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0048785288852506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製作說明】
今年8月8日曾製作《秦漢交通考古》目錄索引,今天處理比較早出版的《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當中可能會有些重複的地方,也一定有能相互補充的。
除了目錄的標題詳細索引製作,也包含「插圖目錄」,預設再「內容」欄位中。如果輸入「圖」,就會把書中所有圖版目錄羅列出來。
文字解說搭配各種圖錄,很好讀,看著看著就進入了二千年前的秦漢世界…。
字列 265
缺字 0
總字列 265
【《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序】
中國歷史上的交通運輸,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術課題,很早就有人著手研究。僅以專著而論,1923年已經有王倬的《交通史》出版,但這本書和1928年印行的袁德宣《交通史略》一樣,內容過於簡單。1937年,白壽彝先生的《中國交通史》作為商務印書館《中國文化史叢書》之一出版,賅括扼要,不愧為這一領域大輅椎輪之作,交通史成為一個學科分支於是奠立。此後交通史的研究多向專題發展,有不少學者從事,但有分量的論著還不很多,若干重大問題懸而未決。
交通史一般被認為是經濟史的組成部分,近年出版的各種書目都是這樣分類的。實際上交通史作為一個學科分支,牽涉的方面很廣,不止與經濟的種種內涵,如農業、工業、貿易、賦稅等等息息相關,和國家政治組織、文化傳播、民族關係、對外的交往,也無不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繫。所以對交通史的探討會對整個歷史文化研究起重要的推進作用。
中國的交通事業發軔甚早。《史記•夏本紀》載,夏禹“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樺(類似釘鞋的防跌用具),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這種傳說反映了遠古時期交通的開闢。殷周時期,交通逐漸發達,舟車所至,範圍已很廣泛。到了漢代,全國的交通網基本齊備。過去,史念海先生撰有《秦漢時代國內之交通路線》一文,原刊於《文史雜誌》三卷一、二期,1991年又收入《河山集》四集。這篇論文開宗明義便說:“西漢建國,歷年四百,瓜瓞綿延,無與倫比。其提封所及,東起遼海,西迄流沙,南逾五嶺,北際朔漠,疆域之廣,規模之宏,不惟為後世人士所樂道,抑且為吾民族活動之基礎。此偉大之帝國所以能歷久而不隳者,固賴其政治之優良與夫制度之精密,然其時交通之發達要亦其一因也。”文中還說明,“贏秦傳國雖僅二世,然其統一宇內則開兩漢之先路,而典章制度又多為劉氏所遵循,故秦漢二代似若各為起訖,第一考其帝國之素質,固仍先後一貫而不可強事區分者也”。秦人兼並六國,完成中國的再統一後,對全境交通曾有許多建設和規劃,漢代規模宏大的交通系統即沿之而形成,為後世交通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本格局。秦漢交通史研究的重要性於是可見。可是,儘管如此,長期以來在秦漢交通史方面一直沒有較為詳細系統的專著,實在是學術界的憾事。現在,這一缺憾已經由王子今同志的這部《秦漢交通史稿》補足了。
王子今同志現在中央黨校任教。他原來出身於西北大學,如所周知,西大歷史系夙以秦漢史研究著稱。記得30年前,我隨侯外廬先生去西大參加校慶,侯先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任西大校長,以老校長的身份返校,受到學校上上下下的歡迎。在歷史系舉行的歡迎宴會上,我見到各位教授,如陳登原、冉昭德、馬長壽、陳直、黃暉等先生。他們在學術上各有專精,然而都對秦漢史多有貢獻。西大成為秦漢史研究的中心之一,洵非偶然。經過“文化大革命”時期,歷史系老成凋謝。1980年我再到西大,上述幾位之中僅存的陳直先生,剛好在約定與我重見的時候過世了,使我哀痛無已。堪稱大幸的是,系中多年來培養了不少中青年學者,繼承秦漢史研究的統緒,發揚光大,作出了大量新的成果。王子今同志正是其間的一人。
西大的秦漢史研究傳統,以深入全面為特點,注意文獻與考古結合,社會和思想並重。王子今同志在這樣的訓練背景下,就秦漢歷史、文化的諸多方面,分別深入探索,所撰論文多篇,不僅學風踏實,而且富有文采。秦漢史這片園地,本已為好多代學者開墾耕耘,要想別開生面,殊非易事,王子今同志卻能獨具隻眼,選取秦漢交通史這個專題,廣徵博引,條分縷析,運用新的方法,提出新的觀點,又沒有故意立異之處,確實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學術著作。我認為,研究秦漢史的,研究中國交通史的,以及關心古代歷史和文化的所有讀者,都能從這部著作獲得裨益。特別是書內提出的不少問題和線索,會使讀者有所啟發,絕非僅僅羅列史實而已。承王子今同志命我寫一小序,欣愉之餘,謹志數言如上,望讀者指正。
李學勤
1992年7月於北京昌運宮
【使用說明】
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暫時先用網址進入
《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目錄索引
網址:https://www.mebag.com/index/qinhan_jiaotong_shigao_zengding/list.asp
【《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初版後記】
當我作為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77級學生,剛剛步入社會科學研究之門時,已開始注意中國交通史研究的若干課題。自1982年初起,在林劍鳴教授指導下以秦漢史為研究方向攻讀碩士學位,確定學位論文題目為《論秦漢陸路運輸》。論文寫作、修改直至通過答辯,又得到陝西師範大學史念海教授,西北大學張豈之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學勤研究員、田昌五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方詩銘研究員、劉修明研究員的指教。為取得第一手資料,在陳直提倡的重視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相結合的學術原則指導下,我曾隻身騎自行車越秦嶺循丹江進行古武關道實地考古調查。畢業之後,仍以相當多的精力從事秦漢交通史的研究,又曾對子午道、灙駱道、直道等古代道路遺跡進行數次考古勘察。在進行這一工作時,西北大學周蘇平博士,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焦南峰副研究員,陝西省文物保護技術中心張在明副研究員、秦建明副研究員曾與我共同經歷艱難險阻。他們的熱誠幫助,是我永遠難以忘懷的。在古道路遺跡實地勘察過程中,西北大學李之勤教授、李健超教授曾經提出過指導性的意見。
