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引燭長夜探古今, 得字通篇有初心。 市肆未曾多識字, 一朝得覽書香沁

引燭長夜探古今, 

得字通篇有初心。 

市肆未曾多識字,

一朝得覽書香沁 


白話文

點燃燭火,長夜中探索古往今來的文化;得到字義通順的文章,內心保有初心與熱情。市集上的人多半不認識這些字,但某天一旦能翻閱這些書卷,便會感受到書香的沁人心脾。

註釋
這首詩模仿白居易的詩風,表達對於研究古文字與文獻的熱愛與堅持。前兩句描述學者在長夜中潛心學問,追求文義通透,保持專注與誠摯。後兩句反映這些學問對普通大眾或許陌生,但一旦接觸,會被它的魅力吸引。詩中隱含對「引得市」的推崇,象徵它讓學者與愛好者皆能接觸古文字的美妙世界。

(詩由「引得市」藏頭詩中擷取,模仿白居易風格創作。)

引得市藏頭詩(白居易風格,十首)

 引得市藏頭詩(白居易風格,十首)

引竹一篙探古風,
得聲千里共流通。
市巷書香今猶在,
文華筆下認初衷。

引泉碧水入書堂,
得見先賢古字藏。
市井樸聲今未散,
真知細索韻悠長。

引燭長夜探古今,
得字通篇有初心。
市肆未曾多識字,
一朝得覽書香沁。

引路書山萬卷藏,
得緣文獻續流芳。
市人慕古文字趣,
研究熙然樂未央。

引來翰墨繞青天,
得識奇文解秘篇。
市肆無多知此味,
甘於細讀夜燈前。

引夢書中渡萬川,
得文縷縷接流年。
市橋幾處聞書影,
古字芳華歲月牽。

引經據典入心來,
得識繁華事可哀。
市肆無人憐簡帛,
書中自有古人開。

引火燈花夜更深,
得知典籍字縱橫。
市聲萬里隨流水,
一卷書中天下明。

引墨裁書意未休,
得藏古字換春秋。
市居不解書香意,
唯有研究古今求。

引竹屏風坐晚窗,
得書小案納清香。
市聲漸遠心猶靜,
墨染流年夜未央。

這些詩模仿白居易平易自然、清新雅致的風格,將「引得市」描繪為古文字與文化研究的燈塔,流露出對傳統文化的敬仰與沉醉。

「引得市」一千字的介紹文

 請用一千字,寫出「引得市」的推廣介紹文章,要能讓人立即想要訂閱的文筆:

https://chatgpt.com/

引得市:打開古文字研究新視界

「引得市」是一個結合古文字數位化、學術檢索與創新應用的平台,由書法博士陳信良領銜創建,專為研究古文字、書法、篆刻等領域的學者與愛好者量身打造。無論你是專業研究者還是對古文字充滿熱情的文化愛好者,引得市將成為你不可或缺的工具。

為什麼選擇引得市?

1. 文獻資料豐富 引得市的資料庫涵蓋戰國至現代的多種類型文獻,包括竹木簡帛、甲骨、青銅器銘文、金石拓片等,並延伸至隸書、楷書、行書與草書的相關書法字典資料。這樣的豐富性不僅囊括了古文字的材質多樣性,也展示了其跨越時代的字形演變。

2. 高效的檢索工具 傳統研究需要逐字查閱工具書,不僅費時費力,還可能受限於版本問題。「引得市」突破了這一瓶頸,通過數位化索引,實現一次性檢索多本文獻。幾秒鐘內,即可快速定位關鍵字和相關文獻,極大提高研究效率。

3. 缺字處理技術 針對現代字庫缺字的問題,引得市提供了自製構字式技術,精準還原缺失字形,並確保風格一致性,讓文獻完整性大幅提升。

4. 持續更新與專業合作 引得市與多家學術機構和專家合作,通過訂閱與專案合作的方式,不斷補充和更新資料庫。你的訂閱,不僅能獲得專業級工具,也能支持古文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引得市適合誰?

