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日 星期日

20250202《郭店竹簡文本研究綜論》(全二冊)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0202《郭店竹簡文本研究綜論》(全二冊)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1072768235







【製作說明】

筆者以目錄為基礎製作,再逐頁增加詳細內容,包含「圖」、「表」…等,資料庫有「章」、「節次」、「內容」三個層次,節次以下的內容會合併縮在「內容」欄位中,以「_」連接。例如:「(一)郭店竹簡的發現_圖一 郭店一號墓位置圖」。欄位中如無內容,暫以「x」註明。


共有358列,當中有三處缺字,五處圖形字,圖形字代號開頭為「t050」。


字列 350

缺字 3

圖形字 5

總字列 358


圖形字代號:t050






【使用說明】

請先以網址進入資料庫,之後會增加至引得市上方選單。

「《郭店竹簡文本研究綜論》目錄索引」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guodian_zhujian_wenben/List.asp



【校正備忘】

「爲」改「為」

「綫」改「線」

「迹」改「跡」

「别]」改「別」

「僞]」改「偽」

「産」改「產」


【《郭店竹簡文本研究綜論》後記】

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部小書,是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此次出版做了一些修改,主要包括:一、增補了新公布的古文字材料,如清華簡、北大漢簡等;二、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對原論文中舊有意見進行了改寫和補充;三、調整了部分章節内容,考慮到文稿篇幅,將原論文中“疑難字詞集釋”和“郭店楚墓竹簡研究文獻要目綜覽”兩部分删去。小書以“文本研究”爲主,修改過程中計劃將思想史方面的研究一併納入,但此項研究非筆者專長,勉强爲之恐貽笑於大方之家,留待以後修訂補充。近幾十年來,受新材料不斷發現的推動,出土文獻研究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新成果不斷出現,大有搜之不竭、讀之不及之感,論文修改也改之不盡。再加上筆者能力和眼界的局限,此次修改定存在許多不足,敬請讀者諒解!蒙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諸位先生不棄,小書忝列吉林大學中國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叢刊出版計劃,特此致謝。


小書是對郭店竹簡相關研究的一次系統總結,創建之功少而總結之力多。這項工作看似簡單但却並不好做:材料牽扯面廣,研究成果過於分散且時間跨度大,導致資料收集不易,各家意見梳理、取捨更難;既要體現出郭店竹簡研究的精義,又要完整地展現出學術研究發展的脉絡。正如宋人王安石詩云:“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艱辛。”此外,還面臨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是:典型的例證有的已經被其他學者在不同的場合提到過,但因其典型性在郭店竹簡總結研究中又不得不再次論説,面對這種情況,小書只能在已有總結的基礎上,補充新見的材料和研究成果,儘可能總結地更加全面系統。


自2010年底畢業至今轉眼已過去多年,很慶幸自己能有機會到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學習,也十分感念研究生的學習生涯。吉林大學古文字學專業自先輩于省吾先生創辧以來,一直在國内外享有盛譽。現所内諸位老師:林澐教授、吳振武教授、導師馮勝君教授、吳良寳教授、何景成教授等,學識淵博,筆下搶瀾;儒雅謙遜,有古君子之風。從碩士到博士,6年多的學習生活,各位老師不僅教給了我知識,也教會了我爲人處事的道理。


我的博士論文寫作内容是在導師馮勝君先生的指導下選定的,其中寄予了先生的厚望,但因我資質駑鈍,未能完全領會先生之意,致使寫出來的論文與先生的期望差之遠矣。論文寫作過程中,馮師精心指點,批改錯謬,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吳振武老師政務繁忙,但也時常關心我論文的進展,我論文的寫作框架就是在吳老師的建議和指點下確定的。論文寫作過程中,也曾就一些不懂的問題向林澐老師、吳良寳老師請教,先生不以我淺陋,耐心爲我解答。


論文寫作及修改出版過程中還得到了其他衆多師友的幫助:臺灣的許學仁教授、復旦大學的陳劍教授、清華大學李守奎教授熱情贈予最新研究成果;華東師範大學董蓮池教授、復旦大學郭永秉教授也多次解答筆者寫作的疑惑;師兄張新俊、蔣玉斌、程鵬萬、周忠兵、湯志彪多次與我討論論文細節,使我受益匪淺,在生活上也給我提供了很多幫助;單育辰兄、師姐李松儒、孫剛兄、李春桃兄、劉釗兄(吉林大學),對論文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許學仁教授的高足陳冠榮兄也爲我論文寫作提供了很多方便。論文能夠順利通過答辯,也要感謝白於蘭教授、陳偉教授、陳偉武教授、劉釗教授(復旦大學)、徐正考教授、張世超教授等專家學者提出的寳貴意見。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陳燕教授、周寳宏教授在工作和生活中給筆者提供了很多幫助和鼓勵,使得小書最終得以順利修改完成。正是前輩、師友的熱心幫助,才使我有眾擎易舉之樂,心中的感激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20250201《尚書文字合編》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0201《尚書文字合編》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0972577681


