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

20240807《楚辭集校集釋》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0807《楚辭集校集釋》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13320405











【製作說明】

筆者在楚文字的書寫方面非常有興趣,有機會就寫寫練習。其實,楚文字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多數人可能因為她的「外表」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曾教導了一批很喜歡寫秦楚文字的同好,可惜南北距離無法繼續一起學習。


「楚」相關的文字或文物都很感興趣,《離騷》也是常寫的內容。最早知道有本《楚辭學通典》,看過內容,已經安排想要數位化,擱置一陣子,直到網路「threads」中有位脆友提到了《楚辭集校集釋》一書。心想,既然是研究楚辭的重要書籍,所以就想一起處理看看。另外二本就順道處理,算是把這套書《楚辭學文庫》(四卷)目錄索引完整的數位化。


本索引係筆者依《楚辭集校集釋》目錄索引製作。


《楚辭學文庫》包含:《楚辭集校集釋》、《楚辭評論集覽》、《楚辭著作提要》、《楚辭學通典》。前後大概花了一個星期,把所有目錄索引處理完成。


字列 2308

缺字 0

總字列 2308



【使用說明】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楚辭►」→「楚辭集校集釋」

「《楚辭集校集釋》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jixiao_jishi/list.asp


《楚辭集校集釋》有一些字沒有統一,例如:「旣」、「既」,「椉」、「乘」,「㠯」、「以」…等。所以,另外有個「用字說明」網頁來說明,查詢之前看一下,以免以為沒有收錄。


用字說明

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jixiao_jishi/chuci_jixiao_jishi_word.asp



【《楚辭學文庫》總序】

在浩瀚的祖國傳統文化中,學術遺產,佔很大的比重與很重要的地位。我所謂“學術遺產”,從狹義上講,主要指在祖國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典籍,經過千百年來的學者們悉心研究與闡釋,從而留下的大量專著。正是通過這些專著,纔使祖國的優秀文化傳統,不斷地得到伸延與發展。


《漢書•藝文志》有屈原賦、宋玉賦、莊夫子賦、賈誼賦、淮南王群臣賦、劉向賦、王褒賦等數十家,皆收入《詩賦畧》。在這些辭賦中,凡被認爲與屈原有關者,至東漢末年皆已先後收入《楚辭》一書。迨至《隋書•經籍志》,雖按四部分類,但於集部之前,别列《楚辭》一類,既不入别集,亦不入總集。對此,世多疑之,亦多議之,且多非之。然而,直至清代的《四庫總目》、晚近的《書目答問》,郤仍相沿不改。其實,觀《隋志》所列有關《楚辭》十書,皆爲對《楚辭》的訓釋與音讀等專著;既爲研討之作,實係學術遺產。《隋志》從學術著眼,故别列《楚辭》爲一類耳。况屈原之於辭賦,千古以來,領袖群倫,冠諸集部之首,固其宜也。是《楚辭》在集部别爲一類,實自阮氏《七録》導其緒,而《隋志》定其局。


今《隋志》所列十書,存者不過十之一;而唐宋以來迄於當代,屈學專著,則僂指難數,蔚爲學術大觀。對這一豐富的學術遺產,屈學界是應當引以自豪的。


雖學術研究,貴在創新,但對前人的學術遺產,應予足够的重視。一門學科的發展之遲速,成就之大小,都跟這門學科所留下的學術遺產之多寡,以及對待這份遺產的態度,是息息相關的。正確對待遺產,則前人之非者.可以爲戒;前人之是者,足資啓迪。承舊説而繼續前進者,可以事半功倍;創新説而獨抒己見者,亦免重蹈舊轍。蓋前人所已言者,郤自矜創獲,歷史已否定者,卻誤爲真諦,其影響學術之發展,莫此爲甚。當然,推演舊説者,當從深度上下功夫,即纘修前緒,能發前人未發之隱;創立新説者,當從廣度上用氣力,即旁搜博引,能以事實匡正舊義。運用之妙,各具匠心。


屈學遺產,從《隋志》看,訓釋少而音讀多,這跟那個時代吟誦屈騷之風大盛,不無關係。但自唐宋迄今,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專著迭出,各逞所長。約分之,畧有五類:一、校勘字句;二、訓釋文義;三、品評文藝;四、斟酌韵律;五、考核史迹。我們爲了推動屈學之發展,對屈學遺產,分而治之,固各有所需,而由專研到綜合,亦係學術趨勢。但書如此多,面如此廣,不僅閲讀難周,抑亦蒐輯維艱。蜜於此,故有崔富章同志主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楚辭學文庫》問世。


《楚辭學文庫》,係將兩漢以迄當代的重要屈學論著,由遠及近,去粗取精,以類相從,列爲四卷。分類與集結相輔相成,照顧了點,也照顧了面。故使初學者便於入門,資深者便於檢閲,泛覽者能得其梗概,專研者可取其精華,綜理始終者又可借以尋繹屈學之發展變化。其有益於弘揚祖國優秀文化、繼承愛國主義傳統之意義,深且遠矣!


湯炳正1995年10月31日



【《楚辭學文庫》前言】

公元前四至三世紀,戰國中後期,以屈原爲代表的楚國作家群,崛起於中國文壇,連續創作了《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魂》、《大招》、《九辯》等優秀作品,繼《詩經》之後,形成我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受到人民的喜愛,世代傳誦,並且遠播海外。一九五三年,世界和平理事會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四大文化名人,其中的一位就是中國詩人屈原,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光榮!


我國的楚辭研究,已經有二千二百餘年的歷史。一代又一代、數以千計的文人學者,志士仁人,從事楚辭的輯集、注釋、考訂、圖繪、評論、鑒賞,直至再創作,屈原作品廣爲傳播,屈騷精神生生不息,不僅推動著中國文學向前發展,而且在中華民族優秀品德和愛國精神的建樹中,發揮著持久的潛移默化作用,顯示出獨特的、强大的感染力、凝聚力,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楚辭學文獻。爲了實事求是地總結、繼承這份寶貴遺産,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建設現代文明,我們决定編撰《楚辭學研究叢書》,即《楚辭學文庫》。


《楚辭學文庫》是總結性、研究性文獻叢書,課題以兩千年楚辭研究史爲綫索,全面系統地搜集文獻資料,審慎細致地整理鑒别,分門别類地遴選、匯輯、撰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力圖從總體上展示楚辭學的規模和成就。爲此,設計撰集四部著作:《楚辭集校集釋》、《楚辭論評集覽》、《楚辭著作提要》、《楚辭學通典》,計八百餘萬字。


