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20251026《東周貨幣文字構形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1026《東周貨幣文字構形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5786345273287428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製作說明】

電腦隨機看到,順手整理起來的,很快處理好,放上「引得市」。



字列 175

缺字 0

總字列 175



【東周貨幣文字構形研究.提要】

本書旨在討論春秋戰國時期鑄寫於貨幣上的文字構形,利用已知的文字與之分析、比對, 找出它的構形特色。


全書分爲六章,首章介紹前賢在東周貨幣的研究情形,並透過相關的資料,將部分尙未隸 定的文字或是未知鑄行國別的貨幣加以考證;第二至第五章依序討論貨幣文字在增繁、省減、 異化與合文的現象,找出其構形的特色;末章依據第二至五章的討論,將觀察、分析後所得的 結果加以說明;文末附上現今所見的東周貨幣資料,參考學者們的研究,加以區別鑄行的國別。



【東周貨幣文字構形研究.凡例】

一、本文所謂的「春秋時期」,係依據《春秋》所載,由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722年至西元前481年),「戰國時期」從魯哀公十五年至秦王政統一天下(西元前480年至西元前221年)。

二、文中引用的甲骨文資料,據著錄圖書的編號次序;引用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銅器文字資料,據時代先後排列。

三、部分討論的字例,礙於現今所見材料之限制,僅能列出一例說明。

四、若某字具有多種形體結構演變現象,分別於相關的現象中討論。

五、引用的文句,若有不識之字,或是缺一字者,以「□」代替;若所缺之字數不明,以「⍁」代替。

六、引用的金文資料,出自《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爲避免篇幅過大,正文中一律僅列出該器名稱,未加上書名與編號。

七、本文引用的字形,多據著錄專書摹寫或繕寫,或直接採用相關的字書,再以電腦掃瞄放入文中。文中引用的金文字形,部分出自黃沛榮編製之《電腦古文字形——金文編》,器名則據《殷周金文集成釋文》之定名;引用的楚簡帛文字,多據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所繕寫者爲準。

八、本文的注解,採取當頁作注的方式,凡是同一章裡首次出現的專著、學位論文等,悉於引用時註明出版的機關與日期,期刊論文則註明出版日期與期數;其次,部分當頁的注解,因電腦自行排序之故,會將注文移至下一頁。

九、正文中表格的編序,以章爲單位,如(表2-1)即爲第二章「表一」。

十、上古音的資料,原則上根據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所列。

十一、引用之甲骨文著錄專書名稱,除「本文引用著錄甲骨專書簡稱對照表」所列外,悉書以全名。

十二、「本文引用著錄甲骨專書簡稱對照表」: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屯》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英國所藏甲骨集》《英》

許進雄:《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懷》

十三、文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時,仿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體例,對於前輩師友一律只書其名而不加「先生」或「師」字,以便行文。

十四、附錄之〈東周貨幣材料表〉,關於鑄行國別的分類,原則上根據《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與《中國歷代貨赞大系•先秦貨幣》等書所列,並參考相關學者的意見,對於部分無法確知爲某國所鑄行的材料,則依前賢之言,分列於幾個不同的國家。




【使用說明】

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暫時先用網址進入

《東周貨幣文字構形研究》目錄索引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dongzhou_huobiwenzi/list.asp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延伸閱讀】

20220410《先秦璽印陶文貨幣石玉文字彙纂》索引數位化完成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2/04/20220410.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96107998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20251023搶先開箱《戰國中山王國文字新編(一)》

 20251023搶先開箱《戰國中山王國文字新編(一)》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4735925406906177


早上請林文彥老師寫推薦信,相約在老師的「四樓書庫」,聊了三個多小時,老師分享近期編輯「中山王」文字的過程。林老師在印學、古璽釋文隸定與古文研究有許多創見,現在又以知名「中山王文字」作為主題,透過各種文獻書籍,仔細的考察、驗證。


從2024年3月23日開始,今年2月完成《戰國中山王國文字新編(一)》。使用粗細不同的代針筆一字一字的寫出內容,不論是古文字形還是隸定文字,造形都相當的工整精美,如果沒看到「立可白」,觀看者可能都會認為是印刷品。這份資料特別在於,引用最新的釋文,反覆考察,加上其他戰國文字,目前第一冊有150頁,編號從0001~1323。


老師說:「不會出版販售,無償公開分享。」今天拿到「唯一孤本」之後,回家馬上掃描完成,近期會數位化字頭,於「引得市」提供大家檢索使用。


數十年前寫了楚文字字《心經》,之後想再寫中山王文字《心經》,一直擱著,等老師全部編輯完之後,就會有一份「精確」的中山王文字範本可以參用。想起以前買過一本日文版《中国戦国時代の雄.中山王文物展》,也拿出來翻翻,看精美的文物圖錄回味一下。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20251016《張家山漢簡《算數書》註釋》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1016《張家山漢簡《算數書》註釋》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2243452419936632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製作說明】

近期,筆者對《算數書》的內容很有興趣,原始圖版並不是很清晰,所以也想處理「數位摹本」。處理前得先整理好「釋文」,理解簡牘中的重要關鍵詞彙。這就是這次處理的目錄索引的主要原因,雖然全部不到一百列,能夠以詞彙來檢視內容仍是很重要的學習、研究方式。



字列 78

缺字 0

總字列 78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註釋》緒論】(節錄)

《算數書》竹簡於一九八四年初出士於湖北省江陵縣(今荊州市荊州區)張家山二四七號墓中,同出的竹簡有一千二百餘枚。經整理,這批竹簡含:《二年律令》、《奏獻(讞)書》、《蓋廬》、《脈書》、《引書》、《算數書》、曆譜和遣策。它們都是失傳已久的文獻,因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而為世人所矚目。


《算數書》竹簡共一百九十枚,簡長29.6~30.4厘米,寬0.6~0.7厘米。編線三道,上、中、下各一道。全書編成一卷。


文字皆書於竹黃一面。書名《算數書》題於全書首題的一枚竹簡背面,簡的頭端塗有黑色方塊,以為標誌。


題名皆書於竹簡頭端,即位於上編綫以上的部位。一般書作一行,偶有字數較多的則分寫兩行,如`'分當半者"。


少數竹簡的末端記有“王"、"楊"和"楊已讎"、“王已讎",以`'王"、"楊"為多。由於"楊已讎"、“王已讎"明確指出校對者是楊姓和王姓,那末“楊"、“王"姓很可能是校對者的省稱。從字體觀察,全甚是由一人抄寫的。


竹簡使用的符號主要有如下幾種:

勾識∠ (為排印方便,本書中寫作“」"),用作斷句。

在題中數字連續出現時多用以點斷上下句,避免誤讀,如“少廣"題。算題的末尾皆無句讀。

重文號=,表示重複的文字,用於字和句子。簡文中未見合文號的使用,數字的合文均不加合文號,如𠦜 (四十)、t(七十)、t(六十)等。


※無法輸入、顯示字暫時以「t」表示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註釋》凡例】

(1)註釋收錄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算數書》全部竹簡的釋文。

(2)釋文已對竹簡重新綴連。簡文後有整理號,可與書中《〈算數書〉竹簡整理號與出土號對照表》參看。

(3)每簡釋文皆單獨起行。題名頂格書寫,凡雙行者皆抄作一行。題文與題名間空一字,轉行時低題名-字抄寫。無題名的題文低一字起行。

(4)若在竹簡下編線以下寫有文字,如係題文,則釋文連抄;如非題文,則空-字抄寫。

(5)假借字、異體字皆隨釋文註出本字、正字,外加圓括號。

(6)簡文中原有的重文號皆保留,並隨文註出相應的字,並外加圓括號;斷句用的勾識、點改用“」",加於字的右下角。其他各種符號照錄。

(7)簡文中的訛、脱、衍文於註釋中說明。

(8)註釋對《算數書》的算題都依“術"演算,以驗證簡文;對其中的錯誤於註釋中說明。

(9)釋文與註釋所用符號,除前已說明者外,還有:

□ 簡文字跡模糊,不能辨識者,每字一格。

…… 字跡模糊,字數不能確定。

⍁ 竹簡殘斷,不能復原。

〔〕 簡文脱字。

〈〉 簡文錯字。





【使用說明】

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暫時先用網址進入

《秦漢史講義(增訂版)》目錄索引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zhangjiashan_hanjian_suanshushu_zhushi/list.asp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註釋》後記】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的整理工作始於一九八四年九月,竹簡的保護工作亦同時展開。這批竹簡中的《二年律令》、《奏讞書》、《脈書》、《引書》、《蓋廬》、曆譜和遣策先行整理。後因整理小組其他成員工作繁忙,《算數書》的整理工作便交我完成。


《算數書》竹簡的保存狀況並不理想,許多竹簡已經發黑,依靠照片很難辨認字跡。雖經與原簡反復核對,仍有少數文字未能辨識。竹簡的綴連、排序經多次修改,也祇能接近恢復簡書的原貌,而不能如《奏讞書》那樣完全恢復竹簡的捲序。


《算數書》竹簡的綴連和文字的考訂都須通過計算來驗證。限於整理小組編寫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一書體例,不能容納計算、驗證的過程。李學勤先生提議由我另撰小書作為補充。這就是本書寫作的起因。


本書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較可靠的《算數書》文本,並可利用它作再研究。同時對一些古算術語及不常見的字、詞作出註釋,以助讀者閲讀。由於作者學識所限,書中一定會有不少錯誤,尚祈讀者指正。李學勤先生在百忙之中審閲了《算數書》釋文。在編寫過程中武漢大學陳偉先生、北京大學圖書館張玉範女士、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主任瓦格納先生和漢學系圖書館給予了作者許多的幫助。科學出版社胡華強先生、王霞女士為本冉的出版勞神費時、鼎力支持。謹致謝忱。


君中照片由湖北省博物館郝勤建先生拍攝。


彭浩

二〇〇年九月

於荊州博物館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延伸閱讀】

20251014《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校證及相關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5/10/20251014.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1576777542513069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20251014《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校證及相關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1014《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校證及相關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1576777542513069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製作說明】

資料庫顯示避免選單過寬,將原始的目錄標題精簡,謹以「上編」、「下編」二字簡單表示。原始標題係「上編: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校證」、「下編: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相關研究」。


搜尋的欄位,預設執放在「內容」,如果想要查詢「上編」的內容,請切換至「節次」欄位,或者以逐頁瀏覽方式。


「數學」是筆者國中畢業之後就絕緣的學科,對「算術」、「數學」沒什麼興趣,不過對簡牘上有「算數」的內容有興趣,好奇古人如何學習或講解「數學」?


