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古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古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20250829《秦職官考》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0829《秦職官考》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44857425153884463



【製作說明】

這部論文也是放在電腦很多年了,今天一口氣處理完成。依照慣例,每次的資料庫目錄整理也會順便整理「後記」。內容通常會描述研究者,從無到有論文形成的過程,有歡樂、心酸淚水等心境轉變。共同點都是會有專業認真的老師,積極協助學生。這是作者的故事,也可能是大家共同的故事。


搜尋檢索方面,一樣是「節次」與「內容」二種欄位可以切換,基本上「職官詞彙」都是放在「內容」這一欄,例如,輸入「司空」就可以找到七筆:

2.2.10 少府_8.左右司空

2.2.10 少府_9.宮司空

3.1.40 瑯邪守_4.瑯邪司空

3.2.9 司空_1.遷陵司空

3.2.9 司空_2.陽陵司空

3.2.9 司空_3.汶陽司空

3.3.5 鄉司空


論文內容在詞彙編號有些錯誤,詳見【修正備忘】說明。


字列 489

缺字 0

總字列 489



【修正備忘】

148頁起至150頁,編號有誤,需要增加一號,如:「29.安邑丞」、「29.蒲反丞」,重複編號「29」,「29.蒲反丞」應修正為「30.蒲反丞」,直至150頁的「45.延陵丞」(正確是46.延陵丞)

158頁,缺少96至99的編號。

176頁「4.4.2 校長」應作「3.4.2 校長」。





【使用說明】

《秦職官考》目錄索引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qin_zhiguankao/List.asp

※暫時以網址進入使用,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中


【《秦職官考》凡例說明】

本文寫作上,有以下幾點需要說明:

一、材料來源。本文大量引用的原始材料著錄有《古璽彙編》、《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秦封泥集》、《西安相家巷遺址秦封泥的發掘》、《在京新見秦封泥中的中央職官內容》、《秦陶文新編》、《睡虎地秦墓竹簡》、《龍崗秦簡》、《關沮秦漢墓簡牘》、《里耶發掘報告》、《殷周金文集成》、《秦文字集證》和《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本文均按照原著錄注明所引材料的編號或頁碼。


二、古文宇考釋問題。由於古文字學者多年的努力,古文考釋問題大都被解決。本文依據了許多公認的考釋成果,對於這些考釋的原始出處將不一一注明,特此說明。

三、本文引用著錄簡稱情況如下:

《相家巷封泥》:《西安相家巷遺址秦封泥的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考古學報》,2001年第4期。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華書局,2007年。

《集證》:《秦文字集證》,王輝,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秦銅》;《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王輝,三秦出版社,1990年。

《秦俑報告》;《秦始皇陵兵馬備坑一號坑發掘報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文物出版社,1998年。

《官印徵存》:《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羅福頤主編,文物出版社,1987年。

《十鐘》;《十鐘山房印舉選》,陳介棋,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


【《秦職官考》摘要】

本文依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和《續漢書.百官志》所反映的秦職官體系,以及傳世文獻和考古出土文獻所見的秦職官內容,从中央職官、地方職官和官爵三方面對秦職官進行了系統地梳理和考證,試圖重構秦職官體系,展現秦職官的全貌。



全文共有四章。第一章為結論,主要介紹了秦職官的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本文的研究史料,研究意義和方法。


第二章“中央職官"對秦中央職官進行了考證。本章依據漢代職官和其它史料所反映的職官統屬關係。向上推考,對秦中央職官體系進行了重構的嘗試,盡可能地展現秦中央職官的全貌。本章在對秦中央職官進行考證的過程中,對某些具體相關問題,如丞相、太尉的設置、中央職官的構成等進行了專門探討,並對秦中央職官的特點進行了歸納總結。


丞相、邦尉、太尉、御史大夫為秦中央最高職官。丞相尊稱為相邦,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武王時,敲置了左右丞相。秦二世時期,廢除了左右丞相,設立了中丞相,自此相權合為一。秦丞相制反映了相權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演變過程。邦尉與太尉,學者多有相混,但是它們為秦中央的兩個不同職官,都為武官,掌治軍事。御史大夫監郡。