(一)《楚辭集校集釋》•.旨在匯集歷代校注成果,自漢初劉安,至公元二〇〇〇年底,凡使用新材料,提出新解說,或疏理舊說而有所發展,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皆在遴選、採錄之列。先《集校》,後《集釋》。《集校》以版本互校爲主,兼及諸家校記。採取善本,有隋唐寫本二種,宋刻本五種,明刻本五種,清刻本二種,清道光間稿本一種,日本莊允益刻本一種(相當於中國乾隆十五年),名家校記二十餘種,徵引文獻達四十餘部。對《楚辭》十七卷文本作集校,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此前的學者校勘,曾取得相當的成績,但是很不够。僅憑個人的力量,許多重要版本、重要文獻,很難具備,他們的校勘工作,僅僅是局部的,甚至因相互轉引而出現疏失。這次作集校,得到國家資助,搜集文獻的深度和廣度都是過去所不能比擬的。《集校》提供的是準確的文獻,確切的知識,對前人校記中的失誤,或徑行删汰,或加按語補正,務求真實。《集釋》採錄諸家解說,力排門户之見,兼容竝包,從古至今,依時序順排,尊重首創發明權,重復者不錄;觀點相同或相近而有新材料、新表述、新發展者酌錄。盡量照顧到文獻的完整性,譌誤明顯而又不便删節者,加按語補正。總計徵引文獻二百餘家,圖籍二百五十餘種。雖難免“遺珠”之嘆,然亦大致完備。新時期的楚辭研究,曾經很紅火,進入九十年代後期,走勢趨向萎縮,甚或游談無根,愈演愈奇。文獻整理相對滯後,制約著研究的深入,這一點現在已經看得很清楚。本卷由原課題設計的《注疏集粹》,擴充爲《集校集釋》,由一百五十萬字擴展到四百萬字,由簡體字排版改爲繁體,正是著眼於學術發展的需要,强化原始文獻的清理力度,爲二十一世紀的楚辭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楚辭論評集覽》:收集從古至今關于楚辭作家作品的評論性文獻資料,根據代表性、客觀性、實質性三個基本原則,逐條審核、採錄,每條皆加“說明”即按語,對評論者的生卒年、所處時代、文獻産生的背景、材料來源等作提示性說明。全書以作者時代或作品發表先後排序,縱向顯示我國楚辭研究的發展脉絡。附載《楚辭研究主題索引》、《楚辭作家人名索引》、《楚辭篇名索引》,並附《楚辭研究論文總目》。


(三)《楚辭著作提要》:收集從古至今以楚辭作家作品及其背景爲研究對象並結集成書的著作,諸如楚辭校注、譯注、楚辭作家評傳、楚辭專題論著、論文集、楚辭研究資料集,以及有關楚文化、神話、文物考古、楚辭研究史等方面的著作,凡二百餘種,一一撰寫提要,條其篇目,撮其旨意,論其指歸,辨其訛謬,以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功。《提要》内容,包括作者生平、著述體例、主要見解、學術評價及版刻情况、重要傳本等。著述體例包括著作性質、篇目(卷目)、序跋、成書時間、規模(字數)等;主要見解介紹,採取原文獻摘引與概括介紹相結合的方式;學術評價,重在新發現、新貢獻或承繼並發展前人研究成果之處,同時也對其失誤和不足略加揭舉和評析。余嘉錫先生有言,目錄之書,實兼學術之史。本卷的目標,在於對漢代迄今的中國楚辭研究著作進行全面的清理,力圖集其精要,反映二千年來楚辭研究發展的大貌及其成就得失,爲當代及後世的楚辭研究提供借鑒。末附《楚辭著作總目》。


(四)楚辭學通典:本卷旨在會通、融通自戰國時期至公元二〇〇〇年之間,楚辭與楚辭學領域中的系列問題,原始要終,以簡約的形式,顯示楚辭學的發生、發展全貌。分設作家、作品、詞語、典故、典籍、專題等六大類,二千餘條目,載述作家六十九人、作品二百三十篇、楚語二百零八個,典故八百二十六項、典籍四百六十種、專題一百六十六款。撰集過程中,既悉心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亦特别注意學術傳承、學術創新,判斷力求平穩,行文力求簡潔,易讀易曉,一般讀者能看能用,研究者亦足資參考,努力在楚辭文獻與讀者大衆之間架設橋梁,鋪設通道,使愈來愈多的人們接受優秀傳統文化之熏陶,共同承擔起發揚光大之重任。


綜上所述,《楚辭集校集釋》、《楚辭論評集覽》、《楚辭著作提要》、《楚辭學通典》等四部著作,相互補充,互爲依托,初步完成了對楚辭學文獻的集成總結,實現了我們在申報國家社科規劃“九五”重點項目時提出的目標:楚辭學發展至本世紀末,應該有集大成的精新作品問世,並且走向世界。當然,從採集文獻應求全求備之高標準要求,四部書皆有闕陷;鑒别衆說,斟酌選錄,亦難免失察。限于水平和精力,缺點錯誤,不盡如人意之處,竭誠歡迎閲讀使用本叢書的各界朋友不吝賜教,給我們以指導和幫助,使本書日趨完善,以推動二十一世紀的楚辭研究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最後,需要對本書的編撰過程略作陳述。一九九二年九月,黃榕、徐耀明、周建忠三同志相約來杭,手捧鮮花,前往浙江醫院,拜訪我的老師姜亮夫先生。黃榕主任表示,湖北教育出版社有意出版一套楚辭學文獻叢書。病榻上的姜老思維依然活躍,當即給予熱情地肯定。我深感責無旁貸。此後的一年間,遵循老師的指教,由我主持完成課題規劃論證、撰寫《編纂綱要》、擬定《實施細則》、組建作者隊伍、審核樣稿等前期準備工作。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在杭州召開編委會,確認分卷主編。一九九四年初,各分卷開始物色遴選撰稿人,一一審讀他們提供的樣稿。一九九五年秋天,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項目評審組專家一致通過,將《楚辭學文庫》列入直接資助項目。一九九六年春天,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暨學科組專家評審通過,納入國家社科規劃“九五”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强力資助,題名《楚辭學研究叢書》。編撰工作步入快車道,全面鋪開加速運行。至一九九九年六月,全書大致完成;同年十二月,通過專家評審,列爲優等;二〇〇〇年春天,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頒發《結項證書》,轉入出版階段。如前所述,本書的編撰,從啓動到運作,自始至終都是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全方位的支持下進行的。婁齊貴社長積極支持,黃榕副總編親自挂帥,排難解紛;袁定坤總編强力推動,給予特别地關注;陸才堅副總編,楊唐軒主任,徐耀明主任,孫黯魁副編審暨文科室的編輯朋友們,爲本書的編纂出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要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從一九九二年秋天算起,八易寒暑,我們面前的世界已經改變了許多。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四日,本書顧問、三十餘年耳提面命、誨我不倦的恩師姜亮夫先生溘然長逝。一九九七年四月四日,本書顧問、我十分敬重的前輩湯炳正先生不幸病逝。噩耗接踵而至,令我深深的陷入悲哀之中。依靠編委會同仁暨全體撰稿朋友同心同德堅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們終於如期完成了編撰任務,四卷八百餘萬言的《楚辭學文庫》即將呈獻給讀者。事實證明,姜先生等前輩們所開創的現代楚辭研究事業,不僅後繼有人,而且能够發揚光大。值此新千年來臨之際,我們願本著學術與友誼竝進之精神,與楚辭學界同仁


暨各界朋友,圑結協作,僶俛從事,繼續推進楚辭研究,促進學術繁榮,爲建設現代文明貢獻我們的力量。


二〇〇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午正陽光下

崔富章識于杭州西溪路寓所


【《楚辭集校集釋》例言】

(一)本卷旨在匯集歷代《楚辭》校注成果,自漢初劉安,至公元二〇〇〇年底,凡使用新材料,提出新解說,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皆在採錄之列。