整理這份文獻,有空也會好好讀讀、解除心中疑惑…。



字列 172

缺字 1

總字列 173


RMP檔名: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校證及相關研究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校證及相關研究》序】

我的大學好友吳朝陽先生的歷史學畢業博士論文即將由江蘇鳳凰出版集團出版,定名為《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校證及相關研究》。聽到這個消息,我很是為他高興,這是他繼數學博士論文之後、45歲以後完成的又一篇博士論文。


35年前,在徐遲先生“科學的春天”的感召下,45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春學子相聚於安徽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開始了5年的大學生活。大學畢業後,同學們奔赴世界各地、大江南北,繼續追逐自己的人生夢想。現在,他們或是國內外高校的中堅,或是商界的驕子,或是工業界的精英,或是金融界的大腕。朝陽同學在班上是年齡較小、也比較“另類”的一位。他聰明過人,記憶超群,同學們的學號、生日即使在分別多年後他都能夠娓娓道來。大學期間,在大部分同學忙於數學功課的時候,他卻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覽各種書籍。大學及研究生畢業後,他先是到華僑大學任教,繼而赴美深造,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後在一家美國公司找到很好的工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多年後的重逢卻是我在南京大學數學系的一次訪問,那時他已經回到了國內,成為南京大學數學系的一名深受同學喜歡的教師。更令人驚嘆的是,之後他又在職考取了南京師範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在2011年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


由於歷史知識的匱乏,我無法讀懂他的論文。據他介紹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是1984年出土於湖北江陵張家山的竹簡書,抄成於西漢初年的呂后時期,是比《九章算術》更早的、在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出土文獻。書中的數學包括《九章算術》除了“方程章”以外所有的數學知識。


朝陽同學的這本書分“校證”和“相關研究”兩部分。“校證”部分除了匯集了整理、注釋、研究此書的前驅們的成果之外,還有很多他自己的研究結果,其中有些成果已經在學術刊物和學術網站上公開發表。“相關研究”部分主要內容有兩個小部分。一是數學史部分,這部分首先證明《九章算術》的主要內容是由秦下層官吏使用的數學教材匯編而成,因此斷定它反映的顯然不是當時“數學”的全景。其次在前驅專家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證明《九章算術》包含的數學知識是戰國時期的,把《九章算術》知識的形成年代大大推前。再次是結合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分析,以及在此之上對墨家的重新考察,斷言戰國後期秦的數學主要來自墨家,而墨家數學則是與《幾何原本》同時代而內涵基本相同的演繹數學體系。這個關於墨家數學的斷言有些“駭人聽聞”,但朝陽同學認為它已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二是關於秦的經濟史的研究,主要考察秦的粟畝產以及幾種物價。其中,關於秦粟畝產的考證已經發表於中國經濟史界有很高地位的刊物《中國經濟史研究》。


此書的讀者可能是數學工作者、科學史專家,也可能是歷史學家,相信他們讀後自有對於此書的感受。朝陽同學的經歷,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而不斷追求的過程,也許也會引發我們對人生更多的思考。


葉向東

2014年3月15日晚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校證及相關研究》緒言】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一九八四年初出土於江陵張家山的二四七號漢墓,其抄成年代應在西漢呂后時期。《文物》雜誌在二〇〇〇年發表了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的釋文,二〇〇一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含有全部張家山漢簡圖版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大陸、日本和台灣因此掀起了一個長達數年的張家山《算數書》研究浪潮,許多專家做出了傑出的研究。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的主要整理者彭浩於二〇〇一年出版了《張家山漢簡〈算數書〉註釋》,對該書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釋讀,郭世榮、郭書春、蘇意雯等專家在彭浩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了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的校勘與釋讀工作,鄒大海以及日本張家山《算數書》研究會的大川俊隆等專家也在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研究的不同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截至二〇〇八年,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的大部分算題已經得到了正確的釋讀,對《算數書》與《九章算術》關係的探討在郭書春與鄒大海的努力下得到大大推進,而《算數書》的經濟史料價值也得到了初步研究。


然而,上述關於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的這些研究也存在明顯的問題,一是對一些算題諸專家的解釋各執一詞,瑕瑜互見;二是一些算題的正確解讀分散於各種學術刊物,尚無人收集整理;三是目前尚有多個算題沒有得到正確的解讀;四是一些已經發表的意見雖然正確但論證薄弱,尚不足以服人。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張家山漢簡《算數書》進行新一輪全面校證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〇〇九年開始,岳麓書院藏秦簡《數》書的部分內容陸續在學術刊物上公開,北京大學秦簡《算書》部分相關信息也於二〇一〇年被披露,這給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證資料。這些新出資料對關於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數學知識來源的研究,對先秦我國數學的發展水平的重新估計,對利用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及《九章算術》等數學著作中算題的經濟數據對先秦經濟進行綜合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支持。本書正是在上述前人的研究成果、新出資料以及傳世經典著作的支撐之下,作者對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及相關的先秦數學史及經濟史中的若干問題進行綜合研究的主要結果。


本書第一部分對張家山漢簡《算數書》進行了全面校釋和考證,是關於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最新和最全面的校證著述。這部分的主要工作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對前人的不同觀點進行論證和取捨;二是對前人論證不足但結論正確的觀點進行補充申論;三是對前人誤釋或未釋的多個算題進行詳細考釋。而校註中文字訓詁的充實,岳麓書院藏秦簡《數》書中算題的大量引用,以及藉助計算機對原簡圖片進行處理以幫助辨識簡文,則是本書的三個顯著特點。在這部分研究中,本書對《算數書》中的“景材”、“以景材方”、“以方材置”、“行”、“醫”、“傳馬”、“繒幅”、“斬都”等多個前人誤釋或未能釋讀的算題做出了詳細考釋。對前人無法解讀的“費材”算題,本書釋讀出“賈材”算題的全部文字,因而證明了“買材”算題是一個“勾股”算題。對前人認為算題有誤的“傳馬”、“以景材方”及“以方材費”等三個算題,本書給出了翔實的考證,證明以前學者對這三個算題的解讀是不正確的,這些算題其實沒有錯誤。對缺文過多、前人未能解讀的“行”、“醫”二個算題,本書徵引多種文獻,利用計算機圖片處理,考證出了算題的內容,並給出了合理的簡文補綴。而對前人關於“斬都”、“羨除”等幾何體的誤解,本書也給出了詳細的駁證。此外,本書的古文訓詁和考證也有一些新的收穫,“拏脂”題中“[小厂自]”字以及“少廣”題中“扱”字本字的考證,以及“里田”算題中對“提封”詞義的考證,是其中的三個例子。


本書的第二部分對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岳麓秦簡《數》書及《九章算術》的關係展開了深入探討,對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的性質進行了系統分析,並對戰國時期我國的數學水平給出了新的估計。關於上古數學,數學史研究領域的前輩學者將《九章算術》譽為我國古代數學史上的一個高峰,而把這個“高峰”的時代定在漢代。本書通過對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岳麓書院藏秦簡《數》書及《九章算術》的研究和分析,證明劉徽所言不虛,《九章算術》的確是由先秦遺存的數學殘篇編輯而成,其中的所有數學知識幾乎全部來自於戰國時期。


我國古代數學被認為是“典型的機械化算法體系”,它被認為是隻重視如何進行機械化運算,而不注重抽象概念和理論證明的“東方數學的算法體系”。通過對《墨經》中與數學相關的經文及經說的梳理,以墨家的學術特點以及戰國時期的應用數學水平為旁證,本書認為戰國時代的墨家已經從抽象概念出發,演繹地構建了與西方的《幾何原本》相似的幾何學。充分的證據表明,“演繹主義”的數學在戰國時代曾經是高度發達的,墨家的幾何學成就以及其崇尚的“演繹主義”,才是我國古代數學的高峰,而《九章算術》所代表的主要是戰國時代秦國基層官吏應該掌握的應用數學知識,並非是戰國時期最高數學水平的全部。“典型的機械化算法體系”是秦國官吏所學應用數學的定型化,是秦皇焚書及楚漢戰亂之後倖存的數學,並不代表我國戰國時期數學的全貌。


關於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岳麓書院藏秦簡《數》書及《九章算術》的性質和關係,本書的研究支持并深化了鄒大海、肖燦等學者的結論,證明岳麓書院藏秦簡《數》書及北大秦簡《算數書》確實都是面向低層官吏而“精心編排的教材”,張家山《算數書》是“一本算題匯抄”,它以“簡要”為原則,是“先秦著作或其衍生本的數學方法並結合下層官吏管理的實際而編成的作品”,而其主要祖本是與岳麓書院藏秦簡《數》書相似的某幾種“精心編排的教材”,而《九章算術》與張家山《算數書》和岳麓書院藏秦簡《數》書都有所不同,它不是結合下層官吏管理實際的數學教材,而是一部以漢以前不同性質的數學類書籍為基礎而編成的數學專著,與岳麓書院藏秦簡《數》書相似的某幾種“精心編排的教材”是其主要來源之一,但“方程章”和“勾股章”則另有其源。


根據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岳麓秦簡《數》書及北大秦簡《算書》,本書證明秦人言粟之“石”為“十六斗太半斗”,等同於西漢的“大石”,而秦人之“畝”則是“大畝”。秦人數學著作中度量衡的一致性,為秦的畝產和稅率的考證提供了沒有疑義的數據,避免了前輩專家在引用《史記》、《漢書》等傳世文獻中的經濟數據時對度量衡問題的紛爭。根據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岳麓秦簡《數》書及北大秦簡《算書》中的算題,本章證明戰國時期秦國有很多種高低不同的田稅,而這些田稅的出發點是不同田地的畝產。以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岳麓秦簡《數》及北大《算書》中和算題為根據,本章證明戰國時期秦國官方規定的最高粟畝產為每大畝80鬥,折合每市畝約295市斤,這一數據與傳世文獻中多處秦漢良田畝產的記述相符,也是考證秦國平均畝產的重要出發點。此外,本章以張家山《算數書》為出發點,以岳麓秦簡《數》書、北大秦簡《算書》以及《九章算術》為佐證,並參考傳世文獻以及居延漢簡,對戰國時期秦國粟的畝產、粟價、工價、布帛價等物價進行了考證,獲得了一些戰國時期秦國具體的物價數據。而這些物價數據從側面證明,穩定期的秦國與穩定期的西漢的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因此它們也為考證西漢的經濟情況提供了重要信息。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校證及相關研究》凡例】

(1)簡文據文物出版社《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第83至98頁《算數書圖版》釋讀,參考彭浩等各家研究結果。

(2)釋文中保留原竹簡中重文號、勾識符、黑圓點等各種符號,分別以形似之“=”、“∠”、“.”等釋出。釋文在保留重文號的同時,以方括號[]增插所重文字,以方便辨識文義。

(3)簡文難辨,但依文義可以確定的文字,以〖〗補人。簡文原無,而依文義可確定爲誤脫的文字,以【】號增入。

(4)簡文誤者,原文以小一號字置于()號内,而校改文字以[  ]列于原文字之後。簡文中有些通假或借用字,利于理解簡文的則用[  ]號在原簡文後面註明。

(5)簡文衍而應删者,加圓括號()并以小一號字打印。

(6)釋文以“⍁”開始者,表示竹簡此前殘缺或不可辨,以“⍁”結束則表示竹簡此後殘缺或不可辨。竹簡缺文或文字不可辨者,以“□”表示。因爲手抄漢隸文字大小長短不一,多個“□”所表示的缺文字數未必與“□”個數一致。

(7)爲體現竹簡原貌,釋文每簡單獨分行,簡文之後以圓括號加阿拉伯數字表示原竹簡的編號。

(8)每個算題的最後一個註釋爲全簡的註釋。






【使用說明】

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暫時先用網址進入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校證及相關研究》目錄索引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zhangjiashan_hanjian_suanshushu/list.asp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校證及相關研究》後記】

這本書的原稿是我在南京師範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時撰寫的學位論文,現在呈現給大家的,是這篇博士論文的修改稿。但是,除了一處因誤解文獻而推得的錯誤結論,這次出版並沒有作其他大的修改。也就是說,這本書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原貌。這正是我所希望的,我希望自己學位論文的面貌能基本完整地得到保留。


