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20240828選單製作完成

 20240828選單製作完成


昨天請瑾昀兄更新了「引得市」一些選單,包括以下九種文獻:

秦代官制考論(2024.8.26)

數位⼈⽂視域下的楚簡資料庫分析與規劃——以《郭店楚墓⽵簡》為例(2024.8.18)

楚文字訛書研究(2024.8.16)

先楚史(2024.8.16)(待作選單)

呂氏春秋詞典(修訂本)(2024.8.14)

《楚辭集校集釋》(2024.8.7)

《楚辭評論集覽》(2024.8.7)

《楚辭著作提要》(2024.8.7)

《楚辭學通典》(2024.8.7)


這些文獻的目錄索引都是免費使用,不需要額外付費,歡迎使用。如果研究中常需要用到罕用字,最好還是訂閱一下,這樣也能再使用「主站」中近四百種最新的漢字相關文獻索引。


訂閱看這裡:https://www.mebag.com/index/donate.asp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論文著作►」→「章句目錄►」→「其他」→「秦代官制考論」

「《秦代官制考論》目錄索引」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qindai_guanzhi_kaolun/list.asp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論文著作►」→「章句目錄►」→「其他」→「數位⼈⽂視域下的楚簡資料庫分析與規劃」

「《數位⼈⽂視域下的楚簡資料庫分析與規劃——以《郭店楚墓⽵簡》為例》目錄索引」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jianziliaoku_fenxi_yuguihua/List.asp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論文著作►」→「章句目錄►」→「出土文物與古文字►」→「楚文字訛書研究」

「《楚文字訛書研究》目錄索引」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wenzi_eshuyanjiu/List.asp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論文著作►」→「章句目錄►」→「出土文物與古文字►」→「先楚史」

「《先楚史》目錄索引」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xianchushi/list.asp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專科辭典►」→「文史類►」→「呂氏春秋詞典」

「呂氏春秋詞典(修訂本)」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lyushih_chunciou_cihdian_sioudingben/list.asp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楚辭►」→「楚辭集校集釋」

「《楚辭集校集釋》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jixiao_jishi/list.asp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楚辭►」→「楚辭評論集覽」

「《楚辭評論集覽》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pinglun_jilan/List.asp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楚辭►」→「楚辭著作提要」

「《楚辭著作提要》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zhuzuo_tiyao/List.asp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楚辭►」→「楚辭學通典」

「《楚辭學通典》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xue_tongdian/list.asp













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20240826《秦代官制考論》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0826《秦代官制考論》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16633220



【製作說明】

筆者以原始目錄為基礎,再逐頁對照增加內容製作。製作中也簡單讀了一下秦代職官的內容。



字列 129

缺字 0

總字列 129








【使用說明】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論文著作►」→「章句目錄►」→「其他」→「秦代官制考論」

「《秦代官制考論》目錄索引」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qindai_guanzhi_kaolun/list.asp


【《秦代官制考論》前言】

凡從事秦漢歷史研究者,都一定會對秦漢的職官制度給予高度的關注,因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大都是由秦漢時期發展而來的。而秦代更是其奠基的時代,故秦代官制的研究,不僅是秦漢史研究,也一直是秦簡牘文獻研究中的熱點,更是秦簡牘內容研究中繞不開的課題。


自岳麓書院藏秦簡從2008年開始整理以來,我們就在簡文中不斷地發現,岳麓秦簡中所記載的一些官名、官署名有很多是未見於前人著錄的,如“執法”一詞,在岳麓秦簡中就反覆出現,它既有跟丞相、御史並列使用的情況,也多與“屬所”連用而組成所謂的“屬所執法”等,從其出現的語境可知,秦簡中的“執法”肯定是作官名或官署名使用的,但傳世的秦漢文獻中“執法”一詞則出現得很晚,且一般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這種現象,說明新的秦簡資料又給秦代官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因此,很有必要藉助新出的簡牘材料和其他的出土文獻,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再對秦代官制的相關問題進行深人的討論。


有鑒於此,我們自2013年整理出版了《岳麓書院藏秦簡(參)》之後,就向湖南省社科規劃辦申報了“秦宵制研究”的課題,很快就得以批准立項。原本是想在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的基礎上,藉助新出的簡牘、璽印封泥和青銅器銘文等材料,對秦代的職官制度再作一次較為全面的梳理,但隨著課題的展開,發現這種相對浩大的工程,遠不是這個項目規定的時間內所能完成的,因此,我們對課題研究的思路作了一些調整,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秦代官制中一些專題的討論上,故將課題名稱改為“秦代官制考論”,其構想是在藉助新的出土材料考證補注一些秦代職官名義的同時,主要圍繞秦代的守官和假官制度、都官制度、鄉里職官制度及官吏法等方面展開研究。通過近兩年的努力,集結成這本小書。書雖有點單薄,但每章都是專題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結論不一定完全成立,但如果能給秦漢職官制度研究和秦漢史的研究提供一點參考的話,那我們也就滿意了。


參加本課題研究的王偉、郎水傑和周海鋒三位都是研究秦漢史和秦代職官制度的中青年學者,他們雖各有專攻,但都對以新出的秦漢文獻來考論秦代職官制度的某些問題頗感興趣,因此,在充分尊重他們各自研究興趣的基礎上,我初擬了一個研究提綱,然後他們各自在自己長期研究積累的基礎上選擇撰著了本書的部分章節,其中周海鋒負責第一章和第六章,王偉負責第二章和第三章,部水傑負責第四章和第五章,最後由我負責全書的統稿和編排,可以說,本書的最後完成,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本人因種種原因,未能具體撰寫某些章節,僅有在此期間所寫的兩篇與秦代職官研究有關的小文,且作附錄編於書後以向大家請教。


本書的出版要感謝岳麓書院國學研究與傳播中心的資助,同時要感謝中西書局的大力支持,可以說,沒有這方方面面的支持和贊助的話,本書的出版將是不太可能的事。


陳松長記於斯是齋

2018年2月28日


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pdf製作書籤的好幫手「PdgCntEditor」

pdf製作書籤的好幫手「PdgCntEditor」


PDF如果是原先圖檔所合併製作的,最好先用「Adobe Acrobat 」或「ABBYY FineReader 」軟體進行全部頁面的ocr。這樣,第一步算是完成了。


接著,利用已經ocr完成的pdf,進行「書籤」的製作,所謂pdf書籤,就PDF開啟時,左側有個不同層級的標題。如果你原先的檔案來自word製作的,也有所謂的大綱。那麼生成pdf的時候,左側自然也會有書籤。

「書籤」的好處是讓我們能依據標題,滑鼠點選後跳頁自該頁面,「書籤」越詳細,這個pdf越能快速讓你查到需要的資料。你或許會問,既然已經把pdf檔案ocr了,為什麼不使用全文檢索?

當然也可以使用,不過,有些名詞或人名如果在這個pdf出現的頻率很高(超過100),那麼用全文檢索的方式就不大適合。

製作書籤可以使用「Adobe Acrobat 」,或者使用免費的軟體「PdgCntEditor」,這個軟體簡單易用,我個人使用十多年了…。

「PdgCntEditor」作者的部落格:https://www.cnblogs.com/stronghorse/p/11519730.html

當你有很多製作完整書籤的pdf檔,研究的時候,才能真正發揮電子檔的優勢和便利性,如果你會使用「引得市」,那更會把多個pdf檔案的檢索發揮到極致。


2024年8月22日 星期四

20240819一路向北·桃園行(Day1~2)

20240819一路向北·桃園行(Day1)


近期受日本書道家川尾朋子的邀請參與創作,提前一天北上桃園。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開車

#創作


小港大島優子先生 歡迎按讚·訂閱·分享


https://youtu.be/vzWoZNRDAZo?si=795VFlE3l1bRY-1G







20240819一路向北·桃園行(Day2)


今天抵達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中午與秦漢簡書法班同學聚餐,下午親身體驗藝術創作過程,晚餐後南下高雄。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開車

#創作


小港大島優子先生 歡迎按讚·訂閱·分享


https://youtu.be/zWyX_7dtrTY?si=rYNZ-jgeUIS4Kic-




2024年8月18日 星期日

20240818《數位⼈⽂視域下的楚簡資料庫分析與規劃——以《郭店楚墓⽵簡》為例》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0818《數位⼈⽂視域下的楚簡資料庫分析與規劃——以《郭店楚墓⽵簡》為例》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15184068


【製作說明】

偶爾會逛逛網站,看一些感興趣的題目,昨天無意間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以「楚簡」為關鍵詞,附帶條件有電子檔,查到的第一筆資料是:《數位⼈⽂視域下的楚簡資料庫分析與規劃——以《郭店楚墓⽵簡》為例》。


一直對古文字資料庫網站或資料庫很有興趣,何況又看到熟悉的人名,所以再點進去看「參考書目」,發現自己的名子和「引得市」,下載後快速的讀了一下,就決定要把目錄處理起來。


作者對近年楚簡資料庫的發展做了很深入詳細的考察,也仔細的說明製作資料庫面臨的問題。古文字在網站、網頁「顯示、檢索」等問題,程式技術上一直在修正突破,撇除技術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得有人推動,持續創新追求,自古英雄出少年,勇於追求夢想才是學術環境進步的重要推力,很高興有人在這方面努力耕耘,期待有更多新血加入。


ps.根據論文的提醒,「引得市」在《字源》遺漏「於」、「可」二字,也修改好了。


字列 339

缺字 4

總字列 343


圖形字代號:t046有10處











【使用說明】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論文著作►」→「章句目錄►」→「其他」→「數位⼈⽂視域下的楚簡資料庫分析與規劃」

「《數位⼈⽂視域下的楚簡資料庫分析與規劃——以《郭店楚墓⽵簡》為例》目錄索引」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jianziliaoku_fenxi_yuguihua/List.asp



【《數位⼈⽂視域下的楚簡資料庫分析與規劃——以《郭店楚墓⽵簡》為例》摘要】


楚簡的異體現象複雜,一個字可能有多種不同部件的組合模式,導致學習楚簡文字的門檻高。以楚簡文字為研究對象來評比目前知名的古文字網站後,並分析它們的部件檢索功能,會發現這些網站只能透過間接的方式查找「楚簡部件的異體字」,難以直接檢索。例如,以「部件」作為關鍵字檢索,部分網站可以找到「含有此部件的楷書字群」,少數網站可以查到「含有此部件的楚簡字例」,但無法在網站上直接查找楚簡部件的異體字例,這導致非專業的使用者難以快速理解楚簡文字的異體現象,也提高了理解楚簡文字的門檻。


本研究以張光裕先生等製作「郭店楚簡資料庫」的文本作為材料,這份釋文包含了字用與字形隸定,導致一些楚簡字因為字用與字形不同,而有兩個對應的楷書。因此本研究選擇字頻前二十二名的字例,合併重複計算的字例,將其中兩個字例與其他字例合併後,整理出「二十個字例」作為示範資料。以此模擬適合楚簡構形的網站,並在網站上同時呈現楚簡圖片與楷書字,將「楚簡字圖、楷書字、楚簡部件圖、楷書部件」的資料串連,以圖文相互參照的方式來降低使用門檻。同時從數位人文的角度來設想,以字譜(註1)的概念來串聯資料,將「楚簡字圖、楷書字、楚簡部件圖、楷書部件」的相互關係整合起來,以便呈現出各種異體字形,以及字與部件的相互關係。這樣除了方便使用者檢索「楚簡部件的異體字」與相關資訊外,未來還能做到許多更大規模的研究。


未來可以持續發展的研究方向有很多,其中包含某楚簡部件的分佈狀況、楚簡部件在某字的比例、某字有哪些楚簡部件組合的型式、楚簡部件與各時期字體部件的串連等面向,有機會擴大發展並整合其他古文字的字形。


還有可能透過拆解楚簡文字的構形,將楚簡字圖與部件分型,明確區分不同楚簡異體字所對應的部件組合,將每個楚簡字圖的部件座標標示清楚,便能降低機器學習圖片辨識的難度,讓「楚簡構形資料庫」的資料成為適合「楚簡文字圖片辨識的訓練資料集」。


楚簡文字存在多種異體情況,拆分楚簡文字的方式有許多,例如部首、字根、構件、形素、部件、偏旁、形符、義符、聲符等。在本研究中,綜合考量甲骨文與金文的拆分原則後,以「部件」為拆分楚簡文字的方式。並以自身學過書法四年的經歷出發,整合書法學習者與古文字學習者的需求,設計出適合郭店楚墓竹簡的實體關係圖,方便後端資料庫儲存Metadata外,也能讓網頁以簡潔的方式呈現郭店楚簡的字譜與部件樹,最後提出一些未來可發展的建議。因此,本研究的每個章節預計要討論的內容有:


1.第一章〈緒論〉,討論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


2.第二章〈文獻回顧〉,內容包含郭店楚簡研究現況、異體字研究現況、楚簡資料庫的相關研究。本章將會提到郭店楚簡的相關書籍,如圖板、釋文、文字編、郭店楚簡的最小成文部件研究,還會討論異體字的相關問題,與楚簡資料庫的相關研究。


3.第三章〈從知名楚簡網站的限制來確立新資料庫的方向〉,本章將評比目前知名楚簡的網站,分析使用者在檢索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限制。本研究以方便楚簡研究使用、對非研究者友善、適合楚簡部件的檢索功能等功能來分析這些知名楚簡的網站。同時從筆者的自身經驗出發,分析古文字學習者與書法學習者的需求,並結合「部件識字法(註2)」——用部件來認識楚簡文字的學習方法,來改善楚簡部件的檢索功能,也提出讓網站更便於使用的方法。