(二)本卷篇目,以王逸《楚辭章句》十七篇爲準,依次爲: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歎、九思。

(三)本卷使用現代漢語規範標點符號。爲了保存文獻原貌,繼續使用繁體字;古文獻中的“气”、“弃”、“从”、“乱”、“变”、“尽”、“无”等照鍊,以存其真。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簡化字排印者,採鍊七八家,一律回復繁體,以求體例一致。

(四)《集校》限於《楚辭》十七篇正文,一般不校《章句》等注釋文字。

(五)《楚辭》原文以清同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年)金陵書局校刊汲古閣本《楚辭章句補注》十七卷爲底本,取别本參校;《章句》文字以日本寬延三年(公元一七五零年)莊允益校刊《楚辭章句》十七卷爲底本,别本異文,一般不出校;有實質性出入者,加按語校補。

(六)《集校》採錄各家,基本以作者或出版先後爲序,依次徵引(《文選》陳本、尤本、六臣本提至洪興祖之前,以類相從),用簡稱標目,一般取主名(著者或出版者姓名),佚名者錄其版本以代之。

(七)《集校》於主名之下,一般先顯示其校勘結論,意見不確定者省;次鍊其校記,内含重複譌誤者,或逕删,或加按語補正;校釋合一者,分入《集校》、《集釋》;關聨密切,甚或脱離校語,釋文則恍惚難明者,採用互見方式,校語徑入《集校》,《集釋》重錄之;校記標點不完整、不規範、不正確者,逕行補正。

(八)《集校》徵引諸家,一般原文迻錄,惟加“校語”標識,前爲《楚辭》文句,後爲校記。凡與前引傳本正文一致者,以“同某本”表述;校語一致者,以“校語亦同”表述。正文相同,校語不同者,在“同某本”之後,列出校語。三種以上傳本一致者,第二種以下合併著録爲“同某本”,或“同某本。校語亦同”。

(九)《集釋》採錄諸家解說,以歷代《楚辭》注本爲主,其他論著有關疏解者酌錄。

(十)《集釋》尊重首創發明權,重複者不錄;觀點相同而有新材料、新表述、新發展者酌錄。

(十一)《集釋》採錄各家,以作者或出版先後爲序,以主名標目。專著内所收已刊篇章,以單篇發表時間爲準;著作再版者,除新增、修訂部分外,一般以初版時間爲準。

(十二)多作者之囷書文獻,於《徵引文獻要目》依次著鍊全部作者姓名,卷内具體引用時,一般以首席作者姓名標目;出版物有特别說明者例外。

(十三)《集釋》採錄文獻,力求完整;不得已而删除複重及枝蔓,一般亦不加删節號標識;譌誤明顯而又不便删除者,加按語補正。

(十四)原文標點不完整、不規範、不正確者,逕行補正;原文獻缺字逕補,以方框號標識;衍文照排,以圓括號標識;誤字照排,其下加正字以方括號標識;避諱缺筆,原則上回復本體。

(十五)《楚辭》原詩文字與王逸《章句》文字,採自不同版本,偶有乖迕。如:《離騷》“湯禹嚴而求合兮”,集釋引王逸:“儼,敬也。”金陵書局本原詩作“嚴”,莊允益本原詩作“儼”,故而呈此歧異。金陵本源自善本且字畫規範程度較高,莊本號稱“獨存王氏之舊”(即删除傳播者附加在《章句》中的部分内容),各有所長。我們左右採獲,兩全其美,利弊相生,讀者察焉。



【《楚辭集校集釋》集校徵引文獻要目】

1.〔隋〕釋智騫《楚辭音》殘卷,隋初精寫本,清末發現於敦煌,後入藏巴黎國民圖書館,一九三五年姜亮夫師旅歐訪古,攝製影片以歸,影印輯入《敦煌音義匯考》(杭州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版),極爲清晰。簡稱:智騫。

2.〔唐〕佚名《文選集注》一百二十卷,日本金澤文庫舊藏唐寫本存二十三卷[卷六十三爲《離騷》前半篇,卷六十六爲《招魂》、《招隱》],一九三六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影印舊抄本,將殘卷輯入,卷六十三在第八集,卷六十六在第三集;《集注》所引,“音決”源自公孫羅《文選音義》十卷,亦頗具校勘償值,不應被忽略。簡稱:唐《文選集注》本;唐本。

3.《文選》五臣注三十卷,南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建陽崇化書坊陳八郎刊本。原刊本藏臺北,卷十六騷上,卷十七騷下,篇目同李善注本。簡稱:《文選》陳本;《文選》五臣本。

4.《文選》李善注六十卷,南宋淳熙八年(公元一一八一年)池陽郡齋尤袤校刊本。原刊本藏北京圖書館,一九七四年中華書局影印出版。卷三十二騷上:屈平離騷經一首,九歌四首[柬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卷三十三騷下:屈平九歌二首[少司命、山鬼],九章一首[涉江],卜居一首,漁父一首,宋玉九辯五首,招魂一首,劉安招隱士一首。簡稱:《文選》尤本;《文選》李善本。

5.《文選》六臣注六十卷,南宋建州刊本,涵芬樓舊藏,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影印輯入《四部叢刊》初編,卷三十二、三十三爲“騷”,篇目同尤袤刻李善注本。簡稱:《文選》六臣本;六臣本。

6.李昉等《太平御覽》一千卷,一九三五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宋本,輯入《四部叢刊》三編。

7.洪興祖《楚辭考異》一卷,原本失傳,佚名輯入《楚辭補注》中,散處“補曰”前後,《集校》據清同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年)金陵書局校刊《楚辭章句補注》十七卷採錄。簡稱:洪興祖;洪本。

8.朱熹《楚辭集注》八卷《辯證》二卷,南宋端平二年(公元一二三五年)朱鑑刊本,今藏北京圖書館,一九五三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出版。

9.錢杲之《離騷集傳》一卷,毛氏汲古閣舊藏宋刊本,幾經易手,歸虞山瞿氏鐵琴銅劍樓,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影印出版,原刊本今藏北京圖書館。

10.明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吳郡文學黃省曾(勉之)校、長洲尹西蜀高第(公次)刊《楚辭章句》十七卷,首有郡人王鏊序,上海圖書館藏原刊本。〔清人邵懿辰《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誤析爲王鏊、黃省曾兩本,聞一多《楚辭校補》沿誤。〕簡稱:黃省曾;黃本。又,北京圖書館藏本有清袁廷轉據宋刊本批校。

11.明隆慶五年(公元一五七一年)豫章(南昌)朱多煃夫容館校刊《楚辭章句》十七卷,源出北宋“熙寧辛亥夔州官舍鏤板”印本。夫容館本亦有“王孫本”之稱,以朱多煃係明宗室,寧獻王朱權七世孫也。夫容館本傳世有原刻本、重修本、遞修本三種,江西省圖書館全藏之。上海圖書館藏原刻本,有佚名批校。簡稱:朱多煃;夫容館本。

12.明佚名繙刻宋本《楚辭章句補注》十七卷,浙江圖書館藏本。民國八年(公元一九一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輯入《四部叢刊》初編。簡稱:明繙宋本。

