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59673062237659139
【製作說明】
整理目錄,同時也閱讀學習起來。想要讀博士的人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作者說:「因為中國古代的典籍留存下來的很多,考古資料又極其豐富,加之近年來研究成果劇增,使得中國古代史專業的博士生在三年之內都是非常緊張地度過的,甚至失去了做學問的樂趣,鑽進去了,但跳不出來。論文的完成情況也不理想。有時是材料準備好了,但文章寫得十分粗糙。有時是文章的前一半寫得很好,很豐厚,但後一半卻很草率。
因此,撰寫博士論文首先要早些確定題目,題目要有一定的限度,不宜鋪張得太廣闊。早些確定了題目以後,在以後的讀書過程中,就可以不斷地積累素材。
因為博士論文的篇幅一般在十萬字以上,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早些安排好文章的篇章結構,這樣可以有計劃地分類收集資料,加以排比、分析,撰寫初稿。不要把什麼事情都等到最後再做,以為到最後再寫可以一氣呵成◦博士論文是體大思精的作品,史學研究需要做很多前期的史料分析工作,不容易在最後半年時間裡完成論文的寫作,因此最好早些寫出一些片段的成果。
最後的時間,應當更多地放在把片段的成果連綴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要從宏觀上多加考慮,多做思考。也就是說,從材料中跳出來,考慮一些宏觀的問題,把具體的研究升華提高。
總之,博士論文經過修改以後,往往是一個年輕學者的第一本著作,也常常是這位學者的成名作,因此應當充分重視這一名山事業。
博士論文既然是一篇論文,就要以論為主,敘述主要是作為過渡和輔助論述的部分。但博士論文又是一個整體,所以論文的各個篇章之間要有一定的聯繫。這是比較難做到的一點。當然,有的博士論文就是幾篇文章或一組札記的合集,那也未嘗不可。但歷史學的論文最好要有一定的聯繫貫穿其中。」(《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202~203頁)
【《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前言】
本書是我在北京大學歷史系給中國古代史專業的研究生開設的“學術規範與論文寫作”課程的講義。這門課最早源於我與自己研究生的“週末雜談”,就是每個週末給我的隋唐史專業和中外關係史專業的研究生閒談一個題目,大體上都是些如何自我訓練和如何遵守學術規範方面的問題。後來成為歷史系的一門課,也有不少外校和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聽。由於我所帶的研究生主要是從事隋唐史、中外關係史和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的,所以這本講義中所舉的例證更多的是這幾方面的,包括我本人和我自己的學生的事例,這一點請讀者見諒,並舉一反三。
講這樣一門課的目的,是因為自己覺得,當一位大學本科生進入到研究生學習階段以後,一方面要繼續積累專業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就要開始進行專業的學術訓練,為撰寫學術論文做準備。
所謂專業的學術訓練包括許多方面,對於中國古代史專業的研究生來說,首先要掌握有關研究課題的各種史料,包括傳世的史料,也包括出土的文獻如簡牘、文書、石刻等材料,除了文字材料外,還有考古所得的文物材料和各種圖像資料,要盡可能地竭澤而漁,沒有遺漏。其次,要遵守學術規範,對於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論發表的是論文還是專著,也不論是發表在國還是國外,都要檢索到並充分利用。在這樣嚴格訓練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寫學術論文、札記、書評。文章的寫作除了要遵守學術道德規範,也要遵守技術規範,標點符號都要準確到位,注釋體例得當,參考文獻便於查找,外語專名翻譯準確。
最近一些年來,遵守學術規範的聲音此起彼伏,大多數被媒體爆料的事件,都讓一些大學的主政者十分難堪。北大校方也不斷頒發要求教師、研究生、本科生遵守學術規範的各種手冊。確實,在中文的學術語境下,要建立嚴格的學術規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代學術是現代科學主義的產物,它發展出的規範都帶有西方文化的特點,中國是在近代西方科學傳入以後,才慢慢接受比如標點符號、引文注釋等學術寫作規範的。但中國長期以來沒有自己的“芝加哥手冊”,沒有一個統一的、大家多年以來遵守的規定,所以要建立起統一的規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我在課上強調的是,我們要有自己的“芝加哥手冊”,即在沒有統一的規範之前,要從我做起,大家共同努力。