4.第四章〈文字的拆分原則〉,將從現行漢字與甲、金文的拆分原則來看楚簡文字的拆分,並選擇郭店楚簡中字頻排名前二十二的字例,合併成二十字為示範資料。拆分出部件後,再進一步討論不同學者製作的楚簡部件表的差異,例如「最小成文部件的看法不同」、「選用的隸定字不同」、「成文與否的看法不同」、「訛變部件的歸類方式不同」,而這些參差能以網站的方式一次呈現給使用者,方便使用者理解。本研究提出將「楷書部件」與「楚簡部件圖」以型號區分,並列出楚簡異體字的組成部件,與部件形近相訛的現象,系統性梳理楚簡文字的字際關係。


5.第五章〈楚簡構形資料庫架構〉,本章將從郭店簡文字的部件、單字、合文、單支簡圖板、釋文出發,說明網站的概念與目標,再進一步設計「資料庫的後端資料表」與「網頁的介面」。為資料庫設計的資料表,包含字用表、楷書異構字表、楷書異寫字表、楷書缺字表、相關索引表、楚簡字圖表、原圖圖板表、書法本圖板表、相關圖片、一支簡的各家釋文表、楷書部件表、楚簡部件圖表、相關期刊論文表,以異構字、部件、楚簡字圖、圖板為主要節點,整合眾多資料表。介面設計則是著重於「字形解說與相關索引、部件解說、圖板與釋文對讀、相關期刊論文」這四個頁面的內容,與「部件型號輔助查詢」功能。


6.第六章〈結論〉,本章將提到研究成果、研究限制與不足、未來展望。


關鍵詞:數位人文、郭店楚簡、異體字、整合型網站、部件串聯、字譜、部件 孳乳表


論文總頁數:384



(註1)「字譜」一詞,「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解釋為「字典」。同時,「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將「字典」解釋為「以字為單位,按一定體例編次,並解釋文字音義形體,以備查檢的工具書。如《康熙字典》、《韋氏大字典》。」

在沈康年編制的《古文字譜》中,將古文字字形(如甲骨文、金文、陶文、貨幣文、簡牘文、帛書、璽印文、石刻文、侯馬盟書等)依次列出,因此「字譜」也能理解為「以字為單位,按一定體例編次,將各種文字形體列出,以備查檢的工具書。」

李克(RickHarbaugh)《中文字譜——漢英字源字典》以182個獨立成體的「文」來串連書中四千多個「字」,用樹狀圖的方式呈現字譜,「文」在最左側,依序往右排列出不同階層的「字」,並設有網站方便使用者檢索,方便了解各字之間可能的關係。「字譜」一詞在《中文字譜——漢英字源字典》中是接近「部件孳乳表」的意思。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條目「字譜」,網址: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37563&q=1&word=字譜。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條目「字典」,網址: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37572&q=1&word=字典。

檢索日期:2023年10月12日

沈康年編制:《古文字譜》,(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凡例〉頁1。

李克(RickHarbaugh):《中文字譜——漢英字源字典》,(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字譜及字典〉、頁1。

李克(RickHarbaugh)「中文.com」,網址:https://www.zhongwen.com。

(註2)「『部件識字法』是通過對漢字『部件』結構的分析進行識字的一種方法。」

戴汝潛:《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頁122。



【延伸閱讀】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網址: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


---

蔡孟樺:《數位⼈⽂視域下的楚簡資料庫分析與規劃——以《郭店楚墓⽵簡》為例》,新北市: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23年7月。

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20240816《楚文字訛書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0816《楚文字訛書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14909898


【製作說明】

早上剛發布《先楚史》目錄索引,下午接著發布《楚文字訛書研究》。有興趣的朋友也能一起來讀一下凡例或後記。


資料庫上的選單有「章」和「節次」二種,請擇一即可,如果同時選擇二種,則會出現找不到頁面的情形,這很容易理解,在二種條件篩選下,可能選到不符合條件的,所以就會跳出沒有內容。


使用者要輸入關鍵字查詢也可以,預設值是查詢「節次」,例如輸入:「訛書」,則資料庫就會列出「節次」欄位中符合的部分。如果你對這份文獻還不熟,建議先用「章」的選單來跳頁,一段時間後,可再用「節次」選單來跳頁。










【使用說明】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論文著作►」→「章句目錄►」→「出土文物與古文字►」→「楚文字訛書研究」

「《楚文字訛書研究》目錄索引」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wenzi_eshuyanjiu/List.asp


【《楚文字訛書研究》第四節 研究對象】

1.湖南長沙楚帛書

2.河南信陽長臺關楚簡

3.湖北江陵望山楚簡

4.湖北江陵天星觀楚簡

5.湖北曾侯乙墓竹簡

6.湖北江陵九店楚簡

7.湖南常德夕陽坡楚簡

8.湖北江陵秦家嘴楚簡

9.湖北荊門包山楚簡

10.湖南慈利石板村楚簡

11.湖北江陵磚瓦廠楚簡

12.湖北荊門郭店楚簡

1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

14.河南新蔡葛陵楚簡

15.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



【《楚文字訛書研究》凡例】

1.本書名為《楚文字訛書研究》,楚文字本應包含楚系簡帛文字和楚系金文等,但為了實際研究的方便,所謂的楚文字有時專指楚簡上的文字。在行文中,我們有時會直接用楚簡文字,而不是楚文字。本書所謂的訛書是指文字的訛書,對於簡帛或銅器上的衍文、奪文以及標識符號(包括童文符號、合文符號、旬讀符號)等的訛誤均不在討論之列。


2.為行文的方便,明確字與詞的不同,本書採用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一書的做法,用“{}”來標明書中提到的詞,如書中的“(寒}”表示語吉中的詞,而“寒”則表字。


3.楚簡由各篇的篇名在書中出現頻繁,為行文簡練,本書一律使用簡稱,書後附有“楚簡甫全稱簡稱對照表”,可備檢索。甲骨文、金文、秦簡等篇名,簡稱一般採用學術界通行的做法,不作嚴格統一。


4.本書涉及的甲骨文、金文、傳抄古文字形,主要探自劉釗、洪颺、張新俊編賽:《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董蓮池繡著:《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2011年;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郭忠恕、、夏竦編,李零、劉新光整理:《汗簡古文四聲韻》,中華書局,2010年。


5.本書釋文基本採用寬式,如遇到採用寬式不能說明問題時,則採用嚴式韓定。對於缺字、錯字、簡文殘缺等符號的使用,均採用古文字學界通行的做法。本書有些楚簡釋文不同程度參考了陳偉等著的《楚地出土戰國簡珊C十四種J》(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有時簡稱“《十四種》”).李守奎、曲休、孫偉龍編著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l~5)文字編》附錄六“釋文”部分。本書的古音均來自郭錫良編著的《漢宇古音于加(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10年)。6.本書所說的簡文整理者一般不具體到哪個人,一律用“整理者”指稱。有些書像《十四種》、《古文字譜系疏證》等均是集體研究成果,引述時,直接用“陳偉等”、“黃德寬等”,也不具體到哪個人。引用簡文整理者觀點的時候,直接在書中標注書名簡稱和頁碼,如“《郭店》,第1頁”,指的是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頁。


7.本書注釋為避免繁瑣,以“節”為單位,凡出處第二吹出現時均簡省相應的出版單位和出版年等信息。引用各家說法時,常會引到他們的注釋,以注釋1為例,在原書中有學者標注[1],有學者標注〖1〗,有學者標注①或(1),我們在引用的時候,均統一為“l”。注釋引自網址的,如“武漢大學簡帛網”簡稱“簡帛網”,“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簡稱“復旦網”,“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簡稱“清華網”,等等。


8.像《古文字研究》、《簡帛》、《簡帛研究》、《出土文獻》、《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等刊物在注釋中一般均不標注編者。某位學者的文章出自其論文集的,論文集前面一般也不再標注作者。9.因本人學識和能力有限,本書對訛書所做的定義可能並不能涵蓋本書所討論的全部內容,容許有例外;在本書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的時候,定存不當之處,也肯定會失引一些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或者引述的時棋有失允當,懇請各位學者批評指正。



【《楚文字訛書研究》後記】

這本小書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增加了第六章部分章節,以及第七章、第人章、第九章等內容。書稿交稿時,正好趕上清華簡第六珊出版,因本書基本是窮盡性研究,且有很多統計數據,故牽一發而動全身,未能將第六冊補人,很是遺憾。但因清華六畢竟是新材料,在改較樣時個別地方增加了幾個新字形,請讀者注意。


近兩年,隨著簡帛文獻的大量發表,學者越來越關注文字訛書問題,尤其是博士學位論文。擾我所知,從2012年至2015年,對這個問題有所涉及的如袁瑩、劉雲、何家興、孫合肥、蔡偉等的博士學位論文(博士後報告)02015年,趙平安還以“先秦兩漢訛字綜合整理與研究"為題申請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並獲得立工頁,可見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關注。我2012年博士畢業後進入重慶大學,隨即以“楚文字訛書研究"為題申報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並獲得資助,這本小書就是該項目的最終研究成果。


我碩士跟隨郝茂老師學習古文字學,主要闖注的是金文,戰國文字基本未涉及。2008年碩士畢業後,有幸到李守奎老師門下,但因生活原因在北京兼職工作,加之自身愚鈍,實際上對戰國文字也只是學了點皮毛,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時間很少,故基礎較同齡人有一段距離。2008年底李老師根據我的實際情況為我制定了“楚系簡帛文字訛書研究"這個論文題目,當初的想法是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結合起來,探討訛書在傳世文獻中的表現。只是我的能力有限,這個想法在博士論文中並未實現。此吹修改適當增加了這部分內容,但也只是研究的起步階度,未來還會繼續關注。在讀博士的四年及畢業後的幾年時間里,李老師一直在學術上指引我。有時候我生活上遇到了困難,李老師無意中的幾句話總能點醒我,使我豁然開朗。2016年初,我去清華大學拜訪李老師,提出了馬我小書作序的要求,李老師欣然應允。作為學生,知道李老師一直很忙,甚至前幾年他一直奔波於北京和長春之間,繁忙與勞累程度可想而知。那個時候我一直想,只要努力,終有收穫。


在這襄我要感謝郝茂老師及李守奎老師的教誨,感謝吉林大學文學院徐正考老師,以及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的幾位老師,還要感謝哈爾潰師範大學薄剛老師,感謝博士期間文學院和古籍研究所的兄弟姐妹們。


2014年底,我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流動站,跟隨李國英老師做博士後,李老師給我的印象總是那麼和藹可親,溫文儒雅。在這襄感謝他的培養以及對我的幫助,也要感謝博士後期間的朱翠萍師姐及其他師弟師妹。


2015年下半年我開始真正著手修改論文,期間,趕上家中有事不得不前往上海,幸好上海外國語大學李洪斌幫我解決住宿問題,使我在上海前後一個多月時間不再擔憂住宿問題。那時雖然論文修改時斷時續,但終究比一直中斷要好。在這襄要衷心謝謝他。


論文修改期間,我經常見落實工作的事往返於北京與重慶之間,幸好得到重慶大學發展規劃處蔡珍紅處長、校辦饒勁松主任,以及新聞學院董天策院長等領導和同事的無私幫助,才得以暫時落實,藉此表示衷心感謝。


黃甜甜和高佑仁多次為我提供資料,表示感謝。


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吳長青主任和顧莉丹編輯馮小書的付出,同時也要感謝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的資助。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及我身邊的朋友。論文修改期間,胃病突然“造訪",經常往返於學校與醫院之間,而且北京的醫院看病難是出了名的,致使很多時間“浪費"在痛苦的預約與等待中,焦慮的心情可想而知。健康是最最重要的,相信生活、工作上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

張峰:《楚文字訛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

ISBN:978-7-5325-8171-9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20240816《先楚史》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0816《先楚史》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14836244


【製作說明】

筆者製作索引,選擇文獻的條件,除了自己研究需要以及網友的建議之外,再來就是一種隨機的緣份。有些先處理的文獻,反而拖延要很後面才會完成,中間偶爾會有「插隊」的。


日常看到什麼書名、文獻感興趣,就會先看看目錄,想學習的就會優先處理,有些文獻處理的方式比較特殊,可能會擱置,等有空檔再來處理。


我不喜歡看小說,也沒看過一部小說(小時候《三國演義》也是翻一下而已)。喜歡看期刊、論文,書籍除了「目錄」會優先看之外,再來就是「前言」和「後記」。這是了解書籍出版背後的故事最好的方式之一,平常沒什麼社交,透過閱讀看看作者辛苦完成書籍的真實故事(歷史),即使面臨諸多困難,仍持續奮鬥完成書籍內容…。或許,自己在生活各種壓力下,也是一種療癒方式?