13.明汪瑗《楚辭集解》十五卷《考異》一卷,明萬暦四十三年(公元一六一五年)汪文英校刊本,浙江圖書館藏本。惟王氏《集解》正文與其《考異》底本非一,校勘須特别注意也。

14.明萬暦四十六年(公元一六一八年)毛晉緑君亭校刊《屈子》七卷,又《參疑》一卷(戈汕、毛晉同撰),上海圖書館藏本全。毛氏《凡例》稱:“古今諸本,字句多有參差。今合王、朱二本,兼宋刻、篆刻與諸行本,詳定無譌。並無坊刻俗字相混,亦無一點一畫之失。”毛晉爲版刻名家,《屈子》七卷(白文)是他校刊的第一部書,所刊屈原各詩正文,《集校》均作版本文獻徵引,《參疑》爲校勘記,亦全文引錄。惟毛氏通於自負,屈原作品中的人稱代詞“余”,毛氏大多改作“予”,影響到清人戴震、汪梧風,直至今人劉永濟諸家。‘又,明崇禎年間毛晉汲古閣校刊《文選》李善注六十卷,與南宋尤袤刻本大致無殊(“余”不改“予”);毛晉逝世後之第三年,其子毛表於清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校刊《楚辭章句補注》十七卷,與《楚辭》各本亦大致無殊,跟緑君亭本《屈子》各篇文字多有不同。蓋後兩刻皆以宋版爲底本,志在存舊,非可以逞學力也。若論毛氏之校勘意見,當參觀緑君亭所刊《屈子》七卷。簡稱:毛晉;毛本。

15.屈復《天問校正》一卷,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弱水草堂刊本。

16.戴震《屈原賦注》七卷汪梧風《音義》三卷,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一七六零年)汪氏不疏園刊本。戴氏於乾隆十七年撰成《屈原赋注初稿》,屈子原詩文字取通行本;八年後汪氏刊版時,原詩文字變異頗多,部分採取毛晉《屈子》七卷本。末附汪梧風《音義》三卷,含校勘記内容,不僅校原詩文字,亦爲戴氏注文作音義,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稱戴氏作音義而“假名汪君”,未能舉證。簡稱:戴震、汪梧風本。

17.日本寬延三年(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零年)莊允益(子謙)校刊《楚辭章句》十七卷,逢寧省圖書館藏本。源出夫容館本,校以日本所藏仿宋寫本等,改正了部分譌誤。又,莊本以“獨存王氏之舊”自許,致力於删除後世傳播者附加給王逸《章句》的内容,雖未能蛊善,然成績可觀。本《集校》只校《楚辭》正文,不校注釋文字,然《集釋》采錄王逸注,則以莊本所栽爲準。簡稱:莊允益本;莊本。

18.王念孫、王引之《讀書雜志•余編》下,清嘉慶刊本。

19.俞正燮《癸巳存稿》十五卷,清道光六年(公元一八二六年)刊本。

20.胡克家《文選考異》十卷,清嘉慶十四年(公元一八零九年)刊本,附胡刻《文選》後。

21.毛祥麟《楚辭校文》三卷末一卷,清稿本,上海圖書館藏,該書很少校《楚辭》正文,而致力于考校《章句》之文字,兼及洪氏《補注》。全稿以清同治十一年金陵書局校刊汲古閣《楚辭章句補注》十七卷爲底本,取馮本(萬曆十四年武林馮紹祖刊本)、俞本(萬曆十四年俞初刊本)等以校其文字異同,引《爾雅》、《方言》、《說文》等以明其是非。

22.孫詒讓《札迻》十二卷,清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刊本。

23.劉師培《楚辭玫異》十七卷,一九三五年寧武南氏校印《劉申叔先生遣書》本,一九九七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縮小影印南氏本。劉氏以清初毛氏汲古閣校刊《楚辭章句補注》十七卷所載原詩正文、王逸章句、洪校爲底本,凡古籍所引異文,按條分綴;王逸序文及章句亦附校之,計六百餘條。劉氏志在補宋人校記之缺,《楚辭》類專書(如《楚辭章句》、《楚辭集注》)、專卷(如《文選》之“騷”上下卷)所載原詩、王逸章句之異文,基本不引,而侧重於《文選》别卷注引,以及《爾雅》疏、《漢書》顏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觉》、《一切經音義》、《事類赋注》等散見文獻的徵引,爲其一大特色。

24.陸侃如《屈原集.校勘記》五十七則,民國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上海亞東圖書館排印本。

25.劉永濟《屈賦通箋》五卷,補正一卷箋屈餘義一卷,一九六一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各卷曾以單篇發表於三十年代《文哲季刊》等,聞一多作《校補》多引用之。一九八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其《屈赋音注詳解》五卷,劉氏依其校勘意見徑改原詩正文,作爲“定本”。所附《校字記》、《前言》、《後記》,當參觀。

26.聞一多《楚辭校補》,一九四二年三月發表於《圖書季刊》(北平圖書館),一九四八年上海開明書店排印出版《聞一多全集》(輯入第二卷《古典新義》),一九八二年三聯書店重印本。

27.陳直《楚辭拾遣》一卷,一九三四年《摹廬叢著》石印本,一九三六年上海世界書局排印《楚辭四種》本,此後數十年續有增補,一九五八年六月寫定,輯入《文史考古論叢•楚辭解要》中,一九八八年十月天津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28.陸侃如、高亨、黃孝纾《楚辭選》,一九五六年四月古典文學出版社排印本。又,高亨《天問瑣記》,一九六二年《文史哲》第一期。

29.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七卷,一九五七年六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又,一九八七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排印《重訂屈原賦校注》本。

30.沈祖緜《屈原賦證辯》三卷,一九六零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排印本。

31.朱季海《楚辭解故》,一九六三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排印《楚辭解故》二百則,又《績編》五十二則;一九八零年三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新增附《三編》五十七則,是爲全本。

32.彭澤陶《離騷今譯校注與答問》,一九六五年自印本。

33.蘇雪林《楚騷新詁》,一九八零年臺北國立編譯館排印本;《天問正簡》,一九九二年文津出版社重印本。

34.蔣天樞《楚辭校釋》,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35.王泗原《楚辭校釋》,一九九零年二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排印本。

36.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一九九六年八月中華書局排印本。

37.湯炳正、李大明、李誠、熊良智《楚辭今注》,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楚辭集校集釋》集釋徵引文獻要目】

1.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南宋光宗紹熙年間(公元一一九零至一一九四年)建安黃善夫家塾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本。

2.王逸《楚辭章句》十七卷,日本寬延三年(公元一七五零年)莊允益(子謙)校刊本。

3.應劭《風俗通義》十卷,一九一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元刊本。

4.嵇含《南方草木狀》三卷,一九二三年沔陽盧氏輯印《湖北先正遣書》本(影印明弘治間刊《百川學海》本)。

5.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6.郭璞《楚辭注》三卷(佚),參觀胡小石輯《楚辭郭注義徵》,栽一九八二年六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胡小石論文集》。

7.酈道元《水經注》四十卷,一九一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清乾隆年間木活字印《武英殿聚珍版書》本。

