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8256745429459563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成
Blog:
知乎: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製作說明】
前二次處理「王子今先生」的文獻索引,這次因為文獻的圖版精美,內容豐富,必須整理好方便閱讀,過程中看到「序」的介紹,即使沒刻意選擇文獻,仍然也是在「王子今先生」的範圍內。
目錄內容雖然不到100列,查詢圖版用來整理「教材」也是很方便的。舉例來說,有些人誤會「篆書」一定是要寫得粗細一致?實際上,秦漢時期或更早的古人寫字用「毛筆」,提按產生的線條並不會刻意有一樣粗細,從各種出土簡牘文字可以證實。
篆書使用的時代,古人實際寫篆書的樣貌,與之後唐宋明清時代的書家印人寫「篆書」的理解、體會和樣貌不一樣,作為現代人必須知道其中差別。
要讓學習者理解,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拿出秦詔版、權量的實物與拓本來參照,粗細一致的文字,是因為鑿刻鑄造的工具產生的結果。我們或許有過這種經驗,玩泥巴或黏土,柔捏擠壓成一個平面之後,用鉛筆或尖錐硬物在上面寫字或畫畫,產生的線條或文字大致上粗細都會一致,這種物理現象應該很好理解。
用毛筆「寫字」,是一種文字產生的方式,還有很多方式,例如說:鑿、刻、鑄造…等,當我們看到各種古文字,要學習之前可以先想想文字的產生方式,對深入學習會有幫助。
【《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序】
《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一書的作者熊長雲,出身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從王子今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我有機會繹讀這一書稿,則是經過董珊教授的介紹。
長雲要我為這部書作一篇序,我近一期間事務繁多,兼以身有小恙,本來是想辭謝的,然而在披讀全書之後,驚於其內容的豐富多彩,覺得還是應該寫下幾句個人的認識,作為向讀者的推薦。
我想講的不多,實際只有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說,熊長雲的這部《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性質是一部古代文物的圖錄,而同時又是一項科研成果的專著。
如書題所明白表示,《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是將迄今尚未公布的特定範圍的文物輯集在一起,供學術界徵引使用。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這部書新著錄的器物數量竟有五十餘件。大家知道,古代度量衡器,特別是具有銘文的,在過去種種載籍譜錄中儘管早有記載,但於所謂“金石”類文物之間,究竟是一個很小的門類,成書發表的更是有限。長雲這部書雖是把“秦漢”時期略為放寬了一些,上及戰國秦,下延三國蜀漢,所收新見器物為數之多仍實足驚人。作者以數年之功,訪求有關度量衡器,足跡廣至海內外,不辭勞苦,終能達到如此規模,應該說是不容易的。
細讀《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一書的“凡例“,可知作者於訪求輯集器物材料之際,必先慎重鑒定,加以檢視測量,一切均有較嚴格的要求標準。這已經可以說是屬於研究的範圍了。書中對若干器物的說明,文字雖簡,卻包含著許多觀察研究的成果,裡面有不少創見。至於書後附錄的關於秦詔銅推殘件和西漢居攝元年衡桿的討論,更是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這裡不必再說了。
據我所知,熊長雲的學位論文《秦漢度量衡研究》業已成稿。這是通論性的著作,其間不少材料和論點正取自這部《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論文將來若能修訂出版,兩者可稱相得益彰。
我想講的第二句話是說,《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這部書屬於一種專門之學,但同時又與多種學科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前面已經說過,度量衡器是古代器物中的一個特殊門類,有著與其他器物不同的性質和功能,因此度量衡器的研究乃是作為考古學之一分支的古器物學中的一個特殊部分,足以稱為相當具有特性的專門之學。