在秦中央職官中,將軍、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少府等官制十分發達,它們所統屬的職官較多,官制體系龐大,發展得比較成熟。通過研究我們認為"三公九卿制"不能概括秦中央職官的主要內容和特徵,值得商椎。


第三章"地方職官"對秦地方職官進行了考證。秦地方實行郡縣制,依據秦地方行政區劃,秦地方職官有郡官、縣官和鄉官。在"郡官"一節中,以秦郡和郡守的設置為線索,對秦各郡職官的設置情況谁行了逐一考察。依據出土文獻,本章也對秦縣、鄉、亭和里的職官設置情況進行了考證。


秦郡置守、尉。郡守亦稱為太守,掌治郡,有丞。郡尉主軍事。邊郡置侯和司馬,掌兵,亦置發弩官,主教放弩。秦郡亦有司空、工官和田官等。依據郡之物產,秦郡亦置掌治地方物產的職官,例如蜀郡置左右織官,瑚讶郡置左右鹽官等。


秦縣置令、尉、少內、廷尉、司馬、司御、司空和縣工等。縣令有丞,屬吏有令史、卜、史等。尉主管軍事,大縣置兩尉,為左右尉,小縣置一尉。少內主管縣之府藏,屬官有少內守和金布。廷尉掌刑獄。司馬掌兵馬,屬官有司馬令史。司御主車輿。司空主工程建造。縣工主造器物,有丞,屬官有工師和曹長。


秦鄕官的設置遠比文獻記載要複雜得多。秦鄉官有嗇夫、丞、司空、田嗇夫、稗官等。鄉嗇夫為鄉之官長。鄕丞為鄉之副貳。鄉司空主管工程建造。田嗇夫主農事。稗官主民俗。鄉之軍官有署君子、屯長和僕射。署君子主戍卒,屯長主戍守,僕射主射。


亭有亭長、校長和求盜。亭長有丞,主政令,校長和求盜王盗賊。

里有里正(典)、伍老、伍長和田典。里正(典)主政令,伍老主教化,田典主農事。


第四章"官爵"依據傳世文獻和出止的秦代文獻中的封爵資訊對秦二十等爵制及其設置情況進行了考證並對秦所實行的爵制特徵和歷史作用進行了歸納總結。通過研究我們認為商執所創造的二十等爵制為秦軍功爵制的主要內容,但是秦也繼承了周官爵中的卿、大夫等。卿、大夫等的設立使得秦在用人方面對其所大力實施的軍功爵制起到一定的調和和補充作用。


通過上述研究我們發現秦沿用和吸收了周官和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職官,并對它巧進行了發展和創新,更加符合秦新型的國家體制。秦在創建新型國家體制的時候,創造了大量職官,它化為秦職官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此秦也建立了新型的職官體制。漢官制在繼承秦制時對秦職官做了大量的省并,本文對這些省并的秦職官進行了考證和補充。


【關鍵詞】秦職官 中央職官 地方職官 官爵 丞相 郡守







【《秦職官考》後記】

經過最後幾天的收尾工作,整個論文的寫作總算完成。此時此刻在撰寫論文後記的時候,倍感輕鬆!


光陰如梭,不知不覺在南大已經過了六個年頭。這六年的時間對我來說充滿了機遇和挑戰,緊張而又忙碌,尤其是自2009年攻讀博士學位以來,發表的論文,博士論文的寫作以及鄰近畢業的求職,一項項接踵而至,讓我倍感壓力。但是,這也是一段可以影響我一生的路,我認真地面對了它,腳踏實地走過,收穫了我所追求的學術,期問也收穫了真擎的友情,因此感到無比的充實和欣慰!


在這六年的求學路上,我有幸在南京大學歴史學系考古巧博物館學專業和中國古代史轉專業學習,先後聆聽了范毓周、李昌憲、范金明、夏維中、水濤、賀雲翱、張敏、張學鋒、顏世安、胡阿祥、劉興林、周學鷹、周言、吳桂兵、王曉琪等先生的課,另外也在南京大學文學院联聽了黃德寬、魏宜輝、趙益等先生的課。各位先生博大精深的課堂知識帶領我步入學術的殿堂,在此向各位先生道以誠攀的感謝!其中,范毓周、水濤、周言和魏宜輝四位先生在專業學術領域方面對我進巧了專門的培養,使我成為一名具有專業學術素養和技能的人,在此向四位先生特別致謝!


