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4秦楚二種龜
知乎:
【釋文】
楚男:秦龜何處?
秦女:龜娶來稀。
【說明】
晚上忽然想到,假想古代二人對話,寫出秦、楚二種文字,順便展現「龜」字的文字造形。
秦、楚文字的學習,如果不是文字研究專業的學生,一般人如果想要學習,能接觸、學到的機會非常非常的小。
假如說,我想寫個楚文字的「專業」二個字,你會發現一般字典根本找不到,如果我用網路上知名的網站「小學堂」來查呢?一樣也是找不到。因為楚文字有些字涉及到通假,如果沒有另外藉由通假字典的查詢,就無法得知。
「專業」二字,在楚文字作「塼[菐菐]」形。想了解更多秦、楚文字歡迎YT找「漢字探偵事務所」。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9337425366262132
「脆」原本寫作「脃」,現階段最早用例是北京大學收藏的〈西漢竹書.老子〉,是「色」與「危」形的差異,從北齊、唐碑刻銘文中才見到我們習慣的樣子。
「脆」形二例,取《北齊比丘僧邑義題記》、《都邑主袁義和邑義一百餘人造石碑像記(一)》。「脃」形二例,取《唐石五經文字九經字樣(一)》、《唐開成石經.五經文字》。
「甘脆」有三個例子,分別是:《唐故河南府參軍范陽張(軫)府君墓誌銘》、《唐潘智昭墓誌銘》、《畢游江墓誌》。
最早「脃」形例見:〈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74.13
拓本網站下載檔案,下載檔名是「DjVu」,會以老馬的軟體「DjVuToy」PDF格式。
拓本圖版來源「拓本文字データベース」網址:http://coe21.zinbun.kyoto-u.ac.jp/djvuchar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9014934760494279
利用five pages版面來講秦相關的內容…
筆畫中斷:偶有斷筆,筆畫不相連。
穿出過界:有時筆畫會超出原始範圍。
線凹槽淺:鑿刻產生的文字不深。
材質影響:不容易展現圓轉弧度。
線條接續:較長的筆畫需要接續刻鑿。
鑿刻製作的秦金文,除詔版、權量、璽印等,秦以外還有知名的戰國〈中山王鼎〉與〈中山王壺〉,也是用尖錐硬物直接在銅器上刻劃,每字高度約在2公分上下。
筆者非鑑定考古專業,只是以多年學習研究古文字,書法角度出發。〈大騩權〉文字風格與其他器物對照下就是特別「不一樣」。特別把〈大騩權〉的數位摹本處理起來,更能體會其中細微的差異。
文字外形常例判斷,應該屬「鑿刻」類,但根據資料介紹〈大騩權〉卻是「鑄造」產生的,所以非常、非常的「特別」,在有限的「五頁」當中,特別放上來參照。
商承祚先生云:6.大騩兩韶權:其樣式、銘文行款與旬邑權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大騩”二字為陰文。器通高5.9釐米,面徑8.1釐米,中有橫梁;底徑9.1釐米,孔徑5.4釐米,邊厚1.8釐米,腹空深4.2釐米。重7.882秦斤,4.4市斤,2200克。我雖未見原物,據吳氏謂“製作銅質均相類”,似亦黃銅,一範鑄成,一人偽作②。《陶齋吉金續錄》卷二第二十七至二十八頁箸錄。(圖四)(〈秦權使用及辨偽〉80頁)
秦權是有鑄、刻若干斤數的, 偽造器也有這樣作的, 但因作偽者不了解秦制的斤兩, 往往任意鑄入斤數, 儘管文字刻得可以亂真, 如檢校重量, 就易露出馬腳。(〈秦權使用及辨偽〉82頁)
商承祚先生以文字風格與重量等辨識〈大騩兩韶權〉的真偽,個人認為是很有見地的。
---
②:《秦錄》第二十頁後頁兩詔權, 亦分為八面, 高寬度與旬邑、大騩略同, 單刀刻文殊劣。知是類權已三見。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8722252091814457
口乎月月弓丨亻半(月+月=月月)
訂閱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donate.asp
引得市創立十三年,訂閱人數超過二千人,感謝舊用戶的支持,也鼓勵新人訂閱,特舉辦訂閱優惠活動。
即日起至10.12止(二個月)
舊用戶邀請新人訂閱,即可延長一個月訂閱。新人三位訂閱就能延長三個月。同時,新加入朋友也享有優惠,延長一個月訂閱。
※請注意,新用戶寄送截圖時請將推薦人(帳號)一併附上才有優惠。
敬請把握時間~馬上邀請朋友訂閱! (^o^)
口乎月月弓丨亻半(月+月=月月)
訂閱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donate.asp
高雄五福路上有間「skb文具店」經過很多次,昨晚本要要去,結果沒關門了,看來是很早就關門休息。今天下午第一次進去。
買了鋼珠筆,有試寫過,握感也ok,買三支,其他兩支看小朋友要不要?