這篇博士論文完成於2011年底,兩年多來,陸續有許多同行專家給予好評和鼓勵,同時也有專家指出論文的一些缺點錯誤以及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同行專家指出,論文下篇的一些研究和討論缺乏深度,這是非常中肯的評價。然而,這些初步的探討中,有的給出了有可能值得進一步討論的新觀點,有的涉及了有可能值得深入研究的新問題,有的則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或方法。所以,我個人認為它們還是有自己的價值。這,也是我樂意保留論文原貌的原因。


我想在這裡說明,這篇博士論文的一些片斷經過整理、修飾和修改,已經通過學術刊物、學術網站或學術會議與同行專家交流。其中,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算題的校證部份,有《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校證三題》發表於《自然科學史研究》,《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睘材”三題》發表於《數學文化》,還有多則刊登於武漢大學的《簡帛網》。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相關研究部分,則有《秦畝產新考——兼析傳世文獻中的相關畝產記載》發表於《中國經濟史研究》,《秦漢數學類書籍與“以吏為師一以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為中心》發表於《古典文獻研究》集刊,而《戰國數學、〈九章算術〉、墨家與〈幾何原本〉》則參加了“第二屆饒宗頤與華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收人了會議論文集。


這些初步的研究成果,是在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晉文教授等老師們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的。沒有他們的指導和幫助,就不會有現在這本書。而江蘇人民出版社王保頂先生的熱心協助和努力工作,江蘇省重點學科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史項目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秦漢簡牘史料中的土地制度研究》對本書出版的資助,是這本書能夠出版的終極原因。借這個機會,我在這裡對晉文教授、李天石教授等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的老師以及江蘇人民出版社王保頂先生,表達我的衷心感謝。


吳朝陽

2014年4月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延伸閱讀】

20190531《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19/05/20190531_31.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67700771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20251011《秦漢賦役制度叢考》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1011《秦漢賦役制度叢考》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0448523825845621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製作說明】

繼續針對秦漢間「刑徒」相關文獻整理,《秦漢史講義(增訂版)》發布之後,

今日再完成博士論文《秦漢賦役制度叢考》目錄索引。


論文中,有一部份是關於秦代官署人力的研究,讓我們知道哪種人是「月食」那一些人是「日食」…。表5.1 秦代官署人力的組織與構成(127頁)


齊繼偉:「秦簡中的“日食”主要指按日提供的伙食,“日食者”指司空管理下的城旦舂、鬼薪、白粲、徒隸居貲贖債及居官府公食者。秦代“月食者”“日食者”與享有正祿的官吏一併,構成了秦代官署人力的三大群體。」(《秦漢賦役制度叢考》131頁)


國中時期,對歷史沒什麼興趣,現在自己會去找有興趣趣的內容來看。


字列 107

缺字 0

總字列 107





【使用說明】

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暫時先用網址進入

《秦漢賦役制度叢考》目錄索引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qinhan_fuyi_zhidu_congkao/list.asp




【《秦漢賦役制度叢考》摘要】

本文以秦漢賦役制度為研究對象,結合出土簡牘與傳世文獻,從戶等與賦稅徵收的關係、財產稅、《徭律》、《發徵律》、官徒的管理與調撥、官署人力的構成以及簡牘所見“冗”“更”與供役方式等角度入手,分專題對秦漢賦役制度研究中的幾個熱點問題進行考察,並在此基礎上,概述秦漢賦役制度的發展。


秦漢時期已經存在戶等劃分,賦役徵派是戶等劃分的主要目的之一。秦漢戶等劃分經歷了爵位等級到財產等級的轉變,與上述轉變相對應的是,秦漢賦稅的徵收相應地出現了戶賦、以訾徵賦、戶品出錢的變化。戶賦是以戶為單位徵收的單獨稅目,對象指大庶長以下至司寇、隱官等凡立戶者,戶賦既可以納錢,也可以納芻、繭、布等實物。以訾徵賦是按家訾多寡徵收的一種財產稅,對象包括所有吏民。而戶品出錢則是按上、中、下及新、故的戶等標準向全民徵收的一種專項費用。戶賦、以訾徵賦、戶品出錢雖然都是以戶為單位徵收的單獨稅目,但性質均不相同。


秦代已經出現“訾稅”為代表的財產稅,“訾稅”的徵收主要針對從事商業活動的黔首,田畝不在“訾稅”徵收之列。漢初沿襲了秦代“訾稅”的特點,“算軺車”、“算緡錢”實屬“訾稅”稅目徵收的拓展。漢代官、商、地主的“三結合”以及“百姓終莫分財佐縣官”的出現,促使武帝時期原本針對商賈的“訾稅”推及所有的百姓,武帝之後,“訾稅”具有了普遍財產稅的意義。“訾算”不同於“訾稅”,《漢書.景帝紀》所見“訾算”是以“算”為單位的關於居民財產總額的統計,“訾算若干”作為“為宦入仕”的準入資格,借用了“算”這一統計單位的方式。吳簡中的“訾”可能是“訾算”的簡稱,其作為平訾過程中劃分戶等的依據,並非貲產稅。


秦漢時期的“徭”有狹義與廣義的區分,狹義“徭”的對象主要針對黔首,廣義上還包含了“徒徭”與“吏徭”;“徭”從徵發類別上分為“都發”和“縣請”,“都發”指中央、內史及郡一級派發的徭,“縣請”指通過縣的請示,經上級批覆的徭。“徭”的內容具體包括御中發徵、傳輸委送、載粟、邑中事等活動。“徭”的實施均需經國家的批覆,縣的統籌管理,具體執行由尉史、鄉吏等負責。“更卒之役”不同於“徭”,但廣義上又屬於“徭”的範圍。“更卒”由“尉曹”掌管,而“徭徒”的掌管部門為“戶曹”。“徭”的年齡段是在15 歲到免老之間,“月為更卒”則是從傅籍後算起。秦漢時期,無論常規性的徭或臨時性的徭一般由“更卒”優先承擔,在人員不足或事急的情況下才會另外“興徭”。“徭”與“更卒之役”構建了秦漢勞役的基本內容。


秦有《發徵律》,“發徵”的本義指國家強制並無償徵聚民力、物力。狹義上,“發徵”的內容包含徭、戍及物資調撥等與調發徵行相關的事宜;廣義上,還包含“吏徙官當論”的轉接及縣官付受事務的管理。秦代《發徵律》與《徭律》《戍律》的內涵各有主旨,又互為補充,三者為並列關係。漢初《興律》的生成是圍繞“興”的內涵而集諸多事類內容的結果,將張家山漢簡所見《二年律令.興律》與秦簡《發徵律》的相關內容作比對,推測漢代以後《發徵律》很有可能已被《興律》所取代。


秦代“月食者”包括“庶人在官者”及部分刑徒。具體來說,則包含佐史以下的小吏,庶人在官服役者(郵人、士卒)以及擔任僕、養、走、牢人等一類的低級職役者(隸臣妾、司寇),屬於“府史胥徒”階層。“日食者”指司空管理下的城旦舂、鬼薪白粲、徒隸居貲贖債及居官府公食者。秦代“月食者”“日食者”與享有正祿的官吏一併,構建了秦代官署人力的三大群體。秦代“官徒”又稱“官徒隸”或“縣官徒隸”,對象包括倉管理下的部分隸臣妾及司空管理下的城旦舂、鬼薪白粲等刑徒。吏民居貲贖債和司寇不在官徒概念的範圍。郡監管官徒的分派及調撥,具體由御史、執法負責,御史及執法指導司空和倉,依據官徒的年齡及身體狀況等條件,按照甲乙丙及數字,依次編序,並據所給勞役內容的劇易程度依次分派,接收部門不能再隨意調配。秦朝統一之後,勞動力需求緊張,“徒少及毋徒”以及“戍卒給徒隸事”可能成為當時一種普遍存在的情況。


岳麓秦簡“內史倉曹令甲卅”規定了黔首居貲贖債、徒隸、居隱除等諸作縣官者,官府要將其勞作的情況按日分條記錄,並上呈縣廷。將“內史倉曹令甲卅”的規定與里耶秦簡所見各類“徒作簿”的內容及上呈記錄對照,可知秦代“徒作簿”除了有“日簿”“月簿”及“年簿”的區分,還有正本與副本的區別。縣屬機構製作並保留正本,副本移送縣廷,由縣廷按日校驗,並按月匯總。簿籍上呈的方式依據縣屬機構距離縣廷的遠近,呈報的頻率、日期、地點有所不同。秦至漢初的出土簡牘及傳世文獻中多有將“冗”“內”“穴”三字誤釋,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簡56“.蜀守讞:采鐵長山私使城旦田、舂女為䕊,令內作,解書廷,佐恬等詐簿為徒養。”其中,“令內作”當改釋為“令冗作”;《置吏律》簡217:“吏及宦皇帝者、中從騎,歲予告六十日;它內官,卌日。”“它內官”應即“它冗官”;北大漢簡《蒼頡篇》簡71:“律丸內戍”應改釋為“律丸冗戍”。據此,可以確定城旦舂、鬼薪、白粲不在秦制“冗作”的範圍。


秦漢“踐更”不限於徭戍,除城旦舂、鬼薪、白粲等刑徒常役無番外,上到一般民眾、樂人一類的官府職役者、部分吏員,下至司寇、隸臣妾均有以“踐更”的方式服役。“更隸妾”是隸妾的一部分,類似於唐代“有工能官奴婢”,指“工隸妾”“謳隸臣妾”“書史隸臣”等一類有特殊技藝(或在官府承擔某項專職)的隸臣妾。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史律》所見“更數”指“番上”吏員的履職等級、年資,不應與更卒的“踐更”相混同。更數達到一定級別後,既可以作為仕進、擢升的依據,又可以據此享受一定的優待。松柏漢墓47 號木牘所見“更數”指更卒分組服役的班次、批次,其數值大小可能受服役所在縣的徭役多少、距離遠近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關鍵詞:岳麓秦簡;里耶秦簡;張家山漢簡;賦稅;徭役;律令



【《秦漢賦役制度叢考》致謝】

四年的時間稍縱即逝,還沒來得及細緻體味,或者說,學業上才有“初識門庭”之感,突然就被告知即將畢業,所以,現在要我做一階段的總結,竟然有些措手不及。坦白地說,我從不曾想自己的博士學業會如此順利,甚至起初是有做延期的打算。因為,四年前的自己,除了對學術茫然無知外,論文的寫作幾乎是毫無章法。如果非要算上一點學術積累,本科及研究生階段對於《史記》、《漢書》及《資治通鑒》的選讀,大概也稱不上值得“誇耀”的資本,因為這些對於秦漢史學習的入門來講也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在此之前,我甚至沒有經歷過一個比較完整的學術訓練。而對於我這樣“半吊子”的學生,能通過博士審核制被恩師於振波先生接收,現在想起來,都覺得驚喜而意外。