【製作說明】

過年期間,仍不忘製作索引,筆者以「尚書文字合編收錄諸本文字起訖目」為基礎,再補充附錄一至四的部分內容。附錄的頁碼部份我們自動從本文最後3173頁開始加總,所以資料庫中所列出來的頁碼並非原始紙本的內容。

例如:「附錄一 尚書隸古定釋文 李遇孫」資料庫顯示「3174」,紙本上是「1」。點選頁碼,一樣可以正常跳頁。


「分類」有「本文」和「其他」(附錄一到最後)二種,搜尋時基本上不會動到,檢索時,以「內容」欄位為主要搜尋欄目(也可切換其他欄位),輸入「內野本」,點選搜尋,就會列出四冊當中所有的資料(61筆),在左上角把「每頁筆數」改為100。這樣點選「頁碼」即可在四冊當中快速瀏覽內容。


希望這次的資料庫,能幫助到研究者,有任何文獻製作的意見,歡迎來信。



字列 589

缺字 0

總字列 589



書名冊別 頁碼起

尚書文字合編1 1 856

尚書文字合編2 857 1840

尚書文字合編3 1841 2764

尚書文字合編4 2765 3671



★★★【RMP的製作】★★★

《尚書文字合編》共有四冊,頁碼是連續的,所以我們必須製作四個「rmp」檔,第二冊頁碼接續第一冊,頁碼從857頁開始。


要能順利跳頁,請製作四個「rmp」檔(UTF-帶簽名),檔名各為:尚書文字合編1.rmp、尚書文字合編2.rmp、尚書文字合編3.rmp、尚書文字合編4.rmp。


rmp檔頁差設定:

尚書文字合編1這個pdf檔案,有封面和內封面、版權頁、總目…等,接著才是第一頁,所以,頁差就要設定「+80」。

尚書文字合編2這個pdf檔案,最先有封面和內封面,接著才是內容的857頁,所以,頁差就要設定「-854」。

尚書文字合編3這個pdf檔案,最先有封面和內封面,接著才是內容的1841頁,所以,頁差就要設定「-1838」。

尚書文字合編4這個pdf檔案,最先有封面和內封面,接著才是內容的2765頁,所以,頁差就要設定「-2762」。


※一定要注意pdf檔案中的頁碼排序是否正確,是否有多餘的頁面?請事先調整倒正確的排序。





【使用說明】

請先以網址進入資料庫,之後會增加至引得市上方選單。

「《尚書文字合編》目錄索引」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shangshu_wenzihebian/List.asp


※「搜尋」按鈕旁有「凡例」可點擊瀏覽。



【校正備忘】

索引第九頁「秦誓中」改「泰誓中」(根據總目)

「為」改「為」

「呂」改「呂」



【《尚書文字合編》凡例】

一、本書蒐羅《尚書》歷代不同字體之版本,彙為一編,旨在提供研究《尚書》文字變遷踪跡之資料。

二、、本書所收之本凡七種。(一)《漢石經》,以隸書寫刻,為漢時流行之《今文尚書》。(二)《魏石經》,據《古文尚書》以古文、篆書、隸書三體寫刻,其古文一體尚存漢魏時《古文尚書》之略貌。(三)唐寫本,為唐衛包改字以前流行之孔傳《古文尚書》,字作楷書,猶存古文‘結構,即所謂「隸古定」。(四)日本寫本,鈔寫年代不一,源出於唐寫本。(五)晁公武石刻《古文尚書》,(六)薛季宣《書古文訓》(本書僅錄經文),均為「隸古定」本,雖出宋代,時有偽訛,然其字體有據者尚多,於唐寫本猶可印證。(七)《唐石經》,即唐天寶三載詔衛包改「隸古定」為楷體今字本之刊石者,為今本之最古版本。錄此七種,排比編次,以便對照比勘。

三、本書所收諸本分卷不一,故不標卷數。為便于對照,經文統一按《唐石經》分為五十八篇。

諸本《書序》排序有異,或集為一篇,置于經文之後;或分置于每篇之首,佚篇書序則附于前篇經文之尾,今俱依原編,不予變更。唐寫本、日本寫本及《唐石經》有存《孔序》、《篇目》者,又《漢石經》尚殘存《校記》,今皆列于經文之後。