研究者:為古文字學、考古學、語言學等專業研究提供高效的檢索支持,縮短基礎資料收集時間,讓你專注於深入分析與創新。
書法家與篆刻愛好者:提供歷代篆隸字形的字頭索引,為創作和學習提供靈感與參考。
教育機構與學生:通過數位化資源,輔助教學與學習,提升教學的互動性與趣味性。

訂閱引得市的五大理由

  1. 性價比高:以少量費用,即可使用海量資料庫與專業工具。
  2. 功能強大:快速檢索、缺字補全、字體演變分析一應俱全。
  3. 學術資源首選:專業研究的可靠數據來源。
  4. 支持文化傳承:每一次訂閱,都是對古文字研究與保護的實際貢獻。
  5. 專屬服務:訂閱用戶可獲得技術支援及專業諮詢服務。

現在訂閱,探索古文字的無限可能

「引得市」不僅是一個工具,更是一個匯聚文化與知識的橋樑。加入我們,從容面對古文字研究中的挑戰,感受數位科技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的魅力!

現在立即訪問引得市官網,開始你的探索之旅吧!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引得市」再度被學術期刊介紹

「引得市」再度被學術期刊介紹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8575990952

昨天搜尋「引得市」發現了山田崇仁先生寫的這篇文章。


 台湾の陳信良氏が作成・運営する漢字・文献の検索サービス「引得市 index(https://www.mebag.com/index/)」では、GlyphWiki の字を文字表記に利用する一方、出土文字資料データの検索に際し、自ら多数の外字を作成している。無論それらのGlyphWiki で作成された(隷定・釈字後の)出土文字資料外字は、他のユーザーにも公開・共有されており、筆者も日頃から大変重宝している。更に、引得市index では、それ等の外字をUnicode の外字領域に独自基準で配置した外字ファイルを提供している(出土文字資料外字など、一部の有料サービスに登録後に利用可能)。(刊:42頁,山田崇仁:〈中国古文字のデジタルテキスト化に関する諸問題〉)


2024.11.23

ChatGPT「https://chatgpt.com/」翻譯如下:

由台灣的陳信良先生所創建並運營的漢字與文獻檢索服務「引得市 index」(https://www.mebag.com/index/)中,GlyphWiki的字形被用作文字標記的同時,在搜尋出土文字資料數據時,他自己也創建了大量的外字。當然,這些在GlyphWiki上製作的(經過隸定和釋字處理後的)出土文字資料外字,已經向其他用戶公開並共享,筆者也日常頻繁使用。此外,引得市 index 還提供將這些外字根據Unicode的外字區域,依照獨立標準配置的外字檔案(如出土文字資料外字等,一些需註冊付費服務後方可使用)。(刊:42頁,山田崇仁:《中國古文字的數位文本化相關問題》)


引得市index の『大漢和辞典』検索で「@􄴄(U+2688E)」を検索した結果と『大漢和辞典』の該当部分kage-editor でグリフを編集している画面


(註34)

このように非常に便利なGlyphWiki だが、問題はこのサービスが上地宏一氏という個人の物的・人的貢献によって根幹が維持されているWebサービスという点である。本文で後述したCHISE IDS FIND・Unicode・花園明朝・引得市 index でのGlyphWiki 由来のデータ利用など、既に文字コード界隈においてGlyphWiki は重要なインフラの一部となっている。またこれら二次利用のCHISE IDS FIND や引得市 index も、文字を扱う上で重要な存在だが、こちらも個人プロジェクトである。これらデジタル人文学を支える重要プロジェクトは、個人の運営であることは何れ大きな問題となる。長期持続的な利用を担保するために、なんらかの公有の維持管理の仕組みが提供されることが望ましいのではないか。


2024.11.23

ChatGPT「https://chatgpt.com/」翻譯如下:

這樣非常方便的GlyphWiki,問題在於這項服務是依賴上地宏一先生個人的物質與人力貢獻來維持其根基的網路服務。正如本文後述的,CHISE IDS FIND、Unicode、花園明朝、引得市 index 等中使用了來自GlyphWiki的數據,GlyphWiki已經成為文字碼領域中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此外,這些二次利用的CHISE IDS FIND和引得市 index,也是處理文字的重要存在,但這些同樣是個人項目。這些支撐數位人文的重大項目,若依賴個人運營,未來終將成為一個大問題。為了保障長期且持續的使用,應該提供某種公有的維護管理機制,這樣的機制似乎是可取的。



山田崇仁:〈中国古文字のデジタルテキスト化に関する諸問題〉

PDF網址:https://www.ritsumei.ac.jp/file.jsp?research/shirakawa/file/exception10-05.pdf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引得市」為古文字教科書的推薦工具之一




2012年本人創立的「引得市」,12年後已經成為古文字教科書的推薦工具之一。


9. 引得市
引得市網站由臺灣造形藝術與資訊處理技術研究中心陳信良建設,包含工具書、出土文獻和論文著作三部分內容。工具書部分可檢索三百多種古文字工具書、語詞工具書的詞條和對應頁碼。出土文獻部分包含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璽印封泥、磚瓦陶文、碑碣石刻等類的若干種著錄書的索引。論文著作部分包含《裘錫圭學術文集》《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文字學術語規範硏究》等幾十種重要論著的條目或章句目錄的索引。
資料庫提供文字、頁碼、檢字表頁碼、字號、備注等檢索方式,可對檢索結果進行篩選和排序。
引得市收錄從衆多文字類工具書中提取的字頭(包含異體),目前已超過15 萬個,可通過部件進行檢索。
缺字檢索兩種方式對該站的自造字進行檢索,檢索結果已鏈接到字頭索引資料庫上。該資料庫可看作古文字工具書開放型資料庫建設的一個樣板。 (刊《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227頁)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上海:中西書局,2024年1月。
ISBN:978-7-5475-2134-2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20241116《秦簡牘整理與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1116《秦簡牘整理與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250131699








【製作說明】

筆者依目錄索引,再逐頁增補內容製作。

資料庫選單為「章」,搜尋欄位可切換「節次」或「內容」,預設為「節次」。單次點擊「內容」欄位內的文字,有直接複製的效果,可節省再次打字的時間。


搜尋切換「內容」,打入「表」可列出書籍中的表格位置。


字列 171

缺字 0

總字列 171




【使用說明】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論文著作►」→「章句目錄►」→「出土文物與古文字►」→「秦簡牘整理與研究」

「《秦簡牘整理與研究》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qinjiandu_zhengliyu_yanjiu/List.asp