入學之初,我原計劃是做吳簡研究的,博士申報計劃書也是如是的寫,只是題目現在已經忘得一干二淨。記得第一次去勝利齋見於老師,於師就囑咐我通讀前四史,要我看基礎史料。既然要做吳簡,鑒於我基礎又差,那就先從秦漢基本史料的研讀做起吧,《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加上於師列的秦漢簡牘資料的一些書目,我的博士一年級學習幾乎都是圍繞這些書目展開的。博士期間的專業課總共兩門,其中,於師開設的是秦漢史專題課,內容是帶領我們讀原簡,研讀的資料包括睡虎地秦簡、岳麓秦簡及張家山漢簡等法律文獻;陳松長先生則給我們開設簡帛學概論課,講稿是以李均明先生的《簡牘文書學》為主,另外我還選修了陳先生的《說文解字導讀》課程。除此之外,師門組織的讀書會是每星期都要準備的,研讀的內容是《唐律疏議》。算起來,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絕大多數時間都花費在秦漢史基礎史料的研讀上。博一結束後,我對秦漢簡牘及相關領域的興趣日漸濃厚,而大量的秦漢簡牘資料的公布又著實讓人目不暇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我既不具備將研究視野下延的能力,也沒有這種強烈的願望,吳簡研究的計劃因此擱淺。


由於之前對朱紹侯先生的《軍功爵制考論》和於師的《簡牘與秦漢社會》有過細緻的研讀,加上一年級階段又較多的關注高敏、王彥輝、楊振紅、臧知非等先生的著作,戶籍、名田制、二十等爵制等問題集中構成了我學習的興趣所在。博士二年級春季,我有幸以《秦漢時期的戶籍等級劃分研究》為題成功申請到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因為之前已對此領域有過一定的積累,隨之很快撰寫了《秦漢戶籍等級劃分考略》、《秦漢“訾稅”補論》以及《也說漢代“訾算”》等論文,恩師於振波先生是秦漢經濟史研究方面的專家,其以獨到的見解、縝密的思考常給予我極大的輔導,論文中的很多觀點和論證多傾注了恩師的心血。於師見我在秦漢賦役制度方面有頗多興趣,於是建議我博士選題可定秦漢賦役制度相關的研究,並一再鼓勵我。而眾所周知,秦漢賦役制度研究難度很大,想要在其中有所突破,沒有十足的準備以及足夠材料的支撐,很難有所深入。就當時來看,自身知識儲備的有限,史料的零散,都是論文撰寫所要面臨的一大難題。開題之初,於師就曾告誡,論文的撰寫,與其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談,不如選擇幾個問題點作細緻、深入的研討。題目最終是由於師擬定的,而以“叢考”綴題,即有此方面的考慮。


在確定選題方向後,最先要做好的工作就是研讀相關學術成果及文獻資料。第二學年結束後,我已初步撰寫了近四萬字的研究綜述,並開始對個別問題嘗試探討。值得一提的是,博士期間又正好趕上岳麓秦簡第四卷、第五卷的整理,結合出土秦代法律文獻的最新資料,利用前期對相關選題資料的收集和掌握,我在研讀以上新資料的過程中能夠相對較快地發現問題,並著手以單篇論文的方式逐一攻破,每完成一篇論文,即送於師審閱、斧正。博士四年的時間,這樣的工作日復一日,論文最終完成的同時,也相應完成共計十餘篇期刊文章的發表。現在將這些文章的原稿逐一翻閱,裡面無不密密麻麻的全是於師的批註,小到字詞標點,大到材料論證,於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對我的論文進行輔導,但很多時候,他自己的課題卻要因此擱置。此外,在學習方法上,先前對於前四史的溫故,以及將睡虎地秦簡、岳麓秦簡等法律文獻與裡耶秦簡等地方行政文書的對讀,也令我受益匪淺。常言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學術研究工作向來是很清寂,沒有捷徑可走,若非適才適性,很難有所成就,而我恰是那類坐不住的學生。有時轉念一想,博士入學之初,總想著向老師討要題目,急於求成,若非於師壓著我的性子,處處強調要我多讀書,恐怕現在的我仍是一事無成。我想當初這樣的安排,除了與我薄弱的功底有關外,或許先生是知道我治學道路上性格的這一缺陷。記得2018年10月,我曾有幸跟隨於師參加第十五屆秦漢史年會,與會期間,我與先生同住,每天早上六點,先生便起身讀《後漢書》,後來得知,這已經是老師第四次通讀前四史。於師的教誨多是以身作則,無論治學還是為人均是如此,老師篤實、嚴謹、謙遜、勤奮的品質,始終影響著我們,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概說的就是這樣吧。


如果說,嚴師如父,那麼師母車今花女士則如慈母一般,給予我們生活上的關愛和照顧。還記得博士第三學年,原定秦漢賦役制度的選題內容只進行到一半,其中幾處難題一度讓我產生換題的打算,再加上,當時寫了幾篇與論文選題不相干的文章,因為文章的幾處論證我還頗為得意,沒想到下午師生見面會,從沒見過老師如此的生氣,於師先是問我論文的進度,在得知是因我覺得經濟史難做而有換題的想法後,隨之便將我痛罵一番,後來的三天時間裡我幾乎如坐針氈,若不是師母後來從中解釋,有時候真不知道會“挨罵”幾次。除了學習方面的督促,師母也常囑咐我們:要注意休息、不要熬夜。但凡遇到假日,她還常帶些自己做的吃的給我們。四年以來,師門之間,毫無芥蒂,有如和睦的大家庭,也正是這些關愛和照顧,不斷激勵我們前行。


另外,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還要感謝湖南師範大學鄒水傑先生,岳麓書院陳松長先生以及王勇先生的幫助。尤其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絕大多數篇章的內容同時經鄒水傑先生、王勇先生的批正,兩位先生在秦漢政治史、經濟史等研究領域各有所長,本文在修改過程中對兩位先生的意見多有採納,先生們的垂愛與教導,學生對此感激不盡;此外,同門蘇俊林先生、朱錦程先生也在論文的修改以及生活上多給予幫助;武漢大學何有祖先生、謝坤先生、尉侯凱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凌文超先生、莊小霞先生,西南大學周艷濤先生也曾在不同方面給予我幫助;論文開題及答辯過程中,陳松長先生、楊振紅先生、鄔文玲先生、張春龍先生、肖燦先生、許道勝先生曾給予論文專業的指導,在此一並致謝。最後,還要感謝我的家人對我的關愛與包容,同時也要感謝同門及書院的諸多師友對我的照顧,正是由於你們,才促使我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延伸閱讀】

20190531《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19/05/20190531_31.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67700771


20251011《秦漢史講義(增訂版)》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1011《秦漢史講義(增訂版)》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0372810850497597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製作說明】

製作索引也是筆者順便「讀書」的方式。有句成語「論斤估兩」,比喻「斤斤計較」原來還有黃金用「斤」來計算的時代…


作者說:「西漢朝廷經常賞賜黃金,動不動就是幾十幾百乃至幾千斤。到了東漢突然間就少了,整個東漢朝廷在歷史記載中的用金量還不如西漢武帝一朝的三分之一,而且還出現了一個現象,黃金和其他貴金屬都由稱「斤」而改稱「兩」,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我們論黃金論白銀都是論兩,「黃金萬兩」。但是秦漢時代黃金往往是論斤的,這就在經濟史上留下了所謂的漢金消失之謎。(《秦漢史講義(增訂版)》308頁)




【使用說明】

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暫時先用網址進入

《秦漢史講義(增訂版)》目錄索引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qinhanshi_jiangyi/list.asp




【自序 從「周秦之變」到「漢魏之變」: 我的秦漢史教研】

1995年我經張豈之先生介紹,到清華大學歷史系任教授◦清華歷史學本來名氣很大,但1952年院系調整後變成蘇聯式的工科大學,這門學科在清華就中斷了。我到清華時,該系恢復創設未久,主要人員都是原社科系中國革命史和近現代史基礎課教師◦所以,那時系裏搞過中國古代史教研的,基本就我一人。當時歷史系還沒有招收本科生,我除了帶過兩屆研究生外,主要是開設全校性的中國社會經濟史和農民史選修課。到了世紀初歷史系開始招收本科生,上面也要求開設「成套的」歷史系專業課,包括中國古代史的各個斷代史專業課。當時歷史系已經有了唐宋明清的教師,但仍然沒有秦漢這一「斷代」的專家,所以上面就要求我來「補缺」,開設秦漢史專業課◦這樣一直到2009年侯旭東教授入職清華、我向他交棒為止,我在清華大約教授了七八年的秦漢史課程。這本講義的雛形就是那個時候形成的。


在中國傳統史學的「二級學科」分類中,我是屬於「專史」而非「斷代史」出身的◦研究生時期跟隨趙傭生先生治土地制度史和農民戰爭史,當時的重點也放在明清這一時段。20世紀90年代我主要研究的是農民史和農村改革問題。秦漢史本不是我的專業方向,但是在我的學術生涯中曾經多次「聽從組織安排」去從事並非我「專長」的工作,比如參加陝西通史項目承擔宋元卷和這次去教授秦漢史,這倒也並不全是出於「集體主義」或「團隊精神」的考慮。因為我本身興趣比較廣泛,而且在專史研究中也涉及過這些時段,覺得還是有一得之愚可以貢獻,或者更不客氣地說,對該「專業」中流行的一些看法也有些不吐不快的意見,所以還是r義不容辭」或者說是「趣不容辭」地接受了。


我們這一代史學工作者是從所謂「五朵金花」的時代過來的。由向達先生首創的「五朵金花」之說,指1949年後中國史學界集中討論的五個問題:古史分期、土地制度、農民戰爭、資本主義萌芽和民族融合◦這些討論具有眾所周知的意識形態背景,但即使在這個範圍內也未必一直能夠自由討論,在「文革」時期一度萬馬齊喑、「五朵金花」之後,改革初年又重新綻放,並且發展到最高潮。而隨着思想的進一步解放,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五朵金花」討論就已經不再是史學研究的主流◦但是如今回頭看,這種史學作為五四以後傳入的「新史學」中最有影響的一支,在其演變成經學化、神學化的「官史學」之前,曾經確實帶來了中國史學的一大進步。至少在兩個方面,它的突破和後繼影響是不可否認的:第一,它把中國歷史納入了全球化的視野,突破了傳統史學除了大中華就只有「四夷傳」的狹隘眼界。第二,它打破了單純敍述王朝興衰、鋪陳人事,而不作制度分析的模式,尤其是打破了「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的傳統「斷代史」格局,而把制度邏輯、社會演變作為歷史的主線。我以為,我們的思想解放,在摒棄經學化、神學化、官學化的同時,當然不應該再回到「二十四姓家譜」的模式去。如果考慮到當年「新史學」還可以出現《十批判書》這樣的作品,「官史學」就一度只能歌頌「千古一帝」,即便後來學界「革命」而回歸「保守」,淡化意識形態而轉趨西方「學術前沿」,還是盛行「子路頌秦王」與新瓶裝舊酒,就能夠感到一種深深的遺憾。


我早年所治的土地制度和農民戰爭史屬於典型的「金花」史學,而在這派史學無法迴避的「古史分期」問題上,我當時持明確的「魏晉封建論」觀點,視秦漢為「前封建」古典(我從不用當時流行的「社會」概念),因此發表過若干以秦漢橫向比較羅馬、縱向比較隋唐的考證著述。在調入清華前,我在陝西師範大學還開過「古代社會形態學」和「封建社會形態學」兩門選修課。即便20世紀90年代以後,「世道與心路」都已發生重大改變,我現在的研究早已不再是「金花」模式,也不再以社會形態的概念分析周秦、漢魏之別,但至少在上述兩個方面,當年新史學的影響是不會消滅的。我後來使用的「大共同體」與「小共同體」等概念,也明顯帶有當年新史學的烙印。所以在清華開設秦漢史課時,這些學術經歷便起了很大作用,使我的秦漢史課程與一般「斷代秦漢史」有很大區別。


