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五頁秦聲――鑿刻秦金文〉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9014934760494279
利用five pages版面來講秦相關的內容…
【特色】
筆畫中斷:偶有斷筆,筆畫不相連。
穿出過界:有時筆畫會超出原始範圍。
線凹槽淺:鑿刻產生的文字不深。
材質影響:不容易展現圓轉弧度。
線條接續:較長的筆畫需要接續刻鑿。
鑿刻製作的秦金文,除詔版、權量、璽印等,秦以外還有知名的戰國〈中山王鼎〉與〈中山王壺〉,也是用尖錐硬物直接在銅器上刻劃,每字高度約在2公分上下。
【番外篇-〈大騩權〉真的假的?】
筆者非鑑定考古專業,只是以多年學習研究古文字,書法角度出發。〈大騩權〉文字風格與其他器物對照下就是特別「不一樣」。特別把〈大騩權〉的數位摹本處理起來,更能體會其中細微的差異。
文字外形常例判斷,應該屬「鑿刻」類,但根據資料介紹〈大騩權〉卻是「鑄造」產生的,所以非常、非常的「特別」,在有限的「五頁」當中,特別放上來參照。
商承祚先生云:6.大騩兩韶權:其樣式、銘文行款與旬邑權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大騩”二字為陰文。器通高5.9釐米,面徑8.1釐米,中有橫梁;底徑9.1釐米,孔徑5.4釐米,邊厚1.8釐米,腹空深4.2釐米。重7.882秦斤,4.4市斤,2200克。我雖未見原物,據吳氏謂“製作銅質均相類”,似亦黃銅,一範鑄成,一人偽作②。《陶齋吉金續錄》卷二第二十七至二十八頁箸錄。(圖四)(〈秦權使用及辨偽〉80頁)
秦權是有鑄、刻若干斤數的, 偽造器也有這樣作的, 但因作偽者不了解秦制的斤兩, 往往任意鑄入斤數, 儘管文字刻得可以亂真, 如檢校重量, 就易露出馬腳。(〈秦權使用及辨偽〉82頁)
商承祚先生以文字風格與重量等辨識〈大騩兩韶權〉的真偽,個人認為是很有見地的。
---
②:《秦錄》第二十頁後頁兩詔權, 亦分為八面, 高寬度與旬邑、大騩略同, 單刀刻文殊劣。知是類權已三見。
【延伸閱讀】
商承祚:〈秦權使用及辨偽〉,刊:《學術研究》1965年第三期,77~90頁,1965年4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