在此次論文寫作過程中,導師范毓周先化和碩導周言先化在我的論文選題、資料搜集及論文寫作上進行了悉心的指導,魏宜輝先生亦對論文章節進行了仔細地審閱,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使得此篇論文得以完成!我內心也充滿了對三位先生的感激之情,向三位先生道以感謝!


六年的時問大都是在資料室和圖書館渡過,南京大學考古學資料室程立憲和李文老師,以及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圖書館的張愛妹和劉玲玲老師在我學習和論文資料搜集過程中,提供了熱必幫助,大大節省了我論文寫作時問,在此向他們致以感謝!


南京大學歴史學系辦公室李力、楊駿、顧薌老師在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提供方便和給予幫助,向他們致以感謝!


在六年的南大校園化活中,師兄師姐崔世平、趙東升、馮雙元、馮慧、劉芳芳、代生、韓鼎和馬媛媛,老同學符永利、鄧璋光、許志強、高傑、張義中和周金鳳,師弟師妹白國柱、賓娟、毛敏、陳磊、鄔俊、陳小玲、孫苗苗、劉斌、包秀茹、王穎和彭瑾,以及博士同學姚樂、肖鳳春、董靜、汪莉、劉毓萱和劉延華等和我一起度過了這段美好和難忘的校園學留生活,在學習和生活中他們都給予了我莫大的關也和幫助,在此向他們致以感謝!


感謝我的大學老師張佐堂和Karl. W. Luckert教授,在兩位老師的鼓勵下,我走上了學術的路子。在我求學期間,兩位老師遠在美國,但是一直通過電子郵件鼓勵我和關注我的學術成長。在此,向兩位老師道以最真擎的感謝!


還需要特別感謝文學院的索南加同學為我的論文做了精必的排版。最後,感謝家人和朋友這麽多年來對我的理解和支持!


寫於南大陶園三舍

2012年4月30


---

杜小鈺:《秦職官考》,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20250829《中國古代刑制史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0829《中國古代刑制史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44763826479277973




【製作說明】

這本書很久以前「目錄」已經製作完成,一直擱著。是由日本學者著作翻譯的。

筆者留學在日期間,經常在學校圖書館蒐集資料,查閱秦漢史時翻閱了很多日本學者的著作。如果都有資料,就會中日兩種版本對照看。


總覺得日本學者研究東洋(中國)歷史視角和一般歷史學家不大一樣,閱讀起來特別有趣,也可能是自己的主觀意識?今天處理成資料庫上架。


字列 68

缺字 0

總字列 68



【《中國古代刑制史研究》結語(節錄)】

沿着上述理解,春秋時期以前的隸屬者是以“家”來控制者和以“人”來計數者并存,因此有必要從家族是否解體這一區分城旦舂和隸臣妾的重要標準進行追溯考察。另外諸如隸臣妾和下級官吏的就役形態是一致的(第三章第二節),或者司寇根據情形可能被授任爲官吏(註1)等後世認爲不可思議的現象,鑒於隸屬者和下層官吏之間的延續性,也能從其他角度打開了一條理解的通道。對古代的身份制及其變遷,從刑制史的認識角度進行切入,是筆者今後想做的課題。




【使用說明】

《中國古代刑制史研究》目錄索引網址:

https://www.mebag.com/index/zhongguo_gudai_xingzhishi/List.asp

※暫時以網址進入使用,未來會加入「引得市」選單中



【《中國古代刑制史研究》後記】

本書所收論文最初出處如下:

第一章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解題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解題》,《東方学報》(京都)第76册,2004年;

《「二年律令」研究の射程—新出法制史料と前漢文帝期研究の現狀—》,《史林》第89卷第1號,2006年。

第二章 秦漢刑罰體系形成史試論——腐刑與戍邊刑

《秦漢刑罰体系形成史——試論—腐刑と戍辺刑—》,《東洋史研究》第66卷第3號,2007年。

第三章 勞役刑體系的結構與變遷

《秦漢時代の爵と刑罰》,《東洋史研究》第58卷第4號,2000年;