我假設學習秦漢史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通史階段的秦漢史知識,沒有必要花時間再講一遍這四個王朝(我認為前後漢完全是兩個王朝,中間的新朝亦非「僭逆」,秦應為四個朝代)的興衰概要,所以絕大部分課時都用來討論這四朝的制度和觀念演變◦尤其是分析「周秦之變」和「漢魏之變」。前者要講清楚中國是何以從「三代」帝制的,這對此後的中國產生了怎樣的深層次影響。而後者則要說明這一由四個王朝組成的「第一帝國」如何發生了不同於一般王朝更替的深刻危機,導致秦制後來發生了不同於一般所謂「合久必分」的長時段紊亂,但周制卻復興無望,最終在經歷數百年「中間期」後又走向了秦制框架下的第二帝國。換句話說,我不想花時間給學生講一套「四姓之興亡」的故事,只想在有限時間內梳理一下中華第一帝國時期的「世道與心路」,以給今人提供進一步思考的津樑◦我一向認為,中華文明數千年,最深刻的變化就是走進帝制的「周秦之變」和走出帝制的「三千年未有之變」。而且對兩者的認識緊密相關。對前者認識的深淺,關係到後者的成敗;對後者的體驗亦能加深對前者的理解。而在這兩者之間次一等的變化,就是所謂的漢魏之變了。如果本書能夠促進人們對這些變化的討論,我的願望就達到了。


我在清華講授秦漢史雖然年頭不算很長,但當時「超星圖書館」做了全程視頻錄像,據說流傳甚廣,至今海內外仍有不少受眾。當時只是做了課程PPT,並沒有成書的講義。後來我不再講授這門課,也沒有想到要出版講義。但是,近年來好幾位有心的讀者卻分別根據課程錄像,整理成幾個不同版本的全文本惠寄給我,並與書界的朋友一起,極力鼓動我出版。浙江財經大學的劉志先生還花了大量時間校對引文,去除語病,劃分章節。他們的熱心和奉獻令人感動,也使我覺得出這本書不僅有它的價值,也還要對得起學生、讀者和聽眾朋友們的厚愛。


當然,從我過去寫的秦漢相關論文,到課程開設期間乃至視頻傳播中,各種評價也都存在。贊同的聲音就不說了,批評的意見林林總總,常見的就是說我的秦漢史不合常規,有「以論代史」的色彩。對此我這裏做一點回應:


過去我們的史學界有過「論從史出」還是「以論帶史」的爭論◦改革時期由於對過去史學官學化的不滿,「論從史出」受到肯定,而「以論帶史」譏為「以論代史」。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實際上,那時用以「代史」的論其實只是一些由「信仰」而未經論證的理論教條,而把中國歷史削足適履地塞進教條編織的框框裏,還要不斷根據上面的需要而改變敍事(比如因「十批不是好文章」的指示而對赢政先生從大批到大讚),這固然不是合格的「史」,但難道這能叫「論」?其實這種思維不改變,即便換了一套意識形態氛圍,比如不再講「五種社會形態」而改為追隨「國際學術前沿」的「後現代理論」,或者從「反傳統」變成「頌傳統」的「保守主義史學」,那種「教條多而論證少」的弊病也還是存在的。


我們講「史」和「論」的關係,其實就是史料和史論的關係,更一般地說其實就是論據與論證的關係。不光是史學,任何一種實證研究,即既非文藝創作也非單純的價值弘揚,而是一種以事實判斷和邏輯推斷為基礎、講究知識增量的研究,無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是「人文學科」,都是論據和論證的結合◦無據而論,固然是不着邊際的空言,有據無論,也會變成不知所云的廢話。有人說「史料就是史學」「有幾分史料說幾分話」,我是不同意這些說法的。史料不等於史學,就像數據不等於數學、實驗室不等於科學家一樣。但要強調的是:論證是一種自己的合乎邏輯的思維,它不等於引述理論。我們看過去「金花」時代的某些著述,往往看起來也是旁徵博引,不僅史料要「掉書袋」,理論更要「掉書袋」。一篇文章幾十個註,史料引證不多,「經典作家語錄」引證倒是不少。有人說這是「以論帶史」,有人嘲曰「以論代史」◦其實這並不是「論」多了,而恰恰是「論」極其貧乏的表現。史學不是神學,也不是經學。離開經典作家,你就不會思考了?


說實話,我受「經典作家」影響也很深。但是除了某些事關知識產權的前人具論外,我是不主張理論上掉書袋的。我的論證主要是自己的思考,當然思考並非憑空,接受各種啟發非常重要。除了「經典作家」的啟發,我認為現實生活的啟發其實是不可少的。例如本書中關於商鞅「壞井田」究竟是國有化還是私有化的問題,關於「鄉舉里選」是怎麼回事的問題,等等,我的一些新見其實都來自生活經歷。看到青川秦《田律》,就使我想起親身經歷過的「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而我關於小共同體具有「溫情的等級制」的看法,除了「經典作家」的啟發,其實也來自常識。我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很多問題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而是「大人物忽視常識卻迷信教條」造成的。當然常識不一定對,「證偽常識」往往是重大科學發現的突破口,哥白尼就是把「太陽東昇西降,顯然圍着地球轉」的常識證偽,而開創了近代天文學◦但是常識可以證偽,卻不能無視。實證研究者哥白尼和一個無視常識而高叫「太陽就是從西邊昇起」的妄人,根本區別就在於此。


當然,研究歷史要靠史料,史料的書袋必須得掉◦但是秦漢史在這一點上也不同於其他「斷代」,因為這一時期存世文獻較宋明以後要少得多,沒那麼多書袋可掉。這一時期的研究比近古時期更加倚重考古,但考古資料與文獻相比恰恰是「不自明」的,其意義更加有賴於論證◦再就是秦漢史既然很難發現新史料,對前人研究推陳出新就更重要,而與「多一分史料多一分話」相比,對前人研究無論推陳還是出新,也更需要論證。所以秦漢史研究相對於宋元明清而言,其實就是一個論據相對有限、而更倚重論證的領域。當然,作為一個並非治「斷代史」出身的學人,我在秦漢史方面的論證對不對,還是要敬請方家賜正。


這本書在朋友們的催促和鞭策下,以劉志先生整理的《秦漢史》課程實錄視頻文稿為基礎寫成。但從課程錄製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大約近20年,期間秦漢史研究,尤其是考古資料又有了長足的進展。尤其是張家山竹簡《漢律》的發表、里耶秦簡的發現,以及隴東秦西早秦遺址的發掘,都有重大價值,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我當年授課時這些都還沒有。我歷來主張舊作再版一般不修改,以保存寫作的「時代坐標」。但是這本書不同。一是它過去未出版過,是作為新書出版的。二是當初作為講義是面對學生,現在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讀者,對學生我應該給他們以與時倶進的知識,而不是提供一個「時代斷面」而已。當年授課時,我的講義是每年都要修改的,現在出書也應該如此。所以這次成書我做了較大的修改補充,篇幅也比視頻記錄稿多了近一倍,至於成效,就期待讀者的批評了。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延伸閱讀】

20250808《秦漢交通考古》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5/08/20250808_8.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7294138719573460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20251010《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1010《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0048785288852506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製作說明】

今年8月8日曾製作《秦漢交通考古》目錄索引,今天處理比較早出版的《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當中可能會有些重複的地方,也一定有能相互補充的。


除了目錄的標題詳細索引製作,也包含「插圖目錄」,預設再「內容」欄位中。如果輸入「圖」,就會把書中所有圖版目錄羅列出來。


文字解說搭配各種圖錄,很好讀,看著看著就進入了二千年前的秦漢世界…。



字列 265

缺字 0

總字列 265



【《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序】

中國歷史上的交通運輸,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術課題,很早就有人著手研究。僅以專著而論,1923年已經有王倬的《交通史》出版,但這本書和1928年印行的袁德宣《交通史略》一樣,內容過於簡單。1937年,白壽彝先生的《中國交通史》作為商務印書館《中國文化史叢書》之一出版,賅括扼要,不愧為這一領域大輅椎輪之作,交通史成為一個學科分支於是奠立。此後交通史的研究多向專題發展,有不少學者從事,但有分量的論著還不很多,若干重大問題懸而未決。


交通史一般被認為是經濟史的組成部分,近年出版的各種書目都是這樣分類的。實際上交通史作為一個學科分支,牽涉的方面很廣,不止與經濟的種種內涵,如農業、工業、貿易、賦稅等等息息相關,和國家政治組織、文化傳播、民族關係、對外的交往,也無不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繫。所以對交通史的探討會對整個歷史文化研究起重要的推進作用。


中國的交通事業發軔甚早。《史記•夏本紀》載,夏禹“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樺(類似釘鞋的防跌用具),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這種傳說反映了遠古時期交通的開闢。殷周時期,交通逐漸發達,舟車所至,範圍已很廣泛。到了漢代,全國的交通網基本齊備。過去,史念海先生撰有《秦漢時代國內之交通路線》一文,原刊於《文史雜誌》三卷一、二期,1991年又收入《河山集》四集。這篇論文開宗明義便說:“西漢建國,歷年四百,瓜瓞綿延,無與倫比。其提封所及,東起遼海,西迄流沙,南逾五嶺,北際朔漠,疆域之廣,規模之宏,不惟為後世人士所樂道,抑且為吾民族活動之基礎。此偉大之帝國所以能歷久而不隳者,固賴其政治之優良與夫制度之精密,然其時交通之發達要亦其一因也。”文中還說明,“贏秦傳國雖僅二世,然其統一宇內則開兩漢之先路,而典章制度又多為劉氏所遵循,故秦漢二代似若各為起訖,第一考其帝國之素質,固仍先後一貫而不可強事區分者也”。秦人兼並六國,完成中國的再統一後,對全境交通曾有許多建設和規劃,漢代規模宏大的交通系統即沿之而形成,為後世交通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本格局。秦漢交通史研究的重要性於是可見。可是,儘管如此,長期以來在秦漢交通史方面一直沒有較為詳細系統的專著,實在是學術界的憾事。現在,這一缺憾已經由王子今同志的這部《秦漢交通史稿》補足了。


王子今同志現在中央黨校任教。他原來出身於西北大學,如所周知,西大歷史系夙以秦漢史研究著稱。記得30年前,我隨侯外廬先生去西大參加校慶,侯先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任西大校長,以老校長的身份返校,受到學校上上下下的歡迎。在歷史系舉行的歡迎宴會上,我見到各位教授,如陳登原、冉昭德、馬長壽、陳直、黃暉等先生。他們在學術上各有專精,然而都對秦漢史多有貢獻。西大成為秦漢史研究的中心之一,洵非偶然。經過“文化大革命”時期,歷史系老成凋謝。1980年我再到西大,上述幾位之中僅存的陳直先生,剛好在約定與我重見的時候過世了,使我哀痛無已。堪稱大幸的是,系中多年來培養了不少中青年學者,繼承秦漢史研究的統緒,發揚光大,作出了大量新的成果。王子今同志正是其間的一人。