【《秦簡牘整理與研究》凡例】

1.簡牘釋文,一般採用通行字,不作嚴格隸寫。簡文中原有的墨點、墨塊照錄,其他標識不錄。

2.稱引簡文時,通假字、異體字用()注出本字,訛誤字用〈〉注出正字,擬補之字用【】表示,□表示無法辨認的字,簡文殘缺用……(中間)或⧄(前後)表示。

3.獨立成段的引文,出處、簡號加陰影表示。

4.寫作一般使用簡體字,但在個別場合為避免歧義採用繁體字。直接引述日文、韓文書刊名時使用日文或韓文字符。


【《秦簡牘整理與研究》後記】

本書是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甘肅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西學院“河西史地與文化研究中心”、河西學院省級重點學科“歷史文獻學(含敦煌學、古文字學)”資助項目、復旦大學中國史博士後流動站科研項目“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與研究”(12YJC770025)的最終研究成果,部分內容也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漢唐時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畫整理研究”(14XZS014)的階段性成果。雖係雕蟲之作,但已盡我所能,其中不足甚至錯誤之處在所難免,唯願方家不吝賜教。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幫助與支持。業師田澍先生、趙向群先生以及我在西北師範大學的各位授業恩師一直對我關懷有加;我的博士後合作導師復旦大學侯楊方先生對我的研究工作頗多鼓勵;蘭州大學劉光華先生、甘肅省簡牘博物館張,德芳先生、浙江大學劉進寶先生、華東師范大學章義和先生多年來一直關心我的學習和工作,對我從事的科研工作多有鼓勵;浙江大學馮培紅先生、陝西師範大學沙武田先生、日本新潟大學關尾史郎先生、早稻田大學三崎良章先生無私提供了許多資料;作為我安身立命的河西學院河西史地與文化研究中心、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高榮教授、謝繼忠教授、閆廷亮教授、吳浩軍教授、何茂活教授和其他同事們給我諸多便利條件和莫大的關懷與幫助;我的同學秦紅衛、原彥平、鄖軍濤,師兄張之佐等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給了極大的幫助和支持,對他們的關心和幫助,在此深表謝忱!本書寫作時參考了許多前輩學人的研究成果,多數已在文中註明,但也難免疏漏,謹對所有對本書寫作有過幫助的專家及他們的成果表示由衷的敬意!


近年來,由於工作需要,我多次前往高台博物館、敦煌博物館等處參觀考察,深為她們豐富的藏品和河西地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所震撼,這也成為我努力從事漢唐河西墓葬文獻及墓室壁畫研究的動力之一。謹對上述博物館為本書研究提供的幫助和照顧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書在最初設計時參與的成員有高榮教授、閆廷亮教授、武鑫館員、濮仲遠副教授、藺國偉講師,寫作期間因我外出學習,因此主要工作由我和武鑫完成,其他同志參加了項目設計和部尹文稿的討論,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謹對他們的工作致以深摯的謝意!

本書上卷為鎮墓文、墓券匯編,所錄相關文獻出處均已註明出處;木書下卷所收諸文,除“三《神璽二年八月0富昌鎮墓文(一)》考釋”外,均已先後在《社會科學戰線》《敦煌研究》《敦煌學輯刊》《簡牘學研究》《吐魯番學研究》《石河子大學學報》《語文教學通訊》《河西學院學報》等刊物刊發,此次出版對其中有關錯訛作了校訂,但總體仍保持了文章原貌。謹對為刊發拙作而付出辛勤勞動的有關雜誌的編輯表達我由衷的感謝和敬意。


我的家人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一直給予我關懷和鼓勵。他們的關愛,是我學習和工作的動力,我將永遠銘記在心。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宋燕鵬先生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謹致謝忱!

本書寫作歷時綿長,我雖然一直不敢懈怠,但與理想還是很有差距。從2011年項目準備申報,到現在最終完成,花了六年多時間。期間竟有兩位我敬愛的老人先後辭世。2014年2月,業師趙向群先生與世長辭;2016年10月,我的岳父在與病魔堅強抗爭多日之後也魂歸天國。想起多年來兩位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深感痛傷,他們的音容笑貌一如往昔。謹以此寥寥數語來表達我對兩位老人的悼念和追思之情。


賈小軍

2017年6月於河西學院


20241116《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1116《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244862945








【製作說明】

墓葬研究中「買地劵」是我好奇且有興趣的內容。平時整理資料,如果有類似的書籍就會想數位化整理起來。透過整理過程閱讀內容,日後想寫文章的時候可以憑一點記憶來找回出處。


資料庫選單第一層為「卷」、再來是「章節」,搜尋欄位可切換「章節」或「內容」,預設為「內容」。單次點擊「內容」欄位內的文字,有直接複製的效果,可節省再次打字的時間。


★★★要正確跳頁,rmp檔名請設定為「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rmp」



字列 174

缺字 0

總字列 174


【使用說明】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論文著作►」→「章句目錄►」→「出土文物與古文字►」→「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

「《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zhenmuwen_muquan_zhengli_yanjiu/list.asp



【《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凡例】

1. 本匯編收錄目前所見(截至2017年)河西地區出土魏晉十六國時期的鎮墓文。

2. 鎮墓文標題:紀年及墓主明確者,以“ × ×年××鎮墓文”名之; 僅有紀年而墓主不明者,以“××年某人鎮墓文”名之;墓主明確但無 紀年信息者,以“年次未詳××鎮墓文”名之;紀年、墓主皆不明確者, 以“年次未詳某人鎮墓文”名之;古史紀年對應的公元紀年在之後 “()”內標出。