今日完成了《先楚史》目錄的數位化,三冊超過1700頁的內容,現在能夠透過「引得市」在這裡快速的瀏覽。資料庫上的選單有「章」和「節次」二種,請擇一即可,如果同時選擇二種,則會出現找不到頁面的情形,這很容易理解,在二種條件篩選下,可能選到不符合條件的,所以就會跳出沒有內容。


使用者要輸入關鍵字查詢也可以,預設值是查詢「節次」,例如輸入:「楚帛書」,則資料庫就會列出「節次」欄位中符合的部分。如果你對這份文獻還不熟,建議先用「章」的選單來跳頁,一段時間後,可再用「節次」選單來跳頁。


如果你也是從事研究相關的朋友,身旁一定有這樣的老師或同道,日夜辛苦為研究工作,忽略了照顧身體或陪伴家人。請他們稍微喘口氣,停一下,問問有沒有新的工具可以使用?看看現在或未來可能發展的新工具有哪些?是不是能夠讓研究更有效率。


期待讓大家知道「做研究」可以不用那麼的苦。



字列 499

缺字 0

總字列 499










【使用說明】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論文著作►」→「章句目錄►」→「出土文物與古文字►」→「先楚史」

「《先楚史》目錄索引」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xianchushi/list.asp


【《先楚史》前言 醞釀與追求】

本書只涉及中國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早期楚武王熊通建立楚國之前的楚國歷史,故名《先楚史》。若天從人願,今後將陸續推出《楚春秋史》《楚戰國史》。


自1980年考入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擔任《江漢論壇》歷史編輯時起,我就與楚文化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正逢“科學的春天”,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尚在草創時期,大樓尚未蓋起,研究人員分散在招待所等各個地方,各種困難可想而知。《江漢論壇》作為湖北省的最高學術刊物,擁有一批經驗豐富、學識廣博的老編輯,他們站在學術前沿,在審稿、發稿的過程中引領學術的新動向。通過他們的努力,《江漢論壇》在哲學、經濟、歷史、文學諸領域在全國保持學術的領先地位。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由歷史組負貴人何浩先生在全國率先樹起楚文化研究大旗,推出了“楚文化研究”專欄,使《江漢論壇》成為全國楚文化研究的權威刊物。我有幸成為何浩先生的助手,承擔這個專欄的初審職責,通過審閱大量的楚文化研究來稿,逐步進入楚史研究的學術殿堂。


1980年研究氛圍最濃。武漢市高校雲集,研究機構眾多,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學院、中南民族學院、武漢師範學院、湖北省考古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等,一批學者鍾情於楚文化,人才濟濟,意氣風發。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考古所,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紛紛投入力量研究楚國歷史。由楚國主要疆域所及,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四省的學者聯合成立四省楚文化學會,全國的楚文化研究蔚為風氣,學術成果層出不窮。這些成果,大都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物》《考古》《考古學報》《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和各高校學報、各省市社會科學院的院刊上面,總數逾萬篇,洋洋大觀。不少論文還以論文集的形式出版,其中四省楚文化學會每兩年輪流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精選參會優秀論文,編成前後10冊《楚文化研究論集》,以及近年湖北本書只涉及中國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早期楚武王熊通建立楚國之前的楚國歷史,故名《先楚史》。若天從人願,今後將陸續推出《楚春秋史》《楚戰國史》。


自1980年考入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擔任《江漢論壇》歷史編輯時起,我就與楚文化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正逢“科學的春天”,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尚在草創時期,大樓尚未蓋起,研究人員分散在招待所等各個地方,各種困難可想而知。《江漢論壇》作為湖北省的最高學術刊物,擁有一批經驗豐富、學識廣博的老編輯,他們站在學術前沿,在審稿、發稿的過程中引領學術的新動向。通過他們的努力,《江漢論壇》在哲學、經濟、歷史、文學諸領域在全國保持學術的領先地位。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由歷史組負貴人何浩先生在全國率先樹起楚文化研究大旗,推出了“楚文化研究”專欄,使《江漢論壇》成為全國楚文化研究的權威刊物。我有幸成為何浩先生的助手,承擔這個專欄的初審職責,通過審閱大量的楚文化研究來稿,逐步進入楚史研究的學術殿堂。


1980年研究氛圍最濃。武漢市高校雲集,研究機構眾多,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學院、中南民族學院、武漢師範學院、湖北省考古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等,一批學者鍾情於楚文化,人才濟濟,意氣風發。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考古所,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紛紛投入力量研究楚國歷史。由楚國主要疆域所及,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四省的學者聯合成立四省楚文化學會,全國的楚文化研究蔚為風氣,學術成果層出不窮。這些成果,大都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物》《考古》《考古學報》《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和各高校學報、各省市社會科學院的院刊上面,總數逾萬篇,洋洋大觀。不少論文還以論文集的形式出版,其中四省楚文化學會每兩年輪流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精選參會優秀論文,編成前後10冊《楚文化研究論集》,以及近年湖北—室論楚意何欣?楚學史上里程碑,盛會融通異國心。”這些外國學者執著於研究楚文化,數十年如一日,發表了許多頗有分量的文章,令人崇敬。1995年夏,張正明先生和我共同發起,在武漢東湖楚城舉辦了“首屆長江文化暨楚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國內外不少學者光臨本會,使這種國際學術討論的氛圍得以延續。在《包山楚簡》《郭店楚簡》出土後,武漢大學數次發起組織“楚國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眾多學者濟濟一堂,暢所欲言,充分交流,獲得很大成功。


本人自不量力,萌發撰寫楚國通史的念頭,始於1984年獲得《歷史研究》首屆優秀論文獎之後。1983年,在《江漢論壇》編輯工作之餘,我撰寫了一篇《春秋時期楚國的平民階層》長文,投稿《歷史研究》,被刊載於當年第6期,次年《歷史研究》將50年代創刊以來所有文章大規模組織學者評獎,共有研究不同時期的12篇文章獲獎,我僥倖名列其中。1984年5月我赴京領獎之時,既有掌聲,更多的卻是鼓勵我一鼓作氣,寫出更有分量的楚國歷史研究專著。這些鼓勵,激發了我的雄心,回漢後,考慮到自己學術根基尚淺,仿林建鳴先生剛問世的《秦史稿》,暫命名《楚史稿》,很快列出寫作提綱,不知輕重,準備大幹一番。誰知由於我當時只有初中文憑,在《江漢論壇》編輯之餘寫作《楚史稿》受到諸多掣肘,幾乎寸步難行,由於年齡已過34歲,硬著頭皮“一步登天”報考博士研究生,從零開始自學英語,好在文獻專業外語要求不高,總算過了分數線,1984年,我這“老三屆”知識青年考上了華中師範學院歷史文獻所的博士研究生,暫時離開《江漢論壇》,全身心投入博士生的學習。在導師張舜徽先生的支持下,我將博士論文定名為《楚史稿——楚國農業社會經濟分冊》,實際上就是按《楚史稿》的既定提綱,借寫作博士論文之機,先完成楚國奠基性質的經濟和社會部分。三年寒窗生涯,拋妻別子,闖過重重難關,約30萬字的博士論文如期完成,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得了歷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我又回到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免除了繼續寫作《楚史稿》的後顧之憂。


獲得博士學位後,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本欲進一步撰寫《楚史稿》其他篇章,卻苦於缺乏關鍵史料,深感條件尚不具備,同時受導師張舜徽先生“經世致用”教誨的影響,遂決定暫時將《楚史稿》的寫作放一下,趁年輕為國家幹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同時積累資料,伺機而動。適逢中共武漢市委組織部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1988年底我由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調到武漢市委研究室工作。工作崗位的變化未能改變自己對楚文化的熱愛,到武漢市工作不久,便遇到東湖磨山5平方公里景區建設,急需確定文化內涵。市委老書記王傑見我是研究楚文化的博士,對我非常信任。我建議在東湖磨山建設“楚城”,獲得高度讚賞,並指定由我起草“楚城”全部景點的建設規劃。由此我得以將自己對楚國歷史的熱愛傾注在“楚城”的規劃建設上,追求“千秋偉業,唯我獨有”,“讓參觀楚城的人成為半個楚史專家”,每個景點都做到於史有據。我把楚城視作全面展示楚國歷史的“立體文章”,冀望以之弘揚楚文化。1995年夏,在東湖風景區管理局的支持下,我和張正明先生聯合發起“首屆長江文化暨楚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請中外學者參觀楚城,從學術角度討論研究楚城,得到高度評價。此後我按照市領導的要求,擔任執行主編,組織出版以普及楚文化知識為內容的20本《楚文化知識叢書》,其中一本《再現楚國》,為本人撰寫的對楚城的介紹。如今,二十多年過去,武漢東湖楚城以其濃郁的楚風楚韻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客,成為城市文化和武漢市旅遊的一張靚麗名片。可以說,建設楚城是我對完成《楚史稿》心願的一個補償。此後我被調任武漢市人民政府計劃委員會領導成員,分管全市科技和文化工作。繁忙的工作之餘,我一直密切關注並積極參加楚文化研究的各種學術活動,提交學術討論會論文,每逢進京辦事,必去琉璃廠、沙灘、王府井、西單等處書店,不吝金錢,大量購買全國各地直接或間接涉及楚文化研究的書籍資料,稍有閒暇,手不釋卷,暗中積蓄力量,準備有朝一日條件具備時,實現撰寫《楚史稿》的心願。


真正將撰寫《楚史稿》提上議事日程,則源於中華書局的推動。2004年夏,我參加華中師範大學楚學所召開的楚文化研究學術討論會,會上,除全國各地到會的著名學者外,還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等出版社的代表。會議期間,中華書局編審陳虎先生與我交談,說中華書局領導要求他尋找知名學者,約稿《楚國通史》。鑒於我獲得過《歷史研究》優秀論文獎,是中國較早研究楚國歷史的博士,雖然擔任政府官員,沒有時間自行撰寫,但可以向武漢市政府申請經費,領銜主編多卷本《楚國通史》,組織全國學者,將國內外研究楚國歷史的成果“集大成”,達到資料性、學術性、權威性三位一體,在中華書局出版。他還勸我不再拘泥於《楚史稿》的舊書名,直接向要求更高的《楚國通史》進軍。當時我有些猶豫,一旁的張正明先生極力鼓動,說中華書局選中我主編《楚國通史》,再合適不過了,這是體現湖北省成為全國楚文化研究中心的極好機會,竭力勸我揭榜。我私下問陳虎先生,張正明先生己經組織全國著名楚史學者主編了18冊的《楚學文庫》,獲得廣泛的好評,還有必要再出《楚國通史》嗎?陳虎先生沉吟片刻,很嚴肅地告訴我,中華書局領導都是學術眼光很高的大學者,他們一致認為《楚學文庫》是知名楚文化學者既有成果的匯編,沒有一個統領全局的、科學的提綱貫穿始終,不是嚴格意義的通史類著作。現在,楚文化和楚國歷史研究遍地開花,成果分散,迫切需要集大成的《楚國通史》總攬其成,這是對中華民族功德無量的一件大事。陳虎先生一席話,使我茅塞頓開,遂與中華書局簽訂了合同。繁重的公務之餘,在陳虎先生的指導下,組建寫作班子,由我任主編,邀請著名楚史學者郭德維、羅運環、劉玉堂、邵學海四位先生擔綱副主編,得到積極響應。《楚國通史》寫作大綱由我起草,數次召開主編會議進行討論,我根據大家和陳虎先生的意見反覆修改完善,一直改到第8稿,才基本滿意。計劃分為7卷300萬字,但到分領寫作任務之時,四位副主編中,兩位突患重病喪失寫作能力,兩位因本職研究任務壓身,無法分心,我本人也因公務繁忙,無暇動筆,數年過去,《楚國通史》的撰寫止步不前,項目遂告擱淺,此前與中華書局簽訂的合同亦因逾期而失效。


進入2010年,我滿60歲,從武漢市發改委巡視員崗位上退休,可以安享晚年了。此前,我己經被聘為武漢市文史館館員,在原市委書記、市顧問委員會王傑主任和文史館吳勝家館長的鼓勵支持下,我不再企圖當省心省力的“主編”,仰賴申請龐大經費,組織眾多人員完成《楚國通史》。我深知,通史類著作不同於辭典類書籍,不適宜“拼盤”。由“主編”而成的通史專著,長處是來得快,大兵團作戰,一兩年便見成果,短處在質量難保證,各作者觀點不一,視角各異,匯成一書,風格難以統一,中間觀點打架,前後矛盾,在所難免。過去我執行主編20本共200萬字的《楚文化知識叢書》,對此有深切感受,故下定決心,以一己之力,整理資料,修訂提綱,開始寫作。可能是操之過急,日夜兼程,熬夜較多,天降橫禍,春節後的一個夜晚,突然說話含混,語不成句,最要命的是右手僵硬,不能握筆。經連夜急救脫險,拍片發現是腦卒中,亦稱腦梗,俗稱“中風”。我的父母,均因腦梗導致腦血栓去世,可能是遺傳。主治醫生對家屬宣布我是因中風致殘,難以恢復,從此加入殘疾人的行列,為我可惜。躺在病床上,我思緒萬千。心中醞釀多年的《楚國通史》,至今才剛剛起步,猶如萬箭穿心,退休後有了最寶貴的時間,卻被釘在病床,如果再不抓緊人生最後一個的黃金十年(60至70歲),拼死一搏,歲月易逝,萬事蹉跎,實不甘心。這時,有兩位人物在腦海里盤旋。一位是演武松的名演員蓋叫天,在舞台上演出從獅子樓上跳下殺西門慶一幕,為避免腳落在演西門慶的演員身上,將腳一閃,頓時骨折,保持英雄亮相堅持到閉幕。事後尋醫接骨,不料遇到庸醫,將骨接反,發現時木己成舟,雖能行走,卻不能再出演武松從獅子樓跳下殺西門慶一幕戲了。舞台是蓋叫天的生命,為了重上舞台,他奮力將傷腿擊斷,重新接骨,終於恢復了昔日舞台“活武松”的形象。另一位是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戰爭年代全身致殘,雙目失明,擁瘓在病床,卻以驚人的毅力,寫出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激勵一代又一代人“不虛度年華”,成為棟梁之才。我想,自己比起這兩位要好得多,如果就此沉淪,多年來孜孜以求的《楚國通史》無疾而終,無異枉度人生!想到這裡,心一橫,拿定主意,向蓋叫天學習,以最大的毅力,讓右手和語言恢復正常機能。打聽到最有效手段是針灸,忙聯繫針灸醫生。不想醫生有畏難情緒,說在舌根、咽部下針危險性大,沒有把握,在手部下針,再通電流,時間短了沒有效果,時間長了會非常疼痛,難以忍受。我聲言自己不怕疼,出了危險由我負責,鼓勵醫生大膽用針,並囑電針通電時電流調至最大,按通常的治療時間加倍。醫生被我的精神感動,精心安排治療方案,治療中,對我超強忍受疼痛的能力大為驚異,逐步加大強度。原定一個半月的療程,延長到三個月,終於出現奇跡,說話功能全部恢復,可以上講台作學術報告,只是語速較前稍慢,右手的功能恢復得更好,由能夠捏筷,到能夠握筆寫字,一直到能夠用毛筆寫出以前拿手的繩頭小楷,簡直隨心所欲,與病前無異。此事在醫院引起轟動。主治醫生不信,試著同我握手,我右手發力,手似鐵鉗,疼得他叫起來,這才相信。