另外買一本傳說中的:「日本Tomoe River巴川紙|鋼筆專用紙」(有0.5公分距離的點點)
鋼筆用了快十年,還捨不得特別花錢買「鋼筆用紙」,特價買來寫看看,172特價138吧?平時塗鴉用計算紙一本就夠用,「巴川紙」用來寫作品?太正式限制用紙好像又失去隨性寫字塗鴉的樂趣…。
最近列印用「搭玻欸」的紙,印壞印過得背面可以拿來寫鋼筆字,表面很光滑,寫起來觸感也很滑順。
PS.對了,也去隔壁隔壁「派克行」買一瓶「寫樂極黑墨水」
派克行
tel:07-551-3165
fb: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6%B4%BE%E5%85%8B%E8%A1%8C/585786838191797
地址:80344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105號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8256745429459563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成
Blog:
知乎: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前二次處理「王子今先生」的文獻索引,這次因為文獻的圖版精美,內容豐富,必須整理好方便閱讀,過程中看到「序」的介紹,即使沒刻意選擇文獻,仍然也是在「王子今先生」的範圍內。
目錄內容雖然不到100列,查詢圖版用來整理「教材」也是很方便的。舉例來說,有些人誤會「篆書」一定是要寫得粗細一致?實際上,秦漢時期或更早的古人寫字用「毛筆」,提按產生的線條並不會刻意有一樣粗細,從各種出土簡牘文字可以證實。
篆書使用的時代,古人實際寫篆書的樣貌,與之後唐宋明清時代的書家印人寫「篆書」的理解、體會和樣貌不一樣,作為現代人必須知道其中差別。
要讓學習者理解,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拿出秦詔版、權量的實物與拓本來參照,粗細一致的文字,是因為鑿刻鑄造的工具產生的結果。我們或許有過這種經驗,玩泥巴或黏土,柔捏擠壓成一個平面之後,用鉛筆或尖錐硬物在上面寫字或畫畫,產生的線條或文字大致上粗細都會一致,這種物理現象應該很好理解。
用毛筆「寫字」,是一種文字產生的方式,還有很多方式,例如說:鑿、刻、鑄造…等,當我們看到各種古文字,要學習之前可以先想想文字的產生方式,對深入學習會有幫助。
《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一書的作者熊長雲,出身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從王子今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我有機會繹讀這一書稿,則是經過董珊教授的介紹。
長雲要我為這部書作一篇序,我近一期間事務繁多,兼以身有小恙,本來是想辭謝的,然而在披讀全書之後,驚於其內容的豐富多彩,覺得還是應該寫下幾句個人的認識,作為向讀者的推薦。
我想講的不多,實際只有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說,熊長雲的這部《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性質是一部古代文物的圖錄,而同時又是一項科研成果的專著。
如書題所明白表示,《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是將迄今尚未公布的特定範圍的文物輯集在一起,供學術界徵引使用。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這部書新著錄的器物數量竟有五十餘件。大家知道,古代度量衡器,特別是具有銘文的,在過去種種載籍譜錄中儘管早有記載,但於所謂“金石”類文物之間,究竟是一個很小的門類,成書發表的更是有限。長雲這部書雖是把“秦漢”時期略為放寬了一些,上及戰國秦,下延三國蜀漢,所收新見器物為數之多仍實足驚人。作者以數年之功,訪求有關度量衡器,足跡廣至海內外,不辭勞苦,終能達到如此規模,應該說是不容易的。
細讀《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一書的“凡例“,可知作者於訪求輯集器物材料之際,必先慎重鑒定,加以檢視測量,一切均有較嚴格的要求標準。這已經可以說是屬於研究的範圍了。書中對若干器物的說明,文字雖簡,卻包含著許多觀察研究的成果,裡面有不少創見。至於書後附錄的關於秦詔銅推殘件和西漢居攝元年衡桿的討論,更是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這裡不必再說了。
據我所知,熊長雲的學位論文《秦漢度量衡研究》業已成稿。這是通論性的著作,其間不少材料和論點正取自這部《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論文將來若能修訂出版,兩者可稱相得益彰。
我想講的第二句話是說,《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這部書屬於一種專門之學,但同時又與多種學科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前面已經說過,度量衡器是古代器物中的一個特殊門類,有著與其他器物不同的性質和功能,因此度量衡器的研究乃是作為考古學之一分支的古器物學中的一個特殊部分,足以稱為相當具有特性的專門之學。
度量衡器這種特殊器物的系統輯集研究,可以追溯到“文革”剛剛結束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之末。那時由國家計量總局等單位牽頭,召開了編纂《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的會議,是“改革開放”之初最著稱的學術會議之一。記得幾位年高德劭的老專家,如夏鼐先生、唐蘭先生等都出席了,這應該說是度量衡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不過,光陰荏苒,當時承擔工作的學者大多風流雲散,至今只有丘光明先生仍在接續研究(請參看拙作《夏商周文明研究》第430頁《丘光明展覽序》),如今有熊長雲的新著,真可說是空谷足音了。