3. 鎮墓文按紀年先後、有無及墓主信息排序,有紀年信息者在前, 無紀年信息但有墓主姓名者次之,既無紀年信息又無墓主姓名信息者又次 之。部分無紀年信息但根據墓葬出土信息可判斷紀年者,依紀年先後排列。

4. 每件鎮墓文根據最初發掘報告錄文,並利用相關照片及研究進行 校勘,補充缺漏、辨證失誤,再使用現代標點進行標點。原文中雖字跡清 晰但難以釋讀的用⧄標示;脫字、訛字等均保持原貌,並在[]中予以改 正;衍字用()標出,但不做過多考證,力求簡明。鎮墓文文本以仿 宋體表示,其餘信息以宋體表示,參考文獻均在鎮墓文錄文後以楷體 標出。

5. 鎮墓文殘損、漫漶不清者,若可以確定字數,用相應數量的“ □”標示;不能確定字數的,根據原著錄情況,用“……”或者“  ⊗(上缺)” “⊗(中缺)” “⊗ (下缺)”標示。


ps.因原始圖示無法用文字表達,暫以「⊗」表示



【《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後記】

本書是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甘肅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西學院“河西史地與文化研究中心”、河西學院省級重點學科“歷史文獻學(含敦煌學、古文字學)”資助項目、復旦大學中國史博士後流動站科研項目“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與研究”(12YJC770025)的最終研究成果,部分內容也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漢唐時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畫整理研究”(14XZS014)的階段性成果。雖係雕蟲之作,但已盡我所能,其中不足甚至錯誤之處在所難免,唯願方家不吝賜教。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幫助與支持。業師田澍先生、趙向群先生以及我在西北師範大學的各位授業恩師一直對我關懷有加;我的博士後合作導師復旦大學侯楊方先生對我的研究工作頗多鼓勵;蘭州大學劉光華先生、甘肅省簡牘博物館張,德芳先生、浙江大學劉進寶先生、華東師范大學章義和先生多年來一直關心我的學習和工作,對我從事的科研工作多有鼓勵;浙江大學馮培紅先生、陝西師範大學沙武田先生、日本新潟大學關尾史郎先生、早稻田大學三崎良章先生無私提供了許多資料;作為我安身立命的河西學院河西史地與文化研究中心、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高榮教授、謝繼忠教授、閆廷亮教授、吳浩軍教授、何茂活教授和其他同事們給我諸多便利條件和莫大的關懷與幫助;我的同學秦紅衛、原彥平、鄖軍濤,師兄張之佐等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給了極大的幫助和支持,對他們的關心和幫助,在此深表謝忱!本書寫作時參考了許多前輩學人的研究成果,多數已在文中註明,但也難免疏漏,謹對所有對本書寫作有過幫助的專家及他們的成果表示由衷的敬意!


近年來,由於工作需要,我多次前往高台博物館、敦煌博物館等處參觀考察,深為她們豐富的藏品和河西地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所震撼,這也成為我努力從事漢唐河西墓葬文獻及墓室壁畫研究的動力之一。謹對上述博物館為本書研究提供的幫助和照顧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書在最初設計時參與的成員有高榮教授、閆廷亮教授、武鑫館員、濮仲遠副教授、藺國偉講師,寫作期間因我外出學習,因此主要工作由我和武鑫完成,其他同志參加了項目設計和部尹文稿的討論,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謹對他們的工作致以深摯的謝意!

本書上卷為鎮墓文、墓券匯編,所錄相關文獻出處均已註明出處;木書下卷所收諸文,除“三《神璽二年八月⧄富昌鎮墓文(一)》考釋”外,均已先後在《社會科學戰線》《敦煌研究》《敦煌學輯刊》《簡牘學研究》《吐魯番學研究》《石河子大學學報》《語文教學通訊》《河西學院學報》等刊物刊發,此次出版對其中有關錯訛作了校訂,但總體仍保持了文章原貌。謹對為刊發拙作而付出辛勤勞動的有關雜誌的編輯表達我由衷的感謝和敬意。


我的家人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一直給予我關懷和鼓勵。他們的關愛,是我學習和工作的動力,我將永遠銘記在心。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宋燕鵬先生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謹致謝忱!