要建立學術規範,首先是要遵守學術遒德,不能漠視前人研究成果的存在,為此,要盡可能地把自己的論文一步到位地做好,爭取時間,早曰發表。不能一稿兩投,或一稿多投,只有譯成外文是可以允許的。從自己做起,就是要能夠“自律”,切不可抄襲,也要注意可能發生的無意抄襲,所以要謹慎使用電腦的“Copy”功能,所有拷貝的材料要隨手注明出處。要預防變相抄襲,除非是教材之類,引用其他人的觀點一般都要註明出處。
論文的寫作一定要遵守技術規範,除了不是自己的觀點和材料都要出注這樣顯而易見的遒理外,通過其他方式,如通信、Email、網聊、電話、談話所獲得的觀點和材料,也要出注。大到篇章結構、章節目次,小到標點符號、字體字號,都要從一開始就養成良妤的習慣,比如引用論文和著作,要注到頁碼,從收集資料的時候就做到這一步,以後就會一勞永逸,節省掉此後處理文章校樣等問題的時間。
年輕的學子應當學習寫書評,通過純學術的批評,矯正學術失範,使學術正常發展。也要正確面對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在純學術的範圍裡對待學術批評。當下媒體非常關心學術界的失范與懲罰,也有人專門做學術批評和打假的工作。其實抄襲的主要責任是作者個人,不是學校;學校和導師也不是沒有責任,但被告人是作者,不是學校。這類學術失范問題應當交給學術界自己解決,由相關學術部門的專業委員
會來裁決,最好不必見諸媒體,超出學術的界限。
我希望通過這本教材,給予新入遒的年輕學子如何訓練自己提供一些入門的途徑,也闡明學界已經約定俗成的一些必須遵守的規則,讓他們從研究和寫作的開始階段,就能夠養成好的習慣。
我想強調的是:學術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學者必須潔身自好,自省自律。學術貴在創新:就是你有了新材料、新方法、新問題(陳寅恪語意),才能寫論文;而寫出的論文一定要遵守學術規範,這樣的文章才具有學術價值和流傳價值,也才能真正體現一個學者對學術的貢獻。為此,我願意和年輕的學子一起努力。
榮新江
2011年3月
【使用說明】
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暫時先用網址進入
《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 :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目錄索引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xueshu_xunlian_yuxueshu_guifan/list.asp
【《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 :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後記】
這本講義的寫作延續了好多年,不知道有多少年輕教師和研究生提供過材料,給予過建議。本來也沒有打算出版,到了2007年這門課程作為“北京大學研究生課程建設項目”立項資助以後,在研究生院的督導和鼓勵下,被列入北大出版社的出版計劃。我首先感謝北大歷史系負責教學的副系主任劉浦江教授對本課程的關心以及研究生院賈愛英、郭蕾老師的督促和鼓勵,最終才使我完成這本教材的寫作。
在這門課程立項後,我在選課的研究生中成立了一個“學術規範小組”,他(她)們在我的講稿基礎上,分門別類地補充了許多材料,所以我在此要感謝陳昊、凌文超、林曉潔、李芳瑤、林珊、李娜穎、聶文華、王楠、王璞、喻珊。像第三講《簡牘帛書的檢索》就是在凌文超同學提供的底本基礎上寫成的。2008年上半年那個學期,我們小組成員經常聚在一起,討論講義中的問題,他(她)們給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議。
講義最終的寫定是2009年末到2010年春在日本關西大學做訪問研究期間,利用那裡安靜的環境,一氣呵成。寫成以後,按照往常的習慣,把相關章節寄給一些年輕朋友來審訂,在此要感謝朱玉麒、劉屹、沈睿文、王靜各位的細心補正。
隨後在2010年上半年的講課過程中,一些聽課的同學非常仔細地閱讀了我印發的講義,提出了大大小小的訂正,讓我對他(她)們感激無比,這些人有的是我熟悉的,有的在近百人的教室中我根本分辨不出來,我想通過這個名單來表達感謝之情:羅帥、李霖、孫聞博、陳博翼、陳志遠、趙大瑩、朱麗雙。最後,還要感謝幫我校對的徐暢、鄭燕燕、羅帥、田衛衛、郭桂坤、李丹婕、陳甜及責任編輯田煒。
我每年都要上這門課,雖然聽課的人很多,要看的作業也很多,但我從這門課裡充分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樂趣。我聽到過同學們對這門課的褒獎之辭,也從他們補充的材料中得到很多知識。現在回望這些年的教學,為自己對研究生的培養盡了綿薄之力而感到滿足。
2011年3月
榮新江:《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 :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ISBN:978-7-301-1866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