古代度量衡的研究雖然是一門很狹窄的專門之學,可關涉的學科卻很多,這是由度量衡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決定的。事實上,若干學科的工作都需要度量衡的研究成果,比如經濟史的諸多方面,是人所熟知的,科技史的不少問題也是如此,有賴於度量衡研究的貢獻。
正因為《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這部書的問世一定會得到學者們的歡迎。
李學勤
2017年3月24日
度量衡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參考,而研究度量衡史,又以秦漢最為關鍵。秦漢時期,度量衡成為統一國家運作的重要基礎,並逐漸演變為國家權力的政治象徵。秦始皇統一天下,”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註1)東漢班固引劉歆之義作《漢書·律歷志》(註2),列於十志之首,開篇即引《虞書》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齊遠近立民信也”(註3),亦彰顯度盤衡於國家制度之重要性。秦漢作為國家度量衡制的肇始時代,對後世度量衡單位體系的建構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後歷代王朝的度量衡制度,屢屢將秦漢制度視作正統,並基本承襲了秦漢制度。
時至今日,市制“尺寸”、“斤兩”、“升”,仍然作為通行概念廣泛使用。這些度量衡單位雖迭經演變,其標準噩也與古制大有不同,然而單位系統的框架,大抵仍與秦漢無異。近兩於年來的中國度暈衡制度,深刻烙上了秦漢制度的印記。
度量衡屬於史學研究的範疇,然而與其他歷史研究不同的是,度量衡研究從一開始便倚重於實物資料的佐證。因文獻中對於標準的描述,往往具有很大的侷限性,若僅依據文字描述,很難準確復現當時的量值。因此,真實反映使用標準的度量衡器,便成為研究古制、比對古今差異的可靠依據。古人在度量衡研究中,很早即注意到這一點。魏晉時劉徽注《九章算術》引據新莽嘉量,記述當時尺度容量已與王莽時期不同(註4)《晉書.律歷志上》記載晉武帝泰始九年(273)中書監荀勖得古尺,又參考新莽嘉量等,發現從漢尺到魏尺,增長四分有餘,從而鑄作新尺(註5)唐代李淳風考證歷代尺度,亦以新莽嘉量尺作為基本標準,列存了東漢建武銅尺等十五種古尺數據,以及諸尺之間的比例關係(註1)以上均反映出古人在度量衡研究中,對於度量衡實物的重視。
-----
(註1):《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第239頁。
(註2):顏師古曰:“班氏自云作《志》取劉歆之義也。自此以下訖於‘用竹為引者,事之宜也',則其辭焉。”見《漢書》卷二一上《律歷志上》,中華書局,1962年,第956頁。
(註3):《漢書》卷二一上《律歷志上》,第955頁。
(註4):白尚恕:《(九章算術〉注釋》,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36、174頁。
(註5):《晉書.律歷志上》:“武帝泰始九年,中書監荀勖校太樂,八音不和,始知後漢至魏,尺長於古四分有餘口“同卷引《世說新語》稱:“有田父於野地中得周時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勖試以校己所治金石絲竹,皆短校一米。"見《晉書》卷一六《律歷志上》,中華書局,1974年,第490-491頁。又《晉書.裴頠傳》,第1042頁。
(註1)《隋書》卷一六《律歷志上》,中華書局,1973年,第402-408頁。
-----
本書一共收錄秦度量衡器19件,其中年代最早的應屬戰國秦“永齊里乙"陶量(見第〇一號器)。
目前所知戰國秦量,除去商鞅方升以外,還包括1976年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七號墓出土的一件陶量(註3)和2005 年陝西省鳳翔縣南豆腐村戰國作陶遺址出土了六件泥質灰陶量(註4)除此之外,可明確定為戰國秦的量器頗為少見。
-----
(註3):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量-13,第142-143頁。
(註4):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鳳翔縣博物館:《秦雍城豆腐村戰國制陶作坊遺址》,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335-337頁。
-----
本書所收漢代度量衡資料31件(組),所涉器物跨越西漢、新莽和東漢。
西漢量器雖然並不少見,然而帶有銘文者卻屈指可數。本書公布的西漢建昭元年宜祿銅斗(見第二一號器),則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件帶有年號的西漢銅斗。此量銘為:“宜祿銅斗,容十升,重五斤六兩,建昭元年河東造。”這件元帝建昭元年(前38)製作的銅斗,其銘文不僅包括容量、升斗進制,還包括自重和具體製作的機構,故可提供確切時段的量、衡參考標準。同時,宜祿屬汝南郡(註2),其故城在今河南省鄲城縣東南四十里宜路店以北。此器銘文末尾為“河東造“,表明這件官方量器的製作與頒行之地有所不同。度量衡器的製作、頒行常常因史料缺乏而難以考據。宜祿銅斗也為研究西漢官方度量衡器的頒行制度提供了難得之例。
-----
(註2):《漢書.地理志上》:“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為賞都尉。屬豫州。”“宜祿,莽曰賞都亭。"見《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第1561-1562頁。
-----