度量衡器這種特殊器物的系統輯集研究,可以追溯到“文革”剛剛結束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之末。那時由國家計量總局等單位牽頭,召開了編纂《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的會議,是“改革開放”之初最著稱的學術會議之一。記得幾位年高德劭的老專家,如夏鼐先生、唐蘭先生等都出席了,這應該說是度量衡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不過,光陰荏苒,當時承擔工作的學者大多風流雲散,至今只有丘光明先生仍在接續研究(請參看拙作《夏商周文明研究》第430頁《丘光明展覽序》),如今有熊長雲的新著,真可說是空谷足音了。
古代度量衡的研究雖然是一門很狹窄的專門之學,可關涉的學科卻很多,這是由度量衡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決定的。事實上,若干學科的工作都需要度量衡的研究成果,比如經濟史的諸多方面,是人所熟知的,科技史的不少問題也是如此,有賴於度量衡研究的貢獻。
正因為《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這部書的問世一定會得到學者們的歡迎。
李學勤
2017年3月24日
【《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前言(節錄)】
度量衡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參考,而研究度量衡史,又以秦漢最為關鍵。秦漢時期,度量衡成為統一國家運作的重要基礎,並逐漸演變為國家權力的政治象徵。秦始皇統一天下,”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註1)東漢班固引劉歆之義作《漢書·律歷志》(註2),列於十志之首,開篇即引《虞書》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齊遠近立民信也”(註3),亦彰顯度盤衡於國家制度之重要性。秦漢作為國家度量衡制的肇始時代,對後世度量衡單位體系的建構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後歷代王朝的度量衡制度,屢屢將秦漢制度視作正統,並基本承襲了秦漢制度。
時至今日,市制“尺寸”、“斤兩”、“升”,仍然作為通行概念廣泛使用。這些度量衡單位雖迭經演變,其標準噩也與古制大有不同,然而單位系統的框架,大抵仍與秦漢無異。近兩於年來的中國度暈衡制度,深刻烙上了秦漢制度的印記。
度量衡屬於史學研究的範疇,然而與其他歷史研究不同的是,度量衡研究從一開始便倚重於實物資料的佐證。因文獻中對於標準的描述,往往具有很大的侷限性,若僅依據文字描述,很難準確復現當時的量值。因此,真實反映使用標準的度量衡器,便成為研究古制、比對古今差異的可靠依據。古人在度量衡研究中,很早即注意到這一點。魏晉時劉徽注《九章算術》引據新莽嘉量,記述當時尺度容量已與王莽時期不同(註4)《晉書.律歷志上》記載晉武帝泰始九年(273)中書監荀勖得古尺,又參考新莽嘉量等,發現從漢尺到魏尺,增長四分有餘,從而鑄作新尺(註5)唐代李淳風考證歷代尺度,亦以新莽嘉量尺作為基本標準,列存了東漢建武銅尺等十五種古尺數據,以及諸尺之間的比例關係(註1)以上均反映出古人在度量衡研究中,對於度量衡實物的重視。
-----
(註1):《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第239頁。
(註2):顏師古曰:“班氏自云作《志》取劉歆之義也。自此以下訖於‘用竹為引者,事之宜也',則其辭焉。”見《漢書》卷二一上《律歷志上》,中華書局,1962年,第956頁。
(註3):《漢書》卷二一上《律歷志上》,第955頁。
(註4):白尚恕:《(九章算術〉注釋》,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36、174頁。
(註5):《晉書.律歷志上》:“武帝泰始九年,中書監荀勖校太樂,八音不和,始知後漢至魏,尺長於古四分有餘口“同卷引《世說新語》稱:“有田父於野地中得周時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勖試以校己所治金石絲竹,皆短校一米。"見《晉書》卷一六《律歷志上》,中華書局,1974年,第490-491頁。又《晉書.裴頠傳》,第1042頁。
(註1)《隋書》卷一六《律歷志上》,中華書局,1973年,第402-408頁。
-----
秦度量衡
本書一共收錄秦度量衡器19件,其中年代最早的應屬戰國秦“永齊里乙"陶量(見第〇一號器)。
目前所知戰國秦量,除去商鞅方升以外,還包括1976年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七號墓出土的一件陶量(註3)和2005 年陝西省鳳翔縣南豆腐村戰國作陶遺址出土了六件泥質灰陶量(註4)除此之外,可明確定為戰國秦的量器頗為少見。
-----