《有期労役刑体系の形成—「二年律令」に見える漢初の労役刑を手がかりにして—》,《東方学報》(京都)第78册,2006年。

第四章 恩赦與勞役刑——特别關於“復作”

《秦漢時代の恩赦と労役刑—特に「復作」について—》,《東方学報》(京都)第85册,2010年。

第五章 “司空”小考——秦漢時期刑徒管理之—斑

《「司空」小考—秦漢時代における刑徒管理の—斑—》,《張家山漢簡による中国漢代制度史の再検討》,平成16〜19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C)研究成果報告書,2008年。

第六章 圍遶“劾”——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的發展

《「劾」小考—中国古代訴訟制度60展開—》,《神女大史学》第18號,2001年。

附論 漢初的二十等爵制——制度史層面的考證

《漢初の二十等爵制—民爵附帯する特権とその继承—》,冨谷至編《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墓出土漢律令の研究考論篇》,朋友書店,2006年。


除了最近出版的第四章外,其他各章都進行了必要的修訂。特别是作爲本書主幹的第三章,對舊稿中幾個重要的看法有所改正。隨着本書的出版,我想舊稿的作用也隨之終結。

以上列舉的論文中,最早發表的是《秦漢時代の爵と邑刑罰》,這是1998年秋在日本秦漢史學會大會上的口頭發表爲初稿寫成的。我爲了準備講稿,在整理權貴們所擁有的法制特權時,注意到被處以鬼薪白粲刑的平f特權者。以往認爲,鬼薪白粲是比城旦舂“輕一等”的刑罰,因此纔適用於權貴者,但實際上,不存在任何能够證明鬼薪白粲比城旦舂“輕一等”的史料。毋寧應當認爲,鬼薪白粲是爲權貴專門設計的刑罰。秦代的各種勞役刑并不是以普羅大衆爲對象、按直綫型整合排序的,而是多元形成的,其背後潜藏着各刑罰的各自來源及其發展歷史。——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我就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刑罰研究上來,儘自己所能繼續探索。雖然步伐緩慢,遲遲未獲得進展,但最終完成了作爲第二、三章原型的論文,并就派生出來的問題也發表了拙見。


很幸運能有機會將上述論文彙集成書,但已經完成的本書能描繪出秦漢刑罰制度的整體面貌嗎,我没有這樣的自信。導致這一狀况的原因,若撇開自己的懶惰和想象力缺乏不説,就是現在的史料狀况。


新出的簡牘史料無疑給中國古代史研究帶來了莫大的恩惠,簡牘研究已成爲古代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領域。但出土的份量仍然有限,就法制史料來説,其作成年代多偏重於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前半期。我們面前的出土法制史料,衹不過是某一時期古代社會的設計圖的碎片而已,根據這些材料,即使可以一定程度上詳細復原社會面貌的斷片,但若想由此同樣精細地搭起立體的整體面貌,再加人時間座標從四個維度進行構建的話,其路途還很遙遠,必須慎重,不能急於下結論。幸好新史料相繼發現,最終有可能會消除時代的偏重問題。我們衹能從其中,哪怕是一點點地,將有價值的碎片認真地捃集起來。


儘管如此,拙著綴合碎片後提出的走樣的復原方案中,也顯示了若干制度變遷的方向。即便將時代限定在秦代至漢初,目前階段立足點仍十分狹窄,但我們必須時常思考,怎樣纔能擴大視野眺望其前後的時代。以上就是本書書名之所以采用“刑制史”這一日本人聽起來耳生的詞彙,且要拘執於“史”字的緣故。


在勉勉强强持續至今的研究歷程中,蒙獲了很多先生的學恩。能够下决心學習中國古代史特别是簡牘學,是因爲在我升人大學階段時,得到同年來本校任教的永田英正先生在居延漢簡讀解方面的啓蒙。此後在利用簡牘進行法制史研究的領域,有冨谷至和籾山明兩位先生。可以説,我迄今爲止的步伐,就是在追趕兩位先生的背影。其他賜予學恩的先生數不勝數,兹不一一列舉,在此謹記對各位先生的衷心感謝和一如既往的敬意。