從古到今,度量衡研究均倚重實物資料,《宋史.律歷志》所謂“故必求古雅之器以雜校”(註3),可代表度量衡史家的一種普遍共識。出土文獻的不斷發現,不僅深化了對傳世文獻的理解,也大大增進了對當時實際情況複雜性的認知。對於研究者而言,有些器物可以印證並補充傳世文獻的記載,有些器物則可能與現有認知相悖,進而從國家制度與運作機制的角度帶來完全不同的解讀,也將若干方向的研究引入全新的層面。這也正是實證的意義所在一即能夠不斷地切近歷史真實,並增進對於真實的了解。希冀本書對新見秦漢度量衡資料的整理與公布,也能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所裨益。為方便使用,在本書卷末,還附有《秦漢度量衡參考量值諸家考論表》和《本書所收器物度量衡數據折算表》,另附相關研究文章兩篇,謹供讀者參考。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本書中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亦懇請批評指正。
熊長雲
2017年3月
-----
(註3):《宋史》卷七一《律歷志》,中華書局,1977年,第1608頁。
-----
一、本書所錄度量衡器以時代先後為序,在斷代框架之下,再分為度、量、衡三類。本書所收秦詔版、銅檢封因多與量器相關,故均列於量器部分。能夠說明一時代度噩衡器制的實物參考資料,別錄於後。
二、本書著錄的器物,均附有簡要的定名、出處及多角度圖片、拓片等,力求真實反映原器面貌。
三、為保證資料的科學性,凡經編者獲見者均加以實測並記錄數據。
四、器物長度的測定,選用直尺與游標卡尺,測量數據以釐米為單位,根據需要取一到二位小數。
五、多數量器的測定選用量筒,介質為小米,測量數據以毫升為單位。少數小量器使用細沙作為介質,通過測算細沙精確重量,並參考平均密度來計算體積。
六、重量的測定,選用50公斤電子秤與2000克電子秤,測量數據以克為單位,除大型權及轉引數據之外,重量數據均取一位小數。
七、國內外機構及海外藏家提供資料,均註明出處。此外為編者調查所見,屬個人藏品者,不再一一註明藏所。除實測者外,凡由相關機構、個人提供的數據,亦註明來源。
八、本書圖注說明文字從簡。重要度量衡器的史料價值,在前言中擇要集中介紹,敬請參考。
《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目錄索引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xinjian_qinhan_duliang/List.asp
※暫時以網址進入使用,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中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7294138719573460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剛做完《錢神:錢的民俗事狀和文化象徵》目錄索引,接著處理《秦漢交通考古》目錄,大約幾個小時內完成。結構很單純,分成「章節」和「內容」,「內容」部份包含所有的圖版。搜尋欄中可以切換兩種欄位查詢。
台灣篆刻家王壯為先生刻過一方「多讀補多忘」朱文印,我則是不會記得作過什麼索引,做完幾天就忘光,所以必須仰賴搜尋軟體「Everything」,製作之前查一下過去有沒有紀錄,有時候沒有先查詢,作到一半才發現以前早就製作過了…。
「引得市」是自己非常依賴的資料檢索工具,不像老師們都是博學強記,我必須「多查補多忘」才能有辦法在小小領域中站穩腳步。
一處圖形字:t055-0075-001
《秦漢交通考古》
圖形字代號:t055
字列 280
缺字 0
總字列 280
《秦漢交通考古》目錄索引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qinhan_jiaotong_kaogu/List.asp
※暫時以網址進入使用,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中
圖一藍橋河棧道遺跡 4
圖二秦始皇陵西側出土秦始皇乘車模型 6
圖三《石門頌》木石相距 15
圖四斜道棧道壁孔的排水槽 16
圖五明月峽棧道壁孔榫卯結構 16
圖六《西狹頌》“鐉燒破析” 20
圖七武威雷台漢墓出土陶樓 26
圖八焦作白莊漢墓出土陶樓 26
圖九馬王堆漢墓出土地圖所見“復道” 28
圖一〇秦直道石門形勢 42
圖一一石門以北的直道遺存 45
圖一二秦杜虎符 51
圖一三秦新都虎符 51
圖一四秦直道烽燧遺址 53
圖一五包頭昭君渡現代浮橋 62
圖一六“宜梁”形勢(據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 73
圖一七嘉祥武氏祠漢畫像石表現虹的畫面 77
圖一八沂水韓家曲漢畫像石表現虹的畫面 77
圖一九新都漢畫像磚梁橋 78
圖二〇溧水柘塘漢畫像磚拱橋 78
圖二一鄒城高莊前營漢畫像石拱橋 78
圖二三新野北安樂寨漢畫像磚拱橋 81
圖二四嘉祥五老窪漢畫像石拱橋 82
圖二五南陽英莊漢畫像石拱橋 82
圖二六新野樊集吊窯M36出土漢畫像磚拱橋 83
圖二七新野樊集吊窯M39出土漢畫像磚拱橋 83
圖二八烏拉特中旗岩畫古車圖像一 88
圖二九烏拉特中旗岩畫古車圖像二 89
圖三〇烏拉特中旗岩畫古車圖像三 89
圖三一烏拉特中旗岩畫古車圖像四 90
圖三二烏拉特中旗岩畫古車圖像 91
圖三三托林溝東段岩畫古車圖像一 91
圖三四托林溝東段岩畫古車圖像二 92
圖三五阿貴溝岩畫古車圖像 92
圖三六新都漢畫像磚挑擔畫面 104
圖三七成都羊子山漢畫像磚收穫畫面挑擔圖 105
圖三八新都漢畫像磚荷擔者運輸酒罐畫面 105
圖三九彭州漢畫像磚荷擔者運輸酒罐畫面 106
圖四〇滎經石棺擔水畫面 107
圖四一邛崍漢畫像磚鹽井生產畫面 109
圖四二成都羊子山漢畫像磚背負畫面 109
圖四三邛崍漢畫像磚背負畫面 110
圖四四彭州漢畫像磚“養老圖" 111
圖四五南陽市郊漢畫像石車騎出行遇虎畫面 116
圖四六南陽七孔橋漢畫像石車騎出行從騎射虎圖 117
圖四七南陽七一鄉王莊漢畫像石車騎出行圖 117
圖四八唐河針織廠漢畫像石車騎出行圖 118
圖四九滕州西戶口漢畫像石車騎出行圖 119
圖五〇滕州官橋漢畫像石車騎出行圖 119
圖五一滕州黃安嶺漢畫像石車騎出行圖 119
