理論信息的史料之間,不採用一條明顯的分界綫,而留給研究者以更廣闊的空間。


本書所錄印論,儘可能保持文獻的完整性,即使是節錄也不使其過分碎裂。凡涉作者寫作年代、地點、名款都給以完整保留,使其具冇理論和史料的雙重價值。在基本按照作者的時代的編次情况下,適當結合所論印人的時代順序和印譜成譜的時間加以整合,這在論印譜和論印人流派二編中較為突出。而印章審美一編,則因結合專題的分類,在不破壞其原意的情况下,以節錄為主要手段。


中國古代印論的許多審美範疇,與文論、詩論、書論、畫論相通,但從篆刻藝術本身規律出發,印論也有著自己的特性,我們認為唯有突出了篆刻藝術自己的審美特徵,纔能彰顯印論獨特的價值。需要指出的是,古代印論與其他古典藝術理論一樣,一段文字常常具有多義,不同的視角,常常會反映出多種內涵,故此在分類編纂時,我們亦有將同一段文字入列兩處者,不避少量重複。從另一個意義上看,這也正反映了古典藝術理論內蘊的豐富性和多重性。


本書重視辨僞與考證,對於歷史上雖廣為流傳,卻實為剽竊他人的印論著作,作了清理。如輯入遯盦印學叢書中署名文彭的印史,實乃竊名甘暘的印章集說;清初僞託何震的續二十五舉,乃竊於吾衍三十五舉和明周應愿印說;清乾隆時陳克恕的篆刻鍼度,大量內容抄自明徐上達的印法參同;清陳鍊的印言,則衹是將明楊士修的印母換了個篇名而已;葉爾寬的摹印敘、汪維堂的摹印秘論,亦多襲於前人;至於近人壽璽的篆刻學則完全抄襲於王光烈的印學今義。凡此種種皆在汰除之列,還其歷史真面。

凡入選各類的印論資料,儘可能採用不同版本校勘,擇善而從。正文錄入時,以一種底本為據,篇末皆標明版本之來源。對於底本上的錯誤,加以更正,出以校記。此外,古文獻中極少數人名,如楊克一、王俅者,在歷史上曾長期被訛寫為晁克一、王球,考慮到本編所收印論中已有辨訛的文字,因此,為保留歷史文獻之原貌,不再出校記。


本書使用現代標點法。文獻之句讀,為編者所加。亦適當參考既有成果。


凡入編印論資料之作者,皆在篇末印論作者傳略中加以簡介。包括生卒年、字號、籍貫、傳略、主要著作和本編所收印論。由於印論資料之來源多涉印譜序跋,有些印譜序跋之作者,為印人之友人或地方鄉賢,史籍多有失載,故儘管我們作了努力,仍有•些作者生平失考,衹有留待將來考證。


為盡可能呈現古代文獻之原貌,本書在文字使用上保留了底本中的通假字、異體字,未按今人規範強作更改和統一,對其中錯字致産生歧義者,則加以改正。


十一

本編從筆記體文獻中摘出的印論,凡原著無標題者,為便於編目,均根據文章內容添加了標題,並在標題上端加◎號以示區别。


十二

原文獻中,殘蝕、脱漏及不可辨識之字,在無法以它本校勘的情况下,以□標出。


十三

本編插入若干圖版,主要是書影、墨跡和印章,或表明文獻之由來,或有助於文獻之閲讀。


十四

本書篇末附有人名索引和印譜索引,以筆畫為序,以便讀者檢閲。


十五

歷代印論文字龐雜,限於編者見聞,難免遺珠之憾。雖已輯入近代以來諸多作者印論著述,然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去世之作者為限。當代篆刻藝術發展迅速,印論亦多見佳者,限於篇幅,有待另作彙編。



印論作者傳略【說明】

一、印論作者傳略收錄了本編印論的所有作者和編輯者,以生年先後為序,不再以朝代劃分。

二、無生卒年、或有卒年而無生年者,按其生活時代排列於相應的位置。

三、印論作者傳略收錄作者生卒年、籍貫、字號、主要生平事跡等,均採自既有各類權威人名詞典,兼及當代研究者及編者的研究成果。

四、本編收入印論作者難以查實者,均注明「生平事跡未詳」。極個别印論作者,如為何通印史題跋之通隱居士,如印學正源之作者已佚其名,一仍其舊,留待將来考訂。企望專家、讀者不吝賜教,給以補正。

五、傳略後,均繫有本編所收印論。包括篇名、已知的成文時間和出處版本,與正文部分對應,以便讀者根據作者綫索查尋其印論著述。其中如周亮工印人傳、顧湘篆學叢書等篇目數量較大者,因正文中已一一標明,為避免冗繁,不再繫入具體篇名。








【填寫表單】

Google表單https://forms.gle/ss9TbHtQJDi6N2xm7

騰訊問卷https://wj.qq.com/s2/8216629/4766/


【小額贊助】

如果「引得市」曾經幫助到您、而您想以實際行動支持我們的話,歡迎透過以下小額贊助的方式表達支持與鼓勵。無論金額多少都足夠表達您的一份心意。謝謝!

請點擊這裡→→http://www.mebag.com/index/donate.asp



【延伸閱讀】

20210517《中國書畫文獻索引》筆畫查字表、《中國書畫全書》目錄數位化完成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5/20210510.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373109219


20210602《歷代書法論文選(含續編)》目錄數位化完成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6/20210602.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377300788



---


黃惇:《中國印論類編》(上下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12月。

ISBN:978-7-5003-1263-5


陳信良:《印外求印――近現代篆刻創作發展考察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中國書畫組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40410《漢字好好教.好好教漢字――華語師培與漢字教學》詳細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0410《漢字好好教.好好教漢字――華語師培與漢字教學》詳細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1765434 【前言】 《漢字好好教.好好教漢字》是周老師等人寫的書,近期在「博客來」購買,很快就在7-11收到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