8.王嘉《拾遺記》十卷,臺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吳均《績齊諧記》一卷,版本同《拾遣記》。

10.宗悝《荆楚歲時記》一卷,一九二三年《湖北先正遣書》影印《廣漢魏叢書》本。

11.智騫《楚辭音》殘卷,隋初精寫本。

12.顏師古《匡謬正俗》八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一七五六年)德州廬氏刊《雅雨堂藏書》本。《漢書注》一百卷,一九六零年中華書局點校二十四史本(一九九七年縮印本)。

13.李善注《文選》六十卷,南宋淳熙八年(公元一一八一年)池陽郡齋尤袤刊本。

14.李周翰、呂延濟、劉良、呂向、張銑等五臣注《文選》三十卷,南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建陽崇化書坊陳八郎刊本。

15.公孫羅《文選音決》十卷,《文選注》六十卷,佚,散見唐寫本《文選集注》。

16.陸善經等《文選集注》一百二十卷,唐寫本殘卷,一九三六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影印本。

17.孫奕《履齋示兒編》二十三卷,清嘉慶十六年(公元一八一一年)長塘鲍氏校刊《知不足齋叢書》本。

18.蘇敕《東坡志林》十二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

19.沈括《夢溪筆談》二十六卷附校勘記一卷,一九三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績編》影印明刊本。

20.龐元英《文昌雜錄》六卷補遣一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初編》本(影印清嘉慶十年張氏輯刊《學津討原》本)。

21.馬永卿《嬾真子》五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22.葉夢得《石林燕語》十卷,一九三七年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23.洪興祖《楚辭補注》十七卷,清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毛表汲古閣刊本,北京圖書館藏本有清王念孫批注。又清同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年)金陵書局重刊汲古閣本,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本有清孫衣言批校。

24.楊萬里《天問天對解》一卷,一九一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景宋鈔本《誠齋集》卷九十五。

25.洪邁《容齋随筆》五集七十四卷,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26.吳曾《能改齋漫錄》十八卷拾遣一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

成初編》本。

27.姚寬《西溪叢語》二卷,明毛晉輯刻《津逮秘書》本。

28.王觀國《學林》十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29.史正志《菊譜》一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30.張滠《雲谷雜記》一卷,清乾隆間浙江重刊《武英殿聚珍版書》本。

31.周去非《嶺外代答》十卷,清乾隆道光間長塘鲍氏刊《知不足齋叢書》第十七集。

32.羅願《爾雅翼》三十二卷序一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33.項安世《項世家說》十卷附錄二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

初編》本。

34.王楙《野客叢書》三十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35.朱熹《楚辭集注》八卷《辯證》二卷,南宋端平二年(公元一二三五年)朱鑑刊本,一九五三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本。

36.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五十六卷,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本。

37.錢果之《離骚集傳》一卷,崔氏鐵琴銅劍樓舊藏宋刊本,一九一七年影印本。

38.周密《齊東野語》二十卷,明崇禎中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津逮秘書》第十五集。周密《浩然齋雅談》三卷,清乾隆中浙江重刊《武英殿聚珍版書》本。

39.吳仁傑《離發草木疏》四卷,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一七八零年)鲍氏刊《知不足齋叢書》本。又,《兩漢刊誤補遣》十卷附録一卷,清同治中真州張氏刊民國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重修印本《榕園叢書》乙集。

40.王應麟《困學紀聞》二十卷,一九二六年傅氏影元刻本。

41.羅大經《鹤林玉露》十六卷,清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泰和蕭氏刊本。

42.陳鵠《西塘集耆舊績聞》十卷,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九三年)長塘鲍氏刊《知不足齋叢書》本。

43.費衮《梁谿漫志》十卷附録一卷,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長塘絶氏刊《知不足齋叢書》本。

44.謝翱《楚辭芳苹譜》一卷,清宣統年間國學扶輪社排印《香艷叢書》本。

45.白璲《湛淵静語》二卷,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一七八一年)長塘鲍氏刊《知不足齋叢書》本。

46.熊太古《冀越集》一卷,明嘉靖刻本。

47.陸容《菽園雜記》十五卷,一九二一年上海博古齋影印清嘉慶間張海鵬輯刊《墨海金壺》本。

48.楊慎《丹鉛雜錄》十卷《續錄》八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49.陳耀文《正楊》四卷,臺北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0.張風翼《文選幕注》十二卷,明萬曆刻本。又《楚辭合幕》十卷,明刊本。

51.李時珍《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圖二卷,明萬暦三十一年(公元一六零三年)張鼎思刊本。

52.趙南星《離騷經訂注》一卷,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刊本。

53.周聖楷《楚寶》四十五卷,清道光十九年(公元一八三九年)刊本。

54.焦竑《焦氏筆乘》六卷《績集》八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55.林兆珂《楚辭述注》十卷,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一六一一年)刊本,一九八六年三月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楚辭彙編》影印本。

56.胡應麟《詩藪》内編六卷外編四卷雜編六卷,清光緒間刊《廣雅書局叢書》本。

57.陳與郊《文選章句》,明萬曆二十五年刊本。

58.汪瑗《楚辭集解》十五卷,《天問初解》一卷,《楚辭蒙引》二卷,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一六一五年)汪文英刊本。又,汪仲弘《天問注補》二卷,萬曆四十六年(公元一六一八年)修版補刻本。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刊本。

59.陳第《屈宋古音義》三卷,清嘉慶十年(公元一八零五年)虞山張海鵬校刊《學津討原》第四十冊,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學津討原》本。

60.屠本峻《離騷草木疏補》四卷,明萬暦刊本。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刊本。

61.吳景旭《歷代詩話》八十卷,臺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乙集六卷)。

62.蔣之翹《七十二家評楚辭》,明天啓六年(公元一六二六年)刊本。

63.沈雲翔《八十四家評楚辭》八卷總評一卷(《楚辭評林》),明崇禎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刊本。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刊本。

64.來欽之《楚辭述注》五卷,明崇禎刊本。

65.陸時雍《楚辭疏》十九卷,明末缉柳齋刊本。

66.閩齊華《文選瀹注》三十卷(孫鑛評),明天啓間刊本。

67.黃文煥《楚辭聽直》八卷,明崇禎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刻清順治十四年(公元一六五七年)續刻本。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清原刊本。

68.方以智《通雅》五十三卷,清康熙刻本,一九九零年北京中國書店影印本。又,光绪六年桐城方氏刻本。

69.周拱辰《離騷草木史》九卷《離骚拾細》一卷,清初周氏聖雨齋刻本,又嘉慶八年(公元一八零三年)周氏六世孫重刊本爲十卷附《拾細》一卷。

70.李陳玉《楚辭箋注》四卷,清康熙十一年(公元一六七二年)武塘魏學渠刻本。

71.王萌、王遠《楚辭評注》十卷,清康熙刊本。

72.錢澄之《屈詁》不分卷,清康熙間斟雉堂刊《莊屈合詁》本;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刊本。又,殷呈祥校點《錢澄之全集.莊屈合詁》本,黃山書社一九九八年八月排印本。

73.高秋月、曹同春《楚辭約注》不分卷,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一六八九年)《莊骚合刻》本。