圖五二嘉祥武氏祠畫像石龍車畫面 125
圖五三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龍車畫面 125
圖五四南陽王莊漢畫像石魚車畫面 126
圖五五嘉祥武氏祠畫像石魚車畫面 127
圖五六唐河縣針織廠漢畫像石魚車畫面 127
圖五七銅山漢畫像石魚車畫面 128
圖五八銅山洪樓漢畫像石虎車畫面 129
圖五九南陽英莊漢畫像石虎車畫面 130
圖六〇漢鏡紋飾鳥車畫面 130
圖六一嘉祥武氏祠畫像石鳥車畫面 131
圖六二綏德劉家溝漢畫像石飛燕牽引的神車 131
圖六三南陽魏公橋漢畫像石鹿車畫面 132
圖六四徐州洪樓漢畫像石鹿車畫面 132
圖六五嘉祥武氏祠畫像石“斗為帝車”圖 134
圖六六南陽七一鄉王莊漢畫像石天神出行畫面 135
圖六七嘉祥武氏祠畫像神人輓神車圖 136
圖六八放馬灘木板地圖四 144
圖六九放馬灘木板地圖二所見“關” 145
圖七〇馬王堆漢墓古地圖 148
桂陽、零陵、長沙地區138年間戶口變化的情形: 158
圖七一滎經何君閣道石刻 164
圖七二旬邑石門山 174
圖七三秦俑行滕 183
圖七四嘉祥齊山漢畫像石項橐畫面 188
圖七五嘉祥宋山漢畫像石項橐畫面 189
圖七六《漢代畫像全集》著錄縢縣漢畫像 189
圖七七綏德劉家溝漢畫像石項橐畫面 190
圖七八日本藤井有鄰藏漢代銅鳩車 192
圖七九洛陽中州路西漢初期房屋基址中出土的陶鳩車殘件 192
圖八〇《重修宣和博古圖》“漢鳩車” 193
圖八一許阿翟畫像"鳩車”遊戲 194
《中國歷史地圖集》與《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今地點對照 217
圖八二《二年律令.津關令》五關形勢示意圖 231
巴蜀地方行政長官秩級列表 236
圖八三武關道藍橋河段棧道遺存之一 321
圖八四武關道藍橋河段棧道遺存之二 322
圖八五商邑遺址位置示意圖 327
圖八六商邑遺址出土銅劍(1/5) 328
圖八七商邑遺址出土銅帶鉤(原大) 329
圖八八商邑遺址出土陶器 329
圖八九商邑遺址出土筒瓦(約1/4) 330
圖九〇商邑遺址出土瓦當(1/3) 331
圖九一商邑遺址出土鹿紋半瓦當(1/2) 331
圖九二商邑遺址出土 "商”字瓦當 331
圖九三子午道棧道遺跡之一 337
圖九四子午道棧道遺跡之二 338
圖九五武關東門城墻遺存 346
圖九六“武候"瓦當 348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20250807「郵局遊戲」之《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行書律》等數位摹本開箱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5/08/20250807.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6910273911957055
20250808《錢神:錢的民俗事狀和文化象徵》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5/08/20250808.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7209969779910457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7209969779910457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這幾天完成了《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行書律》的「數位摹本」,簡牘當中提到了,如有延遲寄送的時候,得罰錢。因次對古代錢幣相關的文化有了興趣,查了古代錢幣的文章,剛好也看到這篇王子今教授的書籍,因此處理目錄,方便日後細讀。
書中一共有六十八個圖版,如果要查詢「圖版」,記得把搜尋選單由「節次」改為「內容」才搜尋得到。
字列 194
缺字 0
總字列 194
《錢神:錢的民俗事狀和文化象徵》目錄索引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qianshen/List.asp
※暫時以網址進入使用,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中
圖一/陝西門畫雄雞背負/“搖錢樹”畫面 0002
圖二/甘肅慶陽民間剪紙“雄雞銜錢”據靳之林《抓髻娃娃》 0003
圖三/廣東佛山清代以“錢”/表現福祥的瑞符 0023
圖四/河北民間“進寶回回”版畫 0026
圖五/四川西昌出土漢代/“搖錢樹”殘片 0031
圖六/四川綿陽河邊東漢捱崖墓出土搖錢樹座 0034
圖七/山東濰縣年畫“富貴滿堂” 0041
圖八/“財神進門”年畫所見“錢樹” 0044
圖九/清代四川綿竹年畫“張四姐與崔文瑞” 0045
圖十/陝西神木燈畫“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畫面以“搖錢樹”為主題 0047
圖十一/清代朱仙鎮年畫“沈萬三” 0049
圖十二/陝西神木年畫“文武財神獻寶”圖 0051
圖十三/天津楊柳青門畫“搖錢樹” 0053
圖十四/辟兵錢/錢文:“辟兵莫當,除凶去央。” 0059
圖十五/天神降鬼/生肖錢 0060
圖十六/驅邪辟惡錢 0061
圖十七/“諸邪迴避”錢 0063
圖十八/天罡符 0063
圖十九/“身如藥樹”錢 0064
圖二十/驅邪降福錢 0066
圖二十一/出行大吉錢 0068
圖二十二/順風大吉錢 0070
圖二十三/廣東佛山清代錢形符篆 0071
圖二十四/咒語八卦錢 0073
圖二十五/咸豐元年聖廟正殿上梁錢 0075
圖二十六/江西於都嶺背鄉水頭村漢墓出土錢紋畫像磚 0081
圖二十七/浙江嵊縣大塘嶺東吳墓出土錢紋磚 0082
圖二十八/江西贛縣南齊墓出土錢紋磚 0084
圖二十九/遼南漢墓出土錢紋磚 0084
圖三十/長沙阿彌嶺漢墓出土陶罐錢形印紋 0085
圖三十一/浙江安吉天子崗出土錢紋青瓷罐 0085
圖三十二“富貴昌宜侯王”五銖錢紋銅洗 0087