修改舊稿撰寫本書是從2008年10月開始的,大約進行了一年時間。當時作為Humboldt(洪堡)財圑的獎學研究員,在德國明斯特大學期間訪學。最後想對財圑,以及給我一個非常好研究環境的Reinhard Emmerieh教授表達深深的感謝。


宫宅潔2010年8月



【《中國古代刑制史研究》中文版後記】

此次承蒙楊振紅敎授翻譯,拙著《中国古代刑制史の研究》得以介紹給中國的學術界。有機會突破語言障礙,讓中國等各國學者瞭解我的觀點,我感到非常榮幸,而且滿懷感激之情。衷心感謝給我這個寳貴機會的楊敎授。如蒙各方賢達對拙著惠予批正,則幸甚焉。


2011年出版的原著,已蒙日本國内的學者惠賜若干書評[石岡浩(《古代文化》63-4)、椎名一雄(《法制史研究》61)、陶安(《法史学研究会会報》16)、籾山明(《史学雑誌》121-6)、水間大輔(《東洋史研究》71-2)、楣身智志(《日本秦漢史研究》15)]。各篇書評都提出了寳貴的意見,原著中確有需要據此進行修改之處。尤其是關於“如説刑罰體系尚在‘形成過程’之中,則其‘完成形態’又是如何”、“如果認爲勞役刑徒與奴婢本來幾乎就是一體,則文帝十三年的改革是否應當視爲眞正意義上的‘勞役刑的出現’”的指敎都非常重要,對於這些重大課題,我想應該在今後的研究中進行探討。


而且在原著出版後公布了里耶秦簡、嶽麓書院所藏簡這兩個重要的史料群。原著未能加以參照,在這個問題上也有需要修訂的部分。


但此次翻譯、出版,對原著未作修改。這固然出於我的怠慢,同時也是因爲希望各位可以藉此機會瞭解我原來的観點。敬請讀者充分理解這個用意來翻閱本書。在此基礎上,本書如能對學術界同行有所裨益,實爲無上喜悦。


最後再次感謝翻譯本書的楊敎授。同時要感謝參加翻譯工作的單印飛、王安宇、魏永康博士,以及審閲譯稿的石洋先生。并想藉此機會,對知悉拙著中譯本的計劃、表示樂見本書出版以激勵筆者的中國的各位師友,致以衷心的謝意。


宫宅 潔

2015年9月



【《中國古代刑制史研究》譯後記】

日本學者宫宅潔先生的大作《中国古代刑制史の研究》於2011年1月,由日本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出版。同年4月,我收到宫宅先生饋贈的大作,并承親筆題簽,日期是3月31日。


我與宫宅先生迄今都無緣見面,但對他的大名和論著并不陌生。我們在編輯組織《簡帛研究二〇〇四》稿件時,曾請日本學者推薦日本簡帛學界2005年的代表作,宫宅先生的《懸泉置とその周辺—敦煌—安西間の歴史地理—》(《シルクロード学研究》22,2005)便在推薦之列。其後還拜讀過《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解題》(《東方学報》76,2004)等文。此次收到宫宅先生惠贈的大作,對宫宅先生的成果有了更爲深人的瞭解。


宫宅先生出生於1969年,可以説是日本中國史研究者的新生代代表之一。其研究範圍涉及法制史、軍制史、社會結構、簡帛學等多個領域。《中国古代刑制史の研究》彙集了他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至2010年十餘年間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其最爲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近年來日本秦漢史學界和法制史學界的一項重要成果。


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史研究令人矚目,無論是在日本還是中國都産生了重要影響。然而,由於國家歷史、民族文化、學術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中日學者對中國史研究的旨趣、關注點、視角、方法等有着明顯不同。因此,加强兩國間的學術交流,共享研究成果,對於擴展視野,激發學術增長點,推動中國史研究的切實發展,顯然具有積極意義。也正基於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海外中國史研究優秀成果的譯介工作。感謝宫宅先生和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同意將《中国古代刑制史の研究》翻譯成中文,納入中心主辦的“簡帛研究文庫”叢書出版,以饗中國讀者。


本書的翻譯工作由我和幾位年輕的學人共同承擔。他們是:石洋(中國政治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講師)、魏永康(東北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後)、王安宇、單印飛(兩人均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每人承擔的工作如下:楊振紅(序言、第一章),魏永康(第二章、第四章),王安宇(第三章),單印飛(第五章、第六章、附論、結語、後記)。全書由楊振紅、石洋統一審校,對初譯稿作了較大修改。封面上譯者的排名根據工作量確定。由於譯者的日語水平有限,舛誤或不到位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的各位同仁對本書的立項、出版給予了大力支持和無私幫助。作爲中心的長期合作伙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們的學術事業,特别是責任編輯、我親密的朋友羅文波女士爲此書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謝!