邁過“中風”這道坎,《楚國通史》再次啟航,心中的喜悅無以言表。然而,首當其衝必須弄清楚文化的源頭,遍翻諸書,卻相當茫然。我知道,中國學術界尋找楚文化源頭的領軍人物是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我在盛夏時節曾在盤龍城與他一起研究分析江灘龍窯,頂著烈日協助他拍攝各種陶器。多年來,俞偉超先生一直站在全國考古的前沿,應用考古地層學和蘇秉琦先生的考古區系類型學理論,以及李伯謙先生和他提倡的考古“文化因素分析法”,(註1)對整個長江中游地區和淮河中、上游地區的先秦考古學文化進行仔細研究,提出了探尋楚源的多源頭思路。他在1994年提出:“在追索楚文化淵源過程中不斷遇到的文化中斷、空白和突變現象,終於使我慢慢領會到西周以後存在於長江中游的楚文化,大約是有多種文化因某些歷史的因緣或機遇而在一段不很長的時間內綜合而成的。如果僅做單一連續線的觀察,有可能將永遠找不到楚文化的源頭。假如從這種思路出發來考慮,則最初的楚文化,便可能包括本地的土著文化……早周文化……等文化的因素。由於……包括了具有石家河文化……傳統的土著文化以及商文化、三峽青銅文化和南方的幾何印紋陶文化等多種文化因素,楚文化的源頭實際是更加複雜的。具有如此眾多源頭的楚文化……堪稱為是一種新出現的文化。”(註2)這段話給了我莫大的啟示。我開始留意楚文化與石家河文化、商文化、土著文化的關係,收集各種資料,竭力理清楚源頭緒。


一天,驚喜襲來,報紙刊登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楚竹簡,有一篇《楚居》,詳細記載歷代楚族首領遷徙行程,是彌足珍貴的楚國新史料。我急不可待地關注報刊上的每一篇報道,對陸續刊出研究《楚居》的文章仔細研讀。2010年李學勤先生主持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由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出版,上有《楚居》的完整釋文,急忙購得,反覆揣摩,突然領悟出涉及楚國早期歷史的一個重大學術問題:在夏商周時期,楚國的先民應該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羋姓之族,由中原輾轉南下到江漢流域;一部分是廣泛分布於江漢流域及長江下游的土著“荊蠻”,直到兩周之交,兩大部落集團逐步融合,在楚武王熊通稱王時方形成楚國。賴有《楚居》,羋族南下的歷史軌跡清晰可見,直到西週末期,仍侷促於漢水中游一隅,未有大的發展,這可基本解決先楚史中的一半問題;先楚史中的另一半“荊蠻”,應是南方抵禦商代武丁、周代昭王進攻的主角,卻因史籍缺載,幾乎一片空白,可嘆眾多研究者張冠李戴,誤以羋族抵禦武丁和周昭王,誤判至今。由此,我將研究的重點放在“荊蠻”身上,特別注意以金文、甲骨文、出土文物、古遺址來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陸續發現荊蠻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先後以湖北盤龍城、江西吳城、湖南寧鄉炭河裡、湖北黃陂魯台山為大本營,繁衍生息,遺留有大量文物和遺址,時間首尾相連,遺存蔚為壯觀,直接為後世的楚國所繼承。由此順理成章得出結論,楚國應是羋族和荊蠻兩大部族集團在兩周之交融合或合併的產物。這樣一來,楚國在西周以前的早期歷史豁然開朗,又是一個新的大千世界。


靈感如電石火花一般,讓人激動不已。按照這種新思路,我將以前反覆擬就的《楚國通史》第一卷“新石器時代至西周”帶教科書式正面介紹的寫作提綱,全部推倒重來。新擬提綱的要點:第一,在新石器時代以石家河文化為中心的江漢流域的稻作農業因氣溫變化北上到黃河中游以南的河洛地區,發展形成長江黃河聯合城邦,追溯羋族遠祖與荊蠻前身三苗的共同源頭。第二,按照清華簡《楚居》所記,最大限度利用歷史地理文獻、金文和出土文物,考證歷代羋族首領在商代末期從中原南下溯伊河越伏牛山到達淅河、丹江,西周時沿丹江、漢水輾轉遷徙的準確路線和地點,要求每地必須有相應年代的考古遺址相佐證,否則不予認可,避免純以分析、推論而武斷結論。第三,重點圍繞商周諸王對待羋族、對待荊蠻兩者截然不同、錯綜複雜的關係,羋族與荊蠻不同時期的聯繫與交往,最終走向融合的過程,分別詳加論證。尤其是要將兩大部族集團走向融合的原因、經過、方式論證清楚。這部分難度極大,必須披荊斬棘,獨闢蹊徑。第四,為了使讀者清楚商周時期羋族、荊蠻周邊環境,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量滅掉周邊諸國作鋪墊,不得不以較大的篇幅,對應楚國極盛時期的版圖,對江漢流域、淮河流域、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及山東商周時期眾多蠻夷部族、方國、諸侯國逐一梳理,正本清源,擇其要點,認真考證,特別是周王朝分封了眾多不同姓氏的諸侯國,人為導致了大量的人口遷移,除了“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借分封來強占荊蠻及各地土著部族的地盤。由此導致荊蠻的反抗,導致荊蠻與羋族的融合。


每天披星戴月,數載暑去寒來。道不盡寫作時艱難辛苦,說不完學術上左衝右突,常常是山重水覆疑無路,執著中柳暗花明又一村。《先楚史》嚴格按新提綱寫作,原計劃40萬字,由於不斷發現新史料,充實新內容,不經意間,居然完成逾100萬字,這是始料未及的。


在寫作《先楚史》過程中,我反覆思索,注意處理好幾個問題:

一是以楚國歷史研究為主,以楚文物研究、考古研究為輔。夏鼐先生曾經強調:“楚文化既屬於歷史時期,則一定要結合歷史文獻,將考古遺跡和遺物,與文獻上的‘楚’聯繫起來。”這就是說,在判定某一考古學文化究竟是否楚文化時,關鍵在於能否“證明它是文獻上的楚文化”。(註3)對楚國歷史的研究,屬歷史學範疇,講究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楚國從哪裡來,有幾個發展階段,歷代楚王的更迭,疆域的變化,人物的活動,與王朝及周邊國家的關係等,對於諸如此類的問題,必須以研究文獻為主,以文物考古為輔。對楚文物的研究,屬考古學範疇,講究對出土文物或古遺址的考證,判斷文物或古遺址的年代,弄清其來歷,佐證楚國歷史的某一面,某一點,必須以考古為主,以研究文獻為輔。因此,對楚國歷史的研究與楚文物的研究應該是各有側重的。研究楚國歷史講究通觀全局,來龍去脈,研究具有宏觀性。研究楚文物,提倡一孔之見,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允許研究成果的碎片化,研究具有微觀性。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大量涉楚文獻被毀,新中國成立以來地下出土先秦時期的墓葬一半以上出自楚墓,從事楚國文物研究的考古工作者大顯身手,辛勤發掘之餘,旁徵博引,吹沙見金,不吝發表,碩果累累,致數十年來,楚國文物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為楚國歷史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喜可賀。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研究,微觀有餘,宏觀不足,注重打“井”,忽視“地質圖”,泛論楚文物者眾,條理楚歷史者寡,拘泥碎片抱一得之見,難得登高作全局通覽。有感於此,本書欲力避研究的碎片化,盡力做到宏觀的史學研究為主、微觀的文物考古研究為輔,無關於歷史的考古成果略寫,以縱為主,詳縱略橫。


二是在堅守通史體例的前提下追求“集大成”功能。既為《楚國通史》探路,就必須求“通”,追求楚國的史跡貫通,中間不能有缺環。缺環不補,通史不通,若己有論及,兼收並采,他人未論,不惜披荊斬棘,將缺環補上。通史體例應該統帥“集大成”功能。形象地說,通史是強調自成體系,打通碎片之間的聯繫,將珍珠以線穿成項鏈。“集大成”則是將珍珠裝進漂亮的盒中。一串項鏈與一盒珍珠的區別,就是通史與集大成的不同之處。故本書以追求“通史”特色為第一要務,而視“集大成”功能為第二位。


我很欣賞宋鎮豪先生的話:“研究夏商社會生活史,旨在感知和捕捉夏商歷史流程中的社會生活運作系列,但不是單單去羅列和匯編一長串資料,或僅僅靜止地累積一些龐雜的過時知識,而應致力於啟動現代思維認識的睿智,會通多學科研究中的有效手段,以系統工程的經緯意識,考察夏商社會生活的內核外延,歸納其嬗變之跡,探求其演化之途,總結其外在特徵和內在規律,再構學術建設的社會價值與歷史的教育功能。歷史的教育功能不在於過譽歷史,濃妝重抹歷史的‘燦爛’之章,以滿足於得到盲目驕傲和廉價的頌歌,沉迷於對昔日的留情,有意無意擔上精神的積垢和歷史的包袱,而要調整情緒,以現代意識洞悉歷史的底蘊,提高歷史的縱深感,以造成新一代的人格。毫無疑問,回頭了解早消失的夏商社會,是在用深沉的歷史感知和當代認識尺度,冷靜審察中國社會己翻過的舊章,以放眼中國的將來,不致誤入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註4)


三是匯集成果與自創新論相結合。研究楚國歷史,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須最大限度利用己有研究成果,站在巨人肩上摘取高聳入雲的皇冠。這必然涉及大量引用他人成果,在他人成果的基礎上再下功夫。我讀有些史學著作,洋洋灑灑數十萬言,竟然罕見引用一篇此前己發表且有廣泛影響的有關論文和著作,不知是其不屑一顧,還是未做收集資料的功夫,壓根未讀,自言自語,孤芳自賞。此等文風,實不可取。故作《先楚史》,須匯集和尊重已有成果,論不必盡為己出,當引用者盡量引用,注意交代出處,絕不掠人之美。另外,一部成功的著作,最可貴的是能夠在己有成果上自創新論,想人之所未想,發人之所未發。通史體例不能迴避難點,聽任空白,故自創新論,必須迎難而上,力填空白。我把楚國歷史分為先楚、春秋、戰國三個大的階段,先楚史的關鍵在系統理清荊蠻,偏偏荊蠻史料最少,懸案最多,故先楚史難度最大。而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歷史貫穿於“晉楚爭霸”“吳楚爭戰”“南平百越”“秦楚爭雄”之中,仿佛處於“車輪戰”的中心,始終為先秦史的主角,耐人尋味。然而對楚國戰爭史的系統研究向來薄弱,歷代楚王的疆域因戰爭結果發生的改變幾乎無人問津,需作相當艱苦的研究。自創新論之難,還在於要有顛覆成說的勇氣。例如,著名的出土文物“虎座鳥架鼓”,學術界一致認為鳥代表楚族,虎代表巴族,虎座鳥架鼓中鳥在上虎在下象徵楚國戰勝巴族。但本人獨立思考的結論是鳥代表羋族,虎代表荊蠻,眾多楚墓出土的大量虎座鳥架鼓是紀念羋族與荊蠻的融合,與巴族無關。自創新論填補空白易被接受,顛覆成說則易被誤解,要想達到史家的一致認可,很難,卻不能畏難而不為。


四是追求史德、史識和學術質量。追求史德方面:著書不為稻粱謀,研究只因愛中華。不剽竊,不附和,不拘泥,不虛榮,不取巧,下苦功。攀登學術高峰,沒有捷徑可走,張昌平先生十分痛心地提到一種現象:“猜測‘曾國之謎’者眾,研究曾國青銅器者寡。”(註5)不下苦功,熱衷於做表面文章,不是學術正道。追求史識方面:力戒堆砌文字,平鋪直敘,玩弄辭藻,華而不實,忽視依據,擅下斷語,而求高屋建瓴,體例科學,詳略得當,邏輯嚴明,夾敘夾議,言之有物。填補空白,自創新說,論證翔實,以理服人。歡迎不同意見討論,誠心向真理低頭。杜絕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研究沒有終點,學術沒有止境。追求學術質量方面:我很欣賞何光岳先生《商源流史》前言:“不拘陳詞,不摒舊說,不斥異端,不獵怪奇,不立門派,不顧蜚語。”佩服宋鎮豪先生在其主編的皇皇巨制《商代史》前言中,毫不掩飾地提出《商代史》全書力求“前沿性、突破性、前瞻性、後續性、系統性、多學科性、集大成性”,這也正是我對《楚國通史》的追求。導師張舜徽先生平時對我再三告誡:“求乎其上,取乎其中”,堅持高標準,才有高質量。我對本書學術質量的追求是——通史貫通楚學,集成已有成果;文獻引領考古,勉力補闕續貂;宏觀微觀並舉,把握縱向歷史;學術兼顧普及,攀登史學高峰。