圖三十三“富貴年造作吉”五銖錢紋銅洗 0087
圖三十四/四庫本《救荒本草》“榆錢樹”圖 0098
圖三十五/清代上海年畫“金錢虎” 0115
圖三十六/民間剪紙“連錢鳥” 0116
圖三十七/山東“財神”年畫“周元通寶”錢成為畫面中心 0121
圖三十八/漳州清代年畫“春招財子 0141
圖三十九/陝西洛川民間剪紙“送鬼娃娃”據靳之林《抓髻娃娃》 0142
圖四十/山東濰縣版畫“引進錢龍” 0143
圖四十一/甘肅慶陽民間剪紙“錢龍”據靳之林《抓髻娃娃》 0145
圖四十二/河南鞏縣民家面制“錢龍”據靳之林《抓髻娃娃》 0147
圖四十三/五月初五錢,五日午時錢 0156
圖四十四/泉州清代年畫“福虎銜錢” 0160
圖四十五/壓歲錢及兒童雜事詩圖箋釋(豐子愷) 0168
圖四十六/“瓜瓞綿綿”錢 0178
圖四十七/民間剪紙“喜娃坐錢” 0178
圖四十八/甘肅環縣民間剪紙用“錢”的圖案表現的生命繁衍/據靳之林《抓髻娃娃》 0180
圖四十九/“百年偕老”錢 0183
圖五十/“百子千孫”錢 0184
口中含有錢幣和手中握有錢幣的考古資料列表 0191
圖五十一/“周易卦卜”錢 0194
圖五十二/山西民間剪紙“喜女子”的錢形裝飾/據靳之林《抓髻娃娃》 0196
圖五十三/陝西鳳翔清代年畫“蟾宮折桂” 0213
圖五十四/蘇州清代年畫“兒童擲錢”圖 0221
圖五十五/河北剪紙“劉海戲蟾”劉海以金錢戲蟾,因而民間又有“劉海戲金錢”以及“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說法。 0223
圖五十六/蘇州清代年畫“踢毽子” 0224
圖五十七/北京“鍾馗”門畫/鍾馗手捧金錢,身披錢衣,腰帶也綴以錢飾。 0226
圖五十八/天津楊柳青清代年畫“兒童表演十不閑”居於中心的表演者胸前懸“錢”形佩飾 0227
圖五十九/以“錢”紋為裝飾的河南朱仙鎮門畫“王小趕腳” 0228
圖六十/天津楊柳青清代年畫“文武財神一堂聚會” 0233
圖六十一/廣西出土裝飾“連錢”紋的銅鼓 0234
圖六十二/河北寧河清代年畫用“錢”紋表示日期的“九九消寒圖” 0236
圖六十三/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泥“半兩”和泥“郢稱” 0238
圖六十四/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文字“土錢千萬、䈕一千” 0239
圖六十五/陝西長安張家坡M307平面圖 0242
圖六十六/現代冥錢/陝西千陽冥錢標明“地府通用”,甘肅通渭冥錢標明“一律通用”。 0261
圖六十七:蘇州清代年畫“宣統春牛圖”畫面中心有鑽在錢眼裡的官吏形象 0273
圖六十八:天津楊柳青清代年畫“洞賓渡真真”:鑽在錢眼中的為石崇 0276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20250807「郵局遊戲」之《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行書律》等數位摹本開箱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5/08/20250807.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6910273911957055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6910273911957055
最開頭,只是想把〈行書律〉幾支簡製作一下「數位摹本」,以為三、四枚而已,資料閱讀下去,發現完整內容是14枚。零星單字的不說,過去幾年製作的「數位摹本」除了《北京大學藏漢簡.蒼頡篇》之外,大多數是《里耶秦簡》或《睡虎地秦簡》為主。這次處理《張家山漢簡》是第一次。
要先以單純「數位摹本」的發布為主軸,其他簡牘內容索延伸的各種「支線」、「副本」先不展開,否則一定內容作不完…,「開箱文」會發不出去。
有人看到「行書律」的當中的「行書」…
可能會說,我知道,天下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那種介於草書和楷書那種字體。並不是喔!「行書」這裡是指「傳送文書」,而〈行書律》,就是關於傳送文書的法律規定。
為了資料最佳循環利用,發揮最大的效益以及研究、教學教材的製作考量,一般筆者處理資料,會有二種呈現方式,一是在A4格式範圍內,圖版+數位摹本+釋文排列在一起,除原始排版格式外,再匯出PDF與PNG。再來會把PNG圖檔放到「powerpoint」簡報裡製作,圖會再放大,可能會上下裁切成二個部份,放上釋文等說明。
這樣的處理,有很多好處,在「簡報」的畫面中,讓我們可以把簡牘看的更清楚,能知道,哪些能再精細處理的地方,這次處理的過程中,找到很多原本的錯誤,有賴不同畫面的呈現方式。
出土的簡牘承載各種文化歷史內容,透過研究文獻,理解簡牘文字的每段內容、詞彙都有嚴謹的分析探討過程。我們仔細的參考引用學習,希望這類教材,以自身漢字、書法專業的領域上又可以吸引大眾對「簡牘文字」的興趣。
這梯次全部處理新發布的「數位摹本」,如下列所示: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田律》3
A4排版圖檔一頁
簡報檔5~6頁。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語書》8
A4排版圖檔一頁
簡報檔7~8頁。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行書》183~185
A4排版圖檔三頁
簡報檔9~12頁。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行書律》264~277
A4排版圖檔四頁
簡報檔20~37頁。
此簡報中出現的紅色文字,我們稱作「數位摹本」,是依據高品質清晰的墨跡圖版,以筆者多年處理經驗及實際古文字書法創作研究,加上「引得市」數百種相關文獻的簡牘文字檢核查驗比對,在電腦中描摹製作而成。
◎表達精確的文字結構,彌補原始字跡殘損不清
◎與原始圖版排列對照,視覺上有相互彌補之效
◎清晰的構形與文字結構在書法學習有相當助益
Q:張家山在哪裡?有什麼特別的?