西大的秦漢史研究傳統,以深入全面為特點,注意文獻與考古結合,社會和思想並重。王子今同志在這樣的訓練背景下,就秦漢歷史、文化的諸多方面,分別深入探索,所撰論文多篇,不僅學風踏實,而且富有文采。秦漢史這片園地,本已為好多代學者開墾耕耘,要想別開生面,殊非易事,王子今同志卻能獨具隻眼,選取秦漢交通史這個專題,廣徵博引,條分縷析,運用新的方法,提出新的觀點,又沒有故意立異之處,確實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學術著作。我認為,研究秦漢史的,研究中國交通史的,以及關心古代歷史和文化的所有讀者,都能從這部著作獲得裨益。特別是書內提出的不少問題和線索,會使讀者有所啟發,絕非僅僅羅列史實而已。承王子今同志命我寫一小序,欣愉之餘,謹志數言如上,望讀者指正。


李學勤

1992年7月於北京昌運宮



【使用說明】

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暫時先用網址進入

《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目錄索引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qinhan_jiaotong_shigao_zengding/list.asp



【《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初版後記】

當我作為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77級學生,剛剛步入社會科學研究之門時,已開始注意中國交通史研究的若干課題。自1982年初起,在林劍鳴教授指導下以秦漢史為研究方向攻讀碩士學位,確定學位論文題目為《論秦漢陸路運輸》。論文寫作、修改直至通過答辯,又得到陝西師範大學史念海教授,西北大學張豈之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學勤研究員、田昌五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方詩銘研究員、劉修明研究員的指教。為取得第一手資料,在陳直提倡的重視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相結合的學術原則指導下,我曾隻身騎自行車越秦嶺循丹江進行古武關道實地考古調查。畢業之後,仍以相當多的精力從事秦漢交通史的研究,又曾對子午道、灙駱道、直道等古代道路遺跡進行數次考古勘察。在進行這一工作時,西北大學周蘇平博士,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焦南峰副研究員,陝西省文物保護技術中心張在明副研究員、秦建明副研究員曾與我共同經歷艱難險阻。他們的熱誠幫助,是我永遠難以忘懷的。在古道路遺跡實地勘察過程中,西北大學李之勤教授、李健超教授曾經提出過指導性的意見。


本書初稿於1992年3月完成。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林甘泉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劉景錄教授審讀了書稿,提出了重要的意見。改定的二稿雖然可以看做在諸多師友指導幫助下數年研究工作的初步總結,然而因學力之淺薄,疏誤在所難免。江陵張家山漢簡、敦煌懸泉置漢簡等重要資料未得利用,亦是一大憾事。今後如果條件允許,或當仍以部分精力繼續秦漢交通史研究。因而如若能夠得到讀者對於本書的批評,則筆者以為幸甚。


本課題研究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青年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本書出版得到中共中央黨校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


除了對本課題研究予以指導、支持和幫助的師長和學友之外,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的同志們為本書出版付出了大量勞動,克服了插圖製版及僻宇排校等諸多繁難,謹此亦一併致謝。


王子今

1993年7月於北京大有莊



【《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增訂版後記】

《秦漢交通史稿》作為1989年立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秦漢交通史研究”的最終成果,1994年7月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龍潤霞付出的勞動,對我個人的學術進步,是有力的鼓勵,對秦漢時期交通史乃至中國古代交通史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也形成了積極的推動。


《秦漢交通史稿》出版後,曾經通過首屆國家圖書獎初選,又於1999年9月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西北大學學報》1993年1期發表李學勤序,《中央黨校通訊》1994年11月15日發表李學勤序摘要,《北京日報》1994年12月14日發表李學勤序摘要。相關學術評論,又有《光明日報》1995年10月9日發表的劉昭瑞書評,《歷史研究》1995年5期發表的周蘇平書評,日本《中國研究月刊》1995年4期發表的田人隆書評,《社會科學報》1995年2月9日發表的劉修明書評,香港《中國書評》總第3期(1995年3月)發表的趙瑞民書評,《北京社會科學》1995年1期發表的余仁書評,《學術界》1995年1期發表的劉昭瑞書評等。師友們的鼓勵,成為我學業進步的動力。


由於初版印數只有一千冊,海內外學界朋友和學生們索詢頻繁。此次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美意,得以增訂再版,我表示深深的感謝。增訂的工作,除了改正初版本中的疏誤之外,對於相關新出重要考古資料予以必要的介紹。這樣的增補,因為時間和篇幅的關係,只能是非常有限的。我在初版後記中寫道:“因學力之淺薄,疏誤在所難免。江陵張家山漢簡、敦煌懸泉置漢簡等重要資料未得利用,亦是一大憾事。”現在應當承認,江陵張家山漢簡中有關資料的理解和運用,依然做得很不夠。而敦煌懸泉置漢簡資料的發布,我們依然在期盼之中。


對於秦漢交通史以及中國古代交通史的研究,是我學術生命中耗時甚多的工作。自攻讀碩士學位時選擇《論秦漢陸路運輸》


作為學位論文題目起,長期對這一研究主題懷有學術興趣。除了導師林劍鳴教授的指引之外,李學勤教授對於研究應避免純交通技術層面的侷限,注意考察交通於社會史和文化史的意義的指導性意見,對我學術思路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參與了《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一書有關“交通”等部分的撰寫任務,得到主編林甘泉教授的指導。在張豈之教授任總主編的《中國歷史》6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中,我承擔了秦漢三國史部分的撰寫任務,其中包括“交通”部分。張豈之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中,我撰寫了《中國古代交通與文化傳播》一講。工作中多承張豈之教授教誨。在交通史研究以及其他學術專題的研究中,多年來得到何茲全教授、史念海教授、方詩銘教授、田餘慶教授、田昌五教授、孫達人教授的關懷和指教,作為學生,也永遠深心感銘。


秦漢交通考古,無論是調查還是發掘,乃至交通文物的研究,對於秦漢交通史學術認識的推進,意義非常重要。就此不能不對在相關工作中曾經予以指導、合作和各種幫助的學友張在明研究員、焦南峰研究員、張廷皓研究員、張德芳研究員、王輝研究員、羅豐研究員、湯惠生教授、周蘇平教授、高大倫教授、劉昭瑞教授、王建新教授、趙瑞民教授、郎保利教授、張慶捷教授、李書吉教授、趙化成教授、信立祥研究員、楊林研究員等深致謝意。


此次增訂,幾位青年學者給予了諸多幫助。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讀書的曾磊、王海、韓帥、尤佳,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讀書的趙寵亮、呂方、熊龍,都付出了不少時間和心力,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讀書的孫聞博對於最後定稿時疏誤的補正,更多有助益,責任編輯許微微編校認真細緻,這裡也真誠地表示感謝。


因為年邁力衰,工作效率很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譚徐鋒等朋友給予了充分的理解。他們的鼓勵和耐心讓我感動。謹此致謝同時致歉。


王子今

2011年11月5日北京大有北里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延伸閱讀】

20250808《秦漢交通考古》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5/08/20250808_8.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7294138719573460



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20251009《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1009《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59673062237659139







【製作說明】

整理目錄,同時也閱讀學習起來。想要讀博士的人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作者說:「因為中國古代的典籍留存下來的很多,考古資料又極其豐富,加之近年來研究成果劇增,使得中國古代史專業的博士生在三年之內都是非常緊張地度過的,甚至失去了做學問的樂趣,鑽進去了,但跳不出來。論文的完成情況也不理想。有時是材料準備好了,但文章寫得十分粗糙。有時是文章的前一半寫得很好,很豐厚,但後一半卻很草率。


因此,撰寫博士論文首先要早些確定題目,題目要有一定的限度,不宜鋪張得太廣闊。早些確定了題目以後,在以後的讀書過程中,就可以不斷地積累素材。


因為博士論文的篇幅一般在十萬字以上,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早些安排好文章的篇章結構,這樣可以有計劃地分類收集資料,加以排比、分析,撰寫初稿。不要把什麼事情都等到最後再做,以為到最後再寫可以一氣呵成◦博士論文是體大思精的作品,史學研究需要做很多前期的史料分析工作,不容易在最後半年時間裡完成論文的寫作,因此最好早些寫出一些片段的成果。


最後的時間,應當更多地放在把片段的成果連綴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要從宏觀上多加考慮,多做思考。也就是說,從材料中跳出來,考慮一些宏觀的問題,把具體的研究升華提高。


總之,博士論文經過修改以後,往往是一個年輕學者的第一本著作,也常常是這位學者的成名作,因此應當充分重視這一名山事業。


博士論文既然是一篇論文,就要以論為主,敘述主要是作為過渡和輔助論述的部分。但博士論文又是一個整體,所以論文的各個篇章之間要有一定的聯繫。這是比較難做到的一點。當然,有的博士論文就是幾篇文章或一組札記的合集,那也未嘗不可。但歷史學的論文最好要有一定的聯繫貫穿其中。」(《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202~203頁)



【《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前言】

本書是我在北京大學歷史系給中國古代史專業的研究生開設的“學術規範與論文寫作”課程的講義。這門課最早源於我與自己研究生的“週末雜談”,就是每個週末給我的隋唐史專業和中外關係史專業的研究生閒談一個題目,大體上都是些如何自我訓練和如何遵守學術規範方面的問題。後來成為歷史系的一門課,也有不少外校和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聽。由於我所帶的研究生主要是從事隋唐史、中外關係史和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的,所以這本講義中所舉的例證更多的是這幾方面的,包括我本人和我自己的學生的事例,這一點請讀者見諒,並舉一反三。


講這樣一門課的目的,是因為自己覺得,當一位大學本科生進入到研究生學習階段以後,一方面要繼續積累專業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就要開始進行專業的學術訓練,為撰寫學術論文做準備。


所謂專業的學術訓練包括許多方面,對於中國古代史專業的研究生來說,首先要掌握有關研究課題的各種史料,包括傳世的史料,也包括出土的文獻如簡牘、文書、石刻等材料,除了文字材料外,還有考古所得的文物材料和各種圖像資料,要盡可能地竭澤而漁,沒有遺漏。其次,要遵守學術規範,對於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論發表的是論文還是專著,也不論是發表在國還是國外,都要檢索到並充分利用。在這樣嚴格訓練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寫學術論文、札記、書評。文章的寫作除了要遵守學術道德規範,也要遵守技術規範,標點符號都要準確到位,注釋體例得當,參考文獻便於查找,外語專名翻譯準確。


最近一些年來,遵守學術規範的聲音此起彼伏,大多數被媒體爆料的事件,都讓一些大學的主政者十分難堪。北大校方也不斷頒發要求教師、研究生、本科生遵守學術規範的各種手冊。確實,在中文的學術語境下,要建立嚴格的學術規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代學術是現代科學主義的產物,它發展出的規範都帶有西方文化的特點,中國是在近代西方科學傳入以後,才慢慢接受比如標點符號、引文注釋等學術寫作規範的。但中國長期以來沒有自己的“芝加哥手冊”,沒有一個統一的、大家多年以來遵守的規定,所以要建立起統一的規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我在課上強調的是,我們要有自己的“芝加哥手冊”,即在沒有統一的規範之前,要從我做起,大家共同努力。