四、本書按篇編纂。漢、魏《石經》之《堯典》、《皐陶謨》原未分出《舜典》、《益稷》,今依《唐石經》分出,俾便對照各本。

五、每篇所收各本,依時代為序。日本寫本時代不一,皆淵源於唐寫本,故次唐寫本後。唯《唐石經》為今字本,故列於末。

六、每篇同時代諸本僅存殘文者,各按殘文起首句之先後為序。凡敦煌唐寫本兼存全篇者,次於殘文之後。日本寫本大體依鈔寫時代先後為序。

七、《魏石經》為三體直行式,間有三體品字式及古、篆兩體直行式,兹並收之。

八、《魏石經》之品字式今皆裂為碎石,三體直行式《立政》篇「宅乃事」云云一石原亦裂為二。

又敦煌唐寫殘卷有原出一手而散裂為數片者。為有利閲讀,今均酌按原石、原卷部位拼合。

九、日本寫本各家著錄名稱間有異同,今沿用日人目錄慣例,統以藏書單位或藏者姓氏稱之,屬同一單位所藏各本,加括號補充説明版本。

十、《諸本收錄文字起訖目》悉依正文編次著錄,各本凡屬殘文者注明起訖。又所收漢魏《石經》殘石另於正文當頁附加釋文,唯經割裱之大段文字僅于《起訖目》中注明起訖,不加釋文。諸本凡殘石殘篇原文有為古體、俗體者,釋文及《起訖目》一律以楷體今字錄寫,遇異文加括號注明今本文字,原文殘損者釋文於字旁加點。原文殘缺不成句者,依今本用小字補足,以便檢索。若原文過多漫漶,無法辨釋,則在《起訖目》中予以説明,供讀者研究參考。殘石每行末加斜線。

十一、本書正文取材多方,詳見《引用資料》。

十二、本書附錄凡四種。清李遇孫《尚書隸古定釋文》為考辨《書古文訓》經文中隸古定字體之專著,作為附錄一。日本狩野直喜《唐鈔古本尚書釋文考》、《舜典十二字釋文答問》兩文,又吳承仕《唐寫本尚書舜典釋文箋》、龔道耕《唐寫殘本尚書釋文考證》兩文,為研究敦煌本《尚書釋文》殘卷之專著,作為附錄二。本書所收唐、日寫本等,諸家多有題跋,兹擇要彙錄,作為附錄三。本書緣起於三十年代,原擬刻版印行,頗受當時學界關注,兹照錄部份學者有關信函,並附當時出版預告及木刻本樣張四頁,以見本書編纂原委,作為附錄四。



【《尚書文字合編》引用資料】

一、石經

漢石經

漢熹平年間刻,隸書,殘。

(一)一九六二年二九六八年河南洛陽出土石經,顧頡剛藏拓,簡稱「顧氏藏拓」。

(二)馬衡《漢石經集存》所載拓本二九五七年科學出版社影印本,簡稱「集存」。

(三)宋洪适《隸釋》,據《漢石經》翻刻,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洪氏晦木齋刻本,簡稱「隸釋」。

魏石經

魏正始年間刻,有古文、篆書、隸書三體直行式,殘。另有三體品字式及古文、篆書二體直行式(今存《皐陶謨》、《禹貢》等篇殘石)。

(一)潘景鄭藏拓片,簡稱「潘氏藏拓」。

(二)顧廷龍藏拓片,簡稱「顧氏藏拓」。

(三)一九四五年二九五七年西安市出土的石經殘石拓片,據劉安國《西安市出土的正始三體石經殘石》,《人文雜誌》一九五七年第三期,簡稱「人文雜誌」。

(四)孫海波《魏三字石經集錄》,一九三七年北平大業印刷局影印本,簡稱「集錄」。

唐石經

唐開成二年(八三七)刻石,正書,上海圖書館藏原拓。明人刻《唐石經補缺》,上海圖書館藏原拓。

晁刻古文尚書

宋乾道六年(一一七〇)晁公武石刻,殘。四川博物館藏原拓。


二、寫本

敦煌本

甘肅敦煌石窟所出唐寫本,殘。

(一)法國巴黎圖書館藏本照片,用伯希和編號。

(二)英國大英博物館藏本照片,用斯坦因編號。

(三)羅振玉《鳴沙石室佚書》,一九一三年影印本,用伯希和編號。

(四)羅振玉《吉石庵叢書初集》,一九一六年影印本,用伯希和編號。

吐魯番本

新疆吐魯番所出唐寫本,齋。德國柏林普魯士博物館藏本照片。

和闐本

新疆和闐所出唐寫本,殘。據日本大谷光瑞《西域考古圖譜》,日本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國華社影印本。