本書寫作歷時綿長,我雖然一直不敢懈怠,但與理想還是很有差距。從2011年項目準備申報,到現在最終完成,花了六年多時間。期間竟有兩位我敬愛的老人先後辭世。2014年2月,業師趙向群先生與世長辭;2016年10月,我的岳父在與病魔堅強抗爭多日之後也魂歸天國。想起多年來兩位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深感痛傷,他們的音容笑貌一如往昔。謹以此寥寥數語來表達我對兩位老人的悼念和追思之情。


賈小軍

2017年6月於河西學院


★★★要正確跳頁,rmp檔名請設定為「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rmp」



2024年11月4日 星期一

20241104《重寫秦漢史:出土文獻的視野》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1104《重寫秦漢史:出土文獻的視野》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967893987








【製作說明】

因為多年漢字造形的研究,對出土文物及秦漢史也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數位化這本書籍,筆者以目錄索引為基礎,再逐頁對照增補詳細內容。


字列 194

缺字 0

總字列 194




【使用說明】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論文著作►」→「章句目錄►」→「其他►」→「重寫秦漢史:出土文獻的視野」

「《重寫秦漢史:出土文獻的視野》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zhongxie_qinhanshi/List.asp






【《重寫秦漢史:出土文獻的視野》後記】

“重寫秦漢史”這個書名,最初是責編提的,我沒敢接受。

不錯,從2013年開始醞釀這本書時起,我們就期待它會將秦漢史研究推向一個新階段。但討論怎麼命名這項工作時,誰也沒有想過“重寫”這樣的字眼。在很長時間裡,我們一直用這個平平無奇的名字來稱呼這部書稿——“出土文獻與秦漢史”。


當時,本書的作者都是不滿35歲的道地青年。我剛剛開始教書,系統學習秦漢史還不過兩三年。《史記》《漢書》當然早就讀過,出土文獻則接觸尚少。憑著初生之氣,我下決心開了一門“出土文獻與秦漢史研究”的課程。為了這門課,從學術史、研究方法到各個專門領域,都從頭摸索,通讀了代表性的資料,也翻閱了眾多研究論著,稍加熔鑄,收穫了不少新知,最初幾篇研究出土文獻的論文,大抵是準備這門課的副產品。雖說如此,我仍深感這個領域資料叢脞、觀點紛紜,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難免要走很多彎路,甚至在半路上就氣餒撤退了一就像我對某些資料和問題那樣。要是能有一個系統的指引,事半功倍,那多好啊!然而,秦漢史研究積累很深,出土文獻更新又快,任何個人都不可能同時掌握全部資料和所有領域的前沿。要編一本全面紮實而又準確把握各領域最新動態並能展望未來、提出新問題的著作,非得多人協作不可。


2012年10月,借主辦第一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的機會,我新結識了好幾位出土文獻與秦漢史研究方面的同儕。那年冬天,又隨李零老師訪問德國,觀摩了夏德安、馬克兩位教授主編“日書”研究專書(此書已於2017年由萊頓出版)的工作坊,對歐美學者合作編書的方式大為欽羡。於是想到,何不約請同輩的學者一起,為我們自己的研究和教學編一部書呢?