74.顧炎武《日知錄》三十二卷,臺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5.王夫之《楚辭通釋》十四卷,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一七零九年)刻本,清同治年間金陵書局校刊《船山遺書》本。

76.毛奇齡《天問補注》一卷,清康熙中李螓等刊《西河合集》本。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康熙中刊本。

77.賀寬《離騷箋釋》十卷,清康熙間華天章刊《山響齋别集》本(一名《飲騷》)。

78.賀貽孫《騷筏》一卷,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一八四六年)敕書樓刊《水田居全集》本。

79.林雲銘《楚辭燈》四卷,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一六九七年)挹奎樓刻本。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刊本。

80.黃生《字詁》一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金山錢氏刊《指海》第五集。

81.徐煥龍《屈辭洗髓》五卷,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一六九八年)無悶堂刻本。

82.朱冀《離騷辯》不分卷附《山鬼》一篇,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一七零六年)緑筠堂刻本,一九八六年三月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楚辭彙編》影印本。

83.李光地《離騷經九歌解義》二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一九年)清謹軒刻《安溪李文貞公解義三種》本。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刊本。

84.劉獻廷《離騷經講錄》,浙江圖書館藏傳鈔本。

85.張德莼《離骚節解》一卷,清康熙間讀書松桂林刻本。

86.張詩《屈子貫》五卷,清康熙間孝友堂刻本。

87.王邦采《離騷匯訂》不分卷《屈子雜文箋略》六卷,清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二年)刻本。

88.陳銀《楚辭發蒙》五卷,成書於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一七一零年),失傳,僅見陳

本禮《屈辭精義》所引。.

89.方檠如《離騷經解略》一卷,清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佩古堂刊《集虚齋學古文》附刻本。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刊本。

90.徐文靖《管城碩記》三十卷,清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志寧堂刻本(卷十四至十七爲《楚辭集註》)。又,一九九八年二月中華書局排印點校本。

91.方苞《離騷經正義》一卷,清康熙、嘉慶間桐城方氏刊《抗希堂十六種》本。

92.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六卷《餘論》二卷,清雍正五年(公元一七二八年)蔣氏山帶閣刻本。

93.吳世尚《楚辭疏》八卷,清雍正五年(公元一七二八年)尚友堂刻本。

94.林仲懿《離騷中正》無卷數,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乾隆十年世錦堂刻本。

95.屈復《楚辭新集注》八卷,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弱水草堂刻本。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刊本。

96.顧成天《離騷解》一卷、《楚詞九歌解》一卷、《讀騷列論》一卷,清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刻本。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刊本。

97.姚培謙《楚辭節注》六卷,清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刻本。

98.奚禄話《楚辭詳解》五卷,清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刻本。

99.陳遠新《屈子說志》六卷附宋玉《九辯》一卷,清乾隆十四年(公元一七四九年)慎

餘堂刊本。

100.魯筆《楚辭達》一卷,清嘉慶九年(公元一八零四年)刊《二餘堂叢書》本。

101.余蕭客《文選紀聞》三十卷,清光绪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刊,宣統元年印《碧琳琅館叢書》本。

102.戴震《屈原赋注》七卷《通釋》二卷,《音義》三卷(署名汪梧風,主要採録戴震文字音韻學研究成果),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一七六零年)汪梧風不疏園刻本;又《屈原赋注初稿》三卷,一九三六年輯印《安徽叢書》本。一九九二年六月清華大學出版社排印《戴震全集》本。一九九四年黃山書社排印《戴震全書》本,蔣立甫整理。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中華書局排印本,褚斌傑、吳賢哲點校。

103.邱仰文《楚辭韻解》八卷,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一七七二年)碩松堂刊本。

104.夏大霖《屈騷心印》五卷,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一七七四年)一本堂刻本。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刊本。

105.丁元正《楚辭輯解正編》六卷,一九五四年裔孫丁鵬翥輯印《衡望堂叢書初稿》本第二冊。

106.胡文英《屈騷指掌》四卷,清乾隆五十一年自刻本;一九七九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07.龔景瀚《離騷箋》二卷,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一七九四年)澹靜齋刻本。

108.劉夢鹏《屈子章句》七卷,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一七八九年)藜青堂刻本。一九八六年三月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楚辭彙編》影印原刊本。一九九七年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刊本。

109.牟庭《楚辭述芳》二卷,清乾隆六十年(公元一七九五年)牟氏俗園刻本。

110.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一九八一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公元一八一五年)經韻樓刊本。

111.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清乾隆六十年(公元一七九五年)謝啓昆校刊文瀾閣寫本。

112.桂馥《札樸》十卷,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中華書局排印點校本。

113.胡鳴玉《訂譌雜錄》十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114.陳本禮《屈辭精義》六卷,清嘉慶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二年)袠露軒刻本;又,一九五五年上海出版公司影印《離發精義原稿留真》本。

115.王念孫、王引之《讀書雜志餘編》下,清嘉慶刻本。

116.王念孫、王引之《廣雅疏證》十卷,清嘉慶十年(公元一八零五年)刊本。又王氏父子《廣雅疏證補正》一卷(黃海長、羅振玉輯),戌辰八月(一九二八年)上虞羅振玉廣倉學會印本。

117.胡濬源《楚辭新注求確》十卷,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二零年)長沙務本堂刻本;一九八六年三月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楚辭彙編》影印本。

118.董國英《楚辭貫》一卷,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一八四五年)博川正誼齋刻本


119.張象津《離騷經章句義疏》一卷,清道光九年(公元一八二九年)刻本。

120.江有誥《楚辭韻讀》一卷,清嘉慶十九年(公元一八一四)刊《音學十書》本。

121.朱駿聲《離骚赋補注》一卷,清道光三十年臨嘯閣刻本,又光緒八年臨嘯閣刊印《朱氏羣書》本。《說文通訓定聲》十八卷,清道光三十年臨嘯閣刻同治九年補刻本,一九八三年武漢古籍書店影印本。

122.孫志祖《文選李注補正》四卷,《文選考異》四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123.朱亦棟《羣書札記》十六卷,清光緒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武林竹簡齋刻本。

124.張雲墩《選學膠言》二十卷補遣一卷,一九二八年上海文瑞樓書局、北平直隸書局影印《文淵樓叢書》本(卷十三、十四)。

125.許巽行《文選筆記》八卷《密齋随錄》一卷,一九二八年上海文瑞樓書局、北平直隸書局影印《文淵樓叢書》本。

126.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八卷,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輯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127.張惠言《七十家赋鈔》六卷,清光绪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宏達堂刊本。

128.朱臶《文選集釋》二十四卷,清光绪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涇川朱氏刻本。

129.梁章鉅《文選旁證》四十六卷,清光緒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刻本。

130.胡紹煥《文選箋證》三十二卷,清光緒間貴池剴世珩輯《聚學軒叢書》本。

131.俞槐《讀楚辭》一卷、《楚辭人名考》一卷,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一九零二年)刊《春在堂全書.俞樓雜幕》本。

132.丁晏《天問箋》一卷,清光緒間廣雅書局刻本。

133.翟灝《爾雅補郭》二卷,清光緒十一年德化李氏木犀軒刻本(輯入《木犀軒叢書》)。

134.王闓運《楚辭釋》十一卷,清光绪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成都尊經書院刻本。