A: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位於湖北省江陵縣(今荊州市荊州區)城外西南一點五公里處的江陵磚瓦廠內,因取土而發現,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由荊州博物備配合進行發掘。為土坑木樽墓,墓坑上部已遭破壞。發掘者推斷墓葬的年代是西漢早期,墓主人去世當在西漢呂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或其後不久。墓主人生前是一名低級官吏,通曉法律,能計算,好醫衛、導引。
由於受到淤泥及其他文物的擠壓,竹簡已有損壞,卷束已散開,並有不同程度的移動。從竹簡的堆積狀況可以判斷,各種書籍是各自成卷,然後堆放在一起的。依從上至下的順序是:曆譜、《二年律令》、《奏讞書》、《脈書》、《算數書》、《蓋廬》、《引書》;遣策另置它處。全部竹簡計一千二百三十六枚(不含殘片)。除曆譜和遣策的篇名是整理者擬加之外,其餘各書均原有書題。
各種古書是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對研究西漢社會狀況和科學技術的發達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二年律令》的發現使亡佚已久的漢律得以重現,是系統研究漢、唐律的關係及其對中國古代法律影響的最直接的資料。
以上節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釋文修訂本》前言
Q:《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有哪些內容?
A:《二年律令》共有竹簡五百二十六枚,簡長三十一釐米。簡文含二十七種律和一種令,律、令之名均與律、令正文分開另簡抄寫。《二年律令》是全部律令的總稱。
簡文中有優待呂宣王及其親屬的法律條文。呂宣王是呂后於呂后元年(公元前一八七年)贈與其父的諡號;與《二年律令》共存的曆譜所記最從年號是呂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 ,故推斷《二年律令》是呂后二年施行的法律。簡文包含了漢律的主要部分,內容涉及西漢社會、政治、軍事、經濟、地理等方面,是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二年律令》簡文含二十七種律和一種令依序為:《賊律》、《盜律》、《具律》、《告律》、《捕律》、《亡律》、《收律》、《襍律》、《錢律》、《置吏律》、《均輸律》、《傳食律》、《田律》、《□市律》、《行書律》、《復律》、《賜律》、《戶律》、《效律》、《傅律》、《置後律》、《爵律》、《興律》、《徭律》、《金布律》、《秩律》、《史律》、《津關令》。
※《行書律》簡號起264,訖277,共14枚。
以上內容係《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釋文修訂本》《二年律令》說明 p.7
縣令郵行之,盡八月□□之。田律。三
論及令、丞。有(又)且課縣官獨多犯令而令、丞弗得者,以令、丞聞。以次傳;別書江陵布, 以郵行 。八
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 ,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行書。一八三
行傳書、受書 ,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輒相報殹(也)。書有亡者,亟告官。隸臣妾老弱及不可誠仁者勿一八四
令 。書廷辟有曰報,宜到不來者,追之 。行書一八五
十里置一郵。南郡江水以南,至𡩡南水,廿里一郵。二六四
一郵十二室。長安廣郵廿四室, 敬(警)事郵十八室。有物故、去,輒代者有其田宅。有息,戶勿減。令郵人行制書、急二六五
書,復,勿令為它事。畏害及近邊不可置郵者,令門亭卒、捕盜行之。北地、上、隴西,卅里一郵;地險陜(狹)不可置郵者,二六六
得進退就便處。郵各具席,設井磨。吏有縣官事而無僕者,郵為炊;有僕者,叚(假)器,皆給水漿。二六七
復蜀、巴、漢中、下辨、故道及雞s018-021中五郵,郵人勿令䌛(徭)戍,毋事其戶,毋租其田一頃,勿令出租、芻稾。二六八
發致及有傳送,若諸有期會而失期,乏事,罰金二兩。非乏事也,及書已具,留弗行,行書而留過旬,皆二六九
盈一日罰金二兩。二七〇
□□□不以次,罰金各四兩,更以次行之。二七一
書不急,擅以郵行,罰金二兩。二七二
郵人行書,一日一夜行二百里 。行不中程半日,笞五十;過半日至盈一日,笞百;過一日,罰金二兩。郵吏居界過書,二七三
弗過而留之,半日以上,罰金一兩 。書不當以郵行者,為送告縣道,以次傳行之。諸行書而毀封者,皆罰金二七四
一兩。書以縣次傳,及以郵行,而封毀,過縣輒劾印,更封而署其送徼(檄)曰:封毀,更以某 縣令若丞印封 。二七五
諸獄辟書五百里以上,及郡縣官相付受財物當校計者書,皆以郵行。二七六
行書律二七七
※二六八簡有一處缺字,缺字編號為:「s018-021」(侖刀,侖刂)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行書律》釋文基本上都是依據《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釋文修訂本》,除了簡275,原釋文為:…過縣□劾印…,筆者依殘損字跡判斷為「…過縣輒劾印…」空白處疑似「輒」字。
王子今先生說:「晉代則稱郵驛系統專職人員為“信人”,或簡稱為“信"。羅布淖爾出土晉簡可見“行書兵”稱謂。“行書兵”身份,應當接近走馬樓簡所見“郵卒”。」
學者研究認為:《睡虎地秦簡》及《二年律令》中的《田律》、《廄苑律》、《倉律》、《金布律》、《置吏律》、《賜律》、《效律》、《秩律》、《津關令》等,都涉及到郵傳相關內容。說明秦漢法律中的各項制度是互相統一、密不可分…。
「半兩錢」重十二銖,是記重貨幣,「兩」、「銖」均為秦制。秦惠王二年(公元前336 年)開始,至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止,更換鑄造五銖錢之後正式廢止,有二百多年的使用時間。
從法律面,或制度面或「郵」單字等相關詞彙再延伸,罰金「兩」在當時的價值等…很多想展開的各種支線。「停!止住!這裡就先不說,想法真的多,實際作了,或作了一半再來發表,先這樣結束!