本書撰寫接近尾聲之際,讀到2015年12月18日《光明日報》第4版的文章:《面對學術,唯懷赤子之心——記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科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獲獎者之一是我最為崇敬的李學勤先生。本書許多觀點的形成,直接受益於李先生對楚國歷史研究的開拓之功。1982年在《江漢論壇》擔任歷史編輯之後,我便與李先生相識,亦曾拜訪李先生懇求賜稿,得以當面向李先生請教楚國史研究涉及的許許多多學術問題,平時經常在學術場合見面,對李先生的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數年前武漢市政府舉辦盤龍城學術研討會,有幸請來李學勤先生,我們久別重逢,有說不完的話。《光明日報》此文介紹李先生主持“夏商周斷代工程”,主持整理“馬王堆帛書”“清華簡”,己出版專著4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000多篇。面對國家終身成就獎的巨大榮譽,李先生卻說:“我只是一個普通學生,有幸得到很多前輩學者的愛護和幫助,可惜我現在仍然不能說,我的學識算是一個好學生,這是我引以為憾的。”李學勤先生著作等身,享譽國內外,我輩難以望其項背,卻如此謙虛,實在令人佩服。


筆者不敢奢望本書能為浩瀚的楚國歷史研究起到多大作用,如果讀者認為本書開卷有益,有保存和參考價值,就感到莫大的欣慰了。


為行文簡潔,減少重複文字,一是正文中學者姓名之後一律免稱“先生”,有失敬之處,尚希鑒諒。二是正文中引用某學者觀點,凡稱“指出”,系指筆者贊同、接受、認可、首肯,不再另加評價之語。



(註1)俞偉超《楚文化的研究與文化因素的分析》,《楚文化研究論集》第1集,荊楚書社1987年版。

(註2)俞偉超《考古學理論的進步與楚文化研究的歷史前景》,《楚文化研究論集》第4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註3)夏鼐《楚文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江漢考古》1982年第1期。

(註4)宋鎮豪《殷商紀時法補論——關於殷商日界》,《學術月刊》2001年第12期。

(註5)張昌平《曾國青銅器研究》,第14頁,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先楚史》後記】

書稿完成之日,我更加懷念引導我走上研究楚國歷史之路的何浩、石泉、張正明先生,懷念支持、鼓勵我繼續進行楚國史研究的張舜徽先生,懷念指導我將楚國史與商史聯繫進行研究的胡厚宣先生,懷念全力支持、鞭策我完成《先楚史》寫作的武漢市老領導王傑書記。


自我1980年踏進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的大門,在《江漢論壇》雜志社擔任歷史編輯時起,我便得以利用編輯“楚文化研究”專欄的方便條件,在組長何浩老師的具體指導下爬進楚文化研究的門檻。何浩老師以殘疾之身,以頑強的鬥志身先士卒帶領我向楚國歷史發起衝擊,著作等身,言傳身教,耳提面命,指點迷津,使我由楚史研究的門外漢逐步登堂入室,領略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武漢大學教授石泉先生,在我國歷史地理和楚國歷史研究領域享有崇高威望,我們由普通的作者與編輯的關係,逐步發展成為編外師生關係。石泉先生嚴謹的學風令人景仰,縝密的考證令人嘆為觀止,他的研究成果,超越時空,我在寫作本書時,總是驚異他的先見之明,總能藉助他的論點進行新的論證,受益無窮。


張正明先生是我國楚史研究的領軍人物,他的論著,文采飛揚,心生羡慕卻不可企及。每次聽到他抑揚頓挫、繪聲繪色地講述楚國歷史,都是莫大的享受。他認真審查本書的寫作提綱,指出若干不妥之處,使我寫作本書少走了許多彎路。先生對我企圖偷懶當省事的“主編”而不是親自動筆撰寫,直言不諱地告誡。他親自主編過《楚文化志》《楚學文庫》,獨力撰寫《楚史》《楚文化史》諸書,深知完成《楚國通史》的意義和難度,在武漢市委宣傳部為《楚國通史》舉行的聽證會上,他意味深長地說出八個字:“樂觀其成,竊以為憂。”起初他極力慫恿我主編《楚國通史》,後來希望我放棄主編,親歷親為,將我逼到獨力撰寫的絕境,今日完稿,實乃絕境逢生。在他逝世的前幾天,臨住院開刀之前在家中接待我和日本學者平勢隆郎時,還與我認真討論《楚國通史》的提綱。每思及此,感慨萬千。


我原本只有初中文憑,“文革”中學業被迫中斷,成為知識青年,招工回城成為汽車修理工人,通過自學之路成為企業幹部、破格獲得報考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研宄生資格,全賴恩師張舜徽先生的成全。恩師鼓勵我以《楚史稿——楚國農業及社會分冊》作為博士論文選題,在論文撰寫過程中悉心指導,為後來撰寫本書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恩師不僅讓我有了“博士”的頭銜,更在我畢業時激勵我“報效祖國”,年輕時力爭“經世致用”建設祖國,六十歲之後全力向史學高峰挺進。寫作本書之時,深知難度太大,唯恐自己沒有坐冷板凳的硬功夫,半途而廢,特意將先生為我親筆書寫的條幅“每日之學澳而不捨”放大,制匾懸於案頭。沒有先生的激勵,哪來今日的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胡厚宣先生曾經專程來漢主持我的博士論文答辯。他在高度評價之餘,提醒我要注意商文化與楚文化的關係。在陪他考察位於武漢北郊的盤龍城遺址時,他對我說盤龍城有“王氣”,可能是商代的王都或陪都,給人以莫大的啟示。他對我所做的盤龍城遺址的研究和建設工作,多年來高度關注,不吝溢美之詞。我在本書中論及盤龍城與楚國的前身之一荊蠻的關係,很多得益於胡厚宣先生的教誨與提示。


老領導王傑,曾經擔任武漢市市委書記、市顧問委員會主任,退休後以武漢市文化景點建設為己任,有著濃郁、執著的“楚文化”情結,我博士研宄生畢業後到武漢市委工作,即被他“物色”,參與策劃、建設東湖磨山“楚城”,建成後又倡議成立武漢楚文化學會,擔任會長,籌集經費,不遺餘力宣傳楚文化和楚城。他高度重視楚文化研宄工作,力促編寫《楚文化知識叢書》,親任主編,指定我任執行主編。完成後,繼而“命令”我不惜一切代價再向《楚國通史》進軍,作為武漢楚文化學會的第一要務。每年學會開年會,要求《工作報告》中第一項是報告《楚國通史》的寫作進度。老人家在不同場合說,沒有看到《楚國通史》,死不瞑目。然而直到2014年底他90歲遺憾去世,仍未見到。其情殷殷,感人至深。


在本書完稿之時,陡然想到上述數位先生先後辭世,不能親耳聽到我的匯報、親自翻閱本書,發表評論,或獎掖,或批評,不禁悲從中來!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總是得到老一輩史學家章開沅、皮明庥、馮天瑜先生的支持和鼓勵。


章開沅先生1984年與我同獲《歷史研究》首屆優秀論文獎,一起赴京領獎,此間我們形影不離,無話不談。當時他擔任華中師範大學校長,我央求他幫忙我破格報考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研究生,他滿口答應,此後與導師張舜徽先生一起努力,終於使我如願以償。在校期間,有幸經常聽到他激情洋溢的精彩演講,領略他那富有魅力的幽默話語、學貫中西的淵博學識。畢業後我們聯繫密切,他在紀念導師張舜徽先生的文章中,對我大加褒獎。平時對我撰寫《楚國通史》,尤為關心,其間,應出版社要求,專門就本書寫出評語,高度評價,使本書得以問世。


皮明庥先生是我研究楚國史的見證人。上世紀80年代他為湖北大學教授時,為《歷史研究》優秀論文獎的評獎人之一,我獲獎後,他向我詳細講述了《歷史研究》的評獎經過及他對我獲獎文章《春秋時期楚國的平民階層》的評價,囑我在楚國史研究上不要停步,終身奮鬥。在市委宣傳部為《楚國通史》舉行的聽證會上,他慷慨陳詞,堅信我能夠以頑強的毅力完成《楚國通史》,給我以莫大的鼓勵。他將主編和撰寫《武漢通史》的經驗教訓毫無保留地告訴我,提醒我若乾注意事項,使我受益良多。


馮天瑜先生與我相識於上世紀70年代“評法批懦”之時,“文革”中讀到他的著作,遂成為他的崇拜者。我在《江漢論壇》擔任歷史編輯之後,往來更為密切。他雖主攻明清史和辛亥革命歷史,對楚國歷史亦有很深入的研究,我的博士論文《楚國農業及社會研究》正式出版,蒙他作序,大為增色。我在漢陽江灘策劃、建設的文化景點“大禹神話園”,就是依據他的《上古神話縱橫談》。他作為武漢大學的資深教授,與我同為武漢文史館館員,他讚賞我以一人之力撰寫《楚國通史》,叮囑要循序漸進,不能畢其功於一役,等全書數百萬字寫完再出版,而應寫出一本即出一本,早日與讀者見面。本書暫命名《先楚史》,就是遵照他的提醒而單獨提前出版的。


《楚國通史》原擬由我擔任主編,郭德維、劉玉堂、羅運環、邵學海四位先生為副主編,由邵學海先生擔任執行副主編。我們五人多次在省社會科學院開會,討論提綱和分工組織撰寫事宜,四位先生傾力支持,全心投入。中華書局編審陳虎先生,數年來一如既往,關注並直接指導本書的撰寫。其中的情意,讓人感動。在一切按計劃進行之際,不想事出意外,郭德維先生重病住院,一度病危。劉玉堂先生擔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院務繁重,另主持多項省政府下達的文化工程,難以全身心投入。羅運環先生重病長期住院。邵學海先生突然全身癱瘓,無法寫作。四人先後均婉轉表示退出。不得已由我獨自撰寫。在按原定提綱寫到第一個楚王——楚武王后,冠名《先楚史》先行推出。在《先楚史》完稿之際,特向上述四位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沒有他們當年付出的努力,對提綱的反覆把關,不可能有本書的出版。我還要特別感謝郭德維先生,在大病初愈之後,仍念念不忘《楚國通史》,不時探問,提供資料,精心指導。不顧八十餘歲的高齡,提前通讀本書,抱病為本書撰寫頗有學術價值的序言,獎掖之情,溢於言表,他期待本書能夠成為中國楚史研究的有分量之作,為中國先秦史研究作出貢獻,實在愧不敢當。


本書獲得武漢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時任武漢市市長李憲生,與我同為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擔任市長期間,大張旗鼓地推動武漢市文化工程建設,被譽為“文化市長”。有感於他對《楚國通史》的關心和支持,我曾經在報送給他的寫作提綱上將他列為“顧問”,誰知他將自己的名字劃掉,對我說,“關心、支持《楚國通史》是我當市長的職責,我是市長,不是學者,沒有動筆寫作,何必欺世盜名?”李憲生市長的後任唐良智市長在得知我一直在全力撰寫《楚國通史》時,關切地詢問資金落實沒有,囑我寫時千萬不要漏掉襄陽。我知道他曾擔任過襄陽市委書記,有濃厚的襄陽情結,而襄陽又是周代孕育楚文化的寶地,當然滿口答應。原常務副市長袁善臘,為《楚國通史》提供各種支持,數年如一日,對我潛心寫作讚譽有加,關懷備至。市文史館館長吳勝家,對我撰寫《先楚史》關愛有加,提供一切方便條件。副館長張慶友和工作人員周季、葉榮,竭誠服務。


原湖北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王生鐵先生,過去在擔任荊州地區專員時大力支持荊州博物館的建設,到省委工作後,對推動湖北省的楚文化建設厥功甚偉,退休後組建湖北省荊楚學會,先後擔任會長、名譽會長,主編《楚文化概要》,是著名的“楚文化迷”。他過去對由我擔任執行主編的20本《楚文化知識叢書》高度評價,繼而對《楚國通史》高度關注。原省社聯主席、省荊楚學會秘書長陳昆滿,讓我在荊楚學會年會上專題匯報《通史》的寫作進度,使我備感壓力,又獲新的動力。


2009年秋,湖北省楚國歷史文化學會在保康縣召開學術討論會,鑒於老會長石泉先生、張正明先生先後去世,改選劉玉堂先生為會長,武漢大學陳偉先生、省博物館萬全文先生為副會長,沒有想到的是,在武漢市工作多年的我,竟然也被推舉為湖北省楚國歷史文化學會副會長。前不久,2016年3月22日,武漢楚文化學會召開年會,通過投票,選舉我為武漢楚文化學會會長。這些,完全是對我的厚愛和鞭策。