本書初稿於1992年3月完成。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林甘泉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劉景錄教授審讀了書稿,提出了重要的意見。改定的二稿雖然可以看做在諸多師友指導幫助下數年研究工作的初步總結,然而因學力之淺薄,疏誤在所難免。江陵張家山漢簡、敦煌懸泉置漢簡等重要資料未得利用,亦是一大憾事。今後如果條件允許,或當仍以部分精力繼續秦漢交通史研究。因而如若能夠得到讀者對於本書的批評,則筆者以為幸甚。
本課題研究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青年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本書出版得到中共中央黨校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
除了對本課題研究予以指導、支持和幫助的師長和學友之外,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的同志們為本書出版付出了大量勞動,克服了插圖製版及僻宇排校等諸多繁難,謹此亦一併致謝。
王子今
1993年7月於北京大有莊
【《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增訂版後記】
《秦漢交通史稿》作為1989年立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秦漢交通史研究”的最終成果,1994年7月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龍潤霞付出的勞動,對我個人的學術進步,是有力的鼓勵,對秦漢時期交通史乃至中國古代交通史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也形成了積極的推動。
《秦漢交通史稿》出版後,曾經通過首屆國家圖書獎初選,又於1999年9月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西北大學學報》1993年1期發表李學勤序,《中央黨校通訊》1994年11月15日發表李學勤序摘要,《北京日報》1994年12月14日發表李學勤序摘要。相關學術評論,又有《光明日報》1995年10月9日發表的劉昭瑞書評,《歷史研究》1995年5期發表的周蘇平書評,日本《中國研究月刊》1995年4期發表的田人隆書評,《社會科學報》1995年2月9日發表的劉修明書評,香港《中國書評》總第3期(1995年3月)發表的趙瑞民書評,《北京社會科學》1995年1期發表的余仁書評,《學術界》1995年1期發表的劉昭瑞書評等。師友們的鼓勵,成為我學業進步的動力。
由於初版印數只有一千冊,海內外學界朋友和學生們索詢頻繁。此次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美意,得以增訂再版,我表示深深的感謝。增訂的工作,除了改正初版本中的疏誤之外,對於相關新出重要考古資料予以必要的介紹。這樣的增補,因為時間和篇幅的關係,只能是非常有限的。我在初版後記中寫道:“因學力之淺薄,疏誤在所難免。江陵張家山漢簡、敦煌懸泉置漢簡等重要資料未得利用,亦是一大憾事。”現在應當承認,江陵張家山漢簡中有關資料的理解和運用,依然做得很不夠。而敦煌懸泉置漢簡資料的發布,我們依然在期盼之中。
對於秦漢交通史以及中國古代交通史的研究,是我學術生命中耗時甚多的工作。自攻讀碩士學位時選擇《論秦漢陸路運輸》
作為學位論文題目起,長期對這一研究主題懷有學術興趣。除了導師林劍鳴教授的指引之外,李學勤教授對於研究應避免純交通技術層面的侷限,注意考察交通於社會史和文化史的意義的指導性意見,對我學術思路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參與了《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一書有關“交通”等部分的撰寫任務,得到主編林甘泉教授的指導。在張豈之教授任總主編的《中國歷史》6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中,我承擔了秦漢三國史部分的撰寫任務,其中包括“交通”部分。張豈之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中,我撰寫了《中國古代交通與文化傳播》一講。工作中多承張豈之教授教誨。在交通史研究以及其他學術專題的研究中,多年來得到何茲全教授、史念海教授、方詩銘教授、田餘慶教授、田昌五教授、孫達人教授的關懷和指教,作為學生,也永遠深心感銘。
秦漢交通考古,無論是調查還是發掘,乃至交通文物的研究,對於秦漢交通史學術認識的推進,意義非常重要。就此不能不對在相關工作中曾經予以指導、合作和各種幫助的學友張在明研究員、焦南峰研究員、張廷皓研究員、張德芳研究員、王輝研究員、羅豐研究員、湯惠生教授、周蘇平教授、高大倫教授、劉昭瑞教授、王建新教授、趙瑞民教授、郎保利教授、張慶捷教授、李書吉教授、趙化成教授、信立祥研究員、楊林研究員等深致謝意。
此次增訂,幾位青年學者給予了諸多幫助。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讀書的曾磊、王海、韓帥、尤佳,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讀書的趙寵亮、呂方、熊龍,都付出了不少時間和心力,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讀書的孫聞博對於最後定稿時疏誤的補正,更多有助益,責任編輯許微微編校認真細緻,這裡也真誠地表示感謝。
因為年邁力衰,工作效率很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譚徐鋒等朋友給予了充分的理解。他們的鼓勵和耐心讓我感動。謹此致謝同時致歉。
王子今
2011年11月5日北京大有北里
【資料庫訂閱制】
20210903「語文辭典」2021.9.6(一)實施訂閱制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1/09/20210903202196.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42561
支付訂閱費用方法管道與「捐贈方式」相同。另須截圖回傳告知,信箱為:index2012.7@gmail.com
【延伸閱讀】
20250808《秦漢交通考古》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2025/08/20250808_8.html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7294138719573460
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ISBN:978-7-300-15776-4
王子今:《秦漢交通考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ISBN:978-7-5161-745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