135.畢大琛《離騷九歌釋》一卷,清光緒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二年)補學齋刻本。

136.姚鼐《古文辭類幕》七十五卷,清光緒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年)思賢講舍刻本。

137.吳汝綸《古文辭類纂評點》,一九一四年國群鑄一社刊《桐城吳先生羣書點勘》本。

138.孫詒讓《札迻》十二卷,清光绪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刊本。

139.王樹将《離騷注》一卷,清光緒至民國間(一八九零至一九一九年)新城王氏刊印暨聚珍版印《陶廬叢刻》本〔該書爲清光绪間文莫室鉛印本〕。

140.馬其昶《屈賦微》二卷,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刊《集虚草堂叢書》本。

141.曹耀湘《讀騷論世》二卷,民國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湖南官書報局排印本,大阪大學藏本有佚名批校。秋田大學石川三佐男教授贈送復印本。

142.胡輥玉《離騷補釋》,載《國粹學報》庚戌第六年(公元一九一零年)第五冊、辛亥第七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第六冊[總第七十至八十二期]。

143.王國維《海寧王静安先生遣書》四十三種一百零四卷,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零年)商務印書館長沙石印本,一九八三年九月上海古籍書店影印商務印書館本。

144.梁啓超《屈原研究》,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三日演講,收入《飲冰室文集》卷三十九,第十四冊。

145.《章太炎全集》,一九八六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校點本。

146.滲平《楚辭講義》,一九二五年四川存古書局刊《六繹館叢書》本。《離骚釋例》,原栽《中國學報》三期,一九二五年輯入《六繹館叢書.詩類》。《楚辭新解》,一九三四年成都參氏刻本。

147.謝无量《楚辭新論》,一九二三年五月商務印書館《國學小叢書》本。

148.傅熊湘《離騷章義》一卷,一九二四年排印本。

149.劉盼遂《天問校箋》,一九二八年清華研究院《國學論叢》一卷二期。

150.黃侃《文選平點》不分卷,一九八四年六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印黃焯整理本。

151.沈德鴻(雁冰)《楚辭選讀》,一九二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新中學文庫》本。《楚辭與中國的神話》,一九二八年三月《文學週報》六卷八期。《中國神話研究ABC》,署名玄珠,初版年月待查,一九七八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茅盾評論文集》輯入此書,易名《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一九九九年七月,上海古籍出版社《茅盾說神話》,輯入《中國神話研究ABC》、《中國神話研究》、《中國神話的保存》、《神話的意義與類别》、《楚辭與中國神話》、《關于中國神話》、《讀〈中國水神〉等》。

152.陸侃如《屈原》(含屈原評傳、屈原集、附校勘記、古音錄),一九二三年上海亞東圖書館排印本。《屈原與宋玉》,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中國詩史》(合作者馮沅君),一九五六年九月作家出版社排印本。《楚辭選譯》(合作者龔克昌),一九八一年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陸侃如古典文學論文集》,一九八七年一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53.武延緒《楚辭札記》二卷,一九三三年家刊《所好齋札記》本。

154.陳直《楚辭拾遣》,一九三四年《摹廬叢著》石印本,績有增訂,一九五八年寫定,輯入《文史考古論叢•楚辭解要》,一九八八年十月天津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55.徐英《楚辭札記》八卷,一九三五年南京鐘山書局排印本。

156.游國恩《楚辭概論》,一九三零年十月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國學小叢書》初版,一九三九年十二月簡編印行。《讀騷論微初集》,一九三七年一月商務印書館排印本。《楚辭論文集》,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排印本(十八篇,含《論微》九篇)。《屈原》,一九五三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排印本,一九六三年中華書局《知識叢書》本;一九八零年五月中華書局重排本。《楚辭講錄》,一九六二年十月中華書局《文史》第一輯。《離.騷幕義》(主編),一九八零年十一月中華書局排印本。《天問纂義》(主編),一九八二年十月中華書局排印本。《游國恩學術論文集》,一九八九年一月中華書局排印本。

157.聞一多《離騷解詁》二十則,一九三六年一月《清華學報》第十一卷第一期;一九四八年輯入《聞一多全集.古典新義》,上海開明書店印本,一九八二年三聯書店重印。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離騷解詁》全本,源出聞氏初稿,經季鎮淮先生整理校定。《天問疏證》,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三聯書店排印本;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三聯版。《九歌解詁》,《九章解詁》,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天問釋天》,一九三六年一月《清華學報》第九卷第四期,一九四八年輯入《聞一多全集•古典新義》,上海開明書店排印本,又一九八二年三聨書店重印本。《楚辭校補》見《集校》徵引書目。

158.郭沫若《屈原研究》,一九四二年五月重慶羣益出版社初版;一九五六年新文藝出版社輯入《歷史人物》;一九五九年《沫若文集》第十二卷;一九八二年九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印《郭沫若全集》第四卷《歷史篇》。《屈原赋今譯》,一九五三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初版;一九五七年經作者校閲編入《沫若文集》第二卷,一九八一年三月據《文集》本重印。

159.郭沫若等《楚辭研究論文集》,一九五七年作家出版社編印本。

160.衛瑜章《離騷集釋》,一九三六年五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次年修訂重印本。

161.彭澤陶《離騷幃補注》不分卷,一九四三年油印本;《離騷今譯校注與答問》,一九六五年排印本。

162.林庚《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一九五二年上海裳棣出版社初版;一九六二年六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印本;一九八零年七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訂重版。《天問論箋》,一九八三年六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印本。

163.文懷沙注《屈原集》正篇附篇,一九五三年六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印本。《屈原九歌今繹》,《屈原九章今繹》,一九五二年裳棣出版社初版;一九六二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排印新一版。《屈原離骚今繹》,一九五四年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排印本;一九五六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排印本。《屈原招魂注釋》,一九六二年十月中華書局《文史》第一輯。

164.王泗原《離騷語文疏解》,一九五四年八月上海文藝聨合出版社排印本。《楚辭校釋》,一九九零年二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排印本。

165.陸侃如、高亨、黃孝纾注《楚辭選》,一九五六年四月古典文學出版社排印本;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新一版。

166.饒宗頤《楚辭地理考》,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楚辭書錄》,一九五六年香港蘇記書莊印本。

167.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一九五七年六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初版;一九八七年三月天津古籍出版社排印重訂本。《楚辭書目五種》,一九九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訂重印本。《楚辭今繹講錄》,一九八一年十月北京出版社初版;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修訂重版。《楚辭學論文集》,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屈原》,一九八三年六月山東教育出版社《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一卷。《楚辭通故》,一九八五年十月齊魯書社影印清稿本。《屈原赋今譯》,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北京出版社排印本。

168.逯欽立《屈原離騷簡論》,一九五七年十一月遼寧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169.馬茂元《楚辭選》,一九五八年四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

170.沈祖緜《屈原赋證辨》,一九六零年八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排印本。

171.劉永濟《屈赋通箋》五卷叙論一卷補正一卷箋屈餘義一卷,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印本。《屈赋音注詳解》五卷附屈賦釋詞三卷首一卷,一九八三年九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72.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二冊,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第一版,一九八一年第二版。