要建立學術規範,首先是要遵守學術遒德,不能漠視前人研究成果的存在,為此,要盡可能地把自己的論文一步到位地做好,爭取時間,早曰發表。不能一稿兩投,或一稿多投,只有譯成外文是可以允許的。從自己做起,就是要能夠“自律”,切不可抄襲,也要注意可能發生的無意抄襲,所以要謹慎使用電腦的“Copy”功能,所有拷貝的材料要隨手注明出處。要預防變相抄襲,除非是教材之類,引用其他人的觀點一般都要註明出處。


論文的寫作一定要遵守技術規範,除了不是自己的觀點和材料都要出注這樣顯而易見的遒理外,通過其他方式,如通信、Email、網聊、電話、談話所獲得的觀點和材料,也要出注。大到篇章結構、章節目次,小到標點符號、字體字號,都要從一開始就養成良妤的習慣,比如引用論文和著作,要注到頁碼,從收集資料的時候就做到這一步,以後就會一勞永逸,節省掉此後處理文章校樣等問題的時間。


年輕的學子應當學習寫書評,通過純學術的批評,矯正學術失範,使學術正常發展。也要正確面對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在純學術的範圍裡對待學術批評。當下媒體非常關心學術界的失范與懲罰,也有人專門做學術批評和打假的工作。其實抄襲的主要責任是作者個人,不是學校;學校和導師也不是沒有責任,但被告人是作者,不是學校。這類學術失范問題應當交給學術界自己解決,由相關學術部門的專業委員


會來裁決,最好不必見諸媒體,超出學術的界限。


我希望通過這本教材,給予新入遒的年輕學子如何訓練自己提供一些入門的途徑,也闡明學界已經約定俗成的一些必須遵守的規則,讓他們從研究和寫作的開始階段,就能夠養成好的習慣。


我想強調的是:學術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學者必須潔身自好,自省自律。學術貴在創新:就是你有了新材料、新方法、新問題(陳寅恪語意),才能寫論文;而寫出的論文一定要遵守學術規範,這樣的文章才具有學術價值和流傳價值,也才能真正體現一個學者對學術的貢獻。為此,我願意和年輕的學子一起努力。


榮新江

2011年3月




【使用說明】

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暫時先用網址進入

《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 :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目錄索引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xueshu_xunlian_yuxueshu_guifan/list.asp



【《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 :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後記】

這本講義的寫作延續了好多年,不知道有多少年輕教師和研究生提供過材料,給予過建議。本來也沒有打算出版,到了2007年這門課程作為“北京大學研究生課程建設項目”立項資助以後,在研究生院的督導和鼓勵下,被列入北大出版社的出版計劃。我首先感謝北大歷史系負責教學的副系主任劉浦江教授對本課程的關心以及研究生院賈愛英、郭蕾老師的督促和鼓勵,最終才使我完成這本教材的寫作。


在這門課程立項後,我在選課的研究生中成立了一個“學術規範小組”,他(她)們在我的講稿基礎上,分門別類地補充了許多材料,所以我在此要感謝陳昊、凌文超、林曉潔、李芳瑤、林珊、李娜穎、聶文華、王楠、王璞、喻珊。像第三講《簡牘帛書的檢索》就是在凌文超同學提供的底本基礎上寫成的。2008年上半年那個學期,我們小組成員經常聚在一起,討論講義中的問題,他(她)們給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議。


講義最終的寫定是2009年末到2010年春在日本關西大學做訪問研究期間,利用那裡安靜的環境,一氣呵成。寫成以後,按照往常的習慣,把相關章節寄給一些年輕朋友來審訂,在此要感謝朱玉麒、劉屹、沈睿文、王靜各位的細心補正。


隨後在2010年上半年的講課過程中,一些聽課的同學非常仔細地閱讀了我印發的講義,提出了大大小小的訂正,讓我對他(她)們感激無比,這些人有的是我熟悉的,有的在近百人的教室中我根本分辨不出來,我想通過這個名單來表達感謝之情:羅帥、李霖、孫聞博、陳博翼、陳志遠、趙大瑩、朱麗雙。最後,還要感謝幫我校對的徐暢、鄭燕燕、羅帥、田衛衛、郭桂坤、李丹婕、陳甜及責任編輯田煒。


我每年都要上這門課,雖然聽課的人很多,要看的作業也很多,但我從這門課裡充分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樂趣。我聽到過同學們對這門課的褒獎之辭,也從他們補充的材料中得到很多知識。現在回望這些年的教學,為自己對研究生的培養盡了綿薄之力而感到滿足。


2011年3月


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20251008《“隸臣妾”身份再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1008《“隸臣妾”身份再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59345890746676217







【製作說明】

除了「日書」相關的文獻,秦漢刑徒的問題也是筆者近期的興趣之一,今日整理起來方便查詢使用。



【《“隸臣妾”身份再研究》凡例】

1.正文在徵引相關論著時,對前輩及後賢學者,皆冒昧直稱其名,不再加“先生”、“女士”之尊稱。這只是為了行文上的方便,毫無不敬之意。敬請諒解。

2.為保證討論的準確性,凡引用的出土文獻史料(包括金文、簡牘資料),一般均照錄其原釋文(多數為繁體漢字,少數為古文字)。傳世文獻及論文的一般行文,則書以簡體漢字。為方便錄入和印刷,電腦字庫中有相應的規範繁體漢字者,在不影響理解其意思的情況下,一律改之。特殊古文字,若無對應的規範字,則依原釋文手寫。

3.在引用日文資料時,所提到的日本學者名字、論著標題,均照日文原文錄下(包括日本漢字),以便於讀者檢索;中譯文及其文中所引中文文獻,則書以中文簡體字。

4.在所引用的傳世文獻史料以及銘文、簡文之前,標有自編序號,各類均分別排列其序號。

5.在引用的出土文獻資料中,原文中的符號照錄:“□”為缺字符(一字一□),“”為斷簡符,“【】”內為補釋之字,“< >”內為原有錯字之正者。不同意見,則以【校讀】表達。

6.引用秦青銅器銘文釋文,一部分系根據《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簡稱《集釋》)與《殷周金文集成》(簡稱《集成》),以及《近出殷周金文集錄》(簡稱《集錄》),其銘文釋文括號後為出處、器號、釋文頁碼。另一部分則根據其最早發表的刊物,在其銘文括號後內,標明其出處(刊物,頁碼等)。

7.睡虎地秦簡簡文釋文,依據文物出版社1990年精裝本《睡虎地秦墓竹簡》,參以1978年同名平裝本。為方便起見,只在其簡文後的括號內標出其出處(只標篇名)和頁碼(1990年版頁碼/1978年版頁碼)。一般情況下,不再出注。

8.龍崗秦簡簡文釋文,依據中華書局2001年《龍崗秦簡》,為方便起見,只在簡文後的括號內註明其出處和頁碼。一般情況下,也不再出注。

9.里耶秦簡簡文釋文,依據發表於《文物》2003年第1期的《湖南龍山里耶戰國——秦代古城一號井發掘簡報》,為方便起見,只在簡文後的括號內註明其出處和頁碼。一般情況下,不再出注。

10.張家山漢簡釋文,依據文物出版社2001年《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

11.本論文收集資料的時間下限為2005年12月。



【《“隸臣妾”身份再研究》摘要】

論文提要“隸臣妾”身份問題,在1975年睡虎地秦簡出土後,曾是其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引發了海內外歷史學、法學、簡牘學、古文字學等領域學者的激烈討論。但是,眾說紛紜,至今仍爭訟不決,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見。


本論文主要從法制史的角度,重新對秦漢法制史乃至秦漢史領域中的這一熱點問題,即“隸臣妾”身份問題進行研究。通過綜合運用法學、歷史學、簡牘學、古文字學、歷史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採用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以“地下之新材料”印證“紙上之材料”,並盡可能地吸收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傳世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獻資料,系統而全面地搜集、整理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有關“隸臣妾”的史料,並對這些史料進行校讀、辨析、考證,逐一考察其中所見“隸臣妾”的身份,力圖勾畫出戰國、秦漢時期“隸臣妾”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和基本線索,並探討其成因與社會背景,也嘗試理清以往研究成果眾說紛紜的學術成因。通過這樣的探討,以期在“隸臣妾”身份問題的研究上能夠有所進展和突破,力爭將這一問題的研究向前推進一步。


全文約45萬字,正文共有八章,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確定本論文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和範圍,介紹先期研究的簡況和問題所在,點明研究的思路和預期達到的目標,明確其學術價值。最後,設定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系統介紹所要使用的史料,尤其將重點放在本論文所利用的秦青銅器銘文和秦漢簡牘之上,對於學界頗有爭議的秦“上郡”設置時間,以及《二年律令》、《奏讞書》題名與性質、時代等問題,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探討,使本論文能夠有紮實而充分的史料基礎。


第二章,“‘隸臣妾’身份問題研究的回顧及其評述”。追溯1975年以前有關利用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並涉及“隸臣妾”身份的相關先期研究,重點梳理1975年以後近30年來海內外學者對“隸臣妾”身份問題的研究;評述其中有代表性的論文,歸納各階段研究的特點,總結其得失,分析形成這一熱點現象的原因,提出下一步的思路。


第三章,“關於‘隸臣妾’一詞的考辨”。在傳世文獻中,“隸臣”、“隸臣妾”之詞最早出現於《漢書》之中,且均為徒刑刑名,具有在官府從事雜役的特點。由出土文獻可知,“隸臣”這一徒刑刑名為秦國首創,最早出現於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後的某個時期,至遲不晚於秦昭王時期;而“隸臣妾”一詞,則最早見於睡虎地秦簡,亦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其行用至漢初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夏五月為止。“隸臣妾”一詞,是由“隸臣”和“隸妾”這兩個詞合成的縮略複合詞,其原因是:春秋戰國時期,徒刑制度出現,新詞大量增加,而語言內部本身也要求語音簡化、表達精確,迫使同義或近義的詞組結合。“隸臣”、“隸妾”以及“隸臣妾”,就相繼出現於秦律中。其“隸”字的多義性,則是造成“隸臣”、“隸妾”乃至“隸臣妾”這些詞具有複雜性和多樣性的語源學上的成因;而從罰罪人為奴逐漸轉變成罰罪人為服徒刑者的發展趨勢,則成為其混合性之表現在法律學上的成因。


第四~五章,“秦簡所見‘隸臣妾’的身份”(上、下)。在睡虎地秦簡的37條史料中,“隸臣妾”(包括其各種形式)可以確定為刑名或刑徒者,約65%;可以確定為官奴隸者,約17%;不能確定者,約14%;待考者(“更隸妾”),約4%。在龍崗秦簡的1條史料中,“隸臣妾”的身份為徒刑刑名;在里耶秦簡的5條史料中,“隸臣妾”的身份均為刑徒。可見,從戰國秦到秦朝,“隸臣妾”的發展基本軌跡是:由刑徒、官奴隸這樣的混合體,逐漸走向刑徒的單一稱謂。


第六~七章,“張家山漢簡所見‘隸臣妾’的身份”(上、下)。《二年律令》19條律文所見的“隸臣妾”,均為漢律徒刑刑名;《奏讞書》與“隸臣妾”相關之四個案例的情況是:其時代屬於漢初的案例14所見“隸臣”、“隸臣妾”,均為西漢初漢律徒刑刑名;其時代均屬於秦之案例19、21、22,前兩例所見“隸臣妾”,可確定為秦律徒刑刑名;最後一例所見“僕隸臣”也可以確定為秦刑徒,二“隸妾”則不能確定其身份。由此可見,上承秦制而來的“隸臣妾”之制,發展到漢初,已成為漢律徒刑刑名。