為幫助我撰寫《楚國通史》,武漢圖書館古籍部館員李茜,多年來,為我提供各種版本的館藏古籍,幫助求購新書,查找、複印各種論文資料,提供各種服務,使我受惠良多。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楚史所所長兼湖北省楚國歷史文化學會秘書長張碩,得知我需補齊鄂、豫、湘、皖四省楚文化學會歷次年會出版的《楚文化研究論集》,急忙復印。省博物館書記萬全文,陪我參觀該館書店,對所有我欲購之書悉數贈送,均讓人感動。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湖北省屈原學會會長蔡靖泉,秘書長顧久幸教授,武漢大學教授羅運環、徐少華、楊華教授,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高至喜、研究員劉彬徽,河南大學教授李玉潔,《江漢論壇》原主任榮開明,編輯劉保昌、張衛東,武漢楚文化學會岳燕青、喻宗漢、魏強、董宏猷、張勝林、柯昌偉、胡國民,都對我撰寫《楚國通史》給予了關心和幫助。長江日報社記者蔣太旭深諳本書精髓,在2016年3月23日《長江日報》第2版刊登《即將出版的〈先楚史〉提出:楚國由羋族和荊蠻兩大部族融合建立》一文,提前讓社會預知本書內容。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依靠電腦寫作,卻不懂電腦。幸得位於武昌東湖開發區關山大道111號的東方數碼(武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陽、企業發展部總監夏天為我排憂解難,多次上門修復電腦,調整軟件,幫助我掌握在電腦上書寫甲骨文和軍事地圖的技巧,武漢東賽印務公司董事長周蔭漢、技術員辛茹幫助我掌握在電腦上繪製歷史地圖的技巧。這些,使得我寫作時如虎添翼。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2016年5月6日寫作至凌晨1點餘方睡,3點半,突然雙腿抽筋,雙手急劇顫抖,自我判斷是低血糖發作,並不在意。誰知下午竟開始持續高燒,急奔醫院急診,繼而住院治療。不承想住在醫院仍舊高燒不止,食慾全無,醫生手忙腳亂,仍找不出病因。我心中疑惑,要求就此全面檢查身體,萬萬沒有料到在胰腺尾部發現近5釐米腫瘤,良性惡性難以斷定,開刀取出勢在必行。等待開刀之際,想人生無常,恩師張正明先生就是一個不大的手術意外於術後十餘天辭世,此刻,我最放心不下的是這部用無數心血剛完成的逾百萬字《先楚史》,作最壞打算,抱病趕緊截稿,急送排版。5月25日下午兩點進手術室,至晚十點結束,醒來得知系腎臟腺下良性囊腫瘤,與癌症無涉,亦與胰腺無關,禁不住仰天長嘆,慶幸逃過一劫。術後恢復期間,傳來好消息,《楚國通史》被列入國家“十三五”出版規劃,繼而獲得國家出版基金。出版社在祝賀時希望我“提速”,再接再厲,早日完成《先楚史》後續之《楚春秋史》、《楚戰國史》,不知不覺,攀登學術新高峰的豪情又悄然涌上心頭。


本書得以出版,歸功於武漢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本書原與中華書局簽約,原定集體撰稿限期完成,因逾期未能履行。武漢出版社鄒德清副總編得知,鍥而不捨,長期跟蹤,盯住《楚國通史》的階段性成果,不惜成本,接手本書,親自為本書定名《先楚史》,學術眼光,令人欽佩。最令人感動的是責任編輯王遠彥先生,為武漢出版社編審史學著作的高手。他曾經是我的恩師何浩所著《楚滅國研究》的責任編輯,《楚滅國研究》1989年出版以來,在學術界享有盛名,王遠彥先生功不可沒。接手本書的審稿任務時,他己臨近退休,由於本書大量涉及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考古成果、先秦古籍,偏字難字怪字多,審稿難度極大,王遠彥以淵博的學識,嚴謹的作風,紮實的基本功,全身心投入,嚴格按國家出版要求審稿。一百多萬字,在不長時間內審稿完畢。我看著書稿上一些地方密密麻麻的紅筆批註,內心的震撼,難以用語言形容。我在上世紀80年代當過《江漢論壇》的歷史編輯,經手處理過很多知名學者的稿件,對自己著作的文字質量,有一定自信,誰知看過王遠彥處理的原稿,方知自己的文字功夫,距國家的出版要求,尚有距離。很多字似是而非,被王遠彥一一不客氣地拎出。王遠彥審稿,對內容把關極嚴,稍有重複文字,一定不會放過,哪怕是隔著幾頁或者幾節、幾章,依然難逃脫他的法眼。尤其讓我不好意思的是,原稿對字庫中沒有的甲骨文、金文、簡帛之文不得不大量造字,原計劃送出版社之前,自己對稿件逐字逐句再把一次關,填補空白,核對引文,調整文字,由於突然大病一場,唯恐身體出意外而倉促送稿,很多新造的字未及填入文中,造成文中空白之處甚多,很多引文也未及核對,王遠彥硬是憑著對前後文意的理解,一一填寫進去,對多餘或不準確的文字,刪改恰到好處,充分體現出他熟悉古籍,有著不亞於作者的學術功底。最妙的是他在批註中常有精彩點評,給人以心有靈犀一點通之感。由此,我視他亦友亦師,由衷佩服。曾賦詩一首,來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情:


恩師曾贊好編輯,《滅國》四海聲鵲起。今朝有幸逢知音,高手出馬心中喜。知識淵博熟典籍,嚴格糾錯不客氣。點評得失有靈犀,出版戰線一桿旗!


寫作本書,特別應該感謝的是夫人彭善玲。我倆同齡,都是在武漢市政府正局級公務員職務上退休,兒子媳婦均在北京工作。正當我全力投入寫作之際,2013年2月17日,孫子程熙博在北京醫院降生,為保證我這當爺爺的寫作不受養育孫子的影響,親家公陳德亮、親家母程虹以“輪崗”形式竭力減輕我的負擔。我家“在崗”期間,夫人在京,獨自承擔了照料孫子的重任,即使回漢,為避免干擾,仍攜孫分居他處,使我得以在武漢書齋內關門全神貫注寫作。夫人身體不好,多次住院治療,本需我照顧,卻成天見不到我的人影,為《先楚史》的問世承擔了巨大的犧牲。在本書寫作超過100萬字之時,欣喜之餘,覺得未能陪伴夫人和照料愛孫,寫下一詩表達歉意:


陋室孤燈花甲人,情系楚國苦耕耘。難捨病妻守冷衾,子媳愛孫遠在京。日以繼夜眾言蠢,史海茫茫扁舟行。天倫之樂無暇顧,留取丹心照汗青。


夫人回詩兩首,表達了對我的理解和支持:


浩瀚楚史苦作舟,黑白顛倒勤耕耘。咫尺天涯難聚首,道是無情卻有情。君患血管糖尿病,曾幾卒中愁煞人。無日無夜伴左右,慶幸康復獲新生。


恨己身體不爭氣,看病買菜難出門。白天育孫尚可過,黑夜無眠難安寧。人稱退休第二春,洋指已近古稀人。人生苦短似煙雲,期盼《楚史》早殺青。


夫人一直見證我在學術之路上磕磕絆絆,踉蹌前行。她期盼《先楚史》早殺青,已如她所願。今後,《楚春秋史》、《楚戰國史》在向我招手,等待我的,仍將是漫漫長征。


程濤平

2016年7月1日


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20240814《呂氏春秋詞典(修訂本)》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0814《呂氏春秋詞典(修訂本)》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14551014











【製作說明】

這次索引筆者以《呂氏春秋詞典(修訂本)》詞表(13-49)製作,有「韻部」、「聲母」的分類。部份文字有調整,見【內容調整說明】。


字列 5811

缺字 0

總字列 5811



【內容調整說明】

「愠」改「慍」

「温」改「溫」

「産」改「產」

「内」改「內」

「涣」改「渙」

「吕」改「呂」

「衆」改「眾」

「户」改「戶」

「争」改「爭」

「鬭」改「鬥」

「绿」改「綠」

「禄」改「祿」

「爲」改「為」



【使用說明】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專科辭典►」→「文史類►」→「呂氏春秋詞典」

「呂氏春秋詞典(修訂本)」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lyushih_chunciou_cihdian_sioudingben/list.asp



rmp檔名請設定成「呂氏春秋詞典(修訂本)」,括弧為半形。



【聲母分類/數量】

no 聲母分類 數量

1 幫母 252

2 滂母 63

3 並母 236

4 明母 289

5 端母 221

6 透母 135

7 定母 344

8 泥母 62

9 來母 283

10 照母 203

11 穿母 67

12 日母 98

13 喻母 246

14 審母 166

15 襌母 150

16 莊母 36

17 牀母 28

18 山母 65

19 精母 199

20 清母 125

21 從母 138

22 心母 247

23 邪母 77

24 見母 611

25 溪母 207

26 羣母 136

27 疑母 188

28 曉母 158

29 匣母 456

30 影母 251

31 初母 24

32 超母 5

33 神母 32

34 讀音未詳者 13



【《呂氏春秋詞典(修訂本)》前言】

詞典編寫,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專書詞典的編寫才剛剛起步。迄今爲止,問世的專書詞典寥若晨星,這對於深入研究漢語史無疑是遠遠不够的。王力先生生前多次對我們說起,要寫一部漢語史,必須做斷代的研究,做專書的研究。漢語史的研究,基礎研究做得很不够,必須寫出專書詞典、專書語法。我們編寫《呂氏春秋詞典》就是遵照先生這一思想進行的。


《呂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先秦典籍中唯一可以知道確切寫作年代的書。書成之後,呂不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史記•呂不韋列傳》)。可見《呂氏春秋》是用當時的通語寫成的,它的語言具有代表性。因此,《呂氏春秋》是我們了解戰國末期漢語面貌的一部很有價值的書,編寫《呂氏春秋詞典》是一件頗有意義的事。


爲了全面地、準確地反映《呂氏春秋》詞彙的面貌,我們採用了詞義描寫與用法描寫相結合的方式。即不僅對《呂氏春秋》全部單音詞、複音詞的詞義做出歸納概括,而且考察每個詞的用法、考察詞在句法結構中的地位、詞的結合能力、詞義與語法功能的關係等,並採用層次分析法,對每個詞的用法做全面的、較爲詳盡的平面描寫。這在專書詞典編寫上是一種新的嘗試。此外,在編排上採用按上古音編排的方式,我們考慮這樣編排對研究詞的聲音與意義的關係,研究同源詞、通假現象會有所幫助。關於古漢語詞類的劃分,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我們根據詞的語法功能、詞義,並參考使用頻率,給每個詞標寫了詞類,以期引起人們的討論,促進這一問題的解決。以上這些嘗試没有前人的現成東西做參考,因此在理論上、語法體系上、結論上難免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陷,甚至錯誤,但我們力求做到體系一致,義項歸納合宜,用法描寫全面,材料詳盡,統計準確。希望這部詞典能在先秦漢語的詞彙、語法研究中發揮作用。


《呂氏春秋詞典》編寫的準備工作是在1982年開始的。首先是校勘。現在所能見到的《呂氏春秋》最早的版本是元至正年間嘉興路儒學刊本。明代出現了一批刻本。清乾隆年間,畢沅根據元刻本和他所見到的部分明刻本進行過一次比較全面的校理。我們以乾隆五十四年刻畢校本爲底本,參照北京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元明刻本十四種,以及近人許維通《呂氏春秋集釋》、蔣維喬等《呂氏春秋彙校》,加以校訂,作爲詞典的依據。在此基礎上,我們做了《呂氏春秋》譯注工作(《呂氏春秋譯注》已於1986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編制了《呂氏春秋索引》。經過兩年多的準備,詞典編寫工作於1984年正式開始。


《呂氏春秋詞典》編寫大綱及樣稿蒙王力先生審閱,先生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見,給予我們許多鼓勵,並熱情應允做這部詞典的顧問。萬萬没有想到,正當詞典初稿即將完成的時候,先生溘然離開我們去了。我們萬分悲慟。悲働之餘,我們全力以赴地投人到了詞典的定稿工作中。《呂氏春秋詞典》早日問世,是先生生前的希望,無疑也是對先生極好的紀念。


在詞典編寫過程中,中國人民大學胡明揚教授、國家語委會曹先擢教授、北京大學何九盈教授、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何樂士研究員,對詞典的整體設計及樣稿都提出了許多極爲中肯的意見,我們深受教益。特别應該提出的是,周祖謨先生爲這部詞典作序,並題寫書名,這對我們是莫大的鞭策和鼓勵。此外,張萬彬同志參加了詞典的整體設計及樣稿初稿的編寫工作。在這裏,我們一併表示衷心的、誠摯的謝意。


由於我們的水平有限,缺點、錯誤定所難免,誠懇地希望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張雙棣 殷國光 陳濤