高昌本

新疆吐魯番高昌地區所出唐寫本,殘。據黄文弼《吐魯番考古記》,一九五四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

岩崎本

日本寫本,殘。岩崎男舊藏。日本大正七年(一九一八)影印本。

九條本

日本寫本,殘。九條道秀公舊藏。日本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影印舊鈔本》第十集影印本。

神田本

日本寫本,殘。神田醇容安軒舊藏。日本大正八年(一九一九)《容安軒舊書四種》影印本。

島田本

日本寫本,殘。島田翰舊藏。一九一四年羅振玉《雲窗叢刻》影印本。

内野本

影寫日本元亨二年(一三二二)沙門素慶刻本,全。內野皎亭舊藏。日本昭和十四年(一九四〇)東方文化研究所影印本。

上圓本(元亨本)

日本元亨三年(一三二三)藤原長賴手寫本,殘。上海圖書館藏。原件後間有脱佚,據羅振玉《雲窗叢刻》影印楊守敬本配補。

觀智院本

日本元亨三年藤原長賴手寫本,殘。東寺觀智院藏。日本複印件

古梓堂本

日本元亨三年藤原長賴手寫本,殘。古梓堂文庫舊藏。日本複印本。

天理本

日本鎌倉末期寫本,殘。天理圖書館藏。日本複印本。

足利本

日本室町時期寫本,全。足利學校遺跡圖書館藏。日本複印本。

上圖本(影天正本)

日本影寫天正六年(一五七八)秀圓題記本,有松田本生印記,全。南翔姚文楝舊藏,其子明輝捐贈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今歸上海圖書館藏。

上圖本(八行本)

日本寫本,全,每半葉八行,行大字二十,有松田本生印記。上海圖書館藏。


三、刻本

書古文訓(經文)

宋薛季宣訓解。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〇)《通志堂經解》刻本。



【《尚書文字合編》出版說明】


《尚書文字合編》,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和著名版本目錄學家顧廷龍合輯,彙集歷代不同字體《尚書》本子為一編,旨在正本清源,通過探索其文字變遷之踪跡,以開拓研究之新途徑。


《尚書》是中國最早的古史文獻,為「六經」之一,對古代政治、,文化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是研究中國歷史必不可少的重要典籍。但這部書流傳過程曲折複雜,成為一部文字最有争議的經籍。


《尚書》先秦古本,經秦始皇禁燬和秦末戰火,亡散不少篇章。漢初,伏生傳授《尚書》二十八篇(一説二十九篇),當時用隸書筆錄,世稱《今文尚書》。武帝時,破孔子宅壁,得《尚書》四十五篇,比今文本多十六篇,為先秦古文書寫,世稱《古文尚書》,後由孔安國獻出。經西晉永嘉之亂,今、古文《尚書》相繼亡失。東晉元帝時,有梅賾上獻孔安國的《孔傳古文尚書》,共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與《今文尚書》內容相同,另多出二十五篇。此書保存「隸古定」字,唐玄宗時為便於閲讀,令衛包將全書改為通行的楷體今字,這就是今字本,《唐石經》即據此刊石,宋以來木刻今字本皆源于此。由於諸本流傳系統不同,無論內容和文字都有很大差異。就內容言,有真偽之別,經明清兩代學者嚴密考證,揭露出今本五十八篇中二十五篇所謂「古文經」是偽作,此已成定論,解決了《尚書》研究中一大關鍵問題。就文字言,《尚書》歷代傳本頗多歧異,至今未能予以系統地整理,從而給研究工作帶來困難。《尚書》文字之所以產生歧異,除了傳鈔中造成訛誤,以及漢代經師的訓讀造成異文等原因之外,歷代傳本的字體變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根據現存資料,《尚書》文字就有古文、篆書、隸書、「隸古定」和楷書等不同字體。字體的轉換,容易造成差錯,產生一系列文字問題,僅靠研究今本不足以解決。這就需要接觸歷代不同字體的本子,從中比較、分析、歸納,弄清文字演變的過程及其對今本的影響。