第八章,“結論”。“隸臣妾”一詞,是秦律中的專有法律術語,不僅指官奴隸,而且也指刑徒,經過戰國時期、秦朝的發展,在西漢時期的法律中演變為一個純粹的徒刑刑名。探討“隸臣妾”身份問題,不能將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作為預設前提。同樣,研究秦刑徒刑期問題,也不能以“隸臣妾”身份問題為前提條件。


關鍵詞:隸臣妾 身份 刑徒 奴隸





【使用說明】

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暫時先用網址進入

《“隸臣妾”身份再研究》目錄索引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lichenqie_shenfen_zaiyanjiu/list.asp



【《“隸臣妾”身份再研究》後記】

2003年11月,即將步入不惑之年時,承蒙張晉藩師厚愛,得以忝列其門墻之下,以同等學力的身份,在中國政法大學攻讀法律史專業(中國法制史方向)博士學位(國內俗稱“論文博士”)。起初,關於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是另有考慮的。後來,經過慎重考慮,想小題大做,於是改為《‘隸臣妾’身份再研究》。這一想法得到晉藩師首肯和鼓勵之後,最終決定以此為題,來完成這篇博士學位論文。在晉藩師的精心指導下,經過近兩年多的努力,總算寫完了。


這是一份遲交的答卷。按照計劃,我本來應該在去年答辯的。當時,已寫了近30萬字,但感到身心疲憊,以致沒有精力認真校讀一遍。同時,也有不安之感,因為有些部分還不太滿意,日本學者的一些論文也沒有找到。好在晉藩師不僅沒有催促答辯,而且還鼓勵我再用一年的時間,做得更好些。感謝導師晉藩師給我提供機會和幫助,使我完成了“隸臣妾”身份研究的願望。非常湊巧,這個題目,也是20多年前我剛踏入法史學界時就關注的問題。當時,正值“隸臣妾”身份問題討論熱的開始。從那時起就有機會參加這場討論,並在後來的20年中投身於此,也算是今生之幸。


選擇中國法制史作為自己的“鐵飯碗”,首先應當感謝我的啟蒙老師蒲堅師。沒有他在大二給我們上“中國法制史”課的教誨和引導,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當時,蒲堅師還住在中關園的小平房,我晚上或週末不時地去打擾、求教。蒲堅師也很喜歡我這個對中國法制史感興趣的本科生,諄諄教導。那時的情景,即使在今天回想起來,也歷歷在目,仿佛是昨天的事情。


後來,在蒲堅師和祝總斌師的共同指導下,我讀完了法制史專業的碩士學位。這兩年半的學習,奠定了我今生從事法制史研究的基礎。現在是一個導師帶若干個研究生,而當時是兩個導師指導我一個。而且幾乎沒有大課可上,完全是“師傅帶徒弟”,手把手教,每兩周去導師家上課一次,好像是兩個小時,匯報讀書感想什麼的,請教並討論問題,等等。除了讀指定的原始資料外,也沒有什麼額外的負擔。很快,我選定先秦法制史作為研究的領域。兩位導師要求我在古文字上下點功夫,要自己能夠閱讀原始資料。並建議我選修高明老師的“古文字學”課(有2個學分)。這對於我今天的研究,確實是受益非淺的。


在我求學之路上,還得到過社科院法學所劉海年老師(當時也經常去他家拜訪求教、打擾)、已故秦漢史學家馬非百先生(我是讀了其大作《秦集史》後,直接去他當時新文化街的寓所拜訪、求教)和鄭州大學歷史系高敏先生(至今未曾某面,但其大作一直都搜集並拜讀)的提攜和幫助。我的前兩篇習作,就是在他們的推薦下才得以發表。這對於一個當時沒有任何名氣和研究資歷的本科生來講,是多麼關鍵性的幫助、鼓勵和肯定。曾給我們上“中國法律思想史”課的武樹臣老師,推薦我的第一本書《出土文物與先秦法制》出版,後來也給我提供了很多合作研究的機會。同門師兄弟張少瑜兄,也關注我的研究,並提供發表習作的機會。


在本論文的寫作過程中,資料的搜集極為困難,尤其是日文、英文資料和台灣出版物。在此尤其要感謝中國政法大學徐世虹教授和在日本國外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就職的好友、德國學者陶安博士,本文的很多資料就是由他們無私地告知和提供的,同時也在相關問題的討論中,給我啟發和指教。


海峽對岸的學者,柳立言教授、黃源盛教授(及其弟子黃琴唐等)、陳俊強教授、陳文豪教授、林文慶教授、那思陸教授等,大陸學者李均明先生、王關成先生、張建國教授、張生教授、曹旅寧教授、林維教授、張忠煒博士、張小鋒博士等等,都為本文的寫作提供資料上方便和其他的幫助。還有很多同行學者和朋友,原諒在此不能逐一道來。本論文的英文摘要初稿是由我指導的研究生巫鵬飛完成的,社科院歷史所鄔文玲博士幫助修改、潤色。感謝兩位的大力幫助。就要交稿了,匆匆記下一筆。再次感謝各位業師、前輩和朋友的支持、關心和幫助。


“十年磨一劍”,不成?那麼,二十年,無論如何也得磨把刀或者小匕首吧。頭一次寫這麼大部頭的東西,定有不當之處。敬請斧正。


李力

2006年4月13日於京西躲進小樓書屋



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20251007《日書與古代社會生活》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1007《日書與古代社會生活》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58961807617135586









【製作說明】

「日書」相關,排隊製作的文獻之一。除了詳細目錄之外,也包含所有的圖、表。內容欄位輸入「圖」,就會列出所有內容。


一樣的簡牘內容,不同學者解釋也不一樣,例如:「鬼之所惡,彼窋臥、箕坐、連行、奇立」


有的學者認為是鬼的形容樣貌,也有學者解釋是說,鬼所害怕人作的動作,兩種解釋差距很大。此書作者說:「鬼所憎惡、害怕的四種行為,即:屈臥、箕坐、連行、踦立。這四種肢體動作都是非正常的行為,通過這些非常行為使鬼害怕,從而達到驅除惡鬼的目的。」(《日書與古代社會生活》317頁)



字列 193

缺字 0

總字列 193



【《日書與古代社會生活》導言】摘錄

“日書”書題首見於雲夢睡虎地M11秦簡,此後在雲夢睡虎地M77漢簡、隨州孔家坡M8漢簡、隨州周家寨M8漢簡、北京大學藏秦漢簡牘中都有發現,學界因而將與之相同或相似的簡帛文獻稱為“日書”①。從日書的書寫材料看,主要有竹簡、木簡、木牘和帛書(本書概稱為“簡帛日書”),而以竹簡為主。從日書的出土形態看,有墓葬和遺址兩種,墓葬所出,主要集中在楚國故地;遺址所出,則以西北邊陲為多。這主要與當地的地質、土壤和氣候條件比較適宜於保存簡帛有關,不一定完全準確反映日書在當時的流通、傳播狀況。從日書記載的內容看,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但主要是關於時間選擇的擇日術,類似現今仍在我國港台地區流行的“通書”“通勝”或“老皇歷”。日書雖稱“書”,但從大量簡帛日書材料來看,與我們通常所見的“書”(書籍)的物理形態不完全一樣,它是當時民眾所使用的實用手冊,諸多文本呈現出一種流動的、不固定狀態,或能反映出“書”的早期形態。簡帛日書的時代,從戰國中晚期一直延續到東漢,與簡帛作為主要書寫材料的時代大體一致。②


自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M11)發現秦簡日書以來,迄今發現和公布的戰國秦漢簡帛日書及相關材料已有30余批(種),數量巨大,是戰國秦漢簡牘帛書材料中的大宗。日書材料的相繼公布,刺激了相關研究的蓬勃發展。這此研究涉及簡帛日書的文字隸定、字詞考釋、竹簡編聯、篇章結構,以及日書內容所涉及的數術方技、科學技術、社會經濟、信仰習俗、思想文化等請多方面。在本書的“導言”部分,我們將大體上按照日書抄寫時代(或墓葬下葬年代)的先後和保存狀況的完整性為序,列舉介紹已刊布或見諸報導的簡帛日書材料,評述相關研究成果,以及本書的研究旨趣和內容結構。



--注釋--

①本書將具體形成書卷的簡帛日書材料稱為“《日書》”,加書名號,如虎地秦簡《日書》”或“睡虎地《日書》”,可以確定在墓葬中成書卷的形態;一般泛指則不加書名號,如西北屯戍遺址所出和科研單位的收藏品,我們不能確切知道當時是否呈現為“書”的形式和狀態,則不加書名號,概稱為“日書”。


②這是僅就已發現和公布的簡帛日書材料而言的。日書起源於何時?這在目前學術界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或以為可早到殷商時期,或以為不能早於春秋時代。至於日書使用的下限,則可能一直延續到今日的港台地區,不過其名稱已不再叫“日書”,而多稱為“通勝”“皇歷”“時憲書”等。



【《日書與古代社會生活》後記】

當我校完書稿的最後一個字,從辦公室返回居所時,但見平安夜的廣埠屯華燈初放,幻發出朵朵梅花投射天穹,照耀著一路上的車水馬龍、如織游人,“復活”了的英雄城市顯現出一派繁華的盛世景觀。


記不清從何時開始給全校本科生開設“古代數術文化”通識課了,但我依稀還記得,2019年10月16日星期三,雨,在晚間的課堂上,照慣例約請六生按春秋古筮法占卦,結果得《大過》變《解》卦,心中不免悚然而驚。後來發生的事情,雖然都歷歷在目,但也無法也無心言說了。


記得在我的另一本書《巫鬼與淫祀》(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的“後記”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從2006年開始,我的主要精力轉到文字釋讀較少歧異,而內容更加豐富的秦漢簡牘日書方面。


記得本書的初稿形成於2010年,那是作為國家社科基金的結項報告,原本並沒有公開出版的打算,其後便轉秦漢簡牘地理研究,最終形成《秦簡牘地理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一書。

現如今得了某種機緣,有機會將舊稿公開而世,自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從初稿到本書最終定稿,十餘年間日書材料不斷更新,日書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本書的結構並無多大改變,只是增添新材料、增補新成果、置換更合適的史例、刪省過時或錯誤的觀點,其間雖然花費不少時日,但困居江城,也不乏自得之樂。


武漢大學號稱天下最美的大學,冬天的梅花、春天的櫻花、秋天的桂花,還有夏天開什麼花,我忽然記不起來了。但我居住的小區鄰近南湖,夏日裡的一湖荷花,也是別樣紅火的。我的研究就如同四時的花期,不斷地變化著,花雖繁盛,但也如同武大頗負盛名的櫻花,難得佳果。


今年的冬至剛過,預示著陰氣已衰,陽氣便一天盛似一天。天氣預報說今年將有一個寒冷的冬季,但春天終歸還是要來的吧: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支春。


感謝親朋們幫我渡過庚子之厄。


晏昌貴

庚子冬至後五日於珞珈山




【使用說明】

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暫時先用網址進入

《日書與古代社會生活》目錄索引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rishuyu_gudai_shehui_shenghuo/list.asp




---

晏昌貴:《日書與古代社會生活》,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0年12月。

ISBN:978-7-307-21959-5


20251026《東周貨幣文字構形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1026《東周貨幣文字構形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5786345273287428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 https://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