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 星期一

20241104《重寫秦漢史:出土文獻的視野》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1104《重寫秦漢史:出土文獻的視野》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967893987








【製作說明】

因為多年漢字造形的研究,對出土文物及秦漢史也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數位化這本書籍,筆者以目錄索引為基礎,再逐頁對照增補詳細內容。


字列 194

缺字 0

總字列 194




【使用說明】

「《重寫秦漢史:出土文獻的視野》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zhongxie_qinhanshi/List.asp


未來會將此資料庫加入「引得市」選單中,目前暫時以網址進入使用





【《重寫秦漢史:出土文獻的視野》後記】

“重寫秦漢史”這個書名,最初是責編提的,我沒敢接受。

不錯,從2013年開始醞釀這本書時起,我們就期待它會將秦漢史研究推向一個新階段。但討論怎麼命名這項工作時,誰也沒有想過“重寫”這樣的字眼。在很長時間裡,我們一直用這個平平無奇的名字來稱呼這部書稿——“出土文獻與秦漢史”。


當時,本書的作者都是不滿35歲的道地青年。我剛剛開始教書,系統學習秦漢史還不過兩三年。《史記》《漢書》當然早就讀過,出土文獻則接觸尚少。憑著初生之氣,我下決心開了一門“出土文獻與秦漢史研究”的課程。為了這門課,從學術史、研究方法到各個專門領域,都從頭摸索,通讀了代表性的資料,也翻閱了眾多研究論著,稍加熔鑄,收穫了不少新知,最初幾篇研究出土文獻的論文,大抵是準備這門課的副產品。雖說如此,我仍深感這個領域資料叢脞、觀點紛紜,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難免要走很多彎路,甚至在半路上就氣餒撤退了一就像我對某些資料和問題那樣。要是能有一個系統的指引,事半功倍,那多好啊!然而,秦漢史研究積累很深,出土文獻更新又快,任何個人都不可能同時掌握全部資料和所有領域的前沿。要編一本全面紮實而又準確把握各領域最新動態並能展望未來、提出新問題的著作,非得多人協作不可。


2012年10月,借主辦第一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的機會,我新結識了好幾位出土文獻與秦漢史研究方面的同儕。那年冬天,又隨李零老師訪問德國,觀摩了夏德安、馬克兩位教授主編“日書”研究專書(此書已於2017年由萊頓出版)的工作坊,對歐美學者合作編書的方式大為欽羡。於是想到,何不約請同輩的學者一起,為我們自己的研究和教學編一部書呢?


2013年10月19〜20日,第二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辦,永秉、家亮、孟龍、文超、聞博、逸飛、少軒諸兄以及田天都在會上。會議間隙,我心懷惴惴地逐一向朋友們推銷起這個想法來,大家竟然都很支持。會議結束時,大半作者已經敲定。此後又聯絡上欣寧和忠煒兄,他們也都爽快答應。事情進展神速。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從準備到出書,將要花去我們十年時光。


2014年11月29〜30日、2015年11月21〜22日,我們以“出土文獻與秦漢史研究工作坊”的名義連續在北大聚了兩次,一次討論書稿的寫作提綱,一次互相評議初稿。記得第一次工作坊碰到寒潮,結束那天,氣溫陡降到零下10度;第二次則適逢初雪,在雪花紛飛中聊著聊著,不覺窗外已經銀裝素裹。更讓人如在目前的,是那親切熱絡、直抒己見的氣氛,那種共同推進一項事業的興奮。我們在雪中合影,聞博兄跟我說,感覺有一種英雄氣概。


從初稿到定稿,過程變得艱難。由於缺乏經驗和明確的先例,我們的書究竟如何自我定位,在資料介紹、學術綜述和研究心得之間怎樣調整重心,對於一些尚未形成共識的問題應該如何論述,各章涉及的專題性質不同、寫作思路有別應該如何處理等等,這些都需要作者在實踐中摸索,彼此磨合。幾乎每一章的文稿都反覆修改,有的甚至改變原初的設想,推倒重來。在這個過程中,新資料和新研究不斷涌現,作者的想法也在持續更新,要一起按時完成定稿,困難可想而知。“五年計劃”,倏忽間變成了“十年磨一劍”。


我們將初步定稿定在2017年底,也以此作為所收資料和參考研究的截止時間。但各章寫作進度不一,未能完全統一標準。2022年上半年,我們又做了最終的修訂,每位作者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酌情收錄了學界的部分新動態。好幾位都堅持打磨文稿到截稿的最後一刻,但也有計劃中的內容遺憾未能趕上這次出版。


為了便於行文,書中稱引出土文獻一般採用簡稱加簡號的形式,另按簡稱的音序列出截至2022年的主要出土秦漢簡帛發現一覽表,附在書後備查,正文中不再詳注出處。至於其他的參考文獻,則在每章中首次出現時註明出版信息,尊重作者習慣而沒有嚴格統一所用的版本,這點還請讀者見諒。


回首這十年,我們的確跨越了時代。論個人,我們從青年步入中年,少了些一往無前的銳氣,多了幾分沉重的責任。論學界,學術環境和風氣迥異於前,或者說在此前的“量變”趨勢下發生了“質變”。出土文獻自從被定為“冷門絕學”,就免不了要“過熱”;而“沉澱”下來,變得更緊要也更困難。這部書的編撰本身似乎也已經成為一個轉變時期的見證,而有了特殊的意義——在這以前它不會產生,在這以後它也不會再以這樣的方式產生。


在簽訂出版合同的最後一刻,我發微信給責編:書名就叫“重寫秦漢史”吧!

“重寫”不是完成,而是一個開始,一種希望,一份邀請。


本書的編寫沒有申請項目課題。感謝北京大學在我入職之初給了一筆不帶要求的科研啟動經費。感謝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和朱鳳瀚教授大力支持兩次工作坊的舉辦,並將本書納入叢刊,資助出版。


當時在讀研究生的李彥楠君為工作坊出力甚多,數年間選修“出土文獻與秦漢史研究”課程的同學對部分初稿提出了很好的意見,王景創、李屹軒兩位博士曾協助通校各章文稿。在此,向他們致以衷心的感謝!

感謝本書的責編毛承慈博士。我們因編輯出版北大秦漢簡合作多年,她以無微不至的嚴謹和專業,確保了本書以最好的面貌送到讀者手中。


感謝本書的讀者,你們始終是寫作最大的動力。如果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我的郵箱是ckl@pku.edn.cn。期待你們的閱讀和批評!

最後,感謝各位作者。願這本書成為我們青年時代永久的見證,願友誼長青!


陳侃理

2023年1月15日


【延伸閱讀】


陳侃理:《重寫秦漢史:出土文獻的視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0月。

ISBN:978-7-5732-087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41205《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003352905 【製作說明】 筆者在11月中旬左右已完成目錄索引,今日才發布的原因是想把另一部份「索引(941-958)」也製作完成再發布。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