以上內容由「引得市」、「漢字探偵事務所」聯合支援製作
歡迎訂閱支持!
「引得市」、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
「漢字探偵事務所」網址:https://www.youtube.com/c/ebag0910
「郵局遊戲簡報」內的標題、內容數據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行書律》圖版放大350%
釋文文字「jf蘭陽明體2.0 W3」字級30(黑淺25%)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行書》圖版放大200%
釋文文字「jf蘭陽明體2.0 W3」字級30(黑淺25%)
簡報檔45頁匯出成45個高品質png。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行書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田律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語書
數位摹本以「8px」製作
黑框「2px」,灰階:50%
灰底灰階:10%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行書律
數位摹本以「4px」製作
黑框「2px」,灰階:50%
灰底灰階:10%
以A4格式排版的部分: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行書律a4排版.afpub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行書a4排版.afpub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田律3-a4排版.afpub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語書8-a4排版.afpub
以「Affinity Publisher 2」A4排版,字體用11pt台灣明體,字距16pt,內容過長,特殊情況字距改14.5,如簡號「265」、「273」。另「266」又為14。
釋文中,有些擴張字,排版用「蘭陽明體」是無法呈現的(缺字),所以得另外以「Affinity Designer 2」偏旁造字,字級設定30pt,匯出成png圖檔。裁切後符合powerpoint「jf蘭陽明體2.0 W3」30級字。雖然用「細明體」也可以,不過就是比較醜。
蘭陽明體造字-䌛
蘭陽明體造字-叚
蘭陽明體造字-稾
蘭陽明體造字-𡩡
蘭陽明體造字-殹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朱紅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
王子今:《秦漢稱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4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壹》,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
李綉玲:《《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構形研究――兼論〈二年律令〉所見《說文》未收字》,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月。
王樹金:《秦漢郵傳制度考》,西北大學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李力:《“隸臣妾”身份再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郝延濤:《秦漢郵傳管理略論》,長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徐承泰:《秦漢貨幣若干問題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11月。
孫秋鳴:《簡牘所見秦漢郵傳制度探析》,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蒲朝府:《秦漢郵驛制度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劉營:《秦漢貨幣制度變遷》,河北經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張忠影:《秦簡地名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5月。
代思晴:《簡牘所見秦漢郵書制度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3月。
楊柳:《戰國秦漢時期湖南地區泥冥幣的考古學研究》,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4月。
顧宇成:《西漢五銖錢若干問題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3月。
高敏:〈秦漢郵傳制度考略〉,刊:《歷史研究》1985年第3期,69~85頁。
高榮:〈本世紀秦漢郵驛制度研究綜述〉,刊:《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6期,2~10頁。
彭浩:〈讀張家山漢簡《行書律》〉,刊:《文物》2002年第9期,54~59頁。
高榮:〈秦漢郵書檔案管理制度初探〉,刊:《第二屆郭煌歷史檔案與徽州歷史檔案開發利用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9月,155~173頁。
楊傑:〈《二年律令·行書律》與漢代郵行制度〉,刊:《肇慶學院學報》第27卷,2006年2月,37~40頁。
高榮:〈簡牘所見秦漢郵書傳遞方式考辨〉,刊:《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6期,63~70頁。
徐承泰:〈秦漢半兩以尺寸指代重量論〉,刊:《江漢考古》(總第134期)2014年5月,63~68頁。
徐勇捷:〈戰國秦半兩錢的類型及其相關問題〉,刊:《中國錢幣》2016年第一期(總第138期),18~26頁。
趙路花:〈戰國至秦半兩錢文演變規律與年代學檢討〉,刊:《中國錢幣》2016年第一期(總第138期),27~37頁。
于洪濤:〈從里耶簡看秦代緊急公文種類與遞送方式——兼談秦漢《行書律》相關問題〉,刊:《檔案學通訊》2018年第6期,83~87頁。
趙倩男:〈淺析秦漢郵傳制度——以《二年律令·行書律》為例〉,刊:《學園》2016年第36期,95~97頁。
代思晴:〈秦漢郵書傳遞方式“以郵行”考〉,刊:《秦漢研究論叢》2021年7月,311~318頁。
閆曉君:〈秦漢行書律與帝國行政運作〉,刊:《四川大學學報》2022年第2期(總第239),148~159頁。
莊小霞:〈秦簡“急書”考〉,刊:《出土文獻研究》(第二十二輯)2024年6月,164~176頁。
劉灝:〈半兩錢及其錢範的發展演變〉,刊:《大眾考古》2024年6月,73~76頁。
「引得市」,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
20250814秦楚二種龜 知乎: 【釋文】 楚男:秦龜何處? 秦女:龜娶來稀。 【說明】 晚上忽然想到,假想古代二人對話,寫出秦、楚二種文字,順便展現「龜」字的文字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