1987年9月


【《呂氏春秋詞典(修訂本)》凡例】

一、本詞典是一部專書詞典,供研究先秦詞彙、語法參考使用。

二、本詞典文字依《呂氏春秋索引》所附原文。

全書收錄《呂氏春秋》全部單音詞2972個,複音詞2102個(包括人名、地名、書名、篇名等),以及凝固格式91條。

三、本詞典依上古音編排,上古聲韻系統依王力先生《漢語語音史》。詞條先按韻部排列,韻部相同者按聲母,聲母相同者按諧聲偏旁。讀音不詳者置於詞典正文後總備考中。

複音詞按第一個字列在單音詞後,同字頭的複音詞不止一個時,依下一個字的筆畫多少排列。

同一詞而不同字形者,分别單立。

同形詞,詞條右上角用阿拉伯數字標明。

不單獨出現的字,字頭用〔〕標明。

凝固格式依第一個詞附在該詞詞條之後,用【】標明。

通假字按本字讀音編排。

四、本詞典各單音詞條標有現代漢語拼音、中古音(包括反切、聲、韻,反切以《廣韻》爲主,《廣韻》没有的,酌收《集韻》)。

通假字只注現代漢語拼音,不注中古反切和聲韻。

五、各詞條(專名除外)都標明詞類,如一詞兼屬幾類,在同一條目下分項標明。詞類名以省稱形式外加方框□標注在詞頭之下。

詞類活用用〈活〉表示。

六、本詞典實詞按詞彙意義分項描寫。義項排列順序以詞類爲綱,不考慮詞義的引申系統。含本義的詞類列於首位。


義項下描寫詞的用法。描寫採用層次分析的方法,只描寫與該詞直接組合的結構層次。

虚詞按語法意義分項描寫。

星號*下爲需要説明的其他内容。

詞義不明者放在詞條後[備考]下。

七、複音詞條後標有構詞方式,所用術語見“幾點説明”。

八、全部詞條各義項、用法後均有頻率統計,統計數宇放在圓括號()中。

[備考]中出現的詞計入總數。

星號於中的統計數字已包括在總數之中。

九、爲了簡潔,專名和部分百科詞條不檫詞類,不列用法,不分析構詞方式。

十、爲便於讀者檢索,詞典正文後附肴“現代漢語拼音檢字表”“部首筆畫檢字表”。以上兩個檢字表由張雙亭、宋玉玲編製。



【《呂氏春秋詞典(修訂本)》修訂本後記】

《呂氏春秋詞典》1993年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已經過去十幾年了。因爲當時剛開始用激光排版,校樣字跡不甚清楚,所以出版物錯字不少。2000年重印時挖改一些。總是感到很遺憾。


得知商務印書館願意再版此書,我們十分高興,希望趁此機會做些修訂。修訂工作從2006年2月開始,大約用了半年的時間。我們仔細重讀了全書,改正了書中的錯字,並與索引作了核對,調整了個别統計數字的不妥之處;個别釋義的錯誤,如“眼”,原書誤釋爲“眼睛”,這次改爲“眼珠”;另外,某些百科類詞條,也補上了例句。諸如此類的工作,做了不少,但做得如何,是否妥當,還得請讀者與同道批評。


商務印書館的周洪波先生、何宛屏先生對這本書的再版給予極大的支持,在此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責任編輯宿娟先生認真編輯校讀,付出很多辛勞,也向她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

2009年8月


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20240813奇妙白日夢記錄

 20240813奇妙白日夢記錄


前言

昨天早上起床,發現右手中指出現二顆紅點,覺得很奇怪。很像是什麼東西咬的,但又沒傷口,也不會痛…。用手機拍下照片,貼在「threads」開頭寫「萬事問脆友」

萬事問脆友

昨天醒來發現右手中指指尖多了二點 感覺是瘀血 但不會痛 沒有傷口 所以為什麼會這樣?難到是⋯要找腳底板有三顆痣的?(誤)




脆連結:https://www.threads.net/@ebag.666/post/C-jpiaSvcGh?xmt=AQGzoavrWu-vX3mJtKDYRwlB212BK77MAEuSejFxlToX_vU

有人回覆:「蟑螂咬的」,還有人叫我去檢查等…。這篇瀏覽超過五千,應該是我二十多年,開始用網路以來,最多人瀏覽的一篇文章吧?


白日夢故事開始

今天早上(2024.8.13)載完小孩去學校暑輔,七點多回床上再睡一下,就在回躺的幾分鐘,做了一個奇妙的夢。

夢境開始就是床頭櫃上有一條蛇,顏色或青或綠,蠻大隻的,長度可能有二公尺,最的粗地方也有成人手臂的樣子。我坐在床上看著這個場景,並沒有覺得奇怪。

夢境裡的我心理知道那是我們養的寵物,蛇一直鑽來專去,似乎在找什麼東西,鑽著鑽著到隔壁床去了,我對「它」說:「不要亂跑!」,它還真的乖乖的就爬回原處(床頭櫃上)。

然後它又到處鑽,這回想從床旁邊的窗戶縫出去,我又說回來,「它」也是乖乖的又鑽回來。我看著他的頭,好像要用手機拍,但焦距似乎都對不上。我的臉靠蛇頭很近,很怕又很像不怕他咬一口…。

在夢境裡我,心裡覺得他比較像「狗」,只是外型是「蛇」。養它很多天,一直沒有餵它吃東西,所以應該是肚子餓想找東西吃。

然後,它盤據起來(像動物頻道中拍眼鏡蛇那樣),身體挺起來頭靠近我的額頭,輕輕的親了一下。當下,我並沒有覺得害怕,就只是覺得像是一般寵物親人類一樣。

下個場景是,我三個小朋友在地上玩玩具(夢境中,小孩的身形比現實生活的年紀還小),但夢境中我認知的時間就是今天早上。這條蛇就在旁邊,小朋友也不害怕,然後蛇好像還能長出手在撫摸著小朋友的頭,我就站在旁間看著這個場景。


以上就是今天早上的「白日夢」,夢境故事很特殊、有趣,記憶很快會消失,所以趕快打字記錄起來。


結語

今天早上約10點剪頭髮,本來是昨天下午要剪的,結果昨天店家滿位,去那間店很多次,去都是隨到隨剪,難得遇到預約滿的。剪完回到家,看著手指,隱約想起形成這樣的狀況的可能性。前幾天家裡買了一台中央牌的工業用電扇。那天中午我幫忙組裝,在風扇的前後保護罩部分,弄了很久,一直合不上,弄得滿身大汗。可能就在那個時候手指頭用力,出力的原因,讓中指後來呈現紅點瘀青的現象。

我平時喜歡在YT看一些塔羅抽牌,前幾天有段影片,自己覺得說的滿準的,曾提醒,要注意一些「sign」或「夢境」,今早就有這個夢。

到底是自己「想太多」?還是上天有什麼「暗示」?「指示」?「提醒」呢?

有待繼續探究…




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

20240807《楚辭學通典》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40807《楚辭學通典》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713324451


【製作說明】

筆者在楚文字的書寫方面非常有興趣,有機會就寫寫練習。其實,楚文字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多數人可能因為她的「外表」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曾教導了一批很喜歡寫秦楚文字的同好,可惜南北距離無法繼續一起學習。


「楚」相關的文字或文物都很感興趣,《離騷》也是常寫的內容。最早知道有本《楚辭學通典》,看過內容,已經安排想要數位化,擱置一陣子,直到網路「threads」中有位脆友提到了《楚辭集校集釋》一書。心想,既然是研究楚辭的重要書籍,所以就想一起處理看看。另外二本就順道處理,算是把這套書《楚辭學文庫》(四卷)目錄索引完整的數位化。


筆者依目錄索引製作,詳細內容解說可參考下方【《楚辭學通典》例言】解說。


《楚辭學文庫》包含:《楚辭集校集釋》、《楚辭評論集覽》、《楚辭著作提要》、《楚辭學通典》。前後大概花了一個星期,把所有目錄索引處理完成。


PS.《楚辭學通典》330頁有:「680.鹑𱊣」,「𱊣」,作「酓鸟」是「擴展G區字」。



字列 1853

缺字 0

總字列 1853








【使用說明】

進入引得市,上方選單「工具書▼」→「楚辭►」→「楚辭學通典」

「《楚辭學通典》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xue_tongdian/list.asp



分類 分類編號 數量

一、作家 1 75

二、作品 2 227

三、词语(楚语) 3 217

四、典故 4 764

五、典籍 5 453

六、专题 6 67



【《楚辭學文庫》總序】

在浩瀚的祖國傳統文化中,學術遺產,佔很大的比重與很重要的地位。我所謂“學術遺產”,從狹義上講,主要指在祖國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典籍,經過千百年來的學者們悉心研究與闡釋,從而留下的大量專著。正是通過這些專著,纔使祖國的優秀文化傳統,不斷地得到伸延與發展。


《漢書•藝文志》有屈原賦、宋玉賦、莊夫子賦、賈誼賦、淮南王群臣賦、劉向賦、王褒賦等數十家,皆收入《詩賦畧》。在這些辭賦中,凡被認爲與屈原有關者,至東漢末年皆已先後收入《楚辭》一書。迨至《隋書•經籍志》,雖按四部分類,但於集部之前,别列《楚辭》一類,既不入别集,亦不入總集。對此,世多疑之,亦多議之,且多非之。然而,直至清代的《四庫總目》、晚近的《書目答問》,郤仍相沿不改。其實,觀《隋志》所列有關《楚辭》十書,皆爲對《楚辭》的訓釋與音讀等專著;既爲研討之作,實係學術遺產。《隋志》從學術著眼,故别列《楚辭》爲一類耳。况屈原之於辭賦,千古以來,領袖群倫,冠諸集部之首,固其宜也。是《楚辭》在集部别爲一類,實自阮氏《七録》導其緒,而《隋志》定其局。


今《隋志》所列十書,存者不過十之一;而唐宋以來迄於當代,屈學專著,則僂指難數,蔚爲學術大觀。對這一豐富的學術遺產,屈學界是應當引以自豪的。


雖學術研究,貴在創新,但對前人的學術遺產,應予足够的重視。一門學科的發展之遲速,成就之大小,都跟這門學科所留下的學術遺產之多寡,以及對待這份遺產的態度,是息息相關的。正確對待遺產,則前人之非者.可以爲戒;前人之是者,足資啓迪。承舊説而繼續前進者,可以事半功倍;創新説而獨抒己見者,亦免重蹈舊轍。蓋前人所已言者,郤自矜創獲,歷史已否定者,卻誤爲真諦,其影響學術之發展,莫此爲甚。當然,推演舊説者,當從深度上下功夫,即纘修前緒,能發前人未發之隱;創立新説者,當從廣度上用氣力,即旁搜博引,能以事實匡正舊義。運用之妙,各具匠心。


屈學遺產,從《隋志》看,訓釋少而音讀多,這跟那個時代吟誦屈騷之風大盛,不無關係。但自唐宋迄今,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專著迭出,各逞所長。約分之,畧有五類:一、校勘字句;二、訓釋文義;三、品評文藝;四、斟酌韵律;五、考核史迹。我們爲了推動屈學之發展,對屈學遺產,分而治之,固各有所需,而由專研到綜合,亦係學術趨勢。但書如此多,面如此廣,不僅閲讀難周,抑亦蒐輯維艱。蜜於此,故有崔富章同志主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楚辭學文庫》問世。


《楚辭學文庫》,係將兩漢以迄當代的重要屈學論著,由遠及近,去粗取精,以類相從,列爲四卷。分類與集結相輔相成,照顧了點,也照顧了面。故使初學者便於入門,資深者便於檢閲,泛覽者能得其梗概,專研者可取其精華,綜理始終者又可借以尋繹屈學之發展變化。其有益於弘揚祖國優秀文化、繼承愛國主義傳統之意義,深且遠矣!


湯炳正1995年10月31日



【《楚辭學文庫》前言】

公元前四至三世紀,戰國中後期,以屈原爲代表的楚國作家群,崛起於中國文壇,連續創作了《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魂》、《大招》、《九辯》等優秀作品,繼《詩經》之後,形成我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受到人民的喜愛,世代傳誦,並且遠播海外。一九五三年,世界和平理事會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四大文化名人,其中的一位就是中國詩人屈原,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光榮!


我國的楚辭研究,已經有二千二百餘年的歷史。一代又一代、數以千計的文人學者,志士仁人,從事楚辭的輯集、注釋、考訂、圖繪、評論、鑒賞,直至再創作,屈原作品廣爲傳播,屈騷精神生生不息,不僅推動著中國文學向前發展,而且在中華民族優秀品德和愛國精神的建樹中,發揮著持久的潛移默化作用,顯示出獨特的、强大的感染力、凝聚力,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楚辭學文獻。爲了實事求是地總結、繼承這份寶貴遺産,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建設現代文明,我們决定編撰《楚辭學研究叢書》,即《楚辭學文庫》。


《楚辭學文庫》是總結性、研究性文獻叢書,課題以兩千年楚辭研究史爲綫索,全面系統地搜集文獻資料,審慎細致地整理鑒别,分門别類地遴選、匯輯、撰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力圖從總體上展示楚辭學的規模和成就。爲此,設計撰集四部著作:《楚辭集校集釋》、《楚辭論評集覽》、《楚辭著作提要》、《楚辭學通典》,計八百餘萬字。