(註3):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量-13,第142-143頁。
(註4):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鳳翔縣博物館:《秦雍城豆腐村戰國制陶作坊遺址》,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335-337頁。
-----
漢度量衡
本書所收漢代度量衡資料31件(組),所涉器物跨越西漢、新莽和東漢。
西漢量器雖然並不少見,然而帶有銘文者卻屈指可數。本書公布的西漢建昭元年宜祿銅斗(見第二一號器),則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件帶有年號的西漢銅斗。此量銘為:“宜祿銅斗,容十升,重五斤六兩,建昭元年河東造。”這件元帝建昭元年(前38)製作的銅斗,其銘文不僅包括容量、升斗進制,還包括自重和具體製作的機構,故可提供確切時段的量、衡參考標準。同時,宜祿屬汝南郡(註2),其故城在今河南省鄲城縣東南四十里宜路店以北。此器銘文末尾為“河東造“,表明這件官方量器的製作與頒行之地有所不同。度量衡器的製作、頒行常常因史料缺乏而難以考據。宜祿銅斗也為研究西漢官方度量衡器的頒行制度提供了難得之例。
-----
(註2):《漢書.地理志上》:“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為賞都尉。屬豫州。”“宜祿,莽曰賞都亭。"見《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第1561-1562頁。
-----
從古到今,度量衡研究均倚重實物資料,《宋史.律歷志》所謂“故必求古雅之器以雜校”(註3),可代表度量衡史家的一種普遍共識。出土文獻的不斷發現,不僅深化了對傳世文獻的理解,也大大增進了對當時實際情況複雜性的認知。對於研究者而言,有些器物可以印證並補充傳世文獻的記載,有些器物則可能與現有認知相悖,進而從國家制度與運作機制的角度帶來完全不同的解讀,也將若干方向的研究引入全新的層面。這也正是實證的意義所在一即能夠不斷地切近歷史真實,並增進對於真實的了解。希冀本書對新見秦漢度量衡資料的整理與公布,也能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所裨益。為方便使用,在本書卷末,還附有《秦漢度量衡參考量值諸家考論表》和《本書所收器物度量衡數據折算表》,另附相關研究文章兩篇,謹供讀者參考。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本書中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亦懇請批評指正。
熊長雲
2017年3月
-----
(註3):《宋史》卷七一《律歷志》,中華書局,1977年,第1608頁。
-----
【《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凡例】
一、本書所錄度量衡器以時代先後為序,在斷代框架之下,再分為度、量、衡三類。本書所收秦詔版、銅檢封因多與量器相關,故均列於量器部分。能夠說明一時代度噩衡器制的實物參考資料,別錄於後。
二、本書著錄的器物,均附有簡要的定名、出處及多角度圖片、拓片等,力求真實反映原器面貌。
三、為保證資料的科學性,凡經編者獲見者均加以實測並記錄數據。
四、器物長度的測定,選用直尺與游標卡尺,測量數據以釐米為單位,根據需要取一到二位小數。
五、多數量器的測定選用量筒,介質為小米,測量數據以毫升為單位。少數小量器使用細沙作為介質,通過測算細沙精確重量,並參考平均密度來計算體積。
六、重量的測定,選用50公斤電子秤與2000克電子秤,測量數據以克為單位,除大型權及轉引數據之外,重量數據均取一位小數。
七、國內外機構及海外藏家提供資料,均註明出處。此外為編者調查所見,屬個人藏品者,不再一一註明藏所。除實測者外,凡由相關機構、個人提供的數據,亦註明來源。
八、本書圖注說明文字從簡。重要度量衡器的史料價值,在前言中擇要集中介紹,敬請參考。
【使用說明】
《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目錄索引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xinjian_qinhan_duliang/List.asp
※暫時以網址進入使用,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中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熊長雲:《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8月。
ISBN:978-7-101-13389-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