顧頡剛先生率先提出從研究歷代傳本的字體入手,來解決《尚書》文字問題,並計劃「把各種字體的本子集刻成一編,看它因文字變遷而沿誤的文句有多少」(《尚書通檢》序)。為此,他同顧廷龍先生於三十年代着手編纂《尚書文字合編》,將搜集到的歷代本子摹寫刻版,後因抗戰爆發未能出書。一九八二年,顧廷龍先生重新整理編纂,並由上海圖書館孫啟治同志協助工作。經多年努力,在中外學術界多方支持之下,新編本內容較原編增多一倍以上,收入歷代不同字體的《尚書》古本二十餘種,改用照像影印。全書依《唐石經》分篇,同篇各本按時代順序排列,依次為《漢石經》(隸書)、《魏石經》(古文、篆書、隸書三體)、唐寫本、日本古寫本、宋薛季宣《書古文訓》(均「隸古定」體),並以《唐石經》(楷體)殿後,其目的在于通過對比發現和解決《尚書》文字問題。


本書是首次將今本版刻以前各種不同字體的古本彙為一編,是目前最齊全的《尚書》文字資料合集,內容極其豐富。如本書所收漢、魏石經《尚書》殘石,包括了建國後出土的殘石,較馬衡《漢石經集存》、孫海波《三字石經集錄》所收為齊全。又如本書所收唐寫本《尚書》不僅包括敦煌卷子本的全部,而且還收入日本、德國所藏的新疆出土本。再如淵濂於唐寫本的日本古寫本,有些還存全帙,可彌補唐寫本殘佚之不足,是研究《尚書》文字的極可貴資料,但國內很少流傳,而本書所收有十餘種之多。其中如著名的元亨三年(一三二三)寫本,世所流傳者僅是收載《雲窗叢刻》中的楊守敬影寫本,頗多失真,而本書則將原本首次公佈於世。又如影天正本及八行寫本,均存全帙,也是首次面世。


由此可見,本書有如下特點:它將現存《尚書》歷代出現的今文、古文、隸古定、楷書今字等幾種字體全部囊括無遺。此其一。將今本成型以前每種字體所有古本幾乎網羅殆盡,即使難以尋覓的日本寫本,凡有代表性者均多方搜求,悉予欄入。此其二。收錄了不少稀世孤本、珍本,資料價值極商此其三。凡此體現了本書內容的系統性、全面性、珍貴性,足證它是《尚書》實物資料大規模的學術性總結,為前所未有。其成書問世,勢必促進《尚書》文字演變歧異諸問題的探研向縱深發展,對尚書學研究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這些可靠的實物資料,對研究、論斷問題往往能起關鍵作用。例如,今文《漢石經》究竟用三家中那家經師本子作底本,史無明文,學者推斷有異。一九六二年河南出土《漢石經•校記》殘石,祇列舉大小夏侯兩家本子異文,由此得出是據歐陽本之明證。從中還側面反映出東漢時今文家歐陽一系較大小夏侯兩家盛行的經學狀況。


還需指出的,就是《合編》的編纂,不是簡單地將諸本彙編成叢書,而是採取科學的整理方法,頗具特色。全書以篇為綱,篇繫諸本。每篇《尚書》不同字體本子按出現的時代先後排列諸本次序,《尚書》歷代傳本字體嬗變脈絡從而得以一清二楚地展示出來,極便比照研究,免去讀者爬梳整理之勞。再如所收諸本殘文居多,且多古字、別體,不易辨認,為此特編輯《諸本文字起訖目》,用楷體今字註明文字之起訖,篇全者從略。漢魏石經於正文旁附加釋文。諸本凡殘石殘篇原有為古體、俗體者,釋文一律以楷體今字錄寫,遇異文加括號注明今本文字,等等(詳見凡例),如此整理加工,可節省讀者時間勞力,提高閲讀、使用效率,有利于運用諸本資料,開展研究。愛好者不熟悉古字,亦可參照本書《唐石經》部分或當今通行本《尚書》,辨識本書材料。


本書不僅是閲讀和研究《尚書》的基本資料,同時對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包括訓詁、板本、校勘等)乃至攷古學都有重要的參攷價值。


清李遇孫有《尚書隸古定釋文》一書,專釋隸古定字,唯釋初見字,以後篇章重出不復釋。今附後。此外,有關攷證唐寫殘本《尚書釋文》文章及諸家唐、日寫本題跋亦附錄,供參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八月


20250202《郭店竹簡文本研究綜論》(全二冊)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0202《郭店竹簡文本研究綜論》(全二冊)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072768235 【製作說明】 筆者以目錄為基礎製作,再逐頁增加詳細內容,包含「圖」、「表」…等,資料庫有「章」、「節次」、「內容」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