173.朱季海《楚辭解故》,一九六三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排印正、績編本;一九八零年三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增訂三編本。

174.譚介甫《屈赋新編》上、下集,一九七八年三月中華書局排印本。

175.王運熙等《天問天對注》,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176.錢鐘書《管錐編》第二冊《楚辭洪興祖補注一八則》,第五冊《管錐編增訂》,一九七九年八月中華書局排印本。

177.于省吾《澤螺居楚辭新證》,一九七九年《社會科學戰綫》三、四期;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中華書局影印腠寫本《澤螺居詩經新證》附。

178.詹安泰《屈原》,一九五七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離騷箋疏》,一九八一年五月湖北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179.郭在貽《楚辭解詁》,中華書局《文史》第六輯(一九七九年六月)、第十四輯(一九八二年七月)。

180.蘇雪林《屈原與九歌》,一九七三年初版;一九九二年五月臺北文津出版社照相翻印本。《天問正簡》,一九七四年初版;一九九二年五月臺北文津出版社照相印本。〈〈楚騷新詁》,一九八零年臺北國立編譯館排印本;一九九五年元月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重印本。《屈赋論叢》,一九八零年臺北國立編譯館排印本。

181.缪天華《離騷九歌九章淺釋》,東大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一九七五年九月初版,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修訂初版,一九八四年八月修訂再版。

182.楊胤宗《屈赋新箋》,一九七九年臺灣初版;一九八五年六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再版印本。

183.胡小石《楚辭郭注義徵》、《遠遊疏證》、《屈原與古神話》,一九八二年六月上海古籍出版社輯印《胡小石論文集》本。

184.聶石樵《楚辭新注》,一九八零年八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印本;一九八八年四月第二次印本(有改動)。《楚辭論稿》,一九八二年二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印本;一九九二年四月修訂本。

185.金開誠《楚辭選注》,一九八零年五月北京出版社印本;一九八五年八月修訂重版。《屈原辭研究》,一九九二年六月江蘇古籍出版社印本。《屈原集校注》,一九九六年八月中華書局排印本(合作者董洪利、高路明)。

186.游國恩主編,金開誠補輯,董洪利、高路明參校《離騷幕義》,一九八零年十一月中華書局排印本。

187.游國恩主編,金開誠補輯,董洪利、高路明參校《天問纂義》,一九八二年十月中華書局排印本。

188.程嘉哲《九歌新注》,一九八二年八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印本。《天問新注》,一九八四年八月四川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189.蔣天樞《楚辭論文集》,一九八二年陝西人民出版社排印本。《楚辭校釋》,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90.姜書閣《先秦辭赋原論》,一九八三年九月齊魯書社排印本。

191.徐仁甫《楚辭别解》,一九八四年一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古詩别解》本。又,《楚辭文法初探》,未見,待訪。

192.袁梅《屈原賦譯注》,一九八四年一月齊魯書社排印本。

193.黃壽祺、梅桐生《楚辭全譯》,一九八四年二月貴州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194.湯炳正《屈赋新探》,一九八四年二月齊魯書社排印本。《楚辭類稿》,一九八八年一月巴萄書社排印本。《楚辭今注》,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合作者李大明、李誠、熊良智)。

195.何劍熏《楚辭拾瀋》,一九八四年十月四川人民出版社排印本。《楚辭新詁》,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巴蜀書社排印本(吳賢哲整理)。

196.胡念貽《先秦文學論集》,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排印本。《楚辭選注及考證》,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岳麓書社排印本。

197.董楚平《楚辭譯注》,一九八六年四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98.趙浩如《楚辭譯注》,一九八六年八月雲南教育出版社排印本。

199.《李嘉言古典文學論文集》,一九八七年三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200.陳子展《楚辭直解》,一九八八年二月江蘇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201.蕭兵《楚辭新探》,一九八八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印本。《楚辭全譯》,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江蘇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202.孫作雲《天問研究》,一九八九年三月中華書局排印本。

203.陳俊愉、程绪珂主編《中國花經》,一九九零年八月上海文化出版社排印本。

204.張汝舟《二毋室論學雜著選》,一九九零年三月貴州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205.《俞平伯學術論著自選集》,一九九二年五月北京師院出版社排印本。

206.《浦江清文史雜文集》,一九九三年四月清華大學出版社排印本。

207.章培恆《獻疑集》,一九九三年一月岳麓書社排印本。

208.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一九九六年八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屈騷探幽》,一九九八年五月甘肅人民出版排印本。


《集校》、《集釋》徵引書目互用。



【《楚辭集校集釋》後記】

《楚辭集校集釋》四百萬言,由八位同志合作撰集。《例言》、《徵引文獻要目》,由崔富章負責撰集;《卷首》,崔富章編注,其中《辨騷》集校近二萬言,由單承彬博士完成;《離騷》集校集釋,由崔富章負責撰集,其中“索蒦茅以筵蓴兮”以下由浙江大學周明初教授完成;《九歌》集校集釋,由四川師範大學李大明教授撰集;《天問》集校集釋,由遼寧大學王延海教授撰集;《九章》集校集釋,由浙江大學林家驪教授撰集;《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隱士》集校集釋,由四川大學謝謙教授撰集;《招魂》、《大招》集校集釋,由四川師範大學王啓濤教授撰集;《惜誓》、《七諫》、《哀時命》、《九懷》、《九歎》、《九思》集校集釋,由浙江大學王德華博士撰集。八位同志,身世經歷各異,治學方向不一,爲了一個共同的學術目標,齊心協力,長期合作,數年無間言,實屬難能可貴。文獻整理研究,是没有止境的。就《離騷》篇而論,雖殫精竭慮,反復磨勘,仍然是遺憾多多。個中甘苦,學者自能體味,無須覼縷。我甚至自問:楚辭文獻清理,能否達到理想境界?從理論上推求,理想的彼岸是能够到達的,完美是可望又可及的,惟一的途徑是持續不斷的努力。爲此,我期待着讀者朋友們的批評和鞭策!


浙江圖書館伏力館員,協助做資料輯錄,她是漢初傳《尚書》的大師伏生嫡傳六十九代孫伏伯言先生(抗戰早期參加革命,解放戰争後期南下,歷任浙江省糧食廳長等職務)之獨生女,記此以誌謝。博士生單承彬、王德華、葉志衡、張傳峰、蔡錦芳、周葦風、岳書法,博士後賈海生、張侃同志,先後參加《離騷》集校集釋的資料輯錄、稿件打印、校勘訂補,工作很出色。有這麽多青年朋友與我爲伍,令我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也!


公元二〇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星期日,午正陽光下

崔富章識於道古橋杭大新村寓所



【延伸閱讀】《楚辭學文庫》四卷目錄索引

《楚辭集校集釋》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jixiao_jishi/list.asp

《楚辭評論集覽》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pinglun_jilan/List.asp

《楚辭著作提要》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zhuzuo_tiyao/List.asp

《楚辭學通典》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xue_tongdian/list.asp


---

崔富章.李大明:《楚辭集校集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ISBN:7-5351-3475-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4教師節「引得市」優惠活動

  2024教師節「引得市」優惠活動 https://www.mebag.com/index/Luckyfor_threelives.asp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720545823 緣由: 為擴展引得市使用人數,感念師長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