(一)《楚辭集校集釋》•.旨在匯集歷代校注成果,自漢初劉安,至公元二〇〇〇年底,凡使用新材料,提出新解說,或疏理舊說而有所發展,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皆在遴選、採錄之列。先《集校》,後《集釋》。《集校》以版本互校爲主,兼及諸家校記。採取善本,有隋唐寫本二種,宋刻本五種,明刻本五種,清刻本二種,清道光間稿本一種,日本莊允益刻本一種(相當於中國乾隆十五年),名家校記二十餘種,徵引文獻達四十餘部。對《楚辭》十七卷文本作集校,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此前的學者校勘,曾取得相當的成績,但是很不够。僅憑個人的力量,許多重要版本、重要文獻,很難具備,他們的校勘工作,僅僅是局部的,甚至因相互轉引而出現疏失。這次作集校,得到國家資助,搜集文獻的深度和廣度都是過去所不能比擬的。《集校》提供的是準確的文獻,確切的知識,對前人校記中的失誤,或徑行删汰,或加按語補正,務求真實。《集釋》採錄諸家解說,力排門户之見,兼容竝包,從古至今,依時序順排,尊重首創發明權,重復者不錄;觀點相同或相近而有新材料、新表述、新發展者酌錄。盡量照顧到文獻的完整性,譌誤明顯而又不便删節者,加按語補正。總計徵引文獻二百餘家,圖籍二百五十餘種。雖難免“遺珠”之嘆,然亦大致完備。新時期的楚辭研究,曾經很紅火,進入九十年代後期,走勢趨向萎縮,甚或游談無根,愈演愈奇。文獻整理相對滯後,制約著研究的深入,這一點現在已經看得很清楚。本卷由原課題設計的《注疏集粹》,擴充爲《集校集釋》,由一百五十萬字擴展到四百萬字,由簡體字排版改爲繁體,正是著眼於學術發展的需要,强化原始文獻的清理力度,爲二十一世紀的楚辭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楚辭論評集覽》:收集從古至今關于楚辭作家作品的評論性文獻資料,根據代表性、客觀性、實質性三個基本原則,逐條審核、採錄,每條皆加“說明”即按語,對評論者的生卒年、所處時代、文獻産生的背景、材料來源等作提示性說明。全書以作者時代或作品發表先後排序,縱向顯示我國楚辭研究的發展脉絡。附載《楚辭研究主題索引》、《楚辭作家人名索引》、《楚辭篇名索引》,並附《楚辭研究論文總目》。


(三)《楚辭著作提要》:收集從古至今以楚辭作家作品及其背景爲研究對象並結集成書的著作,諸如楚辭校注、譯注、楚辭作家評傳、楚辭專題論著、論文集、楚辭研究資料集,以及有關楚文化、神話、文物考古、楚辭研究史等方面的著作,凡二百餘種,一一撰寫提要,條其篇目,撮其旨意,論其指歸,辨其訛謬,以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功。《提要》内容,包括作者生平、著述體例、主要見解、學術評價及版刻情况、重要傳本等。著述體例包括著作性質、篇目(卷目)、序跋、成書時間、規模(字數)等;主要見解介紹,採取原文獻摘引與概括介紹相結合的方式;學術評價,重在新發現、新貢獻或承繼並發展前人研究成果之處,同時也對其失誤和不足略加揭舉和評析。余嘉錫先生有言,目錄之書,實兼學術之史。本卷的目標,在於對漢代迄今的中國楚辭研究著作進行全面的清理,力圖集其精要,反映二千年來楚辭研究發展的大貌及其成就得失,爲當代及後世的楚辭研究提供借鑒。末附《楚辭著作總目》。


(四)楚辭學通典:本卷旨在會通、融通自戰國時期至公元二〇〇〇年之間,楚辭與楚辭學領域中的系列問題,原始要終,以簡約的形式,顯示楚辭學的發生、發展全貌。分設作家、作品、詞語、典故、典籍、專題等六大類,二千餘條目,載述作家六十九人、作品二百三十篇、楚語二百零八個,典故八百二十六項、典籍四百六十種、專題一百六十六款。撰集過程中,既悉心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亦特别注意學術傳承、學術創新,判斷力求平穩,行文力求簡潔,易讀易曉,一般讀者能看能用,研究者亦足資參考,努力在楚辭文獻與讀者大衆之間架設橋梁,鋪設通道,使愈來愈多的人們接受優秀傳統文化之熏陶,共同承擔起發揚光大之重任。


綜上所述,《楚辭集校集釋》、《楚辭論評集覽》、《楚辭著作提要》、《楚辭學通典》等四部著作,相互補充,互爲依托,初步完成了對楚辭學文獻的集成總結,實現了我們在申報國家社科規劃“九五”重點項目時提出的目標:楚辭學發展至本世紀末,應該有集大成的精新作品問世,並且走向世界。當然,從採集文獻應求全求備之高標準要求,四部書皆有闕陷;鑒别衆說,斟酌選錄,亦難免失察。限于水平和精力,缺點錯誤,不盡如人意之處,竭誠歡迎閲讀使用本叢書的各界朋友不吝賜教,給我們以指導和幫助,使本書日趨完善,以推動二十一世紀的楚辭研究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最後,需要對本書的編撰過程略作陳述。一九九二年九月,黃榕、徐耀明、周建忠三同志相約來杭,手捧鮮花,前往浙江醫院,拜訪我的老師姜亮夫先生。黃榕主任表示,湖北教育出版社有意出版一套楚辭學文獻叢書。病榻上的姜老思維依然活躍,當即給予熱情地肯定。我深感責無旁貸。此後的一年間,遵循老師的指教,由我主持完成課題規劃論證、撰寫《編纂綱要》、擬定《實施細則》、組建作者隊伍、審核樣稿等前期準備工作。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在杭州召開編委會,確認分卷主編。一九九四年初,各分卷開始物色遴選撰稿人,一一審讀他們提供的樣稿。一九九五年秋天,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項目評審組專家一致通過,將《楚辭學文庫》列入直接資助項目。一九九六年春天,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暨學科組專家評審通過,納入國家社科規劃“九五”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强力資助,題名《楚辭學研究叢書》。編撰工作步入快車道,全面鋪開加速運行。至一九九九年六月,全書大致完成;同年十二月,通過專家評審,列爲優等;二〇〇〇年春天,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頒發《結項證書》,轉入出版階段。如前所述,本書的編撰,從啓動到運作,自始至終都是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全方位的支持下進行的。婁齊貴社長積極支持,黃榕副總編親自挂帥,排難解紛;袁定坤總編强力推動,給予特别地關注;陸才堅副總編,楊唐軒主任,徐耀明主任,孫黯魁副編審暨文科室的編輯朋友們,爲本書的編纂出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要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從一九九二年秋天算起,八易寒暑,我們面前的世界已經改變了許多。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四日,本書顧問、三十餘年耳提面命、誨我不倦的恩師姜亮夫先生溘然長逝。一九九七年四月四日,本書顧問、我十分敬重的前輩湯炳正先生不幸病逝。噩耗接踵而至,令我深深的陷入悲哀之中。依靠編委會同仁暨全體撰稿朋友同心同德堅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們終於如期完成了編撰任務,四卷八百餘萬言的《楚辭學文庫》即將呈獻給讀者。事實證明,姜先生等前輩們所開創的現代楚辭研究事業,不僅後繼有人,而且能够發揚光大。值此新千年來臨之際,我們願本著學術與友誼竝進之精神,與楚辭學界同仁


暨各界朋友,圑結協作,僶俛從事,繼續推進楚辭研究,促進學術繁榮,爲建設現代文明貢獻我們的力量。


二〇〇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午正陽光下

崔富章識于杭州西溪路寓所



【《楚辭學通典》例言】

一、本卷旨在会通、融通自战国时期至公元2000年之间楚辞与楚辞学领域中的系列问题,原始要终,考镜源流,以简约的形式,显示楚辞学的发生、发展全貌。设“作家”、“作品”、“词语”(楚语)、“典故”、“典籍”、“专题”六大类,两千余条目,一一撰集。尽量汇集前人研究成果,亦特别注意学术传承、学术创新;判断力求平稳,行文力求简洁,深入浅出,易读易晓,使一般读者能看能用,研究者亦足资参考。


二、本卷各类内容的收录范围为:“作家”类,战国楚辞作家、汉代至北宋有重要骚体赋传世的作家单列辞条;其他未列辞条的作家均在被选用的赋作开头作简略介绍,选录多篇者则在首篇作介绍。“作品”类,收入战国、汉代楚辞作家全部作品;选收历代重要骚体赋作品;酌收少量代屈、宋立言的赋或文。“词语”类,限于战国、汉代楚辞作品之内的、体现楚辞地方特色的“楚语”,收录来源为:王逸《楚辞章句》于“注”中明确指为“楚语”者,许慎《说文解字》指为“楚语”且见于今本《楚辞》者,扬雄《方言》指为“楚语”且见于今本《楚辞》者,李翘《屈宋方言考》、姜亮夫《楚辞通故》、朱季海《楚辞解故》、姜书阁《屈赋楚语义疏》、刘永济《屈赋释词》及其他论著中考为“楚语”并论述有据者。“典故”类,限于《楚辞》中的神话、古史人物、传说故事、名物等〆‘典籍”类,包括历代有关楚辞作品的总集、选集、别集,历代楚辞选本,古今楚辞研究著作,楚辞研究论文集,酌收少量对楚辞及楚辞学研究发表过重要学术观点的学者的有关著作。“专题”类,包括楚辞背景研究、楚辞作家研究、楚辞作品研究、楚辞学史中重要的,往往有较多学者参与而数说并存的论争热点或难点。


三、本卷撰写中力求做到“实”、“全”、“精”。“实”,内容实在,尽可能引用原始资料,言而有征;尽可能选择客观语言表述,全面反映学术进展,具有文献性。“全”,尽可能吸收古今中外学者有价值、能自圆其说的“一家之言”;重视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之双重论据,适当运用相邻学科的新成果;最大限度地挖掘与使用新材料,又不忽略对原有材料的新阐释,具有信息性。“精”,文字简洁明快,务去陈言,句有实义,字无虚设,具有实用性。


四、本卷撰定体例。“作家”类主要内容为:姓名、生卒年、概括评述语、生平资料来源(或传记出处)、字号、籍贯、生平、思想倾向、文学主张、创作成就、艺术特色、地位与影响、后人评价、著作情况等。“作品”类为:作者(时代、姓名,“作家”类未专门列目者,适当介绍生平)、出处(包括具体出处与总集出处)、写作背景、基本结构及主要内容、思想性、艺术性及影响(以引述古今精警成说为主)。“词语”(楚语)类为:注音、内涵或意义、作者、作品出处(若《楚辞》之前使用者,注出语源)、串释该词《楚辞》出处之句大意(若多句重出,则将具代表性的句子列出)、列出可为“楚语”训释之资料(如《说文解字》、《方言》、《山海经》、《淮南子》等,引至使用该词之句)。“典故”类,“神话古史人物”同“作家”类;“传说故事”包括:典源(或事典,作者、作品、有关原文)、基本意义、影响;“名物”包括:典源(作者、作品、篇名、引至句)、释义(依据一种出处以撰写者角度,加以概括介绍)、详列该典其他出处(先为《楚辞》他处,引至篇名,次为其他文献,引至书名、篇名)、楚辞作家使用该典之通义、考古发现之实物映证。“典籍”类为:著作性质、编写者(或著者)时代、姓名、字号、生卒年(或出生年月)、籍贯、生平事迹(含入学、入仕、任职等,知名者介绍其主要政治主张、学术思想)、主要著作、传记资料(含传记、年谱等)、楚辞研究主要思想(或论点、或特色)、该书著述背景、缘起及过程、编排规模、体例和内容(有关《楚辞》者)、主要学术观点(有价值的;有特色的;比较怪诞的。或原文节弓丨,用引号标出;或简要复述、概括)、简要评述(或引述名家定评、或客观介绍其价值。评述文字简洁,稳妥、持重。此项写作视实际情况而定,可缺项)、主要版本流传情况(今人著作、选本注出出版年月、出版社名称以及再版修订情况)。一人有数种著作者,按刊刻(或出版)时间为序,在第一本著作条目中写生平事迹,余皆略去。“专题”类为:论争缘起(客观原因或主观原因)、不同观点(或资料,择其要者依次列出,一般二至五种,不作主观评价;每种观点详列出处,著作到书名、篇名,杂志至年、期,报纸至年、月、曰)、酌情评述(或内容,或方法;或揭示症结,或分析走向;评述文字从容客观,中肯切题)。各类条目字数视内容而定,务求言之有物。


五、本卷“目录”用分类索引,按“作家”、“作品”、“词语”(楚语)、“典故”、“典籍”、“专题”为序编排。“作家”、“作品”以时代先后为序词语”(楚语)分为单双字两类;“典故”中的“人物”部分以时间先后为序,其他以类相从;“专题”以研究对象为序。


六、本卷由周建忠、汤漳平任主编,周建忠、汤漳平、刘重一、鲁庆中、许晶撰稿。“作家”、“作品”部分,由汤漳平、鲁庆中撰写;其中三国以前,主要由汤漳平撰写;三国以后,主要由鲁庆中撰写。“词语”(楚语)部分主要由许晶撰写。“典故”部分由汤漳平、刘重一共同撰写。


“典籍”部分由周建忠撰写,“专题”部分主要由周建忠撰写。“作家”、“作品”、“词语”(楚语)、“典故”四个部分由周建忠负责审改、校定工作。“典籍”、“专题”部分,由汤漳平负责审改、校定工作。凡周建忠在“作家”、“作品”、“词语”(楚语)、“典故”四部分撰写的条目,汤漳平在“专题”部分撰写的条目,文末署撰稿人姓名;余皆不署。



【延伸閱讀】《楚辭學文庫》四卷目錄索引

《楚辭集校集釋》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jixiao_jishi/list.asp

《楚辭評論集覽》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pinglun_jilan/List.asp

《楚辭著作提要》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_zhuzuo_tiyao/List.asp

《楚辭學通典》目錄索引資料庫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chucixue_tongdian/list.asp


20240914國中班親會

20240914 國中班親會   今天是女兒國中的班親會,我第一次參加,和老師見到面,回想以前國中很頑皮,當國中老師實在很辛苦。 #國中 #大雨 #班親會 https://youtu.be/xdUm4_Wv__k?si=o8hFToLtwFHHdr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