2013年10月19〜20日,第二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辦,永秉、家亮、孟龍、文超、聞博、逸飛、少軒諸兄以及田天都在會上。會議間隙,我心懷惴惴地逐一向朋友們推銷起這個想法來,大家竟然都很支持。會議結束時,大半作者已經敲定。此後又聯絡上欣寧和忠煒兄,他們也都爽快答應。事情進展神速。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從準備到出書,將要花去我們十年時光。


2014年11月29〜30日、2015年11月21〜22日,我們以“出土文獻與秦漢史研究工作坊”的名義連續在北大聚了兩次,一次討論書稿的寫作提綱,一次互相評議初稿。記得第一次工作坊碰到寒潮,結束那天,氣溫陡降到零下10度;第二次則適逢初雪,在雪花紛飛中聊著聊著,不覺窗外已經銀裝素裹。更讓人如在目前的,是那親切熱絡、直抒己見的氣氛,那種共同推進一項事業的興奮。我們在雪中合影,聞博兄跟我說,感覺有一種英雄氣概。


從初稿到定稿,過程變得艱難。由於缺乏經驗和明確的先例,我們的書究竟如何自我定位,在資料介紹、學術綜述和研究心得之間怎樣調整重心,對於一些尚未形成共識的問題應該如何論述,各章涉及的專題性質不同、寫作思路有別應該如何處理等等,這些都需要作者在實踐中摸索,彼此磨合。幾乎每一章的文稿都反覆修改,有的甚至改變原初的設想,推倒重來。在這個過程中,新資料和新研究不斷涌現,作者的想法也在持續更新,要一起按時完成定稿,困難可想而知。“五年計劃”,倏忽間變成了“十年磨一劍”。


我們將初步定稿定在2017年底,也以此作為所收資料和參考研究的截止時間。但各章寫作進度不一,未能完全統一標準。2022年上半年,我們又做了最終的修訂,每位作者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酌情收錄了學界的部分新動態。好幾位都堅持打磨文稿到截稿的最後一刻,但也有計劃中的內容遺憾未能趕上這次出版。


為了便於行文,書中稱引出土文獻一般採用簡稱加簡號的形式,另按簡稱的音序列出截至2022年的主要出土秦漢簡帛發現一覽表,附在書後備查,正文中不再詳注出處。至於其他的參考文獻,則在每章中首次出現時註明出版信息,尊重作者習慣而沒有嚴格統一所用的版本,這點還請讀者見諒。


回首這十年,我們的確跨越了時代。論個人,我們從青年步入中年,少了些一往無前的銳氣,多了幾分沉重的責任。論學界,學術環境和風氣迥異於前,或者說在此前的“量變”趨勢下發生了“質變”。出土文獻自從被定為“冷門絕學”,就免不了要“過熱”;而“沉澱”下來,變得更緊要也更困難。這部書的編撰本身似乎也已經成為一個轉變時期的見證,而有了特殊的意義——在這以前它不會產生,在這以後它也不會再以這樣的方式產生。


在簽訂出版合同的最後一刻,我發微信給責編:書名就叫“重寫秦漢史”吧!

“重寫”不是完成,而是一個開始,一種希望,一份邀請。


本書的編寫沒有申請項目課題。感謝北京大學在我入職之初給了一筆不帶要求的科研啟動經費。感謝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和朱鳳瀚教授大力支持兩次工作坊的舉辦,並將本書納入叢刊,資助出版。


當時在讀研究生的李彥楠君為工作坊出力甚多,數年間選修“出土文獻與秦漢史研究”課程的同學對部分初稿提出了很好的意見,王景創、李屹軒兩位博士曾協助通校各章文稿。在此,向他們致以衷心的感謝!

感謝本書的責編毛承慈博士。我們因編輯出版北大秦漢簡合作多年,她以無微不至的嚴謹和專業,確保了本書以最好的面貌送到讀者手中。


感謝本書的讀者,你們始終是寫作最大的動力。如果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我的郵箱是ckl@pku.edn.cn。期待你們的閱讀和批評!

最後,感謝各位作者。願這本書成為我們青年時代永久的見證,願友誼長青!


陳侃理

2023年1月15日


【延伸閱讀】


「文化事業發展系」九疊篆木印

「文化事業發展系」九疊篆木印 創作時間:2012年4月28日(六) ~PM 16:30 創作地點:臺灣 高雄 小港 釋    文:文化事業發展系 印材尺寸:6.7×6.7×6.0cm(長×寬×高) 印存尺寸:6.7×6.7cm(縱×橫) 邊    款:無 2025.4.1重新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