楊振紅

2015年9月24日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20250701楚〈王子午鼎〉描寫紀錄

 20250701楚〈王子午鼎〉描寫紀錄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4798090239541525

【說明】

有天忽然想拍攝描寫「鳥蟲篆」的影片,就把2004年製作的「數位銘文」列印出來,原本黑色的線條調整比較淺的灰階,用硬筆書寫的話,沒什麼挑戰性,剛好買了新筆,所以就用「吳竹8號」來試試看…。


什麼是「數位銘文」呢?

因為當年看到許多研究「鳥蟲篆」的文章,參考使用的都是「手寫摹本」,描寫非常不精準,與原本拓本的風貌相差甚遠。自己是美術專業出身又是「處女座」有某種堅持挑剔,所以把原本黑底白字拓本作了處理,並反相轉成「黑字白底」,方便閱讀賞析,把這種處理後的銘文數位檔案叫做「數位銘文」。


有了處理銘文的經驗,後來也把春秋戰國與鳥蟲篆相關的拓本都處理下來,成果發表在國科會的研究中。


紀錄的影片剪輯成四段,以「M2:40」的內容為主,第四段有加入「M2:28」數位摹本與原始拓本的對照。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瀏覽看看影片。



【影音紀錄】

20250701〈楚王子午鼎〉鳥蟲篆描寫01

https://youtu.be/gu2fn3fi2mI?si=OYgaFJi5TPFw-RDE



【〈楚王子午鼎〉鳥蟲篆描寫0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hgQzJE3X/?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992972ed37eff21d4a0c8db360abda8


20250701〈楚王子午鼎〉鳥蟲篆描寫02

https://youtu.be/sIIgJB4wKh0?si=z0jbpwpQ8grFb_Vm



【〈楚王子午鼎〉鳥蟲篆描寫0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93TzUEDo/?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992972ed37eff21d4a0c8db360abda8


20250701〈楚王子午鼎〉鳥蟲篆描寫03

https://youtu.be/mhAdU1w0xKE?si=mMhqlYTiCnGocA3F



12:00 去中國河南博物院的時間是2004

【〈楚王子午鼎〉鳥蟲篆描寫03】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y3gzpE3z/?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992972ed37eff21d4a0c8db360abda8



20250701〈楚王子午鼎〉鳥蟲篆描寫04

https://youtu.be/g2i7wf52p9M?si=6V1LU8z9k7_R6z1C



【〈楚王子午鼎〉鳥蟲篆描寫04】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W3UznEJc/?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a992972ed37eff21d4a0c8db360abda8



【數位銘文】

https://youtu.be/7diBd8FJN_E?si=ilLYqeFjv-9izith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c3UzKEQA/?vd_source=b52684a59d544c3634c131c733a82056




#楚文字

#鳥蟲篆

#寫字


【延伸閱讀】

〈楚〈王子午鼎〉文字造形研究〉,刊《造形藝術學刊》,103-128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2004年12月。

〈東周戈劍兵器銘文造形研究〉,刊《藝術論文集刊》第三期,25-47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出版編輯委員會,2004年12月。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東周鳥蟲書文字造形藝術研究–銘文原貌數位化再生的研究應用》(計畫編號:NSC 92-2411-H-144-002 執行期間:2005年8月1日至2006年7月31日)(國科會專題研究案計畫參與人之一)

饒宗頤:《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字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ISBN:978-7-5664-0381-0

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一~八)》,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ISBN:978-7-5664-066-3

20250830《秦簡農業詞彙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20250830《秦簡農業詞彙研究》目錄索引數位化完成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45215408790548680 【製作說明】 每個章節的主要內容,「摘要」都有詳盡解說,可以往下瀏覽觀看。這次製作的索引是一本碩士論文《